Thursday, May 31, 2012

燈塔助航

船隻航行除了靠航海儀器的協助外,在風狂雨驟、浪高濤天的夜晚, 更需靠燈塔等助航設備測定或校對船位, 避開險礁、淺灘、容易沉船,或危險的地帶,藉以導向正確的航道確保航行安全。 世界最早的燈塔,是西元前305年,亞歷山大帝建於埃及亞力山卓港的石造燈塔「法洛斯島燈塔」, 上面的火炬晝夜不停的發出光芒,只是這座燈塔僅剩下遺跡。 台灣早期設立之燈塔先後為:漁翁島、鵝鑾鼻、高雄、安平及淡水等5座,均為當時滿清政府海關所創設, 甲午戰爭台灣割讓與日本後就此中斷。 日治時代,台灣雖亦增設多座燈塔,但因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盟軍飛機轟炸,嚴重損壞,能發光者已寥寥無幾。 海關奉命於民國35年接收管理台灣之燈塔,隨即積極進行整修原有之設備,以應航運界之需求, 至民國36年,台澎地區之沿海燈塔及燈桿等均已全面恢復正常放光作業,而後更逐步有計劃的擴建與改進。 目前台灣燈塔共有34座,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設立無線電標杆等先進設施,使得台灣燈塔的功能又往前一大步。 燈塔主要有燈塔高度與燈器高度兩個高度標準。 燈塔高度簡稱「塔高」,是指由燈塔塔基的岩盤起算,至塔身頂端燈器圓罩上方的風向標或方向標為止的高度。 燈器高度簡稱「燈高」,是指以海水高潮面起算,至燈火中心為止的高度。 所謂「燈火中心」指的是燈室燈器的中心點。 ---------------------------------------------- 法洛斯(Pharos)燈塔位於埃及亞卓歷山港約1公里的法洛斯島東邊約1.2公里的岩礁上。 亞歷山卓港是埃及的第二大城,也是最大的港口。 西元前337年,亞歷山大帝征服埃及時,下令建築師迪諾科拉提斯為尼羅河三角洲地帶, 即北起瓦洛斯島,南至瑪里特湖地區設計一座燈塔。 亞歷山大帝死後,其大將托勒密(Ptolemy Soter)稱霸埃及,建都亞歷山卓, 他準備讓亞歷山卓成為埃及最繁榮的港口,復因該港地處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接合處,很自然就成為當時海上的交通樞紐, 托勒密下令建築師Sostratus在亞歷山卓的東端建燈塔,西元前290年竣工,燈塔完工時,時人稱譽: 「我們以其充滿財富、智慧為傲,這座燈塔將為世界放射光芒。」。 歐洲人看見亞歷山卓港燈塔雄偉壯觀,以希臘神話的英雄法洛斯稱呼它。 法洛斯燈塔以白色大理石為建材,塔高3層,第一層為正方形的四角柱,高56公尺,四個角分別指向東西南北, 每個角分別塑立著屈東(Triton)像, 第二層為八角形,高18公尺, 第三層為圓錐形,高7公尺,燈塔高140公尺,整座燈塔相當於40層樓高的建築, 最上面是圓錐形屋頂,矗立海神波賽頓(Poseidon)的雕像。 法洛斯燈塔內有三百多間房間,可以駐札軍隊防守兼作偵察之用,若有敵軍侵襲,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出擊。 晚上燃燒柴油,將光線聚集於後方的青銅製的反射鏡,以旋轉360度反射至海上,據說亮度可以照耀到56公里外, 航行海上的船舶循著燈塔的光,確認亞歷山卓港的位置,方便附近海域的貿易往來,為當地人創造可觀的財富。 850年左右,君士坦丁堡的羅馬帝國和回教徒發生戰爭,回教徒善用燈塔的功能攻擊羅馬帝國, 故羅馬派出間諜到亞歷山卓港製造耳語,說燈塔下方埋有大量寶藏,引起許多人的覬覦,破壞燈塔尋找寶藏, 雖然回教徒後來想修復燈塔,終因青銅反射鏡遭受破壞而無法恢復原來的燈塔功能,至更改用途為清真寺。 迨埃及遷都開羅(Cairo),經濟活動改往開羅,亞歷山卓港日趨沒落,法洛斯燈塔的功能逐日消失而頹廢, 1375年,亞歷山卓發生大地震,法洛斯燈塔被震毀,慢慢的連設在什麼地方都沒有人知道, 但被歷史學家列為上古時期的世界七大奇觀,且為唯一非以宗教建築被列名的建築。 現在法洛斯島的燈塔是馬木路克王朝和基亞北蘇丹所建,高度僅為原塔的五分之一,建材為早期城堡的城牆石。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