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y 31, 2012
两根柱子银币
PLUS ULTRA:OUR ETERNAL DESTINY[II Cor. 5:1-3]
Kent Hughes has an illustrative introduction to this great chapter...
When Spain had extended her conquests to the ends of the then-known world and
controlled both sides of the Mediterranean at the Straits of Gibraltar
(the fabled Pillars of Hercules),
her coins proudly pictured the Pillars framing a scroll inscribed with the Latin words Ne Plus Ultra—
“No More Beyond.” The Pillars gated the end of the earth.
But “In 1492 Columbus sailed the ocean blue” and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The proud nation then admitted her ignorance and struck the negative Ne from her coinage,
leaving the words Plus Ultra—“More Beyond.”
The change from the myopic “No More Beyond” to the expansive “More Beyond” effected a revolution in world culture, global economy, and geopolitics.
The change also serves as a handy example of what is needed in the spiritual geography of modern men and women,
because so many live in the stifling delusion that there is no more beyond.
Most, including many Christians, live as if “this is it”—as in the Looney Tunes finis, “That’s all, folks!”
At the same time, Plus Ultra perfectly describes the Apostle Paul and
the ultimate focus of the whole of Scripture and the intensive focus of this section of 2 Corinthians 5:1-3.
---------------------------------------
Norman Vincent Peale -- Easter Sermon
If the idea of Jesus Christ's resurrection is astonishing to us today,
what must it have been to the people of His time—
to those who had seen Him walking and talking and moving in their midst?
Sometimes when I try to picture the effect His resurrection had on the populace living then,
I see in my mind a very rare and very old Spanish coin.
The coin, minted in the 15th century, was imprinted with a drawing of the narrow strait
between Europe and Africa near Gibraltar, called the Pillars of Hercules.
Inscribed at the bottom were the Latin words, Ne Plus Ultra, meaning "No More Beyond."
To the Spanish of that time, that was it, there was not anything else out there.
Then along came Columbus, and when he proved that a new world lay beyond,
they had to remove the Ne from all the coins.
From that time forward they read Plus Ultra—More Beyond."
----------------------
The origin of the pillars and "PLUS ULTRA" are traced to the legendary Greek hero, Hercules,
where on his journey to capture a 3-bodied monster on the island of Erythia,
he erected two pillars on the sides of the Straights of Gibraltar between Europe and Africa.
During those time, it was thought to mark the edge of the world, hence in latin --
"Ne Plus Ultra" (Nothing lies further).
Charles I removed the word "Ne" and carried "Plus Ultra" as his motto in his ambition
to expand the Spanish Empire beyond its European possessions during that period.
Note that Magellan discovered the Americas during those period.
------------------------------------------------------------
"Spanish Cob"
Carlos and Johanna ~ 1536-1555
Obverse: Crowned coat of arms with lions and castles enclosed, assayer and mint marks on sides, legend around rim.
Reverse: Crowned pillars of Hercules with one dot in center to indicate denomination, legend for "PLUS ULTRA" below dot, legend around rim.
Carlos was the son of Philip I, king of Castile and Johanna the Mad. Johanna was the third child of Ferdinand and Isabella and succeeded to the throne upon the death of her father in 1516. Due to Johanna's mental illness Carlos was formally recognized as king cojointly with his mother in 1518; therefore she never was effectively involved in the rule of Spain. Johanna died in 1555.
Carlos ruled as both Carlos I King of Spain and Carlos V, Holy Roman Emperor. He maintained un untiring interest in Spain's New World possessions and worked tirelessly to encourage the expansion of New Spain. Also, he strove for establishment of better relations between the natives and their conquerors in the recently acquired lands of Peru and Mexico. The gold from the ladies did not add up to any sizable sum at this time and the spiraling debt brought on by the increasing expenses of war and expansion had reached 7,000,000 livres by 1556. It was in 1550 that 17 Spanish ships arrived, providing the king with 3,000,000 ducats and some measure of financial relief.
During the reign of Carlos and Johanna the first mint in New Spain was established in Mexico City in 1536. Silver coinage was initially authorized in denominations of 3, 2, 1, 1/2 and 1/4 reales. Later in 1537 a 4 reales denomination was authorized.
Carlos married Isabella, daughter of Emanuel, King of Portugal, by whom he had a son and two daughters. In 1556 he abdicated in favor of his son Philip. He died in September 1558 at the monastery of Yuste.
------------------------------------------------------------
16世纪初,西班牙铸造了一种大的银币,名为比索(Peso)。
“比索”是8枚“里亚尔”小币的意思。
“比索”的图案,
一面是皇冠和王徽(狮子和城堡) ;
另一面是两根柱子 ,这是西方神话中的大力士赫居里斯的柱子,
它代表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岩,传说欧洲和非洲原来在这里相连 ,后来才被赫居里斯拉开的 。
Non plus ultra! (Nec plus ultra!)Nothing above that!
Latin: NE PLUS ULTRA
English: NOTHING MORE BEYOND
Plus ultra (Latin for "further beyond"; in Spanish, más allá) is the national motto of Spain.
It is adopted from the personal motto of Charles V, Holy Roman Emperor (and King of Spain as Charles I)
and is a Latin translation from Plus Oultre, his original motto in Old French (Charles' native language).
the motto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illars of Hercules, which according to Greek mythology were built by Hercules, near the Straits of Gibraltar, marking the edge of the then known world. According to mythology the pillars bore the warning Nec plus ultra (also Non plus ultra, "nothing further beyond"), serving as a warning to sailors and navigators to go no further.
HISPANIARVM ET INDIARVM (of the Spains and the Indies)
CAROLVS ET IOHANA REGES (Charles and Johanna rulers)
peso (meaning weight in Spanish) was the name of a coin
Pieces of eight are historical Spanish dollar coins minted in the Americas
from the late 15th century through the 19th century.
Made of silver, they were in nearly worldwide circulation by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were legal currency in the United States until 1857.
The Spanish dollar coin was worth eight reales and could be physically cut into eight pieces, or "bits,"
to make change — hence the colloquial name "pieces of eight."
The dollar coin could also be cut into quarters, and
"two bits" became American slang for a quarter dollar, or 25 cents.
The American dollar used today was based on the Spanish dollar.
the peso de ocho reales, the “piece of eight reals” or “eight-real piece” –
just as a dime might be called a “ten-cent piece.”
The Spanish dollar (also known as the piece of eight (peso de ocho),
the real de a ocho or the eight-real coin) is a silver coin,
of approximately 38 mm diameter, worth eight reales,
that was minted in the Spanish Empire after a Spanish currency reform in 1497.
the Pillars of Hercules.
This signified the end of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classical writers.
Between the columns is a banner with the word PLVS (or an abbreviated form on smaller denominations)
for the motto PLUS ULTRA, which translates as "More Beyond,"
alluding to the Spanish discovery and conquest of the New World.
the two crowned pillars of Hercules were placed in water,
representing their actual location at the Straits of Gibraltar.
This image symbolized the ocean passage from the Old World to the New.
凱撒
凱撒,他的全名是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古羅馬軍事統帥,同時也是羅馬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
他使羅馬成為雄跨歐洲大地中心,並使羅馬從共和制走向帝制的過渡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並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歷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凱撒於西元前100年出生在羅馬一個古老的名門貴族家庭,父親和叔父擔任過重要的官職,母親出身於執政官家庭。
凱撒對他的家族很自傲,曾說:我家通過母親有羅馬王的血統,通過父親與不滅之神相通。
少年的凱撒曾按照當時羅馬貴族的慣例,加入貴族子弟受訓軍團接受軍事訓練。
後短期離開羅馬,前往東部省份實習,學習到初步的軍事知識。
他崇拜古希臘名將亞歷山大,曾反復讀過亞歷山大遠征記。
據說青年時凱撒有一次看到一座神廟旁的亞歷山大雕像,淚流滿面地慨嘆
亞歷山大在他這個年紀時已征服半個世界,自己卻依然默默無聞。
凱撒嚮往通過從軍事獲得榮譽和地位,實現自己的權利慾望。
有一天凱撒和幾個朋友經過一個殘破的小村莊,一個朋友開玩笑問道:
難道在這個鄙陋的小小角落裡還有人爭權奪利嗎?難道在這裡還有人幻想居首位嗎?。
大家都被這種想法引笑了,只有凱撒一人非常嚴肅地說:我寧可在這裡當老大,也不願在羅馬當老二。可見其雄心壯志。
凱撒19歲那年投身軍界,開始了十年的戎馬生涯。
起初是個下級軍官,後來他奉命作為使者去羅馬盟國俾泰尼亞,在一次戰鬥中因表現勇敢立下戰功,獲得像葉花冠的獎賞。
他曾隨軍遠征小亞的本都,參加過對地中海海盜的清剿。多年的軍營生活,
不僅增長了他的軍事才幹,而且鍛鍊了他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這為凱撒後來執掌兵權,施長個人抱負打下了基礎。
離開軍隊後,凱撒注意到羅馬的民主運動又重新活躍。
他專心致力地從事政治活動,先後擔任財政官和市政官。
為了博取羅馬人的好感,他花費了大量錢財,向羅馬公民提供豪華的午餐,堂皇的戲劇和角鬥表演,
免費分發麵包,在市政建設中也貼了不少錢,這一切耗盡了他的全部家產,還久了巨額的債務,
不過凱撒很快就聲望大增,成為民主派公認的領袖。
但由於政治上的考慮,他與羅馬最有權勢的龐培和克拉蘇結成聯盟,史稱「前三雄」。
龐培還娶了他的獨生女為妻。不久凱撒取得了高盧總督的職位。
經過一糸列政治活動,他獲得了平民和城市富商的支持,在政界嶄露頭角,算得上羅馬城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但他對此並不滿足,還想在軍事上有所作為。
凱撒把日光投向西方,他要以征服未曾羅馬化的山北高盧作為掌握兵權和爬上高位的跳板。
也因此發生了高盧戰爭(十年)進而又發生羅馬內戰(四年),終獲勝利。
最後建立了其個人的羅馬王國,凱撒被推舉為終身獨裁官、為期十年的執政官、
終身保民官和羅馬大祭司,集軍、政、司法大權於一身,還被授予『祖國之父』的榮譽稱號。
成為羅馬的最高統治者。但因其獨裁和改革,引起元老貴族不滿,進而暗殺了凱撒,
不久後凱撒的甥孫屋大維掌握政權,創建了羅馬帝國,羅馬共和國從此就此結束了。
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意為「人類的(ανδρός)守護者(αλέξω)」;公元前356年7月20日或21日-前323年6月10日)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希臘語:Αλέξανδρος Γ' ο Μακεδών)。
他以馬其頓領導的狀態統一古希臘,並征服波斯及其它亞洲王國,直至印度的邊界。
他用13年時間征服當時歐洲視角的「已知世界」,被認為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家之一。
燈塔助航
船隻航行除了靠航海儀器的協助外,在風狂雨驟、浪高濤天的夜晚,
更需靠燈塔等助航設備測定或校對船位,
避開險礁、淺灘、容易沉船,或危險的地帶,藉以導向正確的航道確保航行安全。
世界最早的燈塔,是西元前305年,亞歷山大帝建於埃及亞力山卓港的石造燈塔「法洛斯島燈塔」,
上面的火炬晝夜不停的發出光芒,只是這座燈塔僅剩下遺跡。
台灣早期設立之燈塔先後為:漁翁島、鵝鑾鼻、高雄、安平及淡水等5座,均為當時滿清政府海關所創設,
甲午戰爭台灣割讓與日本後就此中斷。
日治時代,台灣雖亦增設多座燈塔,但因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盟軍飛機轟炸,嚴重損壞,能發光者已寥寥無幾。
海關奉命於民國35年接收管理台灣之燈塔,隨即積極進行整修原有之設備,以應航運界之需求,
至民國36年,台澎地區之沿海燈塔及燈桿等均已全面恢復正常放光作業,而後更逐步有計劃的擴建與改進。
目前台灣燈塔共有34座,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設立無線電標杆等先進設施,使得台灣燈塔的功能又往前一大步。
燈塔主要有燈塔高度與燈器高度兩個高度標準。
燈塔高度簡稱「塔高」,是指由燈塔塔基的岩盤起算,至塔身頂端燈器圓罩上方的風向標或方向標為止的高度。
燈器高度簡稱「燈高」,是指以海水高潮面起算,至燈火中心為止的高度。
所謂「燈火中心」指的是燈室燈器的中心點。
----------------------------------------------
法洛斯(Pharos)燈塔位於埃及亞卓歷山港約1公里的法洛斯島東邊約1.2公里的岩礁上。
亞歷山卓港是埃及的第二大城,也是最大的港口。
西元前337年,亞歷山大帝征服埃及時,下令建築師迪諾科拉提斯為尼羅河三角洲地帶,
即北起瓦洛斯島,南至瑪里特湖地區設計一座燈塔。
亞歷山大帝死後,其大將托勒密(Ptolemy Soter)稱霸埃及,建都亞歷山卓,
他準備讓亞歷山卓成為埃及最繁榮的港口,復因該港地處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接合處,很自然就成為當時海上的交通樞紐,
托勒密下令建築師Sostratus在亞歷山卓的東端建燈塔,西元前290年竣工,燈塔完工時,時人稱譽:
「我們以其充滿財富、智慧為傲,這座燈塔將為世界放射光芒。」。
歐洲人看見亞歷山卓港燈塔雄偉壯觀,以希臘神話的英雄法洛斯稱呼它。
法洛斯燈塔以白色大理石為建材,塔高3層,第一層為正方形的四角柱,高56公尺,四個角分別指向東西南北,
每個角分別塑立著屈東(Triton)像,
第二層為八角形,高18公尺,
第三層為圓錐形,高7公尺,燈塔高140公尺,整座燈塔相當於40層樓高的建築,
最上面是圓錐形屋頂,矗立海神波賽頓(Poseidon)的雕像。
法洛斯燈塔內有三百多間房間,可以駐札軍隊防守兼作偵察之用,若有敵軍侵襲,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出擊。
晚上燃燒柴油,將光線聚集於後方的青銅製的反射鏡,以旋轉360度反射至海上,據說亮度可以照耀到56公里外,
航行海上的船舶循著燈塔的光,確認亞歷山卓港的位置,方便附近海域的貿易往來,為當地人創造可觀的財富。
850年左右,君士坦丁堡的羅馬帝國和回教徒發生戰爭,回教徒善用燈塔的功能攻擊羅馬帝國,
故羅馬派出間諜到亞歷山卓港製造耳語,說燈塔下方埋有大量寶藏,引起許多人的覬覦,破壞燈塔尋找寶藏,
雖然回教徒後來想修復燈塔,終因青銅反射鏡遭受破壞而無法恢復原來的燈塔功能,至更改用途為清真寺。
迨埃及遷都開羅(Cairo),經濟活動改往開羅,亞歷山卓港日趨沒落,法洛斯燈塔的功能逐日消失而頹廢,
1375年,亞歷山卓發生大地震,法洛斯燈塔被震毀,慢慢的連設在什麼地方都沒有人知道,
但被歷史學家列為上古時期的世界七大奇觀,且為唯一非以宗教建築被列名的建築。
現在法洛斯島的燈塔是馬木路克王朝和基亞北蘇丹所建,高度僅為原塔的五分之一,建材為早期城堡的城牆石。
-------------
Wednesday, May 30, 2012
竊取政府財産
中國電腦工程師張波(音)29日對竊取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軟件原始碼的指控認罪,
他五個月前被捕時曾引發民衆對紐約聯儲面臨網絡攻擊威脅的擔憂。
現年33歲的張波2011年8月承認,他曾將該軟件的原始碼非法複製至移動硬碟並帶回家。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當時對他進行了質詢,不過2012年1月才逮捕他。
張波在案件調查中保持配合態度,隨後獲得保釋。檢方建議對其處以不超過1年到一年半的監禁。
服刑期滿後他可能被驅逐出境。美國檢方指控張波竊取政府財産,而不是竊取商業機密或是進行計算機欺詐。
據知情人士透露,紐約聯儲當時受命負責將一套名為“政府範圍會計系統”(Government Wide Accounting)的軟件
從一台老舊IBM主機上轉移到網絡。該軟件可記錄美國政府每日多達數十億美元的賬目流動情況。
據刑事指控書稱,張波於2011年5月以合約工的身份參與該項目,
三個月後,他將該軟件部分原始碼複製至紐約聯儲的一個移動硬碟,並帶回家複製多份。
此後一個月,張波對同事稱他丟了包含代碼的一個硬碟,在隨後的FBI質詢中,
他承認拷貝了代碼,不過是“為個人使用,以便在他失業時對他有用”。
他29日對美國治安法官Michael Dolinger表示:“我故意地竊取了美國政府擁有的財産,為自己所用。”
他勒目
第二聖殿被毀後 (在主後70年) 的幾百年,猶太拉比編輯了兩部關於猶太人的思想、宗教歷史及注釋的經書。
一部是在巴勒斯坦寫成,叫做《耶路撒冷他勒目》(Jerusalem Talmud)。
另一部在巴比倫寫成,叫做《巴比倫他勒目》(Babylonian Talmud)。
《耶路撒冷他勒目》這樣記載:
「聖殿被毀之前的40年期間,西燈熄滅、紅線仍然是紅色、拈鬮必拈在左手。
他們晚上關了的各大門,早上卻發現完全大開。」
(Jacob Neusner, The Yerushalmi, 156-157頁). [聖殿在主後70年被毀]
《巴比倫他勒目》有同樣的記載:
「我們的拉比教說:在聖殿被毀前的最後40年期間,那 (歸與耶和華的) 鬮沒有拈在右手;
紅線沒有轉白;西燈沒有繼續燃亮;以及聖殿的門自動打開。」 (Soncino version, Yoma 39b).
究竟這裏說的是什麼?兩部《他勒目》都述說同樣的事,說明了這些事情的發生是猶太人中眾所接納的。
拈鬮的神蹟
第一個神蹟是關於在贖罪日拈鬮的事。
那天拈鬮決定兩隻公山羊中的那一隻是「歸與耶和華」、那一隻是「歸與阿撒瀉勒」又稱為「代罪羊」。
在主後30年前的二百年期間,當大祭司拈兩塊中之一塊石時,他有時拈中黑石、有時拈中白石,次數都差不多,這是或然所定。
但自主後30年開始,四十年一直以來,大祭司都拈中黑石!這事情不能發生的機會甚大 (是2的40次方)。
換句話說,這事會發生的機會甚微,是 5,479,548,800 份之一 (或五億份之一)!比起來你買彩票中獎機會還要大些呢!
那歸與阿撒瀉勒的鬮,就是那黑石,由主後30年至70年連續四十次都拈中,是違反或然律的。
這被認作一件悲事,意味著贖罪日儀式中某些重要的東西基本上改變了。
這拈鬮的事和以下要敘述的另一件神蹟有關。
紅線的神蹟
第二個神蹟是關於那綁在阿撒瀉勒的羊上的紅線或紅布。部份紅布會剪下來綁在聖殿門上。
每年在殿門的紅布都變白,似乎意味著神悅納了贖罪日的救贖。
以前每年發生這事,但在主後30年直至聖殿被毀,紅布依然紅色。這肯定令猶太人不安和驚惶。
這個傳統習慣是和以色列人認罪以及將眾人的罪孽都歸在阿撒瀉勒的羊身上有關,罪是由這羊以死來代替的。
布的紅色 (血的顏色) 是代表罪,但布保持紅色代表以色列人的罪沒有被赦免而「變白」。
神藉以賽亞先知說:
「耶和華說、你們來、我們彼此辯論.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以賽亞書 1:18)
這很明顯指出在主後30年發生了某事,令眾人得不著神的注意。
每年一次贖罪日中要帶出的救贖,已經得不到預期的果效。
看來救贖是由其他途徑而成。究竟是誰或是什麼可以給與救贖呢?
雖然聖經沒有記載紅布的事,但在主後30年之前多年,
義者西門 (Simon the Righteous) 任大祭司40年間,每次他進入至聖所時,那紅線必然變白。
民眾都留意到此節。他們亦留意到這40年中,每次他都拈中「歸與耶和華」(白石) 的鬮。
在西門以後的祭司,有時拈中黑色,有時白色,而那紅線有時變白,有時不變。
所以猶太人相信如果紅線變白,即代表神悅納了贖罪日的祭祀,而以色列人就確知神赦免了他們的罪。
但自從主後30年,有40年之久,紅線沒有再變白,直至聖殿被毀,祭祀完全停止!
究竟猶太人在主後30年做了什麼事,以致在贖罪日有這樣的改變呢?
其中一個解釋就是在主後30年4月5日 (即是尼散月十四日逾越節那天),基督 (即是彌賽亞) 耶穌從以色列中被剪除,
祂以死獻上自己成為贖罪祭。故此救贖之法已經轉離,再不能成就在贖罪日奉上的兩隻山羊身上。
基督就像一隻純潔的逾越節羔羊,雖然無罪卻被宰殺。
但基督的犧牲與聖殿的祭牲或贖罪日的祭祀 (如以上所詳述) 有所不同,祂不是短暫地遮蓋罪孽,而是藉著神的恩將赦罪的應許賜給一切願意接受與基督建立個人關係的人。
這是一生中一次的事,不是年年重複不斷的舉行儀式和獻上祭牲。赦罪的方法在主後30年已經改變。
殿門的神蹟
下一個神蹟,是猶太權威也公認的,就是殿門每晚自動打開。此事也自主後30年開始連續發生了四十年。
當時有位最高的猶太權威人仕,叫約哈難.便.撒基 (Yohanan ben Zakkai),宣告這是一個迫近的兇兆,聖殿將要被毀。
《耶路撒冷他勒目》記載:
『約哈難.便.撒基拉比對聖殿說:「聖殿哪,你為何使我們驚駭呢?我們知道你最終要被拆毀,
因為經上記著說:『利巴嫩哪、開開你的門、任火燒滅你的香柏樹。』(撒迦利亞書 11:1)」』 (Sota 6:3)
在主後70年聖殿被毀後的一段期間,猶太人政府搬到耶路撒冷以西約三十哩的雅麥尼亞 (Jamnia),
約哈難.便.撒基是當時猶太人的領袖。
也許殿門打開是代表人人都可以進入聖殿,甚至可以入到最內的至聖所。
以上各神蹟支持的證據意味著神的同在已離開了這殿。
這裏不再是只容大祭司去的地方,而是給那些進來神家敬拜的人打開殿門。
聖殿燈臺的神蹟
第四個神蹟就是聖殿的燈臺上七枝燈最重要那枝熄滅,不能繼續燃亮。
四十年每晚 (連續超過12,500夜) 燈臺上最主要那燈都自動熄滅。祭司們盡力設法預防都無補於事。
歐尼斯特.馬田 (Ernest Martin) 說:
『事實上,《他勒目》告訴我們,在傍晚時,在日頭時沒有燃點的那幾枝燈 (中間四枝留下不點,而最東那兩枝通常整日都燃著),
要從「西燈」取火燃點 (西燈應該常常點著,像那些國家記念碑上的不滅之火)...
這「西燈」要常常點著,不可熄滅。因此祭司常預備多些橄欖油,確保「西燈」無論如何都繼續燃點。
但在基督宣告聖殿將要被毀之後的四十年中,發生了什麼事?每天晚上,有四十年之久,那西燈都熄滅。
祭司在傍晚時已經特別留意打理西燈,但都不能令它繼續燃點。』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Year CE 30, Ernest Martin, Research Update, April 1994, p.4).
同樣那燈每夜都熄滅這事是大大不可能的。一定是有某些不尋常的事發生。
那燈臺上的「燈光」,是代表與神、祂的靈、以及祂的同在相交,現在已不在了。這特別的啟示在基督被釘死時開始!
任何有理性的頭腦都應該很清楚,以上在主後30年的四件奇事是不能用自然方法解釋的。惟一的可能是超自然的解釋。
主後30年之後,就是基督受死後,大患難和可怕的試煉臨到猶太全國。主耶穌亦早有預言。
當祂被帶出去釘十架,耶穌警告耶路撒冷的女子:
耶穌轉身對他們說、「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為我哭、當為自己和自己的兒女哭。
因為日子要到、人必說、不生育的、和未曾懷胎的、未曾乳養嬰孩的、有福了。
那時、人要向大山說、倒在我們身上.向小山說、遮蓋我們。
這些事既行在有汁水的樹上、那枯乾的樹、將來怎麼樣呢。」 (路加福音 23:28-31)
讓我們用一個客觀的眼光來看主後30年所發生的事。
有誰可以質疑主後30年的確是神差來以色列的彌賽亞受死和復活的那年呢?
有誰可以否認祂是那獨一且真實的彌賽亞呢?
有誰可以應驗舊約全部的預言,包括在但以理書第九章奇妙的預言,其中「七十個七」準確地預言彌賽亞來臨的那一年呢?
----------------------
假鷹論重生
報導說該名社工用一個有關鷹的故事,鼓勵家長先改變自己,才踏出管教子女的第一步,成為子女成長的導航者。訊息很平常,但故事卻甚具震攝力,因而引起我的興趣。要知道,我經常也會講故事呢!故事是這樣的(我的重新演繹):
『鷹可以有七十歲的壽命,但若要活到七十歲,鷹必須在約四十歲時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可知道,隨著年歲的增加,鷹爪變長,但亦變軟,變得無法緊緊抓著獵物,本來鋒利無比的鷹喙變得又曲又彎,就是身上的羽毛也變厚,累贅得連翱翔飛行也力不從心。四十歲可以是生命的終結,也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不過,若要重生,鷹便要熬過長達一百五十天的蛻變期!鷹先要飛到一座山的顛峰,棲身巢穴內,然後使勁將喙子猛力撞向岩石,直至那又彎又曲的老喙掉下來;跟著,鷹要靜待一個銳利無比的新喙子再長出來。既有新喙子,鷹便要換上一對新的爪子;怎樣換?辦法很簡單直接,不用再靠外物,只需用那銳利的新喙,將爪子拔掉便可!一段時間之後,一對鋒利有勁的爪子便會重新生長出來;跟著,鷹便可清除那些陳舊了的羽毛,方法又是那樣,一根一根的拔除!歸隱大約五個月之後,新的羽毛變得豐富整齊,鷹就可以再次沖上雲宵,遨遊天際,更可續命三十年,成就空中霸業!』
明報引述該社工的文章說:「這故事告誡我們必須把舊有的我、有不良習慣的我放下和改變,蛻變過程或許會相當痛苦。但是若我們想自己的孩子有改變,但自己的壞習慣不去改變的話,你叫子女如何看父母,你又如何感受改變的痛苦,那又如何感受他們蛻變之艱辛。因此就讓我們由今天開始,學習鷹一樣的蛻變,成為促進子女改變和成長的導航者。」
這個解讀,跟那英文版本很相似,我找到的英文版本像是機構發展(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專家的老生常談:Why is change needed? Many times, in order to survive, we have to start a change process. We sometimes need to get rid of old memories, habits and other past traditions. Only freed from past burdens, can we take advantage of the present!
改變常改變,忘記過去,努力面前...這些便是一些老生常談,是智慧,也可能是謬誤!讀畢報導,我對那些順變的解讀無甚抗拒,但鷹真的能活到七十歲?鷹真的會經歷這種脫胎換骨,不,應該是脫喙換爪換毛的過程?鷹真的能熬過那一百五十天的禁食蛻變期嗎?能避免成為其他猛獸的食物嗎?鷹應該不能吧!
不過,我的知識有限,對此沒有認識;於是,隨便地就在搜尋器上鍵入life span of eagles,繼而找到載有上面那段英文節錄的網站:Hoax Slayer!破謊者:一個專門搗破網絡惡作劇,揭示虛假流傳的網站!鷹的壽命長短不一,由十多年至五十年不等,一般來說,野生的壽命較短,被飼養的壽命較長,或許是好食好住,少了大自然的凶險吧!同時,該網站引述一個名為American Bald Eagle Information 表示,這個老鷹翻新的故事屬子虛烏有!或許,這個老鷹翻新的故事,只是那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神話的現代版本吧!
無意批評,只願相反相成,從另一角度思考這個神話及其引伸,提醒這個也常常說故事的自己,庶為鑑戒而已!
一、要鷹活到七十歲,大可不必了;生命總有一個限期,時候到了,便該走了,留下也許不必呢!不過,那時候不是自決的呢!陳百強有一首歌名叫「一生不可自決」,但他錯了,人生中我們要做很多決定和抉擇,只有何時了結餘生或許不能自決;他一錯再錯,在不能或不必自決的事上卻自決了,教人留下聲聲嘆息!
二、信念不要建立在神話之上,信念最好是建立在可見的和可行的事情上,所謂格物致知呢!
三、要成長,要幫助別人成長,不用否定自己,否定過去,而是要去認識和肯定彼此的價值,還得看清那個令自己放下自我,超越局限的大局(larger game)。同時,過去不一定是包袱,也可以是寶藏呀!Zimbardo的時間三世觀(Time Paradox)如此說。
四、改變看似突然而來,卻是漸進的!鷹喙鷹爪鷹羽的更替不是靠一次的完全脫落,而是逐年逐月,逐日逐時,逐分逐秒的自然生長,自然替換!若有人要求大家突然轉向,千萬要小心呀!一次過換掉皮膚是一項大手術,是有大風險,還要大國手一大堆,才大有可能完成呀!不過,人類的表皮大約二十七天便自然換掉一次呢!
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world; change the story, change your history!
凡喻只取少分相似,但論說者比喻不倫則要小心,要自我更新吧!
假鷹論重生,小心小心!另立穩健的鷹架吧!
註:
假鷹的假有雙重意思:一為形容詞,指這個故事只是神話;一為動詞,指假借老鷹翻新這故事去談論人生的順變!
教會葬
王貞文
自古以來,每一個社會都一定會有一些人,或因身心疾病,或是遭到命運打擊,從家庭與社會網絡中掉了出來,惶惶終日,沒有可安居之處。一個健康的社會,總有一些機制可以來撐住他們,但沒有一個制度可以全然地「消滅遊民」或「撲滅乞丐」。
冷水就要噴過來了!
一位台北市議員建議用噴灑冷水的方式,趕逐在她的選區之內的遊民,還要對噴水的清潔隊員行賞。人權團體發出譴責,媒體炒作這個議題。議員聽不進去,直嚷著自己受委屈。仗著她的選區商家的支持,她的發言更加傲慢了,她自認為她長期關心遊民問題,很有愛心,是遊民自己不長進。應該出面處理遊民問題的市政府沉默著,網路的討論炸開來了。選舉後,議員還揚言要告那些人權團體毀謗她。
這位議員是中產階級心目中形象良好的好議員,她也懂得善加利用這樣的形象。在她的言論中,她開始將遊民污名化為賭徒、強姦殺人犯、HIV患者、吸毒者,更蓄意地把流落街頭的弱勢者塑造成對中產階級舒適生活的巨大威脅者,非得被遠遠地隔離在市民生活之外不可。
在這個議題熱烈地被討論的時候,我常想:若遊民來到我教會的會友所習慣遊賞的公園、庭院,常在教會的門口聚集,教會將如何做呢?有多少教會在他們身上看見受苦的基督,就這樣做起遊民關懷工作?有多少會友願意忍耐著髒臭,與他們同坐在一條教堂長凳上,或是在禮拜後為他們洗腳,為他們端上熱食?還是在许多人眼裡,群聚的遊民是對教會榮美形象的威脅。教會是否也會一面拿出錢來施粥救濟,一面卻也支持噴水趕人的手段?
以現在台灣主流教會的文化看起來,想要為社區趕逐遊民的議員,應該也會很受歡迎的。因為她懂得只顧自己的羊群,提供他們舒適的生活,轉頭不看羊圈外的人。许多傳道人專懂得給良心注射自私的麻藥,讓羊群呆板、平靜而不懂得質疑,更強的,還懂得進一步提供政治力的護佑,提供安全與財富。有了這樣的裝備,他們可以輕易地將社會的困境歸因於弱者的不努力,他們會輕易地藉倫理之名,把所有威脅到這種安和日子的人污名化、罪犯化,甚至妖魔化。他們會輕視活出另類抉擇的生命,輕視山上寶訓的精神,反而將中產階級的價值觀等同於聖經權威。
冷水就要噴過來了!噴在一出生就沒有地方收容他的基督身上,噴在因為追隨他而丟下自己工作的門徒身上,噴在時常被驅逐的保羅身上,噴在所有貧窮、溫柔、飢渴慕義的流浪者身上。
冬寒巴士與貧窮女士
在歐美國家,看似衰微的宗教的力量,卻一直是拉住這些從社會網絡中掉出來的人的溫暖力量。基督徒的慈善工作,為流浪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給予一點點尊嚴。在柏林有城市宣道會,以「冬寒巴士」(Kaltebus)救援著在寒風中差點凍斃的流浪者。有些教會固定提供熱水與熱食,甚至有志工來幫忙理髮與護理的工作,讓在街上流浪的人,暫時享受一點點的舒適。
冬寒巴士的事工,開始於一個嚴冬,好幾位找不到可以避寒的流浪者凍斃。從十九世紀起,德國的基督教就關心工業化時代的身心救援工作,城市宣道會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中產生的基督教組織,一向以行動關懷救援城市裡的弱勢者。於是他們去募了幾輛小巴,找了熱心的工作者,在大雪天,大街小巷地去尋訪街友群聚之處,也尋找落單孤獨者,將已經無力去尋找避難所的人,載運到一些願意開放空間的教會,或是特別設立的收容所暫避。
這是救援生命,而非撲滅一種生活方式的做法,是努力把街友視為社會整體的一部分,而非市民的對立者的做法。
在歐洲中世紀的靈性生活裡,不但不看輕這些流浪的人,更曾盛行過崇尚貧窮的宗教運動:一群群的人,在靈性的熱情裡,放棄舒適的貴族生活,蓄意追求像遊民般居無定所、一無所有的生活方式,認為這樣才真的對靈魂有益。聖方濟所領導的小兄弟會,就是其中一個最美好的例子。
聖方濟的父親經營著綢緞莊,家中富裕無比,受寵的方濟愛詩、愛歌,也羨慕一切華麗美好的事物,想建立軍 ,得享榮耀,但是負傷從戰場歸來,在臥病中,得到天啟,他起來,脫去一切綾羅綢緞,捨棄一切財產,穿上了乞丐的衣服,托缽遊走四方,捨棄自我地活出上帝國另類的榮美。他以喜樂的態度讚美「貧窮女士」,謳歌這位在榮耀的聖山上迎接他們這些小兄弟的高貴女士,當他們離開苦痛的山谷,攀爬光明聖山之際,他們邀請貧窮女士來與他們同住。
這樣的貧窮運動,是宗教改革之前相當重要的一波教會與社會的改革運動。在捨棄世上的財富與地位時,想要追隨基督的心,才真正得以自由。這樣的自由當然會搖撼教會當局,引起社會既得利益者的不安。有些貧窮運動,像是瓦登賽派(Waldenser,或譯成瓦勒度派),或是追隨威克里夫的洛拉徒(the Lollards)就被當成異端迫害。但是方濟會、道明會等托缽修會辛苦地躲過了迫害,在聖靈奇妙的工作下,得以倖存於教會中,成為教會更新的力量。
遊民的「教會葬」
就像方濟會與類似的貧窮運動讓當時的社會感到受威脅,我們這個時代成因複雜多樣的街友們,也常被視為是破壞規矩的中產階級生活的人群。街友真的是中產階級的威脅嗎?街友和中產階級的市民有可能在一個社區裡一起生活,並彼此相助嗎?在這波關於街友的討論中,有個真實故事,突然從記憶中浮現出來。
留學德國期間,在我讀書的城市Bielefeld有個普通的中產階級教會,位於安靜的住宅區。這個教會的信徒雖跟所有的歐洲主流教會的情況一樣,就是不怎麼火熱,參與在教會活動的信徒,只是名單上的百分之一。但是基於他們所了解的基督教精神,這些活躍的信徒肯支持教會收容前南斯拉夫戰爭難民,每個月一次的愛 ,也都會特別邀請常出現在附近小公園裡的街友來參加。有兩三位街友逐漸習慣在教會的聚會裡出現,雖然多數人還是對他們視而不見,或冷漠迴避,但是有幾位婦女招呼他們在會後幫忙搬桌椅,一起洗碗盤。
其中有一位街友,約四十歲,長期被躁鬱症所苦,躁期容易闖禍,是附近居民常投訴的對象,鬱期就蜷縮著睡在教堂附近。雖是社區裡出名的頭痛人物,教會的牧師和負責愛的幾位婦女卻愛他的真誠純樸,愛他羞怯畏縮的時刻,也為他憤怒狂躁時所造成的傷害焦慮著。他是這個教會许多信徒共同的話題,承載著许多的關心。
這個接納流浪漢的教會,本身其實也有不少困頓。好幾年積壓的問題,讓牧師的婚姻面臨破裂,教會的人分成兩邊,有指責他的,有同情他的。牧師的人格特質讓傷害持續擴大,當牧師娘憤怒地搬離牧師館,教會較熱心的信徒們也就四分五裂了,只能勉強維持表面的和平,私底下互相放話,互相傷害的動作很多,情緒緊繃,各派之間不相往來。
就在教會的氣氛因為牧師的婚姻問題變得又冷又沉,落到谷底時,许多人所關心的那位躁鬱症患者,卻靜靜地死在他當作居所的紙箱中。由於他沒有親人,葬禮就由牧師來處理。自己的處境也頗艱難的牧師,客氣地在禮拜中報告了葬禮的時間,並說:「因為他沒有親人,我們就是他的親人。」但是他並沒有特別期待會友會來參加告別禮拜。
沒想到许多人都到了。许多人聽進了那句話:「我們就是他的親人。」许多人記得他憂苦又令人煩惱的樣子,懷念他與大家共度的福音茶會。原本已經彼此生氣、不想講話的人,不約而同地買了花來布置教會,準備了茶會的食物。站在牧師娘那邊、對牧師生氣不滿的人,為了送這位街友最後一程,突破心結地來了。他們暫時安靜下來,凝神傾聽牧師對這位街友之死的講道。在墓穴邊,會友唱著聖詩,一起為這位街友賦予最後身為一個人的尊嚴。
回到教堂,一些人在廚房裡打開他們所帶來的食物包裹,分贈來參加葬禮的街友。沉鬱的氣氛開始轉變,人們又開始行動,開始愛,從共同的關懷開始跨出重新互相了解的第一步。一起洗碗的人,彼此點了頭,有些人彼此微笑。所有的人在離別時都互相握手道別。教會深深的傷,雖還未癒合,但是醫治與救贖已經開始發動。
台灣現在流行的「教會葬」,主要是用在對教會有貢獻的長老,會友。由教會出錢辦理喪事,來表示對此人的尊敬,稱為教會葬。由於教會目前的生態,這些有貢獻者往往也都是大企業的老闆、醫生、教授級的、有頭有臉、子孫傑出的人物,有多位友人都認為,這種錦上添花的事,教會實在不宜一做再做。反而那些困苦的、孤單的、沒有人收埋者,由教會出錢出力,來辦理簡單隆重的葬禮,給予溫暖與尊嚴,才是更好的「教會葬」啊!
想到在 Bielefeld的時候所經驗到的這個葬禮,應該就是我的朋友們所期待看見的一場「教會葬」啊!這場葬禮不只是教會的「慈善」工作,它讓受傷而癱瘓的教會重新聚集,重新活了起來。它是事工,也是聖禮,也是醫治。
一位遊民之死,竟然讓個受傷而幾乎無法動彈的中產階級的教會,有了重新開始的契機。一位遊民死去,一個教會走出中產階級的驕傲與困苦的人際問題,看到被福音轉化的可能性。
遊民的生存尊嚴和中產階級的利益相衝突嗎?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在一個願意去學習愛的社區裡,遊民的存在,不但不是污點,還可能幫助中產階級的人們重新找到愛的方式呢!朝向上帝國的更新與轉化,由看見每個人生存的尊嚴開始,從尊重貧窮者開始。「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上帝國是你們的。」(路加福音6:20)
Tuesday, May 29, 2012
半舍客勒1/2 shekel 生命
出埃及记以色列人奉献半舍客勒钱用于建造帐幕。
圣殿时代,每年以色列人会在正月初一奉献半舍客勒银子用来支付献祭的开销。
今天信徒身体就是神的殿,半舍客勒就拿出来行善。
问题是:为什么是舍客勒?为什么是一半?
舍客勒在希伯来文是:shekel שקל 其数值是:ש 300 + 100 ק + 30ל = 430 正好与生命有关。
nefesh נפש 50נ + 80 פ + 300 ש =430 圣经告诉我们“生命נפש”。
出30:12.你要按以色列人被数的、计算总数、你数的时候、他们各人要为自己的生命、把赎价奉给耶和华、
免得数的时候、在他们中间有灾殃。
经文的“生命”,希伯来文נפש:nefesh 所以,我们知道,舍客勒用以赎(生命)。
在上面的经文里,“自己的生命”,希伯来文是“他的魂”,就是在nefesh后面加了一个字nun,拼作: נפשו
拉比认为,nefesh生命的三个字母 נפש ,可以拆开构成下面三个单词:
1) 灯ner נר
2) 灯芯 psilo פתילה
3) 油 shemen שמן
所以,人的“灵”就是神的“灯”。
“人的灵是耶和华的灯、鉴察人的心腹。”箴20:27。
“舍客勒”用来做什么?用来建造帐幕,就是建造圣殿。
什么是圣殿?信徒的身体就是神的殿(林前6:19)。
神的殿(教会)如何建造?
耶稣是头,信徒是身体。
马太福音17章,收丁税(半舍客勒殿税)时,耶稣要求彼得:
1) 钓鱼(钩上来的鱼);
2) 开鱼的口;
3) 得一块钱;
4) 拿去给他们,做你我的税银。
耶稣为什么要给我们这些细节?
福音书都是“捕”鱼,从不涉及“钓”鱼,
耶稣偏要在这里暗示“钓”鱼。
“钓”,就是用“钩子”,在希伯来文,钩子是:וו ,就是字母:ו
“鱼”在希伯来文(亚兰文)里是:נון ,就是字母:נ 为什么不是将鱼剖开?而是偏偏将鱼的口打开?
“嘴”在希伯来文里是: פה ,就是字母:פ
什么是“钱”?就是“舍客勒”,希伯来文:שקל ,就是字母:ש
上面四个字母组成: נפשו ,正好是出30:13的“他的魂(生命)”。
耶稣将一“舍客勒”分为两半:
一半信徒(妻子),一半自己(丈夫),就是信徒与耶稣同负一轭,共同建造神的殿。
建造神的殿,就是修补我们的瑕疵,改正我们的不足,具体就是遵守托拉诫命-行善。
“行善”在希伯来文里是:צדקה ,这个词同时也代表“义人”(tzadik צדיק)。
何谓义人?
首先是因信称义,这叫恩典;然后是行出诫命,这叫顺服。
启19:8.就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这细麻衣就是圣徒所行的义。
Why“一半”的奥秘。
出埃及记30:13的“一半”在希伯来文里是: מחצית 细察这个词,
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金灯台的模式: מ ח צ י ת 其中,中轴是字母 צ ,代表行善的义人,因为募捐就是行善。
右边第一个字母和左边第一个字母组成:מת ,在希伯来文里,是“死亡”的意思;
右边第二个字母和左边第二个字母组成:חי ,在希伯来文里,是“生命”的意思;
所以我们知道,行善的义人(צ),远离死亡(מת),接近生命(חי)。
若彼得钓上来的第一条鱼,开口得一块钱,就放回水里去。
是不是表示,信徒靠主耶稣解决世俗的难题,使自己的生命有平安,有主的引导。
而被一块钱卡住的鱼,也是不知怎么办,却被主引导,也得到生命平安。
主耶稣有对彼得说,你要得人如得鱼。
这里的鱼可能是喻意,被其他的罪纠缠的人,遇到传福音的主的门徒,使信的人罪得赦免,并归同一主,且接待主的门徒。
与主联合的得生命,并且顺服天父的旨意,使信耶稣基督的人得生命。
-----------------------
猶大賣主是三十塊錢
香膏價值30兩銀子=300羅馬銀幣denarii,一般工人一天工錢是一個denarii,三百個denarii 約等於三百天工錢。
30塊錢(thirty pieces of silver)約等於30個[shekels聖殿專用的貨幣]。
1 shekel=4 denarii,30塊錢= 120 denarii,= 120天工錢。
祭司們所說,不可將猶大賣主的三十塊錢放在“庫”裏的“庫”,原文“各耳板”KORBAN fCop即u同字。
馬可11:11說那不孝之子推辭不供養父母時所說的“各耳板”,便是這個“殿庫”。
以色列人如果向上主許過願,便在還願時將自由奉獻的款項投入祭司所看見的“殿庫”奉獻箱中。
這殿庫也是放丁稅之處(太17:24)。這庫是放在“內殿”裏的,所以應該稱為“殿庫”。
-----------------------
Temple Tax Coins - 1/2 Shekel and Shekel of Tyre
At the Great Temple in Jerusalem the annual tax levied on Jews was 1/2 shekel per male.
The 1/2 shekel and shekel were not always used in everyday commerce,
but were the only coins accepted by the temple.
Many taxpayers required a currency exchange,
so money changers set up in the Temple court.
Jesus found this business and their shouting (advertising rates) offensive,
so he threw over their tables. "
...go to the sea and cast a hook, and take up the fish that first cometh up;
and when thou hast opened his mouth,
thou shalt find a piece of money:
that take, and give unto them [the temple tax collectors] for me and thee."
-- Matthew 17:27.
Since the tax was one half shekel per man the coin would have to be a shekel to pay the tax for both Jesus and Peter. Silver shekels and half-shekels of Tyre were minted from 126 B.C. -- c. 57 A.D.
Any coin minted prior to 32 A.D. may have circulated in Jerusalem during Jesus' lifetime.
The Temple Tax Coin, Tyre KP Type Half Shekel, Jerusalem or Tyre Mint, 42 - 43 A.D.
At the Great Temple in Jerusalem the annual tax levied was 1/2 shekel per male.
The 1/2 shekel and shekel were the only coins accepted by the temple.
Some experts believe that after the coinage of Tyre was debased under Roman control,
Herod the Great began to strike "Tyre" shekels in Jerusalem.
These coins were of cruder fabric and style,
but maintained the silver purity required to pay the temple tax.
The "Jerusalem" shekels have the letters KP or KAP to the right of the eagle and dates range
from PH (18/17 B.C.) to PKE (69/70 A.D.).
The Greek letters KP or KAP are probably an abbreviation for KAICAP, Greek for Caesar.
KAICAP:Caesar (Greek, the last letter is Rho, not "P")
------------------
changed the standard Greek and Roman money for Jewish and Tyrian money.
The word "kolbon" is apparently related to the usage in Matthew 21:12
in the Rabbinic literature is called a "kolbon"
which possibly was derived from a similar Greek word meaning "a small coin.
The man had to give to the Temple not only the silver Tyre shekel,
but an additional fee of "two kalbons"
(in Hebrew the plural of kalbon is "kalbanot").
Corban' (that is, a gift devoted to God)
『供物』的原文是『各耳板,』意禮物或贈品。
korban korbanas
Of Hebrew and Chaldee origin respectively [H7133];
a votive offering and the offering; a consecrated present (to the Temple fund);
by extension (the latter term) the Treasury itself, that is,
the room where the contribution boxes stood: - Corban, treasury.
--------------------------------------------------------------------
The famous writing on the wall in the Biblical book of Daniel includes a cryptic use of the word in Aramaic:
"Mene, mene, teqel, u-farsin".
The word "shekel" came i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via the Hebrew Bible, where it is first used in the Book of Genesis.
--------------------------------------------------------------------
190 years Tyrian shekels Monetary
Tyrian shekels
狄纳里(denarius)
舍克勒sheke和狄纳里的比值为1:2.5
一舍客勒(2比加)
didrachm:A two-drachma piece; an ancient Greek silver coin, worth nearly 40 cents.
A drachma was aproximately a day's pay for a skilled laborer.
So the 30 pieces of silver - at 4 drachmas each - would roughly be comparable to
4 months' wages for skilled labor at the time.
非技术人员的日工资为1狄纳利。
所谓非技术人员就是今天干体力活的雇工。
那么一个雇工一个月的工资应该是三十狄纳里。
丁稅(二錢銀子)didrachmon=2 drachme
希臘銀幣(新約時代不再使用)一塊錢stater=4 drachme
------------------------------------------------
A rare half shekel coin, first minted in 66 or 67 C.E., was discovered
by 14 year-old Omri Ya'ari as volunteers sifted through mounds of dirt from the Temple Mount in Jerusalem.
The coin is the first one found to originate from the Temple Mount.
------------------------------------------------
The half shekel coin was first minted during the Great Revolt against the Romans.
The face of the coin is decorated with a branch of three pomegranates and ancient Hebrew letters
reading "holy Jerusalem." On the flip side, the letters say "half shekel".
The coin that was found in the sifting project, though it was well preserved, showed some damage from a fire.
Experts believe it was the same fire that destroyed the Second Temple in 70 C.E.
Dr. Gabriel Barkay explained that "the half shekel coin was used to pay the temple taxes...
The coins were apparently minted at Temple Mount itself by the Temple authorities."
The half shekel tax is mentioned in the book of Exodus (Portion Ki Tisa),
commanding every Jew to contribute half a shekel to the Temple every year
for the purpose of purchasing public sacrifices.
Dr. Barkay added that "this is the first time a coin minted at the Temple Mount itself has been found,
and there in lies its immense importance,
because similar coin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past in the Jerusalem area and in the Old City's Jewish quarter,
as well as Masada, but they are extremely rare in Jerusalem."
So far, some 3,500 ancient coin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the Temple Mount dirt sifting,
ranging from earliest minting of coins during the Persian era all the way up to the Ottoman era.
An additional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in the sifting project was another well preserved coin,
minted between 175 and 163 B.C.E. by Antiochus IV Epiphanes, against whom the Hasmoneans revolted.
This revolt brought about the re-dedication of the Temple after Antiochus seized the Temple's treasures
and conducted idol worship in it. The coin depicts a portrait of Antiochus the Seleucid King.
------------------------------------------------
In Zechariah 11:12-13, 30 pieces of silver is the price Zechariah receives for his labour.
He takes the coins and throws them "to the potter". Klaas Schilder notes that Zechariah's payment indicates an assessment of his worth, as well as his dismissal.
In Exodus 21:32, 30 pieces of silver was the price of a slave, so while Zechariah calls the amount a "handsome price" (Zechariah 11:13), this could be sarcasm. Webb, however, regards it as a "considerable sum of money."
--------------------------
The Tyrian shekels held a prominant position among the best known coins of the ancient world.
From 126/5 B.C.to A.D. 70 they circulated extensively in the Middle East,
mainly in the regions of Phoenicia, Galilee, Judea, Syria and Transjordan.
The fineness of the Tyrian shekels is very high, generally 92% silver or better for the entire series,
including the last issues
E. Schurer, Th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Age of Jesu (175 B.C. - A.D. 135)
Two characteristics stand out in regard to the various shekels.
The first of these is the change in their style.
The earlier shekels are of good style and are struck with dies smaller than the flans,
thus permitting the entire design and inscription to be included on the coins.
The die cutters of these early issues did a highly artistic and professional job.
The later shekels, struck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ir period of issue,
are not so well styled, and were struck on smaller flans;
on most, the inscription or design is never complete and parts are entirely off the flan.
Some shekels of the second group are quite crude, and are sometimes considered to be barbaric in style.
The two Greek letters KP which appear on both series have never been explained before.
They remain enigmatic, but some ideas about their meaning may now be proposed, particularly as they appear on the first issues (struck in 18 B.C.) in monogram form, XX, where the letter A is also visible.
It is possible that word KAPTEPOXX, meaning strong, potent, fixed, all referring to the value of the coin, may be implied by this monogram; it may also mean KAPTOXX (or KPATOXX), referring to the power of the regime.
According to the use of the KP monogram,
the Tyrian shekels and frac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groups.
The first consists of coins struck in the years 126-19 B.C. that do not have the letters KP.
The second group comprises issues struck from 18 B.C.-66 A.D.
that bear the letters KP, or these letters in monogram form.
---------------------------
the Temple in Jerusalem and its religious rules and restrictions had their own impact
on the financial markets of the time.
During the hellenistic period, Jewish law, the Mishna, began to crystallize.
From the 2nd century B.C. onwards many religious laws were put into practic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these was the requirement that from the age of {twenty} onwards,
every male had to pay the Temple an annual tribute of half a shekel.
In the Mishna, a special tractate, "Sheqalim," deals with this mandatory tribute.
The money was collected to cover the expenses of Temple rituals and maintenance.
As a result of this law, which applied to one-third of the entire Jewish population of the ancient world,
Temple income was enormous, amounting to a constant income of perhaps half a million shekels annually.
------------------------
From the reign of Augustus onwards,
Roman provincial currency increasingly replaced royal hellenistic and autonomous issues
then circulating in the eastern provinces of the Empire.
The production of autonomous shekels was discontinued at Tyre,
but was picked up and continued at Jerusalem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pure silver currency stipulated by Jewish religious law.
The Tyrian shekels struck in Jerusalem can be identified by the monogram KP,
by the small shape and size of their flans, and by their often crude style,
although they maintain the same weight and fineness as the earlier series.
The production of Tyrian silver ended with the issues of A.D. 65/6 - a date which has no known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Tyre, but which coincides exactly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Jewish revolt of A.D. 66.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full control over Jerusalem, the Jewish authorities changed the coin type entirely to one linked to their own specific iconography and political needs, and began the issuance of a new, exclusively Jewish, silver coinage.
After this article went to press, the Israel Museum, Jerusalem was given a coin, accquired in Beth Lehem, which has some connection to the "Jerusalemite" Tyrian shekels.
The coin is a didrachm of Antiochus VII struck at Tyre;
it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Tyrian shekel and is actually its prototype: the eagle is the same, the head of the Seleucid king was replaced by the head of Heracles;
the inscription is essentially the main innovation.
This didrachm has a rectangular countermark on its obverse depicting the letters PlH to represent the date:
year 118 of the Tyrian era = 9 B.C. We believe that the Temple authorities approved the use of this Seleucid didrachm as if it were a Tyrian shekel by affixing this countermark.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ssuing money as well as controlling the financial market by approving or rejecting certain coins as official Temple currency was to the Temple's advantage and constituted a major factor in its economic prosperity - a fact which raised no little criticism from the populace.
The criticism of the "bankers" of the Temple during the life of Jesu is a reflection of this situation.
---------------
For annually, on the 1st of Adar while (the month before the Passover),
proclamation was mad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by messengers sent from Jerusalem of the approaching Temple tribute.
On the 15th of Adar the money-changers opened stall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o change the various coins,
which Jewish residents at home or settlers abroad might bring, into the ancient money of Israel.
For custom had it that nothing but the regular half-shekel of the sanctuary could be received at the treasury.
On the 25th of Adar business was only transacted within the precincts of Jerusalem and of the Temple,
and after that date those who had refused to pay the impost could be proceeded against at law,
and their goods distrained, 2 the only exception being in favour of priests,
and that 'for the sake of peace …
-----
Roman coins had to have these coins changed by the moneychangers.
-------------------------------------------------------------------
Monday, May 28, 2012
谷歌Lunar X Prize登月大賽
未來幾年中,包括中國、印度和日本在內的多個國家都將嘗試向月球發射無人飛船。而谷歌也開展了Lunar X Prize登月大賽。目前已有26支隊伍參加這一競賽。在2015年之前,首先將機器人送上月球表面,使機器人移動1/3英裡(約合0.54千米),並發回高清圖像的私營公司將獲得2000萬美元獎金。
Saturday, May 19, 2012
抗過敏食物
春天常吃四種食物可起到抗過敏的效。
蜂蜜
專家提出,每天喝一勺蜂蜜就可以遠離傷風、氣喘、瘙癢、咳嗽及乾眼等季節性過敏症狀。
蜂蜜能夠預防過敏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其中含有微量的蜂毒。
蜂毒是蜜蜂體內的一種有毒液體,但在臨床上被用於支氣管哮喘等過敏性疾病的治療。
二是蜂蜜裡面含有一定的花粉粒,經常喝會對花粉過敏產生一定的抵抗能力。
大棗
日本學者研究發現,紅棗中含有大量抗過敏物質———環磷酸腺苷,可阻止過敏反應的發生。
凡有過敏症狀的患者,可以經常服用紅棗。
服用方法 為:
1.紅棗10枚,水煎服,每日3次。
2.生食紅棗,每次10克,每日3次。
3.紅棗10枚,大麥100克,加水煎服,日服2-3次。
以上均服至過敏症 狀消失為止。大棗水煎時掰開煎為好,煎熬時不宜加糖。
金針菇
經常食用金針菇有利於排除重金屬離子和代謝產生的毒素和廢物,能有效地增強機體活力。
研究人員發現,金針菇菌柄中含有一種蛋白,可以抑制哮喘、鼻炎、濕疹等過敏性病症,
沒有患病的人也可以通過吃金針菇來加強免疫系統。
科研人員也進行過類似試驗,期望用金針菇來解決當地近1/3人群罹患的過敏性疾病。
胡蘿蔔
最近,日本專家發現胡蘿蔔中的β-胡蘿蔔素能有效預防花粉過敏症、過敏性皮炎等過敏反應。
日本專家通過實驗鼠研究發現,β-胡蘿蔔素能調節細胞內的平衡,使實驗鼠較難出現過敏反應。
車禍
車禍
因左腿斷成兩截,術後接回持續疼痛,每天吃下大把止痛藥,副作用導致昏昏欲睡,清醒後痛楚再度襲來,「人生變成灰色!」
耳鳴頭痛、視力模糊,因腦部出血記憶力受損,無法繼續升學或就業,簡直生不如死。
Friday, May 18, 2012
免费环游世界150天
威格(Michael Wigge)旅行计划
“如何免费环游世界”(How to Travel the World for Free)的一系列节目,利用威格在冒险旅程中所拍摄的影片制作而成,
将于5月和6月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部分频道上播出。
以下为威格如何完成这项计划和旅行经过的一些详细信息。
出生于德国的威格是旅游记者和摄影师,会说德语、英语和西班牙语。
他2010年6月离开柏林,历经150天,走遍11个国家,于2010年11月抵达南极洲。
旅途中有超过100人对他伸出援手,提供交通工具、粮食和借宿。
他计划这场旅行长达1年才出发,搜集了若干可能提供住宿和古怪工作的门路,但他一路上也仰赖陌生人的好心协助。
起初,威格会到超市后方的垃圾桶中翻找食物,但他很快了解到,“翻垃圾桶没有必要,我可以进去以物易物。
我用清理地板或货架、或是在餐厅洗碗,来交换放太久的三明治。
我与商店、超市和餐厅打商量,他们大多数都会给我些东西”。
他靠着在一艘从比利时开往加拿大的货柜船上工作,换得横渡大西洋的船费。
他在船上无所不作,包括上油漆和到引擎室换油。
他在拉斯韦加斯和旧金山从事许多稀奇古怪的工作,赚取微薄薪资和小费。
包括在拉斯韦加斯街头打枕头仗可赚一美元,出售自己的背给长者当“人肉沙发”。
在旧金山,他的工作是“推肥胖旅客上山”赚取小费,累积到300张一美元。
他存到300美元,买了飞往哥斯达黎加的机票。他在哥斯达黎加搭便车到巴拿马,并在当地担任一位德国大使的管家。
他接着到一艘豪华邮轮上担任探险队长的助手,顺利从阿根廷的乌斯华雅(Ushuaia)横渡到南极洲。
他负责清洗游客的靴子、协助游客在冰上行走、将红色旗子置于企鹅活动范围周遭,并为船只加油。
威格为换取前往位于秘鲁安地斯山(Andes)的印加古城马丘比丘(Machu Picchu)的旅费,担任脚夫工作,
负责搬运游客行李,结果“做得有点糟”。
他说:“我是史上最糟的安地斯山脚夫。”因为他脚力根本不够。
Thursday, May 17, 2012
平流層(10km-50km)
平流層(英文:Stratosphere),亦稱同溫層,位於對流層的上方和中間層的下方。
其下界在中緯度地區位於距離地表10km處,在極地則在8km左右,其上界則約在離地50km的高度。
Lady Gaga
Lady Gaga的世界巡迴演唱會,
4月在首爾揭幕前,受到當地基督教團體發起杯葛行動後,昨日印尼警方宣佈拒絕發出许可證,原定於6月三日在印尼舉辦的演唱會將被迫取消。
據悉,印尼當地伊斯蘭信徒及保守派議員均強烈反對Gaga的露骨衣著及性感舞姿,以及鼓吹同性戀等思想,擔心會荼毒青少年。
早前在韓國的演唱會,主辦單位亦嚴禁18歲以下的未成年觀眾入場。
Lady Gaga的亞洲巡迥是其主題「天生完美」演唱會系列的一部分,
5月初她在香港舉辦演唱會前,影音使團也曾在Facebook發起「Lady Gaga演唱會來了,基督徒站起來,為全港青少年緊急簽到代禱」行動。
目前,Gaga正在台灣舉行演唱會,當地信徒也發起了代禱信,呼籲驅走這股「邪惡黑暗」的勢力。
Wednesday, May 16, 2012
Coffee lovers
Coffee lovers are a loyal crowd. Most pour out their morning cup of java for the flavor, the aroma, and the accompanying jolt of energy, rather than the health perks.
Coffee lovers were more likely to smoke, eat red meat, drink more three alcoholic beverages a day and less likely to exercise, the study says.
So they may not mind if doctors debate new research suggesting that coffee lovers live longer.
According to an article in today'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those who drank coffee at the beginning of a 13-year study had a slightly lower risk of death than others, whether they chose decaf or full-strength.
Coffee drinkers also were a little less likely to die from specific causes: heart disease, respiratory problems, strokes, injuries and accidents, diabetes and infections. Coffee offered no protection against cancer.
But the benefits were modest — even among those with the heaviest coffee habit. Men who drank six or more cups of coffee day had a 10% lower overall risk of death than those who drank no coffee, while women who drank a similar amount had a 15% lower overall risk of death, according to the study, fund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It's interesting that coffee is more healthful than harmful," says Frank Hu, a professor at the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who has studied the health effects of coffee, but wasn't involved in the new study.
Not so fast, says cardiologist Steve Nissen, of the Cleveland Clinic, who also wasn't involved in the new research. Asking people about their coffee consumption only once in 13 years can be misleading, since drinking habits change. Nissen notes the study didn't include vital medical information that affects longevity, such as cholesterol or blood pressure levels.
"This study is not scientifically sound," Nissen says. "The public should ignore these findings."
Nissen found some of the statistical findings "bizarre." Inititally, he notes, researchers found that coffee drinkers had higher rates of death. Once scientists accounted for the fact that coffee lovers have higher rates of unhealthy habits, such as smoking, drinking and eating red meat, however, coffee drinkers appeared to live longer. That's a red flag that the study is deeply flawed, Nissen says.
Nissen also was skeptical of the conclusion that six cups of coffee could lower mortality by 10% to 15%. "We don't even have drugs that do that," Nissen says.
Scientists still have un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coffee, which contains more than 1,000 compounds that can affect the risk of death, the study says.
Hu, however, say the study may at least suggest that coffee isn't harmful. "Just don't put in too much cream or sugar," Hu says. "They can wash all the benefit away."
餃子
「舒服不如倒覑,好吃不如餃子」,這句話說明了餃子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餃子集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於一身,富含植物纖維,不僅美味,也符合現代健康飲食概念,難怪那麼受歡迎。
但是,餃子可不是那麼好包的,弄不好,裏面的餡兒就會露出來,煮的時候整鍋的餃子都會被它「污染」,這就是俗語「露餡兒」的本義。
現在,人們常用「露餡兒」比喻不願意讓人知道的事情暴露出來,相當於廣東話的「穿煲」。比如︰「人家一對質,他說的假話就露餡兒了。」
「香餑餑」很吃香
水餃又叫煮餑餑,餑餑(b辉bo)是甚麼東西呢?
滿族人把糕點叫做餑餑,餑餑其實就是點心,至於漢族人把饅頭等麵食也叫做餑餑,那是後話了。
「別拿餑餑不當點心」就是說不要小瞧人,比如︰「別看他其貌不揚的,其實人家已經買了三套房子了,你可別拿餑餑不當點心。」
如果一個人受到重視、歡迎,俗語可以稱之為「香餑餑」,比如︰「自從公司知道他的專長後,大文立刻變成了香餑餑。」
除了餃子,包子也是美味的食物,所以歇後語有「肉包子打狗—— 一去不回頭」的說法,比喻有去無回。
天津有一家包子鋪,店名就叫「狗不理」,有機會要嘗嘗。
包子一般用肉做餡兒,而肉呢,又包在裏頭,外面看不見。
好東西放在裏面,藏而不露,人們有感而發,於是就用「包子有肉不在褶兒上」(包子表面的皺紋叫「褶兒(zh贤r)」)
來比喻含而不露、低調沉實的人,比如︰「包子有肉不在褶兒上,別瞧他模樣不濟,學問倒不小。」
天上不會掉餡兒餅
相信不少人都聽過「天上不會掉餡兒餅」這句話吧。「餡兒餅」就是帶餡兒的薄餅,在鐺(ch账ng)上烙(l赋o)熟的,比包子還好吃。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這句話是提醒大家,白佔便宜的事是沒有的,小心上當受騙。相當於粵語的「邊有咁大隻蛤騡隨街跳」﹗
比如︰「天上不會掉餡兒餅,倒是要小心自己掉到陷阱裏。」另外要留意,「餡兒」一定要讀成兒化xi赋nr。
------------------------------
饽饽是中国北方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
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
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
苏叶饽饽是 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
粘糕饽饽 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则成。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 ,既香又甜。
Tuesday, May 15, 2012
一个灵恩特会
一个灵恩特会
讲员说他曾经从会众中赶出了30+个鬼,那位讲员的能力好像比耶稣还要大,
因为在四福音除了赶出住在格拉森那个人身上的“群”之外,
似乎没有看到耶稣在一个聚会中从不同人身上赶出了30+个各样鬼怪的记载。
那位讲员所说的这些鬼都是我们平时常听到的,让人感到好像在每个人身上都有邪灵的作为,比如,
撒谎,贪吃,嫉妒,情欲,同性恋,好赌,吸毒,电动游戏,发脾气,
喜欢控制人,仇恨,记恨,结党,搞小圈圈,竞争,凶暴,不喜欢读书,色情,
放纵性欲,喜欢搬弄是非,甚至瞌睡鬼在我们里面作怪。
在灵恩聚会所听到偏颇的教导,需要用圣经的原则以及生活上的普通常识来平衡,
否则所信的这些会使我们变成“属灵矮人”或成了宗教狂热份子,反而无法来荣耀神了。
这种把人的行为用心理学和灵异合在一起来解释的做法,其实是很危险的,也是非常不合圣经原则的。
撒但虽然在世界掌权,但神仍然是永远得胜的,而且你我这些被耶稣宝血重价买赎回来的信徒,
我们是有聖神的靈永驻在里面来帶領我们的,走在这世界里你我虽然有可能会跌倒,
但我们不应该持续地活在跌倒的光景中而不断被撒但来利用。
虽然我们仍然有可能走在跌跌撞撞光景中,但从长时间来看你我必定是行在逐渐成长和成熟的路上,
如诗篇 37:24 所说的神一定会看管保护祂的子民
– 他雖失腳也不至全身仆倒,因為耶和華用手攙扶他(或作:攙扶他的手)。
信主之后,一般信徒对神的真实和荣耀经历了太少,
以至于我们容易接受那些奇奇怪怪的灵异说法。
与其活在“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的灵异神学中,
我们是否能更多地花时间和力量来认识神,追求神,拥有神,活出神,见证神呢?
能长久地活在神的脸光中,绝对要比活在疑神疑鬼,神經兮兮中要好很多,不是吗?
藍花楹/紫薇
-----------------------------
藍花楹-"風鈴木"-絕美花朵
-----------------------------
藍花楹學名︰ Jacaranda acutifolia Humb. & Boupl.
又名非洲紫薇,原產於美洲熱帶,分佈在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
以及中國的廣西、海南、廣東、雲南、福建等地 。
原文網址: 高師大校園的藍花楹
-----------------------------
火凤凰又名红花楹
-----------------------------
鳳凰木Delonix regia的花代表離別,因為她的花是鮮紅色的,
而且在六、七月的時候開花,而那時剛好是畢業的季節。
就像哭到流出血,所以這是很傷感的花。
上帝粒子—擁有了質量(創造)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就是俗稱的“上帝粒子[從無到有]”,也被稱為粒子物理學經典理論大廈的“最後一塊基石”。
只要證實了這種粒子的存在,就能解釋物質如何擁有質量,宇宙大爆炸起源論也能自圓其說。
正埋頭於粒子撞擊試驗和海量數據分析的科學家相信,他們距離證明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只剩一步之遙。
“在逃”的上帝粒子
在以大爆炸為前提的宇宙標準模型中,137億年前宇宙誕生之初産生了多種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一類是費米子(包括夸克和輕子),一類是玻色子(如光子、介子等)。
但是,所有粒子開始時都沒有質量,它們是如何聚合成各種其他物質,從而形成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的?
20世紀60年代,英國科學家彼得·希格斯提出“希格斯場假設”:
希格斯場由希格斯玻色子組成,雖然它産生後就迅速衰變,
但就在這“曇花一現”之間,通過希格斯場的其他粒子發生了關鍵變化——擁有了質量!
正是因為希格斯玻色子,才使恆星、行星、生物的形成成為可能;
換而言之,若沒有它,大千世界將處於原始混沌,宇宙也只是縹緲之物。
這就是為何希格斯玻色子會被稱為“上帝粒子”。
物理學家們還認為,宇宙中的暗物質或許就是由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
Monday, May 14, 2012
查理斯•狄更斯《雙城記》
在他那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名著《雙城記》中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開頭: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
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
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
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
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
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
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像……”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Saturday, May 12, 2012
生活
聊聊我们三年来的生活吧。
刚到美国时,由于我不太喜欢拉斯维加斯干燥的气候,所以没有在拉斯维加斯的亲属处久待。再加上我们本来就计划先在美国四处走走,多在几个城市生活一下。于是我们来到了纽约。
纽约真的是一个不错的城市。我们在纽约待了一年多的时间,体会到了纽约一年四季的美景。我们在纽约留下了足够多的美好回忆。我们没有工作,以纽约为据点,在美国的东岸四处熘达。正因如此,没有工作并且没有收入的人,在纽约合乎资格申请医疗补助,也就是老中说的医疗白卡,英语中的MEDL-CAL。申请的条件仅为纽约居民持有纽约的驾照,并且没有工作或者是有工作但是低收入,无论你的存款多少不管你有没有房子,无论你是绿卡还是公民。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有存款有房子的富翁,仅仅是这一年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也同样可以申请这个医疗补助。这也是我认为纽约福利优厚的原因之一。拉斯维加斯申请这个需要美国公民的身份,绿卡不行。洛杉矶申请这个要查你的存款和你的房产。而纽约没有这些限制。我们也去申请了因为我们忙着四处熘达所以我们没有工作和收入。申请到了之后我和太太都去美国的医生那里做了全面的体检。我查出胃里有幽门杆菌和胆结石,前期的检查和后期的药物治疗,都是全免费的。以及后期太太怀孕了,所有的孕期检查以及辅助药物,也都是免费的。因为我们没有收入所以我们被划定为穷人,所以享受了ZF的医疗补助。就是在纽约,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穷人的待遇并且认识到了穷人在美国真的是一块金字招牌。(备注:以上关于纽约的福利信息来自于我2009年和2010年在纽约的亲身体会,每个州的福利待遇也许每年都会更换,所以我不保证你看到这篇文章时福利是不是还与现在一样)
在纽约的闲暇时间,太太也怀孕了。到了后期,孩子就要和我们见面了,我们开始逐步考虑以后我们在哪里定居的问题。做了若干的考察和听了若干朋友的建议,我们决定了去洛杉矶。就像前面所说的,虽然我们深爱着纽约,但是洛杉矶的气候似乎更适合孩子的成长。我们开着车,在美国绕了一大圈,走遍了著名的景点,最后到达了洛杉矶。到了洛杉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申请医疗卡,因为后期太太的孕期检查也很重要。刚到洛杉矶的时候我们依然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这个时候我已经习惯了我们穷人的身份,我又拿着穷人的金字招牌去申请医疗补助。还好,洛杉矶的医疗福利虽然说不及纽约,但是太太还是申请到了专门针对孕妇的医疗补助。医疗补助包括孕期检查,药物辅助,以及医院里面生小孩,住院费用,还有住院时大人的吃喝,孩子的尿片奶粉,甚至于作为陪护的我,陪护的吃喝,也是全免的。以至于我们在医院住了近一个星期才出来。坦率地说,在医院里有吃有喝,孩子也有人护理,而且任何用品都是全免费,我还真不想出院了。
关于我们生小孩的经历,以及孩子的成长,我有另外一篇帖子专门介绍。欢迎浏览。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我和太太在洛杉矶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太太一心一意地照顾着孩子。我们再也不能游山玩水了。我也在太太做完月子之后,也找到了一份工作。我不可能说太太在家带小孩而我自己出去到处熘达或者闲着吧。我在一家水族用品销售的公司里面,从仓库做起,后来进了办公室,做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薪阶层的,小小白领。截止到现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了快10个月的时间。坦率地说,现在的美国经济有点问题,而且我去的时间并不久,所以待遇也并不高。一个月在税后拿到自己手上的,也就是2000多点而已。再加上太太在家带小孩无法工作,所以这样算下来,我们一家三口的收入真的不高,也真正地成了地地道道的低收入者。
美国,一个劫富济贫的国家。在美国,中产的日子并不太好过。税收较高,而且诸多的社会福利申请不到。相对来说,作为低收入者的穷人,日子相对好点。所以从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出发,具体介绍下目前我们所享受的,关于穷人的福利。
关于孩子
关于孩子的福利,我在我的另一篇帖子里面,有着详细的介绍。那篇帖子记录了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以及美国对于孩子的福利以及惠顾。感兴趣的同学先自己搜索下。总之,美国对待孩子的照顾真的是无微不至。我可以夸下海口,你可以在美国看到流浪汉,酗酒者,乞讨者,但是你绝对是看不到一个流浪儿童。甚至于,ZF觉得你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会将你的孩子没收,交给ZF机构代管。你也可能会有牢狱之灾。
我的孩子已经一岁多了,一直在使用WIC的奶票,这个中国人称为奶票的东西,是一项ZF的福利。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每个月包含了不同东西的组合。你照单给孩子喂就可以了,数量甚至有过富余。一岁前孩子的奶粉是不完,我送给了来自大陆的朋友。一岁后的鲜奶和果汁,依旧是吃不完。现在我和太太基本是蹭孩子的鲜奶和果汁喝。没办法,她自己喝不完。
就目前来说,孩子吃喝和医疗,ZF全管,不花一分钱。我们所花费在孩子上面的,就是尿布和衣服玩具这些。尿布一般我们在AMAZON上面买,够用三个月的两大箱,价格是60多刀,帮宝适的,平均一个月花费20刀,加其他,孩子衣服玩具这些,这些其实也不贵,我们基本也是在AMAZON上面买,平均一个月算30多刀吧,孩子一个月是60刀左右。
关于生活费用
太太在家带小孩,我一个人工作,而且收入也不高,这种情况符合加州低收入家庭,加州会有食物补助。不仅加州有,全美都有这种补助,只是各州的情况小有差别,申请的标准根据各州的收入不一样。在符合这个标准的框架之内,再根据收入情况的不同给予金额不同的补助,这种补助英文叫FOODSTAMP。中国人一般称为粮食卷。就加州的情况来说,我一家三口两千多的收入,一个月可以拿到近300的补助。一家三口最高可以拿到560每个月,就算你一毛钱收入没有,三口之家,500多,吃饭还是绰绰有余了。ZF会给你一张卡,然后每个月定期往这个卡上充值。你可以拿这个卡去各个超市购买食物。一般的超市都收这个卡。需要注意的是,粮食劵,FOODSTAMP,顾名思义只能购买食品,以及果汁和奶制品。酒,可乐,以及生活日用品是不可购买的。
拿到这张卡之后,我们测算了一下我们这个小家庭的生活开支。其实我和太太并不是太节约的人。一般都是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平时也很少去测算自己一个月究竟在吃上面花多少钱。相信所有的成都人都理解,吃,不仅是物质,也真的是成都人的精神寄托。
我一般平时是工作日的话,早餐是太太自己做的蛋糕或者自己在家烤的面包,然后蹭点孩子的鲜奶或者果汁。没办法,ZF给她的那份她喝不完。我们蹭点她的,大不了再买一点,我们自己的也就够了。中午带太太做的便当,晚上回家,一般是太太做的红油水饺,鸡汤抄手,猪肉大包,有时候是牛肉面。我们都喜欢面食,中午米饭了,晚上回家就来顿面食,搭配着来。感谢太太,在带好孩子的同时,喜欢不停地折腾,尝试着做出不同花样的东西给孩子和我。孩子现在特别喜欢她做的面食。到了周末了,FB的时候到了,我们一般是去朋友家,或者是在自己家,弄顿大餐犒劳自己。烤牛排,羊排,或者是海鲜火锅,又或者是麻辣红烧鱼,再或者是中式涮牛羊肉火锅,轮流着来。吃啊,总之都是成都人的魂所在。
有了孩子后,我们很少上外面餐馆吃。原因嘛,味道是一个因素。有太太这样的大厨级别,我很难想念其他餐馆的味道。况且有了孩子,出去餐馆吃也不方便。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去餐馆吃饭必定要喝酒。不喝酒上餐馆干嘛?不如去吃碗面或者买个汉堡。美国酒后驾驶一旦被逮,后果太严重了,我不敢冒这个风险。所以我们现在很少去餐馆了。
以上就是我们这个小家庭的日常生活习惯。可以看出来我们基本是自己在家里面做吃的。拿到粮食卷之后,我仔细算过了,就我们这种消费水准,在大洛杉矶地区的华人区,我们的月消费是在350左右,含食物,早餐奶果汁,以及各种调料烹饪油。但是不含烟酒。烟酒ZF福利是不管的,自己想办法开支。ZF补贴近300,我们最多贴个40多50刀足够了。
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的每月月生活费用,在ZF福利补贴:粮食卷的支撑下,我们的开支不超过50刀。
关于住房
说到住房,我又扛出了穷人这块招牌。我申请的是ZF的低收入公寓,也就类似于我们国内的经济适用房。就我目前居住的大洛杉矶的华人区,这个区域一房一厅的公寓,租金是1000左右。目前我所居住的一房一厅的低收入公寓,租金是885。表面看租金相差不大,但是这种ZF的低收入公寓,可以申请房屋卷,来抵扣租金。房屋卷由福利机构直接给付公寓方,不会经过你的手上。面额通常是200-700不等,这个补贴的金额同样视你的收入而定。也就是说,最惨的人,可以得到ZF最大额度的拨付,一个月自己掏:885减去700,也就是185刀,就可以住到这种一房一厅的公寓。房屋卷在加州归属于section8,这个条例。不过现在加州经济不好,ZF拨款很慢,排队需要排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好打发,有就有木有就木有,慢慢排吧。反正我也不急,毕竟没补贴的话,房租也要便宜过普通的公寓。
这种公寓申请入住的时候需要查收入,三口之家,全家的月总收入在4000以下可以申请。并且入住后,每年还要定期提交报税记录。超过低收入标准了,对不起你得搬出去,因为这是穷人的地方。虽说是低收入公寓,但是环境并不差,条件超过好多一般的公寓。房间里面地毯,卫浴,烤箱,空调,暖气,壁橱,洗碗机,粉碎机,冰箱,房间外面,花园,儿童游乐场,泳池,洗衣房,一应俱全。车位也很方便充足。好几个爱卡的同学来过我家做客,都比较吃惊这里是低收入公寓。
不过虽说这里不错,但是我们现在还是打算买房。中国人嘛,总要有个自己的房子才感觉真正的安定了。前期刚到美国,我们由于没有确定在哪个城市定居,而迟迟没有买房。后来到洛杉矶之后,又忙着生孩子,孩子出来之后忙着坐月子,照顾婴儿。一直没时间关注这些。现在孩子一岁了,慢慢我们可以缓口气了,我们也慢慢地爱上了洛杉矶,决定了在洛杉矶定居下去,所以买房子的事情被我们提上了日程。现在洛杉矶的房子,从20多万,到100多万,选择很多,主要是区域的选定以及面积的大小。另外,如果是低收入而且个人的信用还不错的话,可以申请针对低收入的超低首付,低到4%的首付,还可以申请超低的利率,低到3%的利率。当然我们现在还有一些家底,我们不需要太低的首付不想背负太多的贷款,但这也总算是给穷人多开辟了一些选择,照顾到了穷人的置业需求。关于买房的事情,允许我随着我们的进展,慢慢展开这个话题。
关于日常水电,电话网络
日常水电,我重复着我的老套路,再次扛出了穷人的招牌。加州的电力由Southern California Edison Company提供,燃气由Southern California Gas Company公司提供。两家公司都有相同的折扣:面向低收入者,提供每月账单八折的折扣。申请很简单,打个电话过去索取一封申请,然后邮寄到家,然后填妥申请,再随信寄回每月收入的支票复印件即可。另外,电力公司提供一个额外的申请,可以申请每年200的抵扣额度。这个申请时间要慢点,大概需要3-4个月。而且需要本人亲自去一个指定的地方申请,申请费一次一元。我已经申请了,并且200一年足够我的电费开支了。一年满后可以再次申请,也就是说每年你都可以使用这个200的抵扣。换句话说,只要我每年申请一次,现在的电费不用花钱了。
申请电费200刀折扣之前,我享受的是电费八折,算下来一个月电费在20左右。不过现在免了,慢慢用200刀的额度抵扣吧。燃气费也是八折,大概也是10多不到20。洛杉矶冬天基本不用开暖气,就做饭炖汤的话,用不了多少。水费,垃圾处理费公寓方包在租金里面了,不用另外给钱。冷水热水都免费,由着你的性子用。
另外我和太太的电话费一个月是30多40刀。网络费一个月30刀,网速挺快,但是在优惠期,过了这个优惠期可能要涨点。电视的话,准备自己装锅盖,所以没有有线费。
让我算算关于住的方面的开销,房租885,希望在我们在买到自己的房子以前,我的房屋卷能早点申请下来,这样怎么地也可以一个月省个3,400。电费使用低收入抵扣,暂时全免。水费垃圾费公寓方出,全免。燃气费就算20刀。电话费就算40刀。网费30刀。
综合算来,住的方面,我们的花费是980,这个是每月最大的开销了。
关于油费
车是我们刚到美国,2009年的时候买的,丰田的SIENNA,国内叫的塞纳,开过的同学可能知道,这车是属于国内叫的商务车,很宽大,操控不错,6缸3.5的排量,油耗一般。近3年来我们由南到北,从东到西,开了七万迈十几万公里了。买这车的时候花了近三万刀。一次性付款。我查了查网上这车在国内可能在五六十万人民币左右。在纽约买的车,第一年的保险费很贵,因为是新车所以是全保,加上我是美国的新驾照,新移民,什么记录都是新的,所以第一年的保费高达2000多刀。现在是第三年了,我把车开到了洛杉矶,牌照也换成了加州的,三年来我驾驶记录良好,未曾有过一张罚单一个扣点,再加上加州的保费本来就低于纽约,所以现在保费降到了600刀左右一年,而且仍然是全保。
用油方面,我上班一个来回是13迈大概20公里左右,这在洛杉矶算是很近的距离了。每月上班22天左右,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出去熘达熘达,公园,海边什么的玩一玩,具体一个月油费我也没算过,但是我觉得应该没超过100刀。
过路费,基本没有,即使是出门就上高速。停车费也基本没有。有费用的停车位,加州不多,遇上的话我会想办法避开它。纽约这方面费用稍多一点,可是都仅限于曼哈顿附近。如果不是在那上班,谁没事天天进曼哈顿去造堵捏。
修车费,由于我车较新,根本就没修过,连汽油格也还没换过,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老美就是不换汽油格,也许是汽油够好?也没遇到任何的事故,所以还没有维修的体验。保养的话,过了保养的免费期之后,我一般去沃尔玛买机油和机油格,然后在社区的汽修店换机油。人工费10刀一次。连带其他全面的检查,左右轮胎互换,加气加水什么的,都包含在里面了。
综合来算,保险费一年600刀,一个月50,油费就算100刀吧有多没少,汽车费用一个月在150刀左右。
关于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方面,我享受现在的公司全额给我买了医疗保险。去看医生一次给20刀,检查,扫描,拿药都全免。感觉不错。在纽约全面体检了一次,在洛杉矶体检一次。纽约一分钱没花,因为那时我没工作,享受了医疗补助。在洛杉矶就花了20而已,用的是公司买的医疗保险。
太太的话,由于带小孩没有上班,所以保险的话只能自己想办法了。查了很多资料之后,我替太太选择了一家低收入的医疗折扣计划。每月交20刀,看医生,体检,拿药都有很大的折扣,算下来在穷人的承受范围之内。同样地,加入这个计划也需要查收入,看是不是属于低收入的标准。太太跟我一起在洛杉矶体检了一次,检查很全面,抽血,扫描什么的,名目繁多,最后自己自费承担了近100刀左右。考虑到这种体检一般两年,最多一年一次,所以我想还是可以承受。
很多人说美国等医生预约的时间很久,不过我们现在还没有遇到这个问题,无论纽约和洛杉矶。也许是这两个地方华人医生很多,选择也很大。一般预约等很久的,换个医生就完了。医生多,选择余地也很大。我和太太预约的话,提前一两天预约即可看病,无需很久。
我和太太都没什么大病,也没有经历过急诊这些。不过我查询了很多资料,对于穷人来说,治病,特别是急诊,并不可怕。
首先,美国急诊,都是必须无条件先把病人治愈,病人出院后在把账单寄到家里,再来收钱。所以你不可能遇到没钱进医院只能等死,或者是大张旗鼓号召献爱心捐款,等着捐款救命之类的事情。当你治愈完成,要付账单的时候,没钱付的话,还有很多办法,你可以凭着穷人的身份申请紧急医疗救助,这个申请通过率很高,很多病人都申请到了。就算你没有申请到,你就跟医院明说吧,我没钱付账。医院会变着法地哄着你,我给你打折吧,付一半行不?30%行不?10%行不?实在不行,分期付款?你有多少就给多少?最后看你穷,确实承担不起,拿你实在没办法,那你签个字吧,医院只好回头去找ZF补助了。
实话实说,在美国,因病致贫,甚至破产,也有发生。但是,无论如何,无论有钱没钱,有保险没保险,穷人依旧享有急诊的医疗权利,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我至今没有听说过急诊病人因没钱而被医院扫地出门的先例。
现在全美有个认识,健保改革,基本是ZF着急民众不急。很多没保险的穷人急诊治愈后,拍屁股走人,连紧急医疗救助都懒得去申请,实在不行就申请破产,医院一点办法没有,穷人医疗的权利还是有保证的。最后这个账单只能ZF来买。所以奥巴马想要早点实行人人健保,把没保险的人全部强制赶进保险公司,把ZF的这块负担一起扔给保险公司。但愿这样能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至于孩子,那就更不用担心了。我们的家庭收入符合孩子加入MEDI-CAL的标准,即中国人叫的白卡。这是一种专门针对孩子的,费用全免的医疗补助。孩子现在享受着这种医疗补助,直到她21岁为止。21岁前,孩子的疫苗,医生,检查,拿药,住院,牙科,眼科的费用,都由ZF承担。无需我们操心了。
关于教育
孩子刚刚一岁,还没有涉及到教育的问题。但是这个又是老中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所以我还是尽我所知道的谈谈吧。美国的教育分公立私立。公立的从幼儿园到大学前,基本都免费或者费用很少。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申请到学校的免费早餐及午餐。公立的学校当然也有名校和一般的学校。这也造成了公立名校周围的房子要贵一些。不过,你要是在公立名校的周围租房住,也可以享受名校的教育。从公立的大学开始,学费就贵很多了。但是穷人的办法也很多。比如学费贷款。学费贷款最高放宽至30年还贷。而且加州规定,还贷额不能超过学生毕业后当月可支配收入的10%。换句话说,当学生毕业后,月工资2000,但是要租房,要吃饭,减去必须的费用后,剩下的才是可支配收入。还贷额不能超过可支配收入的10%,这也从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学生毕业后的生活质量。当然,你如果是暂时没工作没有还贷能力,那就先欠着吧。学费贷款基本由ZF资助,不还的话对个人信用影响也不大,后期可以修复。
当然,有公立也就有私立。有钱人你可以送孩子去私立学校。花多钱这个就有多有少了。老中们还喜欢给孩子弄点什么补习班,这些都是私人性质的。这个就丰俭由人了。
当以后孩子面临教育问题之后,我们再来深入这个话题吧。
关于报税
2009年,来到美国以后,一直到2011年初,我们忙于玩乐而没有工作。没有工作即没有固定的收入,所以我们谈不上什么报税。直到2011年初,我们的宝宝出生了。在忙着照顾太太坐月子和宝宝的之后,11年的6月,我太太基本能独立带小孩了,而我也正式地开始了工作。
现在是2012年的报税季节,是申报2011年的收入。坦率地说,在2011年我并没有工作多久,大概只有7个月。美国发工资通常是支票,然后附一张明细,上面写着应付多少,代缴ZF的各项税是多少。根据你及你家庭有没有小孩这些,不同情况比例也不一样。一般会是10%-15%左右。我预缴税的部分是不到10%。因为我是有小孩的家庭而且一个人工作。那时刚刚参加工作,收入也不高,税也不会多。我估计,2011年我的预缴税额大概只有几百块钱不到一千刀而已。2012年的报税季节来临时,公司提前把每个人的报税单,即W2的表格,发到手上。我拿到我的报税单,找到一个朋友推荐的会计师,让她代我报税。她埋着头一阵猛算,最后得出结果:我们一家三口,一个一岁孩子,一个全职妈妈,一个全职的工薪阶层爸爸,综合算下来,属于低收入家庭,属于补助对象,各类补助,加上儿童补助一千多刀一个孩子,算上低收入的劳动补助(EarnedIncomeTaxCredit,简写EITC)三千多刀一个家庭。我们一家三口,不仅不用补税,而且可以从ZF手上拿到大概4500刀的退税。
多么神奇的事情,预缴不到1000刀的税,可以拿回来不说,而且可以多拿4500,多拿这么多进自己的口袋。坦率地说,之前的我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
以上就是每月我们这个小家庭的基本开销。孩子部分,大概是60,生活费用在粮食卷的支撑之外花费50,租房,水电气手机网络是980,油费汽车开销150左右,太太的医疗保险20,算下来我们每个月的开销是1200多。另外,我每个月的烟酒,和衣服,考虑到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所以我就没有算进去了。这个测算是以家庭的必须开支为主。以我这个工薪阶层,一个人,一个月2000多的收入,支撑一个小家庭绰绰有余并且还可积蓄。再加上每年的退税季节还可狠狠地捞上一笔,也还是算满足了。
关于未来
刚刚来美国两三年,我们有了可爱的宝宝,不用再动自己的家底而且略有积蓄,也能在美国社会立足了,我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满足感。下一步,我们就是想早点买到我们喜欢,而且又适合我们的房子。中国人,似乎都对房子有着特殊的热爱。总感觉有了自己的房子才算是在这里真正地立足了。
再下一步,我还是打算能够依靠之前自己外贸的经验和人脉,能够自己做点什么。中国人嘛,宁*河蟹*头不做凤尾。总之,感觉现在我们能够立足了,未来就靠我们自己奋斗了。对于未来,我们还是信心满满。
关于遗憾
每个移民,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遗憾。我们也不例外。我现在最大的心结,就是我的父母。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好。每每接他们电话的时候,我总是纠着心,生怕有什么不好的消息传来。现在我的身份是绿卡,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早点考过公民,然后申请他们过来,一家能在美国团聚不再分开。
说到我的父母,我要感谢一些川分的同学,包括下水道同学,包括小柴胡汤同学,还包括疫苗同学,他们都给了我父母无私的帮助。在此,我要真诚地谢谢他们。说到下水道,我又想到了老白。两位都是很好的同学。我自己,在国内的时候也得到过老白无私的帮助,我也很感谢他。但不知道为什么两位好同学就掐起来了。还是希望他们两位能够和和气气,共同为其他川分的同学多点帮助。
结束语:
美国,真的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美国。学生眼中的美国,投资移民眼中的美国,工作签证眼中的美国。目前为止,我也仅仅从一个穷人眼中,来看美国。论坛上也经常看到,不少人在美国抱怨这个埋怨那个。这跟每个人的身份,每个人的位置和每个人的心态,都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投资移民,乃至工作签证,处于不同的身份,处于不同的限制中,所以不能部分,或者是不能全面地享受福利,却也不停地抱怨美国福利不好,这至少是幼稚地。
在美生活快三年了,这个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索着一些事情。一个社会,应该如何对待穷人,孩子,以及其他的弱势群体?我们到底给了穷人,和孩子些什么?是否是穷人,就注定应该被这个社会所遗弃?所淘汰?坦率地说,我从来就没有想到过穷人的帽子会在某一天戴在我的头上。更没有想到的是,我戴上穷人的这顶帽子,还能毫不回避,理直气壮,还能如此地有尊严。
2009年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我略有家底,但是面对权势,我不得不点头哈腰,陪尽笑脸。一转身,穷人,这两个字,又常常从我的口中轻蔑地吐出来。严格来说,按照国内的标准,身在美国的我,其实还不能被划定为穷人。我还有一些家底来支撑着我的购房置业需求。但正因为我现在有了孩子,有一个全职妈妈,整个家庭仅我一个人为工薪阶层,我一个人支撑,所以我被归纳为低收入,归纳为穷人。所以我理直气壮地享受着各种福利。坦率地说,我感到了整个美国社会的温馨。太太也常常对我说知恩图报。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我跨入了中产阶层,我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这些福利,并且尽我最大的努力来回馈这个社会,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不在意某些人也许会称呼我美分或者什么的。原谅我,我已经过了热血的年龄,我的热血不再轻易沸腾。我变得向现实低头。我已经人到中年,我必须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负责,为他们考虑。谁给了我和家人基本的尊严,谁给了我和家人基本的生存保障,谁给了我们的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我就信奉谁,并感恩着谁,并且在我有能力的时候予以回报。如果你贵为五毛,如果你认为你现在的生活是对你和你的家人负责,并且享受现在的生活,那也未尝不可,那我也衷心地祝福你。
已经忘记了是哪一年的哪一天,我陪同国内的朋友,身在体育场观看一场关键的球赛。暖场时分的暖场节目之一,一架黝黑的B2轰炸机,无声无息,却又悠然自得,耀武扬威地,从体育场的正上方,低空缓慢掠过。刹那间,现场一片欢腾,周围的人齐声高呼USA。无数的美国国旗,在蓝天的映照下上下翻腾。不知不觉,我心里面,居然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终于要写完了,回头看看,我都佩服我自己,唠唠叨叨居然说了这么多。这些是我在办公室陆陆续续花了一个多星期才完成的。现在已经五月了,公司要步入了传统的销售旺季,我再也没多余的时间在办公室打理我自己的事情了。回了家我要陪我的宝宝,太太说我人到中年要注意养生了要早睡早起,所以我很少有时间再来爱卡了。同学们如果有什么疑问我也不能及时回复。不过,我会尽量帮助需要的同学,就像我曾经接受爱卡其他同学的帮助一样。
对了,如果同学们感兴趣,有时间的话我会陆陆续续上一些照片。先来张女儿的照片,14个月了,我的宝贝啊,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
后记:
我很仔细地看完了每一个回帖。谢谢每一位同学的祝福。有些同学有些疑问,就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吧。
还是关于福利,至于我享受的每一项福利,我都是严格遵从ZF的规定来申请的。
有些同学有疑问认为我有一定的积蓄,就不能划为低保而不应享受这些福利。我想说的是,这也许是国内的观念。这些美国的福利中,有些是不查存款和房产的,比如粮食卷。这就意味着,就算你昨天还是个有房有存款的中产,今天突然失业了,你也可以合法地申请粮食卷。当然,也有些福利是要查存款和房产的,比如成年人(非孕妇)的医疗补助MEDI-CAL,这个就是不仅看收入,还要查存款。所以我太太没有申请到免费的医疗补助MEDI-CAL,我们只好自己掏钱另外申请了低收入的医疗计划。
另外,美国每个州的规定都不一样,如果你硬要用你所在州的规定来套我现在所享受的福利,那我也只能笑笑而已。
还有我要提醒一些同学,特别是拿着工作签证和投资签证的同学,慎重对待这些福利,尽量少碰,以免你在以后申请绿卡和绿卡延期时遇到麻烦。
最后,我还是要强调的是,最好是不要福利滥用,甚至假报,这不仅是道义,更重要是法律方面的。美国有项专门的罪名叫福利诈欺罪。这个可不是开玩笑的是要蹲牢狱的。
我刚刚在网上搜索了关于粮食卷的文章,截图下来,大家可以参考参考
还有同学提到美国的流浪者,无家可归者的问题,这确实在任何国家都不能避免。
说到这个问题,请允许我先来说说非法移民的事情。
我曾经看过一篇报道,做了一个详细的统计。流浪和无家可归者,这里面确实非法移民占很大部分。非法移民无法工作自然无法报税,也无法享受很多福利。这些人美国拿着也很头疼,特别是老墨,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位即将被遣返的老墨,本来想就此写一篇悲欢离合,血泪控诉的文章,谁知老墨轻松地耸耸肩膀说我好久没回家了,早想回家看看顺便回家收谷子,有人免费送我回去挺好的。等收完谷子我再回来。完了这厮还跟记者握手告别说下次再见。
这算是好的情况了,总算是有国家接受才可以顺利地遣返。纽约我遇到一位朋友,移民局的常客了,没护照没档案但是一口标准的东北话。联系中国使馆,使馆人说他没护照我哪知道他是哪的人捏,不收,坚决不收。移民局也傻眼,关了好几个月,没辙了。只好跟着他说,我给你办张工卡你乖乖地,老老实实地定期回来报道,老老实实打工,不然我还揪你回来。一晃几年过来,这厮定期去移民局报道,听说最近准备申请豁免绿卡了。
所以,非法移民确实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这部分人没人管的时候,晚上住类似于民间收容所的地方,有吃的有住的有热水泡澡冬天有暖气,早上有早餐晚上有晚餐。完了白天收容所有车送他们出去晚上再派车把他们接回来。然后,然后他们一般白天就在外面讨点算点。这日子就这么过了。
当然,流浪者里面也有美籍的。美籍的,这里面酗酒者和*河蟹*者又占了一部分。你说他们是喜欢这种生活风格也好,是他们自己无奈的选择也行。但是,ZF的福利再好,也不会管他们的酒和*河蟹*。这部分人*河蟹*酗酒,没钱了,晚上同样也住收容所。白天立刻出去开工讨钱,一有钱就直奔烈酒店或者打电话订*河蟹*。
供无家可归者,流浪者,这种免费的收容所,洛杉矶周围就有好几千家,数量不小啊。都是供这些人免费使用的。提供这些收容所得背后,基本都是教会和民间组织。
三明治
三明治
英國第四代三明治伯爵(Earl of Sandwich)約翰.孟塔古(John Montagu)在一七六二年突發奇想,要求廚師把牛肉夾在兩片麵包中,讓他方便進食,從此這種食物逐漸風行全球,並以三明治為名,今年適逢三明治問世二百五十周年,它的發源地英格蘭肯特郡三明治鎮正在熱烈慶祝。
第一代三明治伯爵是愛德華.孟塔古,他是傑出海軍指揮官,一六六○年封爵,當時三明治是英格蘭主要港口,因此他選擇三明治作為封地,如果當年他的選擇是樸茨茅斯,今天三明治可能不叫三明治,而叫樸茨茅斯。
在約翰.孟塔古那個時代,進餐非常講究禮儀,一定要在餐桌上正襟危坐,但約翰生性不拘小節,有一天他在玩牌,快到用餐時間他不想打斷牌局,於是要廚師幫他做了一份麵包夾牛肉,他就這樣吃起來,其他人也都要求,「來一份和三明治一樣的」,於是三明治逐漸變成食物名稱。
Friday, May 11, 2012
cat is fishing
一段来自国外的动物视频,引来众多网友围观。
一只黄色虎斑小猫在小溪边徘徊片刻后,蹲在一块河中心的石头上,将尾巴伸进河水里来回摆动。
不一会儿,它敏捷的一跳,向前蹿了两步,尾巴上居然咬着一条鱼。小猫跑上岸边,享受了一顿河鲜大餐。
美國運輸安全局(TSA)
1名18個月大的女童和父母8日被趕下捷藍航空(JetBlue)的班機,因為女童竟然在美國運輸安全局(TSA)的禁飛名單上。
蕾亞娜(Riyanna)才剛和父母在佛州勞德岱堡(Ft.Lauderdale)機場登機,航空公司人員就告知,運輸安全局想和他們談談。
據新聞網站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報導,她的父母認為孩子被挑出來,只因為他們是中東裔。女童父母都是在新澤西州出生長大。
一家人在航廈等了30分鐘後,被告知可以重新登機。不過由於太過尷尬,蕾亞娜的父母拒絕登機。蕾亞娜的父親告訴佛州地方電視新聞台Bay News 9:「我們像個馬戲團表演一樣,在眾人面前出盡洋相,只因為我太太包了頭巾。」
據Bay News 9,捷藍航空發布聲明,表示航空公司和運輸安全局會調查此事件。不過佛州勞德岱堡WPBF電視台的後續報導指出,運輸安全局表示不會進行調查。
今年3月也有名孩童被趕下捷藍航空班機,不過是因為孩童在機上鬧脾氣。另有一家人去年12月因孩子太多,也被請下全美航空公司(US Airways)班機。
全文網址: 美女童列禁飛名單 全家趕下機
Thursday, May 10, 2012
大学问:几何<丘成桐>
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及多个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有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之称的以色列沃尔夫数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克拉福德奖等数学界顶级荣誉。
part01几何起源:
毕达哥拉斯—柏拉图-欧几里得-傅里叶
“数学跟大自然一样广泛、丰富,和大自然走的是相同的轨道,也共同见证着宇宙的包容、简洁、稳定”。
我对文学、人文科学其实都不是很懂,都是自学,所以讲人文方面都是班门弄斧,希望你们专家能够原谅。
几何学倒是我的专长,我研究几何学45年,对几何一直都是很喜欢,我的数学就是从几何学来,以后更应用到很多方面。
现在我们来讲几何的起源。
几何起源很老,基本上有4000年的历史。
古代人在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很多简单的几何图形,发觉它们满足了一定的规律——简洁、明了,具有一种美感。
于是他们开始研究几何,这种美感令人赞叹。
几何图形,在埃及、巴比伦都有很多论述,但这些论述都不是系统化的。
1、泰勒斯。
到公元前68年,在希腊文明中才得到明确的推崇。
第一位对几何有兴趣的希腊哲学家叫泰勒斯(Thales),他开始晓得不能够用神秘宗教来解释自然,
要创造一个演绎的方法,利用逻辑的思想来统一自然界与几何的现象。
这是一个很大的突变,以前哪个国家的文化都没有这种想法。
2、毕达哥拉斯
他的学生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采取了定理证明的概念,
毕达哥拉斯学派很重要,影响了整个西方的科学思想,这里不是一个人,是一群数学家。
他们认为宇宙的实体有两个:
一个是数字,万物都是数字,数的存在是有限方面的实体;
一个是无限的空间,空间是存在的无限的实体。
数字跟空间合在一起,生出宇宙万象。
这个概念一路影响到今天,不仅仅是几何本身,
早在16世纪发展解析几何的时候,就用到坐标系统、用到数字来描述,
到现在计算机能够用数字来描述,世界上一切东西都跟这个有关;
而我们看到物体的分布影响到空间几何,也受到空间几何的影响,
这个概念也是近代物理爱因斯坦推崇的主要概念。
3、柏拉图的三个著名几何问题
第三个重要的人物是柏拉图(Plato),他是一位哲学家也是数学家,
他在雅典郊外成立了一个很出名的学院叫Academy(也称柏拉图学园),
相传他的文章讲“不懂几何学者,不能进这个学园的门”,
可见柏拉图在希腊学界多么重视几何学。
这种理念也影响了西方科学相当长的时间。
柏拉图是哲学家,但他对数学有很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几何上有五种正多面体,在3D里只有五个正多面体,跟2D不一样。
这个命题在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被证明。
这个命题的证明并不是很简单,可是这个定理令希腊的哲学家很兴奋,他们认为这是自然界赐予的一个美好的理论。
这种理念影响了很久,甚至到了19世纪,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还企图用此来解释宇宙的结构、身体的运行,
不幸地,开普勒的解释是错误的。
可在大自然的晶体里,我们可以找出五种结构出来,这五个结构影响到今天的数学发展。
柏拉图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几何问题:
三等分一角;
构造正方形与单位圆同面积;
构造立方体,其体积是单位立方体的两倍。
我希望你们在中学学过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影响数学界差不多2000多年,第三个问题在中国、印度亦出现过。
如果容许用复杂的机械来解决这三个问题,古代数学家早已找到答案,
但柏拉图坚持我们用最单纯的几何方法,即只靠圆规和直尺来构造,也因此这三个问题影响了很久。
第三个问题又叫Delos问题,
传说Delos城的居民为了解除太阳神Apollo(阿波罗)降给他们的瘟疫,向Delphi(智慧女神)神庙的祭司求救,
祭祀要求他们做一个立方体,它的体积要刚巧是Apollo祭坛立方体的一倍。
他们不懂得怎么解决,只好向柏拉图请教。这个问题有很久的历史,可能是蛮有兴趣的一个传说。
4、伽罗华群论(Galois Theory)
柏拉图提出的这三个几何问题直到19世纪伽罗华理论(Galois Theory)出现后,才得到完满的解决。
伽罗华是位年轻数学家,21岁就去世了,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才20岁,留下了很多重要手稿。
他去世不是病死也不是其他,而是为了争女朋友跟一个朋友决斗而亡,很不幸。
他的方法中是用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群论,用群论解决了这三个问题。
他们发现这些问题跟用圆规与直尺构造的数字有密切关系。
他们发现这些数字必须满足一些以整数位系数多项式方程式。
然而,假如用圆规与直尺来做的话,这三个问题所产生的数字(比如√π、?2)
并不能满足这些方程(1882年的Lindemann证明π为超越数,它不满足任何整数为系数的方程),
因此,这些古典问题是不能用圆规和直尺来解决的。
所以这三个问题是很古老的问题,直到19世纪用相当高深的数学才能完满地解决。
这三个问题只不过是好奇,可是解决它们的方法却影响到近代数学与近代科学的发展。
伽罗华群论成为20世纪、21世纪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5、欧几里得五条公理
欧几里得是柏拉图之后集几何学的大成,他由五条公理推到大量有趣的命题,实开千古科学演绎法之先河,
直接影响到以后牛顿力学体系。牛顿利用三个基本定律来推导天体的运行,其中逻辑运用之妙,无可伦比。
逻辑运用,是很重要的事情,这也是整个中国科学发展缺少的一部分,西方从希腊数学家就开始了。
欧几里得其实用了柏拉图学生亚里士多德发明的三段论证法。
三段论证有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看起来简单,可是学生很少明白,中国的科学也很少用。
欧几里得就是通过归纳法,发现平面几何上有五条显而易见的性质。
举例来讲,两点可以用一条直线连起来等种种不同方法,归纳出五条公理,并根据这个公理推导出平面几何所有的定理。
这是一个漂亮伟大的贡献。
第5条公理叫平行公理,在直线外任何一点,必有唯一的直线通过这点而不与原来的直线相交,就是一个平行线。
我们都学过这个公理,很多人现在认为可以接受。
可是差不多有20世纪,哲学家都不大愿意接受这条公理,他们企图用其他四条公理去证明,但都没有办法成功。
今天看起来好像简单的一个问题,可是哲学家始终不服输,一路到19世纪初期,算术几何的面世,
才发现平行公理是不能用其他四条公理证明的。
6、高斯、黎曼、傅里叶
因此,我们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几何——算术几何。
算术几何跟平面几何不大一样,平行公理最重要的是影响到算术几何的诞生,也影响到几何学对空间观念的完全改变。
算术几何以后,通过两个伟大的几何学家——高斯与黎曼,对空间的观念开始完全改变。
空间不再是欧式几何那样简单的一个空间,而是能够变动、能够影响我们天天看到的物理现象有关的空间。
由于平行公理的变化,从平行移动的观念引出了内对称的观念,进而影响到高等物理粒子的变化,内对称主宰一切已知粒子的变化,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理论就是要从内对称演绎的。近代数学开始影响近代物理学的发展。
19世纪伟大的法国数学家傅里叶,他讲数学可以用来决定最一般的规律,同时也可以量度时间、空间、温度,所以他讲数学跟大自然一样广泛、丰富,和大自然走的是相同的轨道,也共同见证着宇宙的包容、简洁、稳定。数学是很抽象的,可是从一个伟大的应用数学家那里,看得出来数学有其自己的空间、发展的方法,不一定跟其他自然科学有同样的问题,它是走自己的路。
以简制繁的观念也影响到艺术的发展。
大部分学者认为统御自然界的共通原理必须简洁,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到笛卡尔、到杨振宁,都是这样的看法。
所以,描述自然界的绘画,或者表露心灵与自然界交接的诗篇与颂词亦必如此。
这种观念,我认为起源于希腊的基本精神。
part02 几何之源——古希腊“调和”之精神
调和的思想也可说贯穿了古代数学直到近代数学的发展。数学的美,使我们与大自然更为接近,大自然的美开阔了我们的胸襟,加深了我们的视野。
下面讲讲古希腊人的精神。
也是从我父亲的一本书里所引,我父亲是个哲学家(注:丘成桐父亲丘镇英)。
英国一个出名的作者叫狄更逊(Dickinson)在其所著《希腊人的人生观》(The Greek View of Life)中说:
调和呦!就在这一字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有办法解说希腊文明的主要观念。
希腊人视美与善,身与心,个人与国家、神与人为调和统一的。
1、美与善之调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美术家能洞鉴美与善之真性,发挥之于技术,使吾伎之青年,身之所居,
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一而非善,而善之真际,即同时流露于其身目,
有如清风之来自蓬莱,人之灵魂与同情之美,于不知不觉之间。”
2、身与心之调和
希腊大政治家伯里克理斯(Pericles)讲:
“我们是美之爱好者,但我们的趣味是淡雅的,我们陶冶心灵,但我们也不失却丈夫气。”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体育和音乐为教育之基。前者是养身,后者是修心,可见注重身心调和。
3、个人与国家的调和
亚里士多德说“国家系相同的人们,求达可能的最善生活的一种组合。”
所以希腊人绝不能逃避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但也要个人的自由,个人与国家在一定分限上调和无间。
4、神与人的调和
希腊人认为神是美丽而人性的生物。男神是雄伟的美男子,女神是纯洁的美女子。
你可以讲它是宗教,其实不是宗教,这是希腊人的理想,假借众神来表现。
调和的思想也可说贯穿了古代数学直到近代数学的发展。
数学的美,使我们与大自然更为接近,大自然的美开阔了我们的胸襟,加深了我们的视野。
也正由于这个原因,从宇宙的起源,星球的运行,原子的结构,
一直到山水人物的绘画都有许多几何学家参与其中,进行研究,做出了基本的贡献。
远古的时候,无论埃及人、巴比伦人、印度人和中国人都对历法有浓厚的兴趣。
这些关于星体运行的学问,自然牵涉到几何学。
事实上,古希腊人早已知道如何量度地球的半径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古代中国人对地图的制作有重要贡献,刘安在《淮南子》中也讨论了如何计算地日的距离,
可见古人一方面好奇,一方面由实际需要来发展几何,传说中国同余定理的发现始于历法的计算。
而希腊天文学家西帕恰斯发明正弦的概念来测量星体的运行;
托勒密则造弦表,以后阿拉伯和印度数学家将三角发展出来,可见天文学对数学的影响。
现在回头再讲数学、几何学,从古希腊想法发展出来的结果,对毕达哥拉斯学派来讲,万物皆数,
第一个他发现音乐可以用数字来解释,这个学问表面上跟几何学毫无关系,
但到19世纪,傅里叶对波动力学开始研究后,谱分析逐渐在几何学生根,任何一个图形都有它的谱,
这些谱的研究已经成为几何学的主流。
是怎么产生的呢?举一个例子来讲,我们设想几何图形由一片薄膜做成,
比如鼓,可以是用任何几何图形做成的鼓,击打这个鼓,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个声音用谱来分析,可以推测鼓的形状,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也可以看出几何与音乐的关系,从几何图形产生的音乐,我们可以推导出几何图形是怎样的。
音乐的美由耳朵来感受,几何的美由眼睛来感受。
美丽的音乐与图形都有调和的意义,这是刚才希腊人的调和之意。
这种调和的意思可以用数学来定义,举个例子,我们固定两端的琴弦,弹奏时会形成很多不同的波,
这些波由基本的正弦函数组成,如弦长为L,这些函数可写成sin(nx/l),
这是个很漂亮的函数,有调和的意思在里边。
什么叫调和函数(harmonic function)?
调和函数的定义是这样子,它定义于空间,并满足于一个重要性质,即它在每个点上的值等于它在环绕这点上球的平均值。
这些函数有着“中道”的性质,这与希腊哲学中所追求的中道和儒家的中庸有着共同的意思。
所以调和函数是一个很美妙的函数,每点的值是一个平均值,不多也不少。
函数跟我们讲的基本波有很多共同的东西。
击鼓时,鼓的振动由基本波组成,这些基本波的描述与上述的调和函数极为相似,也许这就是音乐和美术有共通之处的原因。
有趣的是,这些基本波都有物理意义。
这些波都有能量,在一定的条件下,音乐的基本波具有最少的能量。
这是物理和几何学中基本的原则:物质的状态,总是在具有最低能量时最稳定。
这是个基本的看法,影响了物理学、几何学、数学几百年。
我们喜欢最低能量的状态,正如一般人所讲“水向低流”,因为向下流它的位能是最低的。
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人的欲望达到最低时可说是“至善”的一个判断防范,
所以清心寡欲是一个调和的概念,因此美与善可以调和,数学家喜欢平静与天真。
陈省身老师如此,二十世纪伟大的法国几何学家E.Carton也说:
“在听数学大师演说数学时,我感到一片的平静和有着纯真的喜悦。
这种感觉大概就如贝多芬在作曲时让音乐在他灵魂深处表现出来一样。”
几何学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对称,对称的概念影响了数学几百年,也影响到整个物理学界几百年。
对称是调和观念的另一种表现,希腊人喜欢柏拉图多面体,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极好的对称性,
他们甚至将其与宇宙的五个元素联系起来:
火—正四面体;土—正六面体;气—正八面体;水—正十二面体;正十二面体代表第五元素,是宇宙的基本要素。
这种解释大自然的方法虽然并不成功,但是对称的观念却由始至终地左右着物理学的发展,并终于演化成群的观念。
从伽罗华开始,到SophisLie,Klein,和Carton诸位大师的手上,
对称群在几何学生的威力展露无遗,成为现代几何与现代物理的支柱。
在我国传统《易经》中,阴阳的观念至关重要。
从数学来讲,这种对偶在古代数学中早已出现,例如Apollonius和Pappus研究pole和polar,
以后射影几何学家研究点和平面的对偶关系等,流风所被,直至近代拓扑学和代数学中对偶理论皆有辉煌的发展。
近三十年来,所谓镜对称的概念出现在描述宇宙结构的弦论中,至大的空间和至小的空间,
至强的理论与至弱的理论有着相同的结构。
在对偶理论里,大的空间跟最小的空间,是对偶,是互相影响对方的;
强的理论跟弱的理论也有相同的对偶性,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数学上是可以证明的,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没办法证明。
假如弦论能由试验证明,道家的阴阳或可由数学观念来解释。
古希腊人崇拜雄伟的男神与美丽的女神,也可以看做是刚柔的对偶,刚柔互济,发展出来的几何学也是多姿多彩的。
文艺复兴的时候,很多艺术家想将景物有深度感觉滴表现在画布上,他们发觉这个问题与射影几何有很重要的关系。
布鲁涅内斯基得到一些成果,在研究透视学上,非阿尔贝蒂写了两本书,
研究不同的屏幕映像的关系,圆锥截痕跟对偶原则得到更深入的研究,由此可见绘画艺术对几何的影响。
我十多年前看过一本书,是康熙雍正年间大将军年羹尧的哥哥写的一本关于透视几何的书,
可见雍正年间也注意到用几何学来研究怎么画画。
投影几何对整个数学有很大的影响,奥斯几何跟很多几何研究距离、长度的问题,到了投影几何,
我们不研究距离,因为将一个三维的图投射到二维花布上时,量不出其长度,
而开始研究线和线的相交或线和面的相交,对偶观念由此产生。投影几何在十九世纪成为主流的学问。
接着我们来讲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也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叫Herman Weyl,
他是20世纪前50年最伟大的数学家,也爱物理,几个重要的物理方程是他发明的。
他说:假如要我在大自然的真实与数学的美之间做选择,我宁愿选择数学的美。
很幸运的是,自然界的真理往往是极为美妙的。
所以从数学的美选择出来的方程、选择出来的图形,往往能够解释大自然里的真理。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我曾经在那里教过五年书,爱因斯坦也曾在那里工作过30年。
它的徽章是真和美,左手是裸体的女神,右手边是穿着衣服的女神。
“真”是一个赤裸裸的女神;“美”是漂亮的、穿着衣服的女神。
无论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数学家、物理学家都在不断发掘美的意义,
和如何去表达大自然众生诱导出的美,者是很重要的事情。
part03用崇高的思想学习真美
未经烈火的煎熬,没有办法完成大学问。
现在我来谈谈体育,无论希腊哲学也好,儒家哲学也好,都很注重体魄的训练。
亚里士多德认为希腊人要有超卓的意志,意旨希腊人昂昂然若千里之驹,自视甚尊,怜人而不为人怜,奴人而不为人奴。
正如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其实任何有深度的学问都有其本质所在,数千年累积下来的学问就是我们的体魄,没有这个实质,就没有办法创新,就没有办法寻找新的空间,就没有办法离开古人的范畴。这是我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讲,做数学是一个天才的活动,可是数千年来,伟大的天才数学家至少有两三百,他们累积下来的学问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不能够超越他们,因为我们的脑袋不大可能超越几百个天才累积下来的经验,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了解前人的思想,才能够向前走,才能够昌盛。我们能够培养我们的美,也一定要有学习的能力,能够学习前人做过的事情。
所以屈原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贾谊说,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未经烈火的煎熬,没有办法完成大学问。
我们很多同学以为自己是天才,以为自己很有本领,不用念书,不用看书,就能够完成很好的学问。你可能考试比人家好,可是要做大学问是不可能的事儿。我们看了很多大学生,到了做研究生的时候,遇到很大的问题,就是因为他没有好好学,自以为是天才。
我在国外40多年,接触了很多伟大的数学家,伟大的物理学家,我不认为有任何一个是天才,他们都是经过很大的努力才完成的工作。
纵观古今,大部分数学家主要贡献都在年轻时代,这与年青人有良好的体魄有关。有了良好的体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才能够集中精神,尤其是你们这个年纪,才能够做大的学问,因为有良好的体力,能够持久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我解决的很多问题,相当重要的问题,往往是经过五到十年才能够完成,假如没有办法集中精神,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所以要经得起这样的煎熬,集中精神,一定要有好的体力,也必须要有浓厚的热情。正如荷马史诗里所描述的英雄,不怕艰苦,勇往直前;如玄奘西行,有着无比的毅力,能够大漠独自坚持一个多月,这都是靠无比的毅力和无比的热情,才能够完成的大事业。
不少学者努力学习,没有宏观的看法,终究不能成就大学问。但有些青年学者,谈玄轮道,自以为高人一等,却没有踏实功夫,终究也是一场空。
希腊学问极盛时代,一般学者都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辩论。政府与学者也有极好的调和精神,学者能够以自由的意志、独立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历史上在穷困中挣扎能否成功的,毕竟是极少数。
所以,曹丕典论论文:“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何时我们才能不受生活的影响,在学问的领域里成为雄伟的丈夫、洁美的女神?
我父亲的书上有一句《文心雕龙》里的一句话:“嗟夫!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
我今天讲这些,就是希望我们年轻人能够有崇高的思想来学习美真的想法,谢谢。
part04丘成桐与大学生互动环节
做学问并不是想象中这么简单,100次有99次的失败;中国的大学生看不起自己,是很不幸的事情;中国好的大学太少;中学跟大学,真的要很用功……
人大学生:丘先生,非常感谢您的演讲,在您研究数学、欣赏数学的过程中,有哪些比较难忘的瞬间分享一下,谢谢。
丘成桐:做学问并不是想象中这么简单。我做重要的问题,往往通过五年、十年才完成,中间挫败的时间多过成功的时间,可以讲100次有99次的失败,最后才成功。
成功以后有喜悦,回想一下失败的时间其实还是蛮有意义的。可是你失败的时候,往往真理不晓得去哪里找,这是很难的事情。可是假如真的有很大的热情,完成这个工作以后,你就觉得很高兴,觉得你五年来的努力总是很高兴的事情。
人大学生:丘老师你好,我之前也看过你的书还有一些文章,您在哈佛教书的时候,很喜欢与本科生面对面的交流,而且您认为这对您的学术研究产生促进作用。我对这个观点很疑惑,这是一个大学者的姿态,还是本科生真的对您的工作会有促进?
丘成桐:做中国的本科生聪明的很多,可是想的都是考试的问题,国外的本科生想的很多问题是你想不到的,Facebook就是一个本科生创造出来的。
里面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是要克服,哈佛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普遍都很行,也不见得都很有天分,可是总有几个很有天分的。
我们在哈佛大学研究生课程中,上课的有五六个本科生,他们的成绩一般来讲比研究生好,就是因为他们有想法,能力也很强,甚至我们看他们做题目,我们自己也做不来的,这是很普遍的事情。我们的大学生一年有20篇学术论文,至少有两到三篇是发表在一流的杂志上的,能够发表在一流杂志说明我们是不懂得的,可见本科生的能力是很好的。前几年有一个大学生写一篇文章,我们专家看了后都大为惊叹。
中国的大学生看不起自己,是很不幸的事情,你们有人应该去闯一下。
人大学生:现在我们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往往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您父母教育您,是用怎么样的方式?对您成长有什么帮助?他们可能没有说你一定会成为家吧?
丘成桐:家长的训导跟老师的帮助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小孩子训练其基本的能力、数学上解题的能力,绝对是要的。可是培养考试的人才是不好的,一旦这样,小孩子的心就全部埋没了。可是当看到一个题目,要有能力去解决,是有必要的。
我父母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他们从来没有期望我去学习赚钱的学问、为赚钱而念书。可大部分家长是期望这样子的,很多中学生很有天分,对数学也有很浓厚兴趣的,可最后都去念金融了,这是不幸的事实。
人大学生:丘老师您好,我高中时曾读到过您的一句话,就是说学数学要达到一种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您当时说就是要有那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感觉。我学习了五年的基础数学,对您所说的这种兴趣,有一点比较粗浅的体会,但是以我现在的水平只能是隐隐约约体会到。您大约学了多长时间数学才有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您能不能详细阐述一下这种天人合一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丘成桐:我想因人而宜,用你的能力去创造一个很基本的学问的时候,你自己就有这个感觉;没有能力创造,也没有用(笑)。
人大学生:丘老师好,我更关心的是数学教育的问题,现在,总体来看,数学包括中小学教育,虽然取消了奥林匹克竞赛,但现在很多学生依然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考试,包括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高中生,进入大学以后,反而不会从事数学行业。即使学数学的学生,毕业后也是工作或为生计而犯愁。如何能让更有信心去学习数学?您和您的老师陈省身先生,不断地推进中国的数学教育,您怎么理解中国数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丘成桐:我想归结到底就是中国好的大学不多,每一个高中生、每一个家长都期望他的孩子进北大清华。在美国有一个好处,不只北大清华两个学校,好的大学很多,就能够收容好的学生。
从几百万高中生里挑几千个学生是很困难的,所以用不同的手段挑几个最好的学生是北大清华做的事,就用了不大好的手段去挑,因此也毁了很多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是不幸的一个事情。可是你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个事情?北大清华期望找到最好的学生,也不能够讲他们挑错了学生。要从根本解决问题,我想要增加很多好的大学,才能解决。
人大学生:很多学生学习一生也没有得出宏观上的理论及思想,但是也有很多人自以为很有天赋,总是研究一些很功利的东西,不会脚踏实地。怎样平衡宏观上的思想与脚踏实地?
丘成桐:很简单的一个事情,很多人不大愿意做。
中学跟大学,你真的要很用功,你基本的学科要学懂,学懂的意思是你们能够做题目。很多学生自以为很了不起,看一个题目觉得懂了,不动手,不动手始终学不好。大学以前所有学生都要做笔记,做一些习题。到研究生阶段,想一些重要的问题。
这样既有实际又能够有宏观的看法,研究院要找比较好的老师,要看很多课外书,增加你的看法。现在互联网很多教程都可以看,可是很多中国研究生单看课堂里老师讲的课本,这是不幸的事情。
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图书馆不好,可是我还是看了不少书。我发觉中国的中学生不大看课外书,这是很不幸的事情。中国好的课外读品比不上美国,是因为没有学生买,出版社不大能够印。我期望我们的家长、老师能鼓励学生能多看一些课外书。
走第二里路
走第二里路 By: 薛步遜 5/14/2002
經文﹕「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太5:41)
強逼:希臘字ANGGAREUO,源自波斯帝國,一直到羅馬帝國時代,軍隊逼老百姓服務的字眼。
The Living Bible把它譯作「軍方要求」。有的譯本則沒有著重強逼是來自軍隊或政府。
King James Version譯作 「無論誰強逼你」,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譯為「任何人強逼你」,
Contemporary English Version則譯明為「如果一個兵士強迫替他背包袱」。 里:羅馬里比英里短一點。
耶穌提出「強逼走路」的事例,對於當時的人都非常明瞭,不少人親身經歷過,因為羅馬軍隊隨時強逼人民替他們服務。
耶穌用他們所熟悉的事例,表達祂的「超越」的人生觀﹕「有人強逼你走一里,你就超越到二里。」
今時今日,我們跟從耶穌的人,隨處都會碰上走第二里路的挑戰。
第一里路是強逼的,是定規的,是非作不可的一種任務。
不管那任務是來自政府,來自你任職的公司、機構或來自你所屬的社團、教會;甚至來自家庭等。
他們對你的任何形式的要求、託付等等。我們把這一切都概括為「第一里」,即是任何人對你所要求的「起碼責任」。
不管你高不高興作,那是不能擺脫的。
主耶穌的教訓,要我們超越第一里的界線,走第二里。
第一里路是「律法」。
生活在律法底下的,必須刻板式的應付、遵守一些規條。例如機構有規章,公司有條例。凡屬機構、公司的雇員,都必須遵守規章條例。
所以,雇員若照章行事,便完成應完成的第一里路。
第二里路是超越律法,生活在「恩典」中,滿有愛的激勵和愛的行動。除完成起碼的責任外,自發性的走第二里路。
第一里路是謀生活,解決現實的民生問題。這是人生極正常的幹活行徑。通常稱它為「職業」。
第二里路卻不然,它的目標,不只為爭取溫飽那麼簡單。
無論站在什麼職責崗位上,總把它看為一種事業,看為人生天職。
職業(Occupation)乃謀職餬口。
事業(Vocation)非只為餬口,乃具有建設性的使命感。
故此,無論你我投入什麼樣的行業,都可用這個概念去衡量。例如做教師的,每天授課改作業,是起碼的第一里,走完便可交差。
然而,若認為擔任教師是他的事業,則完全不同。
教師要和學生生活在一起,或者密切的來往。隨時留意並指導學生的操行。
教師除灌輸智育之外,還要授以德育、群育等做人的道理。教師看他的教育工作是培養人材的事業。
以此類推,社會上各階層、各行業,在其所站的崗位上,有沒有超越第一里路再走入第二里,其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讓我講個真實故事,說明一般人的觀念,最多是做完「強逼」的級數,圓滿交差為止。
故事﹕在60年代的後期,我在泰國吞武里開辦普益社(Christian Center)。
那時,吞武里市區,大興土木,增築馬路。
築路工人按照規定,每天上午九時開工,下午五時收工,不准遲到,不准早退,天天如是。
不過每天在九時前或五時後所發生的事,工人不聞不問。
他們只知在規定「工作時間內」做該做的事和按期領薪,惟此而已。
有一天,正是下午五點時分,忽然黑雲滿天,大雨將臨。工地上擺著一包包的洋灰和一堆堆的細砂。
這些洋灰和細砂,極需要在大雨來臨之前用油布把它蓋好,免致被雨水沖去。
然而,這些工人都已準備收工,毫不著急處理善後。
不一會,大雨淋漓,大家眼巴巴看著洋灰被大雨淋濕,細砂被雨水沖走。
工地就在我們普益社對面,我親眼看到所發生的情境,忍無可忍,急忙跑過去,問他們為什麼不搶救那些洋灰和細砂﹖
他們的回答是﹕「那些東西是政府的……」。
事雖隔多年,但每逢我回憶那情那境,心裡總懷不平。那些工人的意念,說明了大多數人的心態。
耶穌說﹕「有人強逼你走一里,你就同他走二里」。
第一里是屬人的,很現實,擔心吃虧,可避免則避免。
第二里是耶穌指示的,是屬神的。它涵蓋犧牲、吃虧、受苦、捨己。第一里路寬闊,走的人多。第二里路狹窄,走的人少。
為什麼主耶穌吩咐我們走第二里路﹖因為它是生命的道路。
犧牲、吃虧、受苦、捨己,是表面上的,在它的背後,呈現無限的豐盛和榮耀。
主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
同性婚姻
奧巴馬(Barack Obama)週三說﹐他支持同性婚姻。在距11月的美國大選僅半年時間之際﹐
他成了美國首位支持同性婚姻的在職總統。而之前已有多位敢言的福音派重要基督教領袖明確指出,婚姻應是在一男一女之間。
奧巴馬週三也將其表態與基督教信仰聯係在一起,他告訴ABC,
「最終,我最關心的價值觀,和她(米歇爾‧奧巴馬)最在意的,就是關於我們如何對待別人。
我們都是基督徒,這點上我們可能會被認為與其他人有分歧,但當我們考慮我們的信仰時,
我們考慮的根源不僅僅是耶穌基督為了我們犧牲了他自己,而且也是
黃金律法:你願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
這是繼副總統拜登(Joe Biden)和其他幾位高級顧問都對同性婚姻表示支持後,
奧巴馬採取了一種頗具政治含義的立場。
奧巴馬說﹐他「個人」認為﹐男同性戀者和女同性戀者應享有結婚的權利﹐
這一看法是他與朋友和家人經過幾年時間討論﹐
以及他對軍隊和自己屬下當中那些有著一對一關係並養育子女的同性戀者思考後得出的結果。
May 09, 2012
Tuesday, May 8, 2012
利未記ch1-ch10
創世記裡我們看見神的心意乃是人,稱作耶穌基督的那個人和那團體的人——那基督。
在出埃及記我們看見神的工作就是救贖。
利未記說到神的道路——敬拜。
在希伯來文的聖經裡,利未記的第一句話是:按著神呼叫。
利未記是說到利未人怎樣去作工,或者是怎樣去帶領人。
但是,這卷聖經原本不叫利未記,這是以後的人,因著它是說到利未人服事的範圍,而把它叫作利未記。
事實上這卷書原來的名字叫作「神呼召」。我們碰到神呼召的時候,我們就接觸到利未記的內容。
利未記是緊接著出埃及記。在出埃及記最末了是會幕給支搭好。
會幕支搭好,就是說在至聖所裏的約櫃已經安置好。
如果約櫃安置好了,施恩座在那裏當然也沒有問題。
神啟示約櫃的時候,神說﹕「我要在那地方與你相會。我要在那地方與你說話。
然後,你就把我跟你說的話告訴百姓。」現在會幕已經支搭好了,也就是說神要在會幕裏與人說話,
所以在利未記一開始,你就看見這個事實﹕「耶和華從會幕中呼叫摩西。」(一1)所以利未記原本是叫作「神呼召」。
神在那裏呼召人。
神從聚會的帳幕裡向他的子民說話,他呼叫他們近前來,敬拜並且事奉他。
這本利未記是一本律法的書,但它是決定敬拜的律法。
有時候,它被稱作祭司手冊,因為祭司們是敬拜和事奉的一班人。
利未記這卷書是說到關乎敬拜和事奉的事。但是我們當知道敬拜和事奉並不是分開的兩件事。
因為敬拜和事奉乃是一件事的兩面。當說到敬拜,我們多數想到內在的實際,是靈裡的事;
而說到事奉,則多數可能想到外面的活動。
但是若沒有裡面的靈,那外面的活動又是什麼呢?
若是你有那內在的靈,它很自然的會出來成為外在的活動。
所以當我們事奉,也就是我們敬拜;當我們敬拜,也就是我們事奉。
二者是一,是相同的事。
彼得前書第二章說:我們就是「活石」,被建這在一起成為一個「屬靈的房屋,作聖潔的祭司」。
今天每一個相信的人,每一個神的兒女,都是一個祭司。
這是神對我們的呼召,賦與我們的使命,就是來敬拜神並且事奉他。
利未記是五經中的第三卷。它是出埃及記的延續。
因為出埃及記的末尾,是記載會幕或稱作聚會的帳幕被立起來,並且神的榮耀充滿了那地方;
而在利未記的起頭,則是記載神已經住進了會幕。
他的榮耀已經來了,他進入了他的居所,而如今在利未記裡他從聚會的帳幕中發出言語。
就時間來說,利未記所涵蓋的時間並不大長。因為它實際上不是一長段延續的時程。
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二年正月的頭一天,他們立起了帳幕(會幕)。
然後民數記第一章記載,在第二年二月的頭一天,神數點了他的百姓。
利未記夾在造兩件事之間。
所以,就時間來說,利未記大約涵蓋了一個月,但是就屬靈方面,它所涵蓋的範圍就廣泛得多。
出埃及記開始于罪人,因為以色列人那時為奴在捆綁中;
利未記是從聖徒開始,他們已經蒙拯救並且在這裡要聽神對他們說的話。
出埃及記說到救贖,
利未記教導人敬拜。
出埃及記著重於公義,
利未記則著重於聖潔。
出埃及記說到拯救,
利未記說到奉獻。
出埃及記著重于聯合,
利未記著重於交通。
出埃及記說神是愛,
利未記說神是光。
出埃及記說神來到人這裡;
利未記說人來親近神。
出埃及記記載神從西乃山說話,賜下道德的律法,來管治我們與他的關係和人與人彼此的關係;
利未記記載神從會幕中說話,賜給我們管治敬拜的律法。
因此,實際上利未記是出埃及記的延續和進展。我們被呼召來敬拜神。
利未記是一本管治敬拜的律法書。當然,舊約只是預表和影子,在新約裡才能找著實際。
(利一章至六章七節),一共有五種祭;
獻祭的律例(利六章八節至七章卅八節)。
這些祭放在這卷書的開頭,是因為我們的神是公義和聖潔的神,任何人要親近神都必須借著這些祭。
換句話說,在我們自己的地位上,是不可能來親近神的。
神是聖潔的,而我們是有罪的。
神是公義的而我們是被玷污的。
在我們的地位上,我們不可能來親近神;若是親近,就會立刻被擊殺。
人要親近神的惟一道路就是借著這些祭。
而所有這些不同的祭都是基督的各方面——基督是什麼和他為我們作成了什麼。
惟有在基督的地位上我們才能親近神,來敬拜事奉他。
基督是到神那裡的道路。沒有其它的道路。
若是我們要敬拜事奉神,我們必須通過基督,在基督裡,與基督一起並且借著基督而來。
乃是基督。他就是那祭,借著他我們能夠來並且敬拜。
(一)燔祭
燔祭說到我們主耶穌借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暇無疵的獻給神,來洗淨我們的良心,除去一切都死行,好使我們事奉那永活的神(參看來凡:14)。
燔祭是一完整的祭。它的祭物是整個的、完全的被焚燒歸給神。它是一個甘心的祭,是一個愛的祭。
我們的主耶穌,因為他對父的愛和對我們的愛,甘心的為我們捨下他自己成為向著神的燔祭。
燔祭的精意(原文作靈)可以在腓立比書第二章裡找到。
那裡說,我們的主耶穌,他本是與神同等卻不是強奪的,卻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
既有人的樣子,他就更加的自己卑微,以致於在十字架上為我們死,成為向著神的燔祭。燔祭的意念是悅納多過贖罪。
利未記第一章,雖點到了贖罪和罪的遮蓋;但基本上,燔祭是為著蒙悅納,就是我們能在愛子裡蒙神悅納(參看弗一:6)。
而蒙悅納簡單的說就是我們被帶進他的恩惠中。我們被放在他的恩典和寵愛中。我們蒙神悅納都是因為主耶穌。他是我們的燔祭。
(二)素祭
第二種祭是素祭。它說到我們主耶穌在地上的生活。他是那粒落在地裡死了的麥子(參看約十二:24)。
他被磨成細面。他生活的每一面都是聖潔的、純淨的、細緻的、無罪的;然而他被作成餅並且被烘烤。
換句話說,我們主耶穌經歷了十字架的苦難以致于他能成為神的食物和我們的食物。
在素祭裡一定有乳香、鹽和油。
乳香簡單的說就是「坦率的香」。它的香氣是顯然的、直率的、是無法抑制的。
鹽總是說到永久性,
而油說到聖靈。看我們主耶穌的生活,總是有那顯然的香氣。
你無法隱藏它。不論他在那裡,不論他與誰接觸,不論他作什麼,都散發出香氣。他不能不如此。
在他裡面也充滿永久性——他作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永久的。並且都是在聖靈的能力中。
在素祭裡有兩件事是被禁止的:一是酵,另一是蜜。
酵說到邪惡和敗壞;無論表現在教導裡,在訓誨裡,在行為上或是態度上。
蜜說到天然的甘甜。在基督耶穌裡的是超自然的、神聖的甘甜而不是天然的甘甜。
素祭是為著神的喜悅。
所以當我們主耶穌在地上的時候,天是那樣的喜悅以致開了,並且有聲音說這,「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他是為著神的喜悅。
當我們主耶穌來到地上成為人,他的整個生活都是神的喜悅。這是多麼奇妙呀!實際上,萬有都是為著神的喜悅而造的(參看啟四:11)。
我們是為著神的喜悅而被造的,可是我們帶給神許多的傷痛。但是感謝神!借著基督耶穌,我們再一次成為神的喜悅。
這真不可思議,全是神的恩典!
(三)平安祭
【特點(三章)】
一、此祭之預表,是表耶穌之死,使神人兩方面復和
二、諸祭中,此祭之牲歸主者至少至美(3,4,9)
三、祭司與獻祭之人,男女,皆可食此祭牲(參申十二17,18)
四、獻祭之故,是因喜樂,甘心,與償願(參七15,16)
五、許用不完全之牲及有酵之餅。
六、有搖祭舉祭之禮(參七30,32)
燔祭是全部燒盡,
平安祭卻只燒去一部分,只有肥脂、腰葬與腰網。內臟是要獻上的,但是胸部與肩頭可歸給亞倫與他的兒子。
在這一獻祭的事上,神與祭司一同分享,表明我們也有神的喜樂,享受主耶穌的生命與工作。
第三種祭是平安祭,說到基督是我們的平安。我們因信借著主耶穌基督與神和好(參看羅五:1)。
他不僅在我們和神之間成就了和平,使我們與神和好,並且他在我們中間也成就了和平。
他把外邦人和猶大人放在一起,除去了中間隔斷的牆,使我們能被帶進一個新人裡,成就了和睦並且一同來親近神。
基督是我們的平安祭。
在平安祭裡,那牲畜的脂油要取出並且完全的燒盡,作獻給神為食物的火祭。
脂油,在聖經裡是講到內在生活的豐富。
如今我們不喜歡脂油,可是脂油實際上的意義是:因為生命是那樣的豐富,以致它變成了脂油而儲藏在你裡面。
在基督豐富的內在生命和能力裡,他已經那樣約滿足了神的公義,所以他使我們與神和好了。
然後,當然我們知這在平安祭裡,
不僅神得著了他 的部份,
並且祭司也有他的部份,
獻祭的人和他的家人有他們的一份,
甚至連外人和鄰舍也能分享一份。它說到交通;
它說到共用。但是我們怎能與神有交通而且彼此有交通呢?這樣交通的根基在於基督是我們的平安祭。
(四)贖罪祭
【特點(四3~30)】
一、此祭預表,重在耶穌挽贖人類之本罪
二、此祭不是馨香祭,是免罪祭
三、此祭不由隨意獻,是不可免而獻
四、獻者分等(3~13,22,27)
五、極注重灑血之工(5~7,16~18,25~30)
血的處理是那樣的重要?如果沒有希伯來書,我們的確是有點不大容易瞭解。
當然在利未記裏,也給我們有一點的啟示,但是不如希伯來書給我們看得那麼清楚。
我們很清楚的一點是說到祭牲的血,就是說到神兒子的血。
人在神面前蒙恩的根據,乃是因著神兒子流血。
為甚麼說神兒子流血就解決人在神面前的罪的問題?
第一是價值的問題,一個神兒子遠超過千千萬萬人的總和的價值,所以用神的兒子來交換我們,從價值上面來說,是綽綽有餘的。
聖經所突出的,乃是神兒子的血。
律法裏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這些原則固然一面是說出了罪的工價乃是死,同時也是說出了,神的救贖乃是用生命贖生命。
怎麼來顯明生命呢?血,因為血裏有生命,現在我們就來注意血,
這裏提到,有三個處理的方法,在頭兩樣全體都受到影響的贖罪,三個方法都要用上。
第一是彈血,第二是抹血,第三是倒血。
我們每一樣都要看,我們先看這些動作,然後我們看整個條例的時候,我們會更能領會。
第五節,「受膏的祭司,要取些公牛的血,帶到會幕,把指頭蘸於血中,在耶和華面前對著聖所的幔子彈血七次。」
在這裏就說,要把公牛的血帶到會幕,用指頭取一點血,彈在幔子上面。
如果要把祭牲的血帶進至聖所的,或者是帶進會幕裏去的,就是說到要處理的罪是非常嚴肅的,
因為所犯的罪是非常嚴重,所以必須要來到神的至聖所,在那裏來解決。
解決甚麼呢?神說,「把那血在幔子上彈七次。」彈血七次在幔子上。
七在聖經裏面有一個很特別的表明,乃是說到神在工作上的完全。現在在那裏彈七次,乃是來回應神工作的完全。
記得,神用六天創造了在地上恢復的工作,第七天神就停了工,神就作完了一切,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
所以七在聖經裏常常用來說到神在祂所要作的完全。
第二個動作乃是抹血,抹在甚麼地方呢?抹在香壇的四角上。
仍然是那一隻祭牲的血,所以仍然是神兒子的血。血給彈了在幔子上,現在還要抹血在香壇上。
為甚麼要抹在香壇上面?然後還要在祭壇腳倒血。
現在是抹血在耶和華面前香壇的四角上,為甚麼呢?
我們先要注意香壇的作用,香壇一面是向神的禱告,同是又是在神面前的敬拜和事奉。
弟兄姊妹,香壇乃是說出人在神面前與神的交通中的尋求、敬拜、事奉。
剛才彈血是把人帶去回到神面前的路,現在抹血在香壇的四角上面,乃是借著祭牲的血,
也就是預表神兒子的血,在我們與神的交通當中,帶回完全的恢復。
第三個處理血的方法乃是倒血,把剩下的血倒在祭壇的腳那裏。
祭壇是救贖作成功的地方,但同時也是神在那裏追討人的罪的地方。
那地方怎麼能從神追討人的地方成為救恩完全作成功的地方?那就要有祭牲的血在那裏。
也就是說,要有神兒子的血在那裏顯出那拯救的功用。所以這些血是倒在祭壇那裏,來顯明救贖的恩典。
人在這裏倒了血,神在那裏看見祭牲的血,就不再追討人的罪,也向人顯明神拯救的恩典,人就在那裏恢復蒙恩的地位。我們感謝讚美神。
第四種祭是贖罪祭。我想這是很清楚的。「神使那無罪的(主耶穌)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五:21)
「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彼前二:24)
當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基督就為我們死。
是因為他的死,是因為我們主耶穌的血被帶進至聖所為我們贖罪,使我們的罪完全得赦免。基督是我們的贖罪祭。
贖罪祭在當時神的百姓的中間產生甚麼作用?
最低限度有兩方面。
第一、讓人承認人有罪,人不知道自己有罪,但是有了贖罪祭,就好象照明了人的裏面,叫人看見自己有罪。
因為要獻贖罪祭的人,他首先就必須要承認自己有罪。
如果沒有罪,獻贖罪祭作甚麼?所以第一件事就是神要讓人知道自己有罪,也承認自己有罪。
第二,就是讓人仰望神赦免的恩典。這是我們看律法下贖罪祭的時候,需要有這樣的領會。
我們提到的,在贖罪祭裏很著重血的處理。
我們看到有三種處理血的方法。
頭一個是彈血,是把祭牲的血帶到至聖所裏面,彈在聖所的幔子上。
第二就是把血抹在香壇的四角上。
第三,就是把血都全倒在祭壇的腳上。
我們感謝神,在三個不同處理血的方法,有三個不同的屬靈功用。
彈血是對著神面前彈在幔子上,這是恢復交通,就像約翰壹書裏所提到的,神兒子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叫我們可以與神恢復交通。
抹血在香壇的角上,那是說到不允許人在神面前的事奉敬拜打岔,
因為香壇是在神面前的事奉和敬拜,神在那裏等著人向祂事奉、向祂敬拜。
所以第二個處理血的方法,乃是抹血在香壇上。
第三個就是把血倒在祭壇的腳上,這是滿足神公義的要求。
我們都曉得,祭壇就是在進入院子以後,人所碰到的頭一個事物。
這一個事物,在會幕裏是最大的一件物件,它就是擋在院子門口,人要進到神面前,就必須經過祭壇。
祭壇從一面來說,乃是神的追討。
從另一面來說,祭壇又是神恩典的出口,或者說得清楚一點,乃是神恩典出口的根據。
所以要到神的面前必須要通過祭壇。憑甚麼通過祭壇呢?底下就有祭牲的血流出來。
這三樣處理血的方法,在贖罪祭裏,幾乎是全都用上了。
或者說得更清楚一點,在全體犯罪,或是祭司犯罪,叫百姓也落在罪裏,在血的處理上面,這三樣都要作。
然後在個人那一方面,那就不必把血帶進會幕,就是不需要彈血,只是抹血跟倒血在祭壇就成了。
為甚麼有這樣的區別呢?我想,我們讀到那些經文的時候,我們再看。
我們提到這三樣處理血的方法,就是要很突出那血的問題。
為甚麼要那樣突出血的問題呢?這是非常清楚的給人明白,「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
這是希伯來書上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來九22)
我們感謝讚美神,燔祭沒有那麼重突出血的處理,素祭根本就沒有血,平安祭也沒有把血突出得那麼明顯,
但是一接觸到贖罪祭的時候,血的處理就成了一個非常嚴肅又明顯的問題。
因為「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如果沒有血,人就不得稱義;如果沒有血,蒙了恩的人也不能抵擋仇敵。
我們也記得在啟示錄裏面所提到的,那晝夜在神面前控告弟兄的撒但,它要對付神的兒女,
它要把神的兒女帶離神的恩典,但是神的兒女怎麼能勝過它呢?神的話就很清楚的給我們看到,
「弟兄勝過它,是因為羔羊的血,和自己所見證的道,他們雖至於死,也不愛惜性命。」
祭物,
團體犯罪的祭物是公牛。
從22節開始到末了,說到了個人的犯罪。
我們看到個人犯罪的時候,律法所指定的祭牲就有點不一樣,不是公牛,而是公山羊,是母山羊,另外就是母綿羊羔。
弟兄姊妹,你看到有這些區別,在甚麼的情形要用公山羊呢?是在甚麼情況下用母山羊呢?是甚麼時候用綿羊羔呢?
都有特別的給我們要看的,不過母山羊跟綿羊羔是同一類。
公山羊是為了官長犯罪用的,
母山羊跟綿羊羔是為了一般的百姓犯罪的,我們如果把團體的祭牲都併攏一起來看,
我們就看到那些祭牲是隨著贖罪祭的實際情形而逐漸的縮小。最大是公牛,最小是綿羊羔。
但是不像燔祭的牛、羊、鴿子跟斑鳩,隨便你自己去選擇,用牛也成、用羊也成,用雛鴿或斑鳩也成。
你覺得我們的主太寶貴,太榮美,我太愛慕祂,我就弄一個公牛來。
你說我沒有這力量,我只能有鴿子和斑鳩,神說也沒有難處。
在燔祭裏,這三種祭物可以隨便選一個,帶出來的果效是一樣的。
但在贖罪祭裏就不是這樣,如果是全體犯罪,如果是祭司犯罪,你非要用公牛不可,你就不能用公山羊。
如果你是官長犯罪,你說,我拿只綿羊羔來就好了。律法就說,「不成」,你只能用公山羊。為甚麼呢?
我們用主在新約裏面所說的兩句話,就很清楚的看到了。「多托誰,就向誰多取,多給誰,就向誰多要。」
你認識主多一點,你在神的面前所作的就要高一點。
你在主的面前不是那麼更深的經歷主,神也就讓你在低一點的光景裏去處理,神說,「這也成」。
因為神看我們這些人,完全是根據我們的所是,然後才看中我們的所作。
這也就是有一些罪,有一些不太美的事,在一些初信的弟兄姊妹們身上,神讓他過去,
但在一些在主裏面日子久一點的弟兄姊妹身上,神就不讓他過去。
你說,都是同樣一件事情,為甚麼神偏待人?
弟兄姊妹,不是神偏待人,乃是神看得起你,祂覺得你不應該有這樣的光景,
所以要維持在神的面前那準確的地位和實際,你就要多接受破碎,你要多接受拆毀。
弟兄姊妹,問題就是在這裏,「多托誰,就向誰多取,多給誰,就向誰多要。」
贖罪祭提到的頭兩樣,都是團體性的犯罪,所以在血的處理上,有三式都要完成,就是彈血、抹血、倒血。
但是從第三樣贖罪是個人性的犯罪,不管人的身份和地位是甚麼,是官長也好,是一般的百姓也好,
在他們贖罪的時候,血的處理就跟頭兩樣有一點不完全相同,固然不需要把血帶進至聖所,就是說不需要彈血,但是要抹血。
我們注意抹血這一點,抹在甚麼地方?這裏有講究。在頭兩樣,抹在會幕裏面的香壇的四角上。
這是因為整個以色列是神選召出來作祂的見證,他們在神面前是一個事奉敬拜神的民族,
所以他們不能在神的面前讓事奉和敬拜的服事停止,所以祭牲的血要抹在香壇上面。
從22節開始到末了,提到三類的贖罪都是個人的。
我們就看見彈血沒有了,但是抹血還保留著,但不是抹在香壇的四個角上,而是抹在祭壇上。
這個區別是甚麼原因呢?
我們又看到,在個人犯罪的事上,所注重的是恢復交通,重在神面前承受赦罪的恩典,叫神與人的交通不致中斷。
因此這樣的贖罪,很著重的一點就是要打通人與神的交通,這就是約翰壹書第一章裏所提到的屬靈的實際。
所以在末了那三類的贖罪祭,都是抹在祭壇的四個角上,因為是在那裏尋求赦罪的恩典,恢復與神的交通。
祭壇的名字
那三個贖罪祭裏,是用兩個不同的方式來說到那個祭壇。
一個是不叫那祭壇作祭壇,而把這祭壇叫作「燔祭壇」。
25節當中,就是「抹在燔祭壇的四角上」。
然後是30節的當中,又是「抹在燔祭壇的四角上」,
34節當中,又是「抹在燔祭壇的四角上」。
一直把祭壇稱為「燔祭壇」,不叫那祭壇作贖罪祭壇。
按理由來說,現在是獻贖罪祭,所以稱這個壇作贖罪祭壇,或簡單就稱作祭壇,那就很清楚了,
但是聖靈沒有這樣說,聖靈很明確的在那裏說,這壇稱為「燔祭壇」。
另外我們再注意,第二個方式來說明這個祭壇。我們要記住,這個是贖罪祭。
但是我們看24節,就是當中那裏,「宰於耶和華面前,宰燔祭牲的地方。」
然後29節,「在那在宰燔祭牲的地方宰了。」
然後33節,「在那宰燔祭牲的地方宰了,作贖罪祭。」
兩個不同的方式說到那獻祭的地點,說到宰祭牲的地方叫作宰燔祭牲的地方,說到那獻贖罪祭的壇叫作燔祭壇,
那意思就是說,神非常重視燔祭的事實。
(五)贖愆祭
新國際本作「賠償祭」(reparation offering),傳統稱為贖愆祭。
「罪愆」雖然經常是這字的恰當翻譯,它在獻祭系統中卻有更專門的功用。
這祭是針對某一類的罪行──按學者的理解,所代表的是失信或瀆聖的行為──而設的。
「失信」是違背盟約的恰當形容,「瀆聖」則泛指污穢聖地或聖物。
兩者在古代近東都是人所共知的罪行,亞述、巴比倫、埃及、赫人、亞蘭的文獻,都找得著例證。
第五種祭是贖愆祭。它說到基督不僅一次到永遠的為我們死,洗淨了我們以往一切的罪,並且他每天都洗淨我們。
「我們若在光明中行,如同神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他兒子耶穌的血液洗淨我們一切的罪。」(約壹一:7)
我們在父那裡有一位中保,就是那義者耶穌。
所以任何時候,在日常生活中,若是我們落入罪中被玷污了,基督耶穌,我們的贖愆祭,
一天又一天的洗淨我們,好使我們與神的交通不被打斷。
在這五種祭裡,我們發現敬拜的基礎:乃是借著基督。
當我們看見他是我們的祭,當我們像這樣的來得著他的時候,那麼讚美和敬拜會從我們裡面湧流。
敬拜實際上就是「配的」之意。換句話說,敬拜簡單的說就是他是配的。
因為我們看見他是配的,因此我們敬拜他,我們讚美他,感謝他,並且愛他。
敬拜的立場是基督——他所是的一切和他為我們所作成的一切。
-----------------------------------------
贖愆祭與以前四祭有甚麼關係呢?要知道這個,我們就得把以前四個祭講一講,然後來講贖愆祭。
我門必須把一個一個祭都明白了,才不致把贖愆祭的地立弄得太大。
一、燔祭。這個祭是預表我們的主,把全人獻給神。這是緊要的問題。這個祭,並非贖罪。
乃是主若不完全把自己獻給神,就不能為我們贖罪。
二、素祭。這個祭並沒有血。這個祭是預表主的生活。主在世上的生活是頂清潔的。麵粉是能作人糧食的。
主頂清潔,頂柔細活在神的面前。這個祭最注重的是祂的完全。可以說,祂是一個完全的人。
三、平安祭。這個祭是預表主在神和人中間,成功了和平。不只叫神能與我們和平,也是叫我們和神和平了。
四、贖罪祭。這個祭,是預表主為我們贖罪,叫我們能同神和好。主為我們贖罪,叫我們能夠靠祂的血得救。
五、贖愆祭。也許有人要問,贖罪祭和贖愆祭有甚麼分別呢?
罪,是指我們攏總的罪,就是在神面前的罪。
愆,是我們一天一天的罪,就是能算得出的。贖罪祭,為著我們全部的罪,一起的罪;贖愆祭是為著我們局部的罪,能算得出的罪。
贖愆祭分兩部分:
一部分是利未記第五章所記的,一部分是第六章所記的。
五章是說我們一天過一天,在神的面前,如果得罪了神,該怎麼作。
六章是說我們一天過一天,在人的面前,如果得罪了人,該怎麼作。
利未記六章一至七節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
若有人犯罪,干犯耶和華,
在鄰舍交付他的物上,
或者在交易上行了詭詐,
或是搶奪人的財物,
或是欺壓鄰舍,
或是在撿了遺失的物上行了詭詐,說謊起誓,在這一切的事上犯了甚麼罪;他既犯了罪,有了過犯,就要歸還他所搶奪的,
或是因欺壓所得的,
或是人交付他的,
或是人遺失他所撿的物,
或是他因甚麼物起了假誓,就要如數歸還,另外加上五分之一,在查出他有罪的日子要交還本主。
也要照你所估定的價,把贖愆祭牲,就是羊群中一隻沒有殘疾的公綿羊,牽到耶和莘面前,給祭司為贖愆祭。
祭司要在耶和華面前為他贖罪;他無論行了甚麼事,使他有了罪,都必蒙赦免。」
--------------------
獻祭的條例
從利未記六章八節起至第七章,我們看到獻祭的條例。
祭說到敬拜;管治獻祭的條例說到敬拜的人。
在祭裡你可找到犧牲;但在獻祭的條例裡,則可找到獻祭的人——他們該如何處理祭物,並且在獻祭中如何參與共用。因此在獻祭的條例裡能找到認同的原則。首先,獻祭者要認同於他的祭物。當某些東西要被獻上,獻祭的人要按手在牲畜的頭上,以表明他已經與那東西認同。
弟兄姊妹們!我們是因著認同于基督而成為敬拜者。他是我們敬拜的原因。我們感謝他,我們得著他之於我們所是的一切,才使我們成為敬拜者。
然後你發現在這條例裡有參與共用。這些獻祭的人參與共用所獻的祭;除了燔祭是全然歸給神。例如在素祭裡,祭司們燒一部份歸給神,然後他們吃所剩下的。換句話說,我們分享了基督之於我們所是的;其它的祭也是一樣。所以這裡有參與共用,有分享,並且在這些祭裡有交通。
信徒的祭司職份
利未記8-10章裡有祭司們的分別為聖,
【事奉者的選立(八1~36)】
一、事奉的印證(1~5)
【利八2~3 以色列人中為甚麼需要祭司?】
神要以色列人成為祭司的國度,聖潔的國民(參出十九6)。
自從亞當犯罪以後,罪便使人與神隔絕,人就需要借著中保使罪得赦。
列祖時代(如亞伯拉罕與約伯時代),是由一家一族之主作他們的祭司,為全家獻祭。
出埃及以後,神揀選亞倫和他的後裔作全民族的祭司。
祭司站在神與人的中間,是全職的屬靈領袖,管理獻祭的事。
只因人的軟弱犯罪,神才藉祭司制度使每個人和團體得以與祂和好。
這種不完全的制度,在基督裡被成全了。
耶穌基督親自作了我們的大祭司;現在,所有基督徒都可以借著祂來到神面前。
二、事奉分別為聖(6~13)
【利八10~11】承接聖職時,摩西用膏油膏帳幕,和其中所有的。
又用膏油在壇上彈了七次,又抹了壇,和壇的一切器皿,並洗濯盆,和盆座,使它成聖──
(1)膏油含有神人二性,抹在帳幕和器具上,說出神喜歡在一切事奉祂的事上,滿了神人二性的調和(帳幕也是神人二性的故事)。尤其在祭壇那裏,乃是中心轉彎的地方,更需要神人二性的調和。
(2)摩西來抹膏時,是把
帳幕和附屬的器具分成一組,豫表天上的,
把祭壇和洗濯盆又分成一組,豫表地上的,
說出不論天上或地上的一切,都需要滿了神人二性的調和。
三、事奉受職禮(14~21)
【利八22~24】承接聖職的祭所用的羊,不是像燔祭把整隻燒掉,整個的羊都為著神。
這裏是把血塗在獻祭之人的右耳垂上和右手大拇指上,並右腳大拇指上,
意思是根據於基督在神面前的蒙悅納,我現在站在一個地位上,
我作一個聽話的僕人,我為神作事,我為著神走路。
從今以後我的手是屬乎神的,我的腳也是屬乎神的。
從今以後,我的耳朵要聽話。主,我整個人要為著你。
沒有血的記號,就沒有權利所在的地位。沒有血的記號,就是沒有愛所在的地方。
這裏的血,說出主用重價買了我,也說出主愛我。因著有血,有愛,有權利,我把我全身獻上。
是那一隻羊被殺了,這是活祭。
血在我身上是祭;但是我是活著的,所以我獻上我整個的人,在主面前作活祭獻上給神(羅十二1)。
血只抹在三個地方︰人的手、人的腳、人的頭。其餘的地方乃是衣服把人完全遮蓋了。
所以,穿衣服的目的乃是為著遮蓋。血的屬靈意義是拒絕顯露。
衣服所遮不到的地方,聖經裏是用血來遮蓋。
所以,以衣服的意義來看,是遮蓋得越多越好。凡坦胸露臂的,不是神所喜悅的。
(利未記八章三十三節)
七天內亞倫與他的兒子因受血與油的潔淨,受命等候在聖所內。他們不准出會幕的門,只能吃聖物,等到第八天才可擔任祭司的職任。我們也該與大祭司一起關在裡面,為要承受聖職。
在祂裡面——我們在基督裡,這是神的計畫,甚至在創立世界以前我們已經被祂揀選了。我們在祂裡面,好似挪亞在方舟裡,幼童在家庭中,肢體在身子上,枝子連在葡萄樹;這又好似海洋中的海草,陽光下的珍珠。我們在祂裡面,得著最強的保障,任何惡毒與仇敵都不能侵入——堡壘、聖城那麼固若金湯。我們在祂裡面,好似陳設餅在會幕裡,又如小樓上升起的爐火。
主在其中——我們能在高處,要保持我們的生活經驗。敵人會不住引誘我們離開,到下面平原與他議和。他居然要我們離開至高的隱秘處,多麼可怕的試探。總要小心,餌可能很吸引,但是後果是毀滅。要日夜與大祭司在一起聽從主的命令。祂必住在其中。
主自己為我們預備筵席,與祂同享福分,這是多麼喜樂的應驗。「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榮耀彰顯的日子(九1~24)】
一、作祭司的準備(1~7)
第八天盡職分──
(1)在復活裏盡祭司職分。
(2)當主再來的時候,也就是萬物復興的日子,眾聖徒更要作神和基督的祭司(參啟廿6)。
二、作祭司的職務(8~21)
【利九17,22】亞倫為百姓獻上贖罪祭,燔祭,加上素祭和平安祭──
主耶穌一面作了神子民的贖罪祭,一面將神子民包括在祂裏面,一同獻給神為神而活。
此外又帶領神子民在祂裏面過生活,一同享受神人相安的快樂。前三祭都是為著平安祭。
亞倫獻完了祭就為百姓祝福──主耶穌第一次來在十字架上受死,復活以後,就給門徒祝福(參路廿四50)。
三、作祭司的目的(22~23)
四、作祭司的結果(23~24)
(1)祭壇上第一次的火是神點的,是從神出來的聖火,又是一道火流(參但七9~10原文)。
(2)水流是神生命的供應,火流是神聖潔性情的要求。神的生命與性情是相連的。
(3)凡與神性情相合的,火就來燒──神來悅納。凡與神性情不合的,火也來燒──神來審判。
(4)從這時候起,自天上有一道火流出來,代表神自己,一直把愛神、體貼神、合神心意的人燒了,吃了,成為馨香之氣,而蒙神悅納。
一、凡火(十1~7)
獻祭的條例是,每次燒香,必須用祭壇上的火來點。
拿答、亞比戶的失敗,就是不用祭壇上的火,卻用別的火來焚香,結果是死在神面前。
祭壇乃是十字架的豫表。
香是我們在神面前的事奉。我們事奉的熱心,必須是從十字架的祭壇來的。
凡不按此例獻的,必定死。
十字架是甚麼呢?是我們的己死的地方,也是我們讓主生活的地方。
十字架對付了我們己的智慧、意見、能力、熱切、盼望、喜好。
我們乃是經過這樣的對付之後,才配到神面前來事奉。
凡火就是己的火,就是屬魂生命所發出來的火,就是血氣生命、天然生命的火。
許多時候,我們的熱心固然是熱心,但並不是出乎神的。活固然是火,
但並不是祭壇上的活,不過是凡火而已。
二、祭司的反應(十8~20)
(十12)聖經上明說,他們所獻的是凡火Strange Fire,沒有尋求神的心意,這是私意崇拜(四二 23),不是神所吩咐的。(利十 1 2,參申四 2,耶七 31,十九 5)。
這火不是從燔壇上取下來的,故此不蒙神的悅納,(士十六 12,參民十六 46),
就有火從耶和華面前出來,把他們燒滅而死亡,神要在親近祂的人中顯為聖,在眾人面前得榮耀。(利十 2 3)。
注釋家論到這件事時,曾作以下三種不同的看法:
1 認為他們是在會幕前用凡火燒香,好像可拉黨所行的,(民十六 6 7 17 18),其罪也類似烏撒(代上十三9 10,民四 15),和烏西雅一樣。(代下廿六 16—21,民十六 40)。不當用凡火,妄逞己意行事。
2 認為他們是要進聖所燒香,不當用凡火,任隨己意燒香,因神只需要祭司早晚燒香。(路一 8 9,出卅 7 8)。
3 認為他們是要進至聖所燒香(參十六 1 2),不當用凡火。且正月不是在聖所燒香的時候,只有一年一次的七月初十日才可以如此行,(利十六 1 2,29),同時這不是眾祭司的本分,乃是大祭司一人獨行的事。
【利十17~18】祭司在聖所裏吃贖罪祭的肉,擔當神百姓的罪──
(1)贖罪的事完全是基督自己作的,我們無分。
但我們作神的祭司,必須有一種心情,常常記念神子民在神面前的光景,顧到他們的難處,背負他們的擔子,並且帶領他們到神面前對付罪。那一天亞倫和剩下的兒子們因為家中死人,沒有脫離自己的感覺,而顧到神的百姓,這是他們的軟弱。
(2)祭司要吃贖罪祭的肉,說出主擔當別人罪過的生命,應當在我們裏面作我們的供應,叫我們也能在神子民中間擔當他們的問題。
【蒙悅納的祭司(十1~20)】
一、祭司不蒙悅納的原因(1)
二、祭司不蒙悅納的結果(2~5)
三、祭司蒙悅納的原因(6~15)
--------------------------------
在11-22章裡,有百姓的被分別。
弟兄姊妹們!要記得我們乃是神的子民同時也是神的祭司。在舊約裡二者是分開的,乃是因為他們的罪。當神拯救了以色列人,帶領他們來到西乃山,在出埃及記十九章裡他說:「若你們遵守我的誡命和我的約,你們要歸我作獨特的子民。你們要作我的子民,為我產業的子民和國度,作祭司的國度。」他們不僅是子民,他們也是祭司。所以如今借著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乃是全備、完全的救贖,使我們既是神在子民也是神的祭司。對我們來說再沒有這樣的區分。在舊約時有這樣的區分,祭司是祭司,百姓是百姓;但如今,你無法將子民與祭司區分開來。不再有祭司階段和平信徒的分別。每一個相信的人同時是神的祭司和子民。因此,我們讀這些篇章時,不要試圖去區分他們;我們要把這幾章放在一起。
聖潔
在這幾章裡,有一件事突出在所有事物之上。不論它是關乎祭司們或是百姓,那個突出的事就是聖潔。神聖的、分別的、聖別的——所有這些詞都給你相同的意念。神在尋找那些在靈和真實中敬拜的真實敬拜者;但是為要敬拜神,必須在你裡面有某一種特性。什麼是神對敬拜他的人所要求的那最高、最完全的特性呢?那就是聖潔、分別。主說:你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在神和敬拜者之間必須有一個共同點,有可相配之處。事實上,你所敬拜的能逐漸塑造你的特性。若你拜一個一個偶像,漸漸的你就像那個偶像;若你敬拜活神,漸漸的你就變得像神,你要得著他的性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在敬拜神的事上,敬拜者的性格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因。若我們要作真實的敬拜者,神要求我們是一個分別的子民,一個聖潔的祭司。
要聖潔的原因很簡單。你可在這幾章中一而再的發現。主說,「我是主你的神。」那就是聖潔的理由。因為他是我們的神,他是我們所敬拜的那一位,所以他要求我們在聖潔中敬拜他。以聖潔的妝飾敬拜耶和華。這是作詩的人說的。我們必須以聖潔的妝飾敬拜神。要不然我們的敬拜就不蒙悅納,它反而給神帶來恥辱,是神所不喜悅的。聖潔的反面不是罪。罪的反面是公義。聖潔的反面乃是俗,是平常。神要我們成為特別。他說,「你們是我獨特的子民。」他把我們從世界中分別出來。神要求分別。我們需要從世界中分別出來。我們甚至需要從宗教的世界中分別出來。我們需要從自己裡,從老舊的肉體裡分別出來。我們需要從凡不屬神的事物中分別出來。我們需要從自己裡,從老舊的肉體裡分別出來。我們需要從凡不屬神的事物中分別出來,好使我們能獻給神。分別或聖潔有兩面意義。一面是從其中分別出來,另一面是分別而歸入。我們從一切不屬神的事物中被分開來,並且我們為著全然歸給神,而被分別開來。這就是聖潔。因此,它要求所有敬拜神的人,在他們裡面要有聖潔的特性。我再說,我們必須聖潔的惟一理由乃是因為神是聖潔的。
對以色列人來說,它偏重於外面的分別。
有某些事時他們不應該作的,有某些事時他們必須作的;而這些使他們有所分別。他們與世界分別開來是因為他們吃什麼和他們不吃什麼。在利未記裡,你發現有不潔淨的東西是他們不應該吃的,這就是為著分別他們。他們所以看外那人像狗,就是因為我們吃不潔淨的食物。對以色列人來說,總是這些外面的事物決定他們是否分別;而如今,我們的分別當然是裡面的事物。乃是在我們裡面基督的生命分別了我們。當基督的生命在我們裡面開始生長,我們就變得有更多的分別。它不再是專注於外面的事物的行為。當然它會滿溢都這些外面的事物上;但是毫無疑問的,它必須是從內在生命開始的。逐漸的我們得著了基督的性格。當基督在我們裡面成形時,那把我們從世界和任何不屬神的事物中隔開的牆就越來越高,直到最後,在新耶路撒冷,你要看到全世界從未見過的一堵高牆。它是完全的分別。
聖潔對神的家來說是最重要的。
節期
從利未記二十三章到二十六章,你看見節期的訂定。
敬拜不只是一件私人或個別的事;它也是團體的事。因此以色列人有某些季節他們被呼召一同來聚集親近神、敬拜神,並且全國一同來事奉神。這些就是節期。
當然,我們並不是推行只要團體敬拜而不要個人的敬拜生活。
問題在於今天有許多人把敬拜這件事變成專在主日早晨上禮拜堂的活動,而在一周的其它日子裡卻從不敬拜。
那不是敬拜。因為敬拜乃是一種生活。真實的敬拜者是在靈和真實裡敬拜神。
換言之,它不再是關乎時間和空間的一件事;它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
所是無論你是在家裡,或在辦公室,或在工作場所,不論在那裡,你整個的生活必須是對神的敬拜。這才是敬拜。
它不再是只限制在某時段和地點。
今天許多人仍然如此作,他們想:主日早上,那是敬拜;主日下午,那是休閒活動。
你把敬拜分開了;你把敬拜放在一個格子裡。
一面來說,你明白敬拜是團體的,那是好的。
有一些人不再與其它的人一同敬拜了。他們說:「我敬拜——神與我——我不需要其它的人。」所以他們待在家裡敬拜。
而有些人只打開收音機或電視就算敬拜了。他們不再與人們一同聚會。
神的話很清楚。敬拜是個別的,但也是團體的。神的旨意是要我們經常的一同來聚集敬拜神——團體性的。
(—)安息日
以色列人的這些節期就是,單純的按所定的時候一同來親近神——聖潔的集會(聖會)。
利未記二十三章的時候,有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安息日最先被提起,可是它不在接下來節期的名單上。
實際上,安息日是一個節期,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它卻不與其它的七個成為一組。
這乃是因為安息日是所有其它七個節期的根基,它將其本質分賦在其它上個節期之中。
什麼是安息?安息就是休息。你怎能休息?因為工作已經完成了。基督的工作已經完成了,我們都在基督那已完成工作的好處中。所以我們可以一同來慶祝,那就是聚集在一起。在一起聚會不僅是為要得著一些東西,好使我們安定下來或是使我們能歇息。實際上,當我們都以安息的靈來到一起,我們已經在基督裡得著了安息,所以我們都來慶祝並且歸榮耀給神。
安息日是所有節期的根基,而這一切節期都說到基督和他所為我們作成的一切。
(一)逾越節
基督是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參看林前五:7)因為基督的血已經流出,他的血已經灑了,並且我們已經接受了主耶穌的血,所以滅命的天使就越過了我們。我們已經出死亡而進入了生命;都是因為基督是我們的逾越節。我們為此感謝神。
(二)無酵節(七日)
與逾越節連在一起的乃是無酵節,我們要用無酵餅來慶祝這個節期——誠實真正的;而不是有酵餅——惡毒、邪惡的。
我們一旦接受基督作我們逾越節的羔羊,我們就開始了這七日的無酵節。
七乃是說到豐滿。我們蒙羔羊的血拯救之時開始,我們的整個人生乃是活在無酵節裡。我們慶祝,我們活著,我們也工作。自那時開始,我們整個生命,無論個別的或團體的,都該是一個無酵節。其中不該有惡毒,不該有邪惡,而應該是全然誠實和實在的。這是我們應該活在神面前的方式。
(三)初熟節
第三個節期是初熟節,搖動的禾捆。猶大人的年頭是大麥收成的時節。
他們收成了大麥,就拿一捆到聖殿裡獻給神,以此慶祝這初熟節。應用在新約時代,它說到復活——我們主耶穌的復活(參看林前十五:20、23)。基督已經從死裡復活,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他是復活初熟的果子,在他以後是那些信他的人。我們主耶穌不僅過了純淨生活的一生,也不僅死在十字架上成了我們的逾越節,並且他從死裡復活了,所以有一天,我們都要復活。
(四)五旬節
初熟節之後跟著就是五旬節,當然五旬節特別是說到行傳二章。
那裡有一百二十人在樓上聚集禱告,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那屋子。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那就是教會的起頭。那一百二十人成為一個身體的一百二十個肢體。並且這個身體一直在生長,直到有一天,當她完全長成,基督就要回來迎娶她作為他的新婦。
這頭四個節期是在一年的年頭,
然後中間有一段空擋,直到年尾。
--------------------------------------------
對猶大人來說,七月是一年的年尾。到了年尾,又有三個節期。
(五)吹角節(七月初一)
首先有吹角節。在七月初一祭司要吹角。當然這是以色列國的一種應用,但是我們願意把它應用在基督和我們身上。因此,我們感覺吹角可能是說到更正改教。教會自第一世紀的上旬節以後,她就持續往前,但是逐漸的,教會失去了她的見證,而沉淪在世界中了;然後開始覺醒。所以按歷史來說,可能吹角節是指著十六世紀的更正改教。那時,神的子民中有極大的覺醒,並且這個覺醒一直持續往前。
(六)贖罪日(七月十日)
七月的初十日有贖罪日,是一個大日子。它是一個在神面前悔改、克苦己心的日子,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因為這是贖罪的日子。我們能夠把什麼應用在自己身上呢?可能它是指著在末期的時候,神的子民們愈更認識並感謝我們主耶穌的工作;他們越過越多的看見神在他子民們身上那永遠的目的。這個認識和看見,使他們何等自卑,並且在神面前悔改。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越看見神的目的,就越發自卑下來,因為發現我們自己不在對的地位上。
我們何等需要在神面前悔改!因著這個悔改,借著神的恩典,他要興起一班餘民,一班得勝的子民,來回應他的心意。所以,這可能就是贖罪日的意義。
(七)住棚節
當神的兒女們開始住在棚裡時,那就是最後一個節期——住棚節。
這是大大歡樂的時刻,因為他們想起了神在年歲中所為他們成就的。可能,那是指著國度時期。有一日,國度要降臨,神的子民能真正的歡樂,如今是我們刻苦已身的日子,但有一日要成為榮耀的日子;那日,基督要得榮耀,並要領眾子進入榮耀。所以這裡所有的節期都是指團體的敬拜。我們應該來一同感謝主,一同稱頌敬拜他。
奉獻的誓願
二十七章是利未記的一個很合適的結束。
它記載關乎神子民奉獻的誓願。利未記開始於一個祭——那說到基督;而結束於神的子民們因被神的恩慈所感動,被神在基督耶穌裡為他們成就的工作所影響,以致許了奉獻的誓願。換句話說,他們要把自己奉獻給神;不只是他們的東西,他們的房屋,並且是他們自己。這樣作確實是一件對的事。
弟兄姊妹們!當我們明白神為我們成就了何等大的事,也明白基督對我們是何等的意義,而且我們在主裡逐漸成熟,就必然會把自己奉獻給他。這乃是最自發、最自然的事。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我們就都死了;如今我們是為他而活。因他為我們死,為我們活著,所以人們要把他們的生命奉獻給主,把他們自己交給主。
事實上,敬拜乃是奉獻的生活,敬拜就是將你的生命奉獻給主。你為他活,你讓他活在你裡面,你容許他在你身上作他所要作的,你放棄你對自己的權利而讓他有權來管理你。不是你要如何來服事或是你要為他作生命。不!乃是他要在你身上作什麼。那才是敬拜。常我們要作我們自己要作的事時,我們怎能說是在敬拜他呢?我們又怎能說是在服事他,卻照著自己以為好的事來作呢?惟有在奉獻的生活中,他才在我們身上有完全的權利。任何奉獻給神的東西,就失去了它自己的權利。那權利是屬於神的。他可以作任何他喜歡的事。若他要把它丟掉,可以;若他要使用它,好的!完全取決於他。它是奉獻給神的。
然而我們發現即便是把他們的生命奉獻給神,仍然有估定的價值。當我奉獻我自己給神,祭司要調查我,問我的年齡。當他得知我已經超過六十歲,那麼我的價值就減低了。換句話說,那用處減少了。但是當你正在二十或三十歲,你就得著最高的估價。那是照著聖所的秤所估定的。我們都需要奉獻給神,但不是所有的奉獻都有相同的價值,必須照著聖所的秤。這是說到屬靈的成長。我們何等需要在主裡長大!保羅說,「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林前十五:10)
我們怎樣成長呢?當然,要借著神的恩典才能成長。若是把恩典拿開,我們就是零。
但神的恩典總是夠用的,是豐富的,它從來不會停止。神的恩典每天都向著我們,而我們應該不斷的成長。
很不幸的,我們時常浪費神的恩典,輕看神的恩典,甚至離開神的恩典。如果這樣,我們就夠不上那度量,我們的奉獻就低於那估價。神沒能照著他應該得著的來得著我們。這是我們應該在神面前多多思量的。我在神面前有價值嗎?他對我的每一件事,都有無比價值,這使我來敬拜他。可是在他為我成就了一切之後,我對他有何價值呢?對他的國度有些價值嗎?對他的目的有些價值嗎?這乃是神在他子民中所要尋找的,他盼望我們對他是極有價值的。但是記住,任何我們的價值都是因著他的恩典;沒有我們可誇口的。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才成的。這就是利未記。
禱告:
親愛的天父!你在尋找真實的敬拜者,就是在靈和真實裡淨白的人。
哦,我們何等的感謝讚美你!
為著你在基督耶穌裡所為我們作成的,所為我們預備和供應的,使得我們今天能成為敬拜者;
並且誒我們也真渴慕能成為真實淨白的人。
所以父啊!我們懇求你,若是你喜悅,你能使用這些話來感動我們的心,並且帶我們進入能真正敬拜你的地位中,
而成為真實敬拜的人。
哦,我們何等的讚美並感謝你,因我們能認識你的價值,我們也真盼望能對你成為有些價值,並完全為著你的榮耀。
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Monday, May 7, 2012
撞傷流血腳趾頭保不住
林媽媽患有高血壓、高血糖,接受健檢時,也發現心血管嚴重硬化。
即使醫師已經開藥,家人也常叮嚀用藥,但林媽媽卻常忘了吃藥,也不認為糖尿病是什麼大病。
去年林媽媽走路時,踢到樹根,腳趾頭受傷流血,以為沒事、擦點藥就好了。
沒想到,傷口久久無法癒合,甚至越來越大,且出現潰瘍,這才去住家附近診所就醫。
經過好幾周的治療服藥,也轉至大醫院,但還是保不住腳趾。
得知必須切除五根腳趾,林媽媽嚎啕大哭,拒絕動刀,但最後還是被推進手術室,切除了腳趾頭。
全文網址: 糖尿病亂停藥 撞傷流血腳趾頭保不住
玻璃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 Effect)
玻璃天花板效應(Glass Ceiling Effect)是一種比喻,指的是設置一種無形的、人為的困難,以阻礙某些有資格的人(特別是女性)在組織中上升到一定的職位。
玻璃天花板一詞最早出現於1986年3月24日的「華爾街日報」的「企業女性」專欄當中,用來描述女性試圖晉升到企業或組織高層所面臨的障礙。
奶酪,葡萄酒
传统经典的淡黄色奶酪,在各家展台前。
看着那大块大块质地柔软的奶酪,和它那温暖的乳黄色,心里便升腾起一股幸福的饱足感。
展台前大都摆着木质的圆板,陈列着可免费品尝的奶酪小样,标上产地、发酵时间与口味等特征。
外行可看不出这些外形相似的奶酪,有的是法式Comte,有的是英式Old Winchester;
有的发酵了两年多的时间,有的则不过数月;有的带着烟熏口味,有的则轻飘果香……
正餐中的奶酪,是饼干、面包、火腿、香肠的好伙伴。
很多奶酪商都提供搭配妥当的奶酪餐盘,或是新鲜出炉的烤火腿奶酪三明治,引得饿着肚子赶来的顾客纷纷购买。
稍稍复杂的是瑞士奶酪Raclette,它的传统吃法,是用火慢慢融化大块奶酪的边缘,然后用刀刮下那薄薄的一层,佐以配料。
加热后柔软丰润、略泛油光的奶酪,从锋利冰冷的刀锋上,缓缓滑落到盛满酥软土豆、香脆腌黄瓜的盘子里,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艺术感。
创意奶酪,有着时尚新造型,让人过足眼瘾,尤其吸引年轻的顾客。
树桩型、甜甜圈状、金字塔型、甚至炸弹外观的奶酪,十分抓人眼球。
奶酪蛋糕则是大众最能接受的奶酪制品,颜色鲜艳,加上各种果料、酱汁,好似百变公主,惹人喜爱。
奶酪马卡龙,则更是新奇,圆润玲珑,色调缤纷,小小的一口,有大大的滋味。
当然,奶酪可不只有温柔可爱的一面。
由绿霉菌发酵而成的西班牙Valdeon蓝纹奶酪,看起来面目狰狞,仿佛布满蓝绿色的血脉。
尽管包装严实,依然透出浓浓的“怪味”,滋味也辛香刺激得多,喜欢的人会对它上瘾,不喜欢的人避之不及。
大半年前CNN报导了西方人对中国皮蛋的质疑,称其外貌骇人,是一种“可怕的食物”。
中国人则以西方的奶酪回击,想必说的就是蓝纹奶酪这一型的吧?
有个性的食物和餐饮文化,总是在热爱和抨击的激烈辩论中声名远扬。
葡萄酒商们同样为顾客带来多种选择。
产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乌拉圭等各个地区的葡萄酒,有着不同色泽、含糖量、酿造方法,
品味起来,有的醇厚丰满,有的柔和流畅。
香槟、啤酒,甚至酒心巧克力和冰淇淋等,众星捧月般地簇拥着葡萄酒,也都来沾一沾葡萄酒节的光。
手中拿一杯葡萄酒,再逛奶酪摊,口中果香、奶味交替,更能品出一番滋味儿。
这种搭配不仅口感丰富,也营养均衡。
奶酪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质和维生素,葡萄酒中的酸则中和了奶酪中的脂肪。
奶酪与葡萄酒的搭配,就是这样的简单而经典。
在轻松的午后,或温馨的夜晚,你是不是也爱来一杯红酒,配上几块奶酪,给自己过个愉快的奶酪葡萄酒节?
黑洞吞噬红巨星
美国宇航局观测到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吞噬一颗红巨星。这个超大质量黑洞潜伏在一个距地球27亿光年的星系中央。由于距离黑洞过近,不幸的红巨星被黑洞的巨大引力撕裂,最后走向死亡。这是科学家第一次观测到红巨星被黑洞吞噬。
超大质量黑洞的质量是太阳的几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潜伏在绝大多数星系中央。这些“引力怪物”静静地等待,等待恒星等毫无察觉的猎物靠近,而后借助惊人的引力将其撕裂吞噬。借助于地面和太空望远镜,美国马里兰州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天文学家苏维-格扎丽领导的研究小组证实被黑洞吞噬的猎物是一颗富含氦气的恒星。
格扎丽表示:“被黑洞的巨大引力撕裂时,这颗恒星的部分残骸坠落黑洞,余下的被高速喷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观测到坠落黑洞的恒星气体产生的闪光。此外,我们还确定被高速喷射的气体的光谱,证实其主要由氦气构成。我们似乎在从一个犯罪现场收集证据。由于气体中的氦气占较大比重而氢气数量极少,说明这颗被黑洞吞噬的恒星一定拥有一个富含氦气的星核。”
为了确定恒星身份,格扎丽等人借助了宇航局的星系演化探测器(一架太空望远镜)以及夏威夷哈莱阿卡拉火山山顶的Pan-STARRS(全景巡天望远镜及快速反应系统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望远镜。此次观测发现有助于科学家了解黑洞周围的恶劣环境以及恒星类型。实际上,科学家已经不是第一次观测到不幸的恒星被黑洞吞噬。
研究小组认为这颗恒星的星核很久以前曾被氢气包裹,最后被同一个黑洞剥离。它处在生命的末期,在绝大多数氢燃料耗尽之后,它的体积发生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天文学家认为这颗膨胀的恒星沿着一条椭圆形轨道环绕黑洞,与彗星环绕太阳的轨道类似。靠近黑洞时,它的大气层被巨大的黑洞引力剥离,残余继续踏上死亡之旅,随着进一步靠近黑洞,这颗恒星被完全撕裂吞噬。
天文学家指出,超大质量黑洞吞噬恒星的现象非常罕见,每个星系每一万年可能只发生一次。为了发现这种现象,格扎丽的研究小组使用星系演化探测器对数十万个星系进行紫外观测,同时用Pan-STARRS望远镜进行可见光观测。两架望远镜通过对整个夜空进行扫描,搜寻包括超新星爆炸在内的短暂现象。2010年6月,他们观测到一个明亮的紫外闪光,来自一个星系的中央,其中央的黑洞此前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一个月后,闪光的强度达到峰值,而后在随后的12个月时间里逐渐趋于暗淡。
这一次观测到的闪光与超新星爆炸释放的爆炸性能量类似,但亮度达到峰值的速度较慢,用了近一个半月时间。研究小组成员、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院的阿明-莱斯特表示:“这一事件持续的时间越长,我们就越兴奋,因为我们意识到这要么是一次非常罕见的超新星爆炸,要么是一次截然不同的事件,例如一颗恒星被黑洞吞噬。”
通过测量闪光的亮度,天文学家计算出这个黑洞的质量,相当于几百万个太阳,与银河系中央的黑洞不相上下。根据亚利桑那州霍普金斯山的多镜面望远镜天文台的分光镜的观测发现,这个黑洞吞噬了大量氦气。分光镜将光线分割成彩虹色,进而揭示出天体的特征,例如温度和气体构成。为了排除闪光来自于活跃的星系核这种可能性,研究小组利用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对炙热气体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气体并非来自于活跃的星系核。
Saturday, May 5, 2012
胡适3个月亮
按照江勇振的说法,胡适生命中主要有3个月亮围绕:
江冬秀韦莲司和曹诚英,
其余若干星星在不同时期划过天际——譬如胡适在初识韦莲司的同时,
与一位叫瘦琴(NellieSergent)的女子殷勤通信,此人在1927年成为他的第一颗美国星星;
余英时教授从胡适日记中破解出,他在出使美国期间曾经与一位叫Roberta(昵称Robby)的女士有过往来,
此人后来成为杜威的第二任夫人……平心而论,相比同时代有头有脸的人物,胡适的私生活算是检点的。
梳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八卦,或者索性直接打量他的婚姻,都可以窥见主人公的品格。
名分造就的爱
1955年,张爱玲在纽约初见胡适和江冬秀。“他太太带点安徽口音……端丽的圆脸上看得出当年的模样,两手交握着站在当地,态度有点生涩,我想她也许有些地方永远是适之先生的学生。使我立刻想起读到的关于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这桩姻缘是在1902年胡适刚满12岁时定下的。经过媒妁之言、算命、八字等必经程序,由寡母冯顺弟做主,胡适与40里外江村的长其一岁、属虎、缠足的江冬秀订了婚。未来的岳母也在这一年初春来“相”了女婿,满意而归。
1908年7月,已在上海“作新民”的胡适写信给母亲,拒绝回家完婚,语气悲愤,信中有言“男手颤欲哭,不能再书矣……”,末尾再署“儿子嗣穈饮泣书”。
台北胡适纪念馆存有一张1910年初的江冬秀小照:银盘脸、浓眉、宽鼻、阔唇,眼睛里有一种低回的哀怨。
1913年跟婆家人的全家福上,双手攥着条帕子的江冬秀看起来稚嫩生涩,眼睛里同样欲说还休。
两年后,韦莲司瞧见胡适口中的这位“表妹”,说她“面带戚容”。
Thursday, May 3, 2012
捡了也不是你的
美国阿肯色州一名女子购买一张彩票后丢弃,被另一名女子捡得,竟然中得100万美元大奖。法院1日裁定,这笔奖金应归原主。
一位名叫莎伦·邓肯的女性在阿肯色州怀特县比比市一家便利店购买了一张彩票,随后以为未中奖而扔进了盛放废弃彩票的垃圾箱。另一名与她同名不同姓的莎伦·琼斯从垃圾箱里捡得这张彩票,发现中奖后兑得奖金。
“捡了也不是你的”
法官1日裁定,尽管彩票销售记录和便利店监控录像无法同步确定邓肯购买彩票的确切时间,证据却有利于她,显示是她买下那张彩票,因而有权得到奖金。
邓肯在法庭上表示,自己购买彩票后把它放在了一部彩票扫描仪上读取数据,
结果机器显示“抱歉,你没有中奖”,于是才把这张彩票丢弃。
琼斯的律师却认为法院不应允许人们随意丢弃物品后只要说一句“噢,我又不想丢了”,然后索回这件物品。
便利店经理也想要
有趣的是,此案的原告原本是便利店的一位经理丽莎·佩特里奇斯,
她也想以琼斯从该店垃圾箱里获得这张彩票为由从百万奖金中分一杯羹。
这个垃圾箱所在的“超级1”连锁加油站便利店经理丽莎·佩特里奇斯表示,
自己在垃圾箱上贴了标签注明“不许拿取”,而她与加油站的上级经理已达成协议,
垃圾箱内那些被丢弃的彩票全都应归她所有,因此琼斯从垃圾箱内捡到的100万美元巨奖彩票,
也理所当然地应该属于她。但是另一名稍早离职的便利店职员表示,这个标签是后来补贴上去的。
佩特里奇斯最早发起了对琼斯的诉讼,今年1月该案举行听证会后,
邓肯才得知那张彩票很可能是自己购买的,之后也加入了诉讼。 (鹏致)
事件回放
这名从垃圾箱中捡到100万美元彩票巨奖的女子叫莎伦·琼斯,她和丈夫平时一直有在垃圾箱里翻捡旧彩票的习惯。
2011年7月,琼斯和往常一样,从当地“超级1”连锁加油站便利店外的垃圾箱里捡了一堆彩票回家。
令他们欣喜若狂的是,一张刮卡彩票竟然中了100万美元巨奖。
不久后,琼斯乐呵呵地前往彩票公司总部兑奖,扣除各种税费之后,她顺利地领取了68万美元的奖金。
正当一夜暴富的琼斯沉浸在喜悦之中时,“羡慕嫉妒恨”的便利店经理佩特里奇斯却将她告上法庭,
称那百万美元巨奖应归她所有。
而就在两人为了那张百万巨奖彩票的所有权闹得不可开交之际,
第三名女子莎伦·邓肯又加入官司战团,她告上法庭称,
她正是原本花20美元购买那张中奖彩票并将之扔进垃圾箱的人,
因此她才是100万美元巨奖的真正得主!
审理期间,法庭下令将彩票奖金剩余的大部分暂时冻结。
Tuesday, May 1, 2012
Brian M. Wood & Stine Rossel(2007)
新婚夫妇Stine Rossel and Brian M. Wood山顶游玩,坠入悬崖命悬一线
怀特山脉the White Mountains位于新罕布什尔州和缅因州交界处the Boulder Loop Trail in Albany, N.H.
2007年10月23日早上,新婚夫妇伍德·达威尔Brian Wood和斯坦因·比妮Stine Rossel相约徒步去美国著名的原始山林保护区怀特山脉游玩。
a pair of Harvard graduate students
今年32岁的新娘比妮是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专业在读女博士,还有一个月毕业,
新郎达威尔小比妮一岁,是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三年级研究生,
两人于2007年8月15日结婚。
下午3点多钟,达威尔和比妮到达一座高达千米的山崖上。
此时,他们看到悬崖边有一棵姿态优美的油松,达威尔卸下登山包,请妻子为自己单独拍照,
为了取得更好的拍摄角度,达威尔坐到一个斜伸出来的树枝上摆姿势。
此刻,达威尔所坐的树枝突然断裂,还没等他反应过来,身体就摇晃着向后倒去,随即坠入了悬崖。
比妮被这可怕的一幕惊呆了,但很快就醒过神来,她惊恐地大叫丈夫的名字,
同时往悬崖边靠近,探头向下张望,几乎在这同时,她听到了丈夫那熟悉的声音在断续地呼唤她的名字。
比妮激动不已,低头一看,发现丈夫被一根斜伸出来的山藤挂住了,山藤从峭壁上长出,主干足有碗口粗,虬枝盘伸。
而达威尔面部朝上,左手紧紧地抓住山藤,右手无力地下垂着,双脚本能地勾在山藤上。
他的身下就是深达千米的深谷。此时,比妮大声鼓励他要坚持住,她会救他上来的。
此处的山区地势险要,三面绝壁,比妮根本无法靠近达威尔。
这时,手机是唯一的呼救工具,比妮赶紧拿出放在背包里的手机,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所处的地方是国家风景区,手机都有信号。
比妮连忙拨打美国高山联合救援中心的求救电话,当救援中心工作人员询问比妮所处的具体位置时,
比妮无法说清楚,救援人员只得派出直升机沿山崖进行逐个搜寻排查。
此时,受了重伤的达威尔一直挂在那根藤条上,左腿上的灰白色运动裤已被撕开,腿上一条长长的伤口正往外冒着鲜血。
此时已是下午4点钟,天色逐渐黯淡下来。比妮不愿眼巴巴地坐等救援,她决定把达威尔救上来。
妻子下悬崖救夫遇险,谁生谁死面临痛苦抉择
比妮打开达威尔的背包取出一条登山绳索,打算放下绳索让达威尔爬上来,可是达威尔告诉比妮他的右手已经骨折,根本就无法用力。
比妮想了想,决定采取制作树梯的方法接近达威尔,这样,自己不仅有机会下去为丈夫包扎伤口,还可以扶助他顺着梯子爬到山顶。
她来到大树旁,用随身携带的瑞士军刀锯将一些树枝锯下来,并把树枝截成多个长短一致的短棍,然后将带来的绳索剪断扎成树梯。
树梯做好后,比妮又砍了几条又长又粗的藤条,用这些藤条把树梯绑在大树上固定下来。
此时,天空下起了小雨,山地变得滑滑的。比妮把梯子沿着靠近达威尔一侧的崖壁放了下去,随后顺着树梯往下走。
看到比妮踩着树梯下来了,达威尔吃力地喊道:“比妮,不要下来,太危险了!”达威尔并没有劝退比妮。
担心看到深谷会产生恐慌心理而影响下梯安全,比妮极力抬头朝上看,脚下探踩树梯慢慢下行,每下行一步她就停下来深深吸一口气。由于沾上了雨水,藤条的表面很光滑,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说,要顺着藤条慢慢下行是很艰难的,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足坠入悬崖。
大约过了20分钟,比妮终于平安靠近了山藤。
“达威尔,亲爱的,你还好吗?”比妮眼里闪着泪花。
达威尔担忧地说:“比妮,这太危险了,你不该下来的。”
“达威尔,我们一起爬上去。”比妮向丈夫伸出一只手,试图拉着丈夫登上树梯,可是,丈夫的状况远比她想象的糟糕。
达威尔已经在山藤上挂了二十多分钟了,左腿的伤口还在往外冒血,右手已经无法动弹,流血和剧烈的断骨疼痛将他折磨得生不如死,即便是爱妻帮助他,他依靠一只手也根本无法爬梯上山。
当比妮看到达威尔的腿部伤口还在流血时,她决定靠近丈夫,用携带的止血药和纱布给丈夫包扎伤口。比妮从树梯上把一只脚探到达威尔攀住的山藤干上,缩着身子小心翼翼地骑坐在藤干上,从包里取出预留的几截绳索把达威尔的双腿和腰部绑在藤干上,比妮这样做可以保护他不会掉下悬崖。做完这一切后,比妮拿出止血药小心翼翼地涂抹在达威尔的腿部伤口上,并用纱布包扎好。
就在比妮想办法为丈夫固定手臂断骨时,他们听到树梯被山风来回吹打到崖壁上发出“啪啪”的响声,很快,树梯绑结点的绳子松散开来,几个横木陆续掉了下来,其它大部分横木也陆续散架掉落。比妮惊恐地看着丈夫哭了起来:“我的上帝,这可怎么办?”
由于达威尔失血过多,再加上体力消耗很大,甚至要失去抓握藤干的力气了,而且雨还在下,山里的气温越来越低。比妮脱掉上衣,盖在冻得发抖的丈夫身上御寒、遮雨。就在达威尔和比妮等待救援时,由于长时间的重负,加上狂风的吹摇,支撑他们的山藤开始慢慢下垂,植根于山崖峭壁上的藤根部出现山土脱落现象,这让达威尔夫妇紧张万分。比妮的脸色吓得煞白,她紧紧抓住达威尔的手臂问道:“这棵山藤不能承受我们的重量,它很快要被连根拔起,我们都将失去生命,上帝啊,怎么会这样啊?”
把生的希望留给丈夫,博士妻子赴死救夫情动美国
危险再次降临,达威尔努力保持清醒的状态,鼓励比妮说:“比妮,相信好运与我们同在!”
比妮绝望地哭了起来:“仁慈的上帝啊,如果你真的存在,就请再多给我们一点时间吧,我们不想走啊……”
达威尔柔声说道:“比妮,我们会得救的,坚持下去,我们都会活下去,我们还要生宝宝呢,一起开着车去度假……”
此时,达威尔骤然歇斯底里地大喊:“谁来救救我们啊?”
比妮亲吻着达威尔的手背泪如泉涌:“可能等不到别人来救我们了,只有自己救自己了……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我永远爱你……”
此时,山藤根部的石块下落得更快了,根部周围的岩石还出现了裂缝,山藤已经无法再承受两个人的重量,情况越来越危急。
达威尔稳了稳神,悲戚地对比妮说:“比妮,你听我说,现在我己身受重伤,活下去也是个废人……我们两个不能全部死去,必须有一个人活着……”说着,达威尔请求比妮把他腿上的绳索解开。
比妮顿时明白了达威尔的心意,她死死地拉住丈夫,用力握着他那双手,忍不住悲声大哭:“不!你还年轻啊,你必须活下去……”
达威尔心痛得说不出话来。
此刻,比妮出奇的平静,她红肿着眼圈恳求丈夫说:“亲爱的达威尔,没有时间再争了,答应我,你要活下去……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妻子!”
达威尔浑身剧烈地颤抖起来,大口喘息着说:“别这样,情况并不是那么悲观,还没到告别的时候……”
比妮沉默了一下,忽然松开双手纵身一跃,向1000米的深谷飘落而下……山藤减负后,根基的石块慢慢地不再脱落了。
达威尔歇斯底里的悲呼:“不!比妮,不要走啊,比妮……”
下午4点30分,救援直升机经过逐个山头搜寻后,终于出现在达威尔的头顶上空……
当天傍晚,救援人员打开探照灯在山崖谷底寻找比妮踪迹,祈祷着上帝能创造奇迹。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搜索,救援人员终于在谷底的一条山涧旁找到了比妮,此时她已经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令人动容的是,她的左手死死地攥着一样东西,救援人员费了很大的劲才掰开,原来,她的手心里攥着为丈夫包扎伤口用过的半截纱布……
经过抢救,达威尔保住了生命,并很快恢复了健康。
为了纪念妻子,达威尔把名字改成阿曼德·斯坦因·达威尔,把爱妻的名字放进了自己的名字中。
他还和父母商议,全家搬到岳父母家附近住下来,以便他能经常去探望照顾岳父岳母,替比妮尽孝道。
比妮舍身救夫的故事经《芝加哥论坛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后,在全美引起了强烈反响。
众多美国民众纷纷前往比妮的母校,饱含着热泪献上鲜花来缅怀这位伟大的妻子,并称她是“美国女性的骄傲”。
--------------------
Newlyweds' perfect hike ends in tragedy
By John R. Ellement, Globe Staff | October 23, 2007
They were newlyweds spending a brilliant autumn day hiking through the White Mountains, a pair of Harvard graduate students enjoying the foliage of the northern woods.
When Brian Wood and Stine Rossel sat on a fallen tree at the top of a crest, they thought they had found the perfect perch to view the fall colors. Then, from the simplest act - a picnic in the woods - a bizarre, rapid-fire series of events led to unimaginable tragedy Saturday.
"We had a nice bench seat on this log looking over the beautiful fall colors," Wood said, occasionally sobbing during a telephone interview yesterday. "We just wanted to sit and have a picnic and enjoy the colors. . . . We were just like newlyweds should be."
Wood said he "scooted over" to be closer to his new wife, then heard a snapping sound - the tree breaking at its roots. In a flash, the part of the tree where they were sitting shifted, sending the couple tumbling down the hill. The tree rolled down on top of them, slamming into Rossel's head and knocking her unconscious.
First, Wood furiously tried administer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o his wife, then was helped by a stranger, a nurse, who happened to be on the trail. By the time paramedics arrived on the scene, all they could do was pronounce Rossel, 32, dead.
"She did not suffer," Wood said, fighting back tears. "I think it should be said it was a freak accident. It just doesn't make any sense."
Officials at the New Hampshire Fish and Game Department said the couple was hiking along the Boulder Loop Trail in Albany, N.H., when the accident occurred.
"There was nothing that rescue personnel could do to help her," said Jane Vachon, a spokeswoman for the department. "The log rolled over on top of her and crushed her. It's just an unexpected thing."
Rossel's death, a month short of when she was due to receive her doctorate in archeology, stunned her professors and classmates at Harvard, almost all of whom recalled her as an intelligent and adventurous woman.
Zinovi Matskevich, an anthropology graduate student who shared an office with Rossel, said Rossel gathered with friends at a Cambridge pub Friday night.
"She was extremely happy" Matskevich said. "She got married to the man she loved. She finished her PhD. She was full of plans.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her last evening?"
Wood said he fell in love with his wife when he first saw her at Harvard's Peabody Museum three years ago. He asked her to marry him while on a safari in Tanzania. The couple wedded Aug. 18 at the Scandinavian home of Karen Blixen, author of "Out of Africa," under her pen name, Isak Dinesen.
Nearing the end of her graduate studies, Rossel had been working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in her native Denmark. She was visiting her husband at Harvard and was scheduled to fly back to Europe on Sunday.
The plan was for Wood, 31, to move in January to Denmark, where the couple would live and raise a family together.
"She was an absolutely lovely person, and that's not said because she has passed away," her academic advisor, Richard H. Meadow, said in a phone interview.
"She was quite literally a beacon, a constant ray of sun piercing even the grayest and most sullen Cambridge weather," wrote three fellow graduate students, Cheryl Makarewicz, Benjamin Arbuckle and Joshua Wright, in an e-mail to the Globe.
Rossel had camped near lions in the Serengeti plains of Africa, labored under the hot sun of remote Egyptian archeology digs, and crisscrossed the turbulent Mideast without difficulty, but lost her life on a picnic in New Hampshire, her husband said.
Wood said a memorial service is planned for Thursday at Harvard's Memorial Church in Cambridge. A foundation in her name will be created, he said.
"She was like the sun," Wood said of his wife. "It's like the sun disappearing from the sky."
© Copyright 2007 Globe Newspaper Company.
------------------------
A 32-year-old anthropology graduate student died Saturday in a hiking accident in New Hampshire.
Stine Rossel suffered a fatal head injury when a log gave way and slid downhill, rolling over Rossel and her husband.
Her husband, Brian M. Wood, who is a graduate student in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was not seriously hurt.
Rossel was in her eighth year at Harvard. She recently completed her dissertation on the animal exploitation practices of two different communities in the Nile Valley, analyzing animal bones from two archaeological sites.
“She was always very excited to see the day’s finds, and ran out every day to greet the donkey cart when it came in from the site,” said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ofessor Josef W. Wegner, who conducted research with Rossel in Egypt.
“It was wonderful to have such a sparkling personality out in the Egyptian desert,” he said.
Rossel, who is a Danish citizen, had also conducted field research in Syria, Turkey, and Sudan, said one of her advisers at Harvard, Richard H. Meadow ’68.
Rossel came to Harvard after receiving her bachelor’s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in 1999. She earned a master’s in anthropology in 2002 and would have graduated this November.
She met Wood while at Harvard, and the two were married last summer, according to fellow archaeology graduate student Parker Van Valkenburgh. Rossel had flown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visit Wood a few days before the accident occurred, Van Valkenburgh said.
Rossel had a post-doctoral posi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Rudenstine Professor of the Study of Latin America David Carrasco called her a “deeply valued member” of the Anthropology Department’s archaeology wing, mentioning her “bright humor.”
“Our community of learners is stricken and we are struggling together to make sense of this,” Carrasco wrote in an e-mailed statement.
--------------------
Name Released in Tragic Hiker Death in White Mountains
CONCORD, N.H. - The name of the 32-year-old Danish woman who was killed in a tragic accident in the White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 on Saturday, October 20, has been released.
Stine Rossel, a Danish citizen and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had been hiking with her husband Brian Wood, of Somerville, Massachusetts, who is a graduate stud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 They had been married just two months.
The incident occurred about 3 p.m., about a mile and a half in on the Boulder Loop Trail in Albany, N.H. on a steep section of the trail. Wood and Rossel were on a day hike and had stopped for lunch, sitting on a deteriorating log that was about 2 -1/2 feet in diameter. A 20-foot section of the log broke off under their weight, and they slipped down in front of it as it rolled down the steep hillside. The log hit both hikers, but struck Rossel in the head, neck and chest, killing her.
New Hampshire Fish and Game Department Conservation Officers were called shortly after 3 p.m. Wood had performed CPR on his wife, assisted by another hiker, a nurse, who happened to be nearby, but they were not able to resuscitate her. Paramedics who arrived on the scene pronounced Rossel deceased. Wood was able to walk out on his own with the rescuers.
"This was a most tragic accident," said Lt. James Goss of N.H. Fish and Game Law Enforcement. "Her husband is just devastated."
Fish and Game officers were assisted by rescue personnel from the North Conway and Conway fire departments.
No further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t this tim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