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5, 2014

哲學轶事

如果马和狮子也能造神的话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色诺芬尼 (Xenophanes,约前565—约前473),古希腊诗人、哲学家,埃利亚派的先驱。据说他是巴门尼德的老师。他为巴门尼德哲学和埃利亚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嘲笑人们把神描绘成人的样子,并抨击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人类的种种丑行和罪恶强加到神的身上。他说道,如果马和狮子也能够塑造神的话,那么它们就会造出马形和狮形的神来。 一次还是两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走下同一条河的人,经常遇到新的水流。”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40—约前470),古希腊 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辩证法大师,列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曾著有《论自然》一书,尚存百余残篇。的这句名言描绘了世界处于永恒变化之中的画面,也成为西方哲学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克拉底鲁克拉底鲁(Kratylos,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则走向了极端,提出了“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命题,完全否认了事物在变化之中的相对静止状态,这一命题就成了哲学画卷中“画蛇添足”的败笔。  有比较才有鉴别 赫拉克利特曾这样说道: “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而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牛的幸福观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诙谐地说道: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乌龟与飞毛腿阿基里斯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 芝诺(Zeno Eleates,约前490—约前436年),古希腊哲学家,埃利亚派的代表人物,巴门尼德的学生和继承人。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悖论:如果让乌龟先爬出一段距离,那么即使是飞毛腿 阿基里斯也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当阿基里斯追到乌龟原来所在地时,乌龟却又爬出一段距 离;阿基里斯再追,而乌龟也再爬。所以他断言,阿基里斯只能无限地迫近乌龟,却永远追赶不上乌龟。 大圆圈与小圆圈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 芝诺用手在桌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里是我的知识,小圆圈里是你们的知识 。我的知识比你们的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都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的无知的范围比你们的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该不该付学费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约前481—约前411),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论国家》、《论真理》、《论神》等。收爱瓦特尔做弟子。二人订下合同,第一期学费入学时交,第二期学费在爱瓦特尔当上律师后第一次出庭胜诉时交。爱瓦特尔学成后早把合同忘在脑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一直未出庭作辩护律师。普罗泰哥拉决定起诉他的学生,并对爱瓦特尔讲:如果你在此案中胜诉,你就应按合同交付学费;如果你败诉,就必须按法院判决付给我学费。总之无论胜诉还是败诉,你都要付给我学费。 爱瓦特尔稍加思索后回答道:老师您错了,这场官司无论胜负我都不用付学费。如果我胜诉,根据法庭判决我不用付学费;如果我败诉,那么根据合同我第一次出庭胜诉才付学费,我也不必交付学费呀! 求知如呼吸 “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呢?先生。”一名青年向苏格拉底请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古希腊著名哲学家,雅典人。本人未有著述,他的思想见于柏拉图的《申辩篇》、《克里多篇》、《斐多篇》以及他的学生色诺芬的《回忆录》等。并未直接回答。他与青年一起来到海边,然后让青年下到海里。当海水淹没了年轻人时,他拼命挣扎露出海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海里最需要的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先生。”“对,学习也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好驭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脾气暴躁,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何娶这样的女人为妻,他笑道: “如果你能驯服一匹烈马,那么其他马又有何难驾驭的呢?我能忍受她这样凶的人,天下人谁不能做我的朋友呢?” 幸福在哪里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性》等,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些残篇。对于渴求幸福的人们诚恳地告诫说:“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幸福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 人类是禽兽的“小学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早在他那个时代就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他曾说过,人是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那儿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儿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莺等歌唱的鸟那里学会了唱歌。” 秃头与石头 德谟克利特反对唯心的目的论,极力推崇因果论。“宁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也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是他的一句名言。他举例说,老鹰抓起一只乌龟,飞到空中把乌龟扔下来,恰好落在一个秃子头上。人们认为这是偶然的,而他却认为这并非偶然,是老鹰为了打破乌龟来吃掉它,却错误地把秃子的头当成了石头的缘故。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约前400—前325),古希腊犬儒主义哲学家,他的生活方式是苦行的典型,他的传闻轶事通过他的学生格拉底、攸波洛、比翁等人的宣传,对斯多葛派有一定影响。有时白天出门手里也捧着一盏灯走路,这使人们大惑不解。于是便有人上前问询他原因何在,他认真地回答道:“哦,我正在找人呀!” 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反对人类社会中引起恶行的欲望以及无休无止的争斗,崇尚动物一切顺其 自然的生活方式,因而得名。他们认为这就是“回到自然”中去。犬儒学派最著名的代表是第欧根尼,他的全部财产就是一根橄榄树干做的木棍,一件褴褛的衣裳(白天穿在身上,晚上盖在身上),一只讨饭袋,一只水杯。他每天住在市场上,晚上睡在木桶里。人们称此桶为“第欧根尼的大桶”。他甚至骄傲地声称自己以四海为家,是一个自由的世界公民。 惟一的希望 一次,亚历山大大帝慕名前来拜访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为表示他对哲人的关怀,他对这位哲学家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你有什么希望就告诉我。”第欧根尼呆在自己所住的酒桶里,一边晒太阳,一边毫不客气地说道:“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请你退到一边,因为你遮住了照到我身上的阳光。” 王者尤应尊奉上帝 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主要著作有:《工具篇》、《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生灭》、《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大伦理学》、《欧德谟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认为,独裁的统治者尤其“应当装做虔诚信奉上帝的样子,因为一旦百姓觉得王者信仰、尊奉上帝,便不那么担心在他那里遭受不公正待遇了,也不那么会处心积虑地策划反对他了,因为他们会认为上帝是站在他那一边的”。 做个真正的表兄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把每个同龄人都称做兄弟或姐妹,把每一位年长者都称为父亲或母亲的观点,他说道:“做某个人真正的表兄,而不是按柏拉图的方式给人家当儿子,岂不更好!” 无动于衷 古希腊哲学家皮浪皮浪(Pyrrhon,公元前365—前275),古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流派的创始人之一。怀疑主义哲学家塞克斯都·恩披里可曾著有:《皮浪学说概略》。是一名怀疑论者。他认为,世上任何事物无是无非,也不必去辨其真伪,这样灵魂就能得以安宁。有一次他乘船出海,遇到了强大的风暴,船上的人都惊慌失措,他却安详地指着一头正在埋头吃食的猪说:聪明人应该像这猪一样无动于衷。 生与死的哲学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对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讨,而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伊壁鸠鲁(Epikouros,公元前341—前270),古希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论自然》、《准则学》、《论生活》和《论目的》等。对生与死的论述却并不使人感到沉重。他说道:“一般人有时逃避死亡,把它看成是最大的灾难,有时却盼望死亡,以为这是摆脱人生灾难的休息??” “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 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死对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 有感觉,而凡无感觉的就是与我们无干的。” 对快乐的理解 什么是快乐?对于这个哲学家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的人生哲学问题,伊壁鸠鲁做出了明确 而简洁的概括,他认为快乐就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命中注定 有一次,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芝诺(Zenon Kitieus,约前336—约前264),古希腊哲学家,斯多葛派的创始人。因一个奴隶办错了事要揍这个奴隶,这个奴隶为自己开脱说,根据主人的哲学,他犯的这个错误是命中注定的。芝诺不动声色地回答道,按照同一道理,主人因此揍他也是命中注定的。 “谷堆辩”与“秃头辩”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的弟子之一欧几里得 欧几里得(Euclid,约前330—前275),古希腊数学家,欧式几何学的创始人。也是当时麦加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曾提出许多有名的论辩。而其中最为著名而且曾被列宁引用的则是“谷堆辩”和“秃头辩”。 欧几里得认为,一粒谷子形不成谷堆,少一根头发也成不了秃头,即使再加一粒谷子或再 减一根头发也成不了谷堆和秃头。如果继续这样一粒一粒增加,一根一根减少,那么何时 才能成谷堆或者秃头呢? 灵魂的医生西塞罗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前43),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著有:《论国家》、《论善恶之定义》、《论神之本性》、《论法律》等。 在其《论辩》中对哲学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哲学是灵魂的医生,它卸去虚无的烦恼, 把我们从欲望中解放出来,并消除了恐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