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7, 2013

Aristotelian Propositions; 辯證法

The Four Aristotelian Propositions Universal affirmative A Omne S est P Every S is P All S is P Universal negative E Nullum S est P No S is P All S is not P Particular affirmative I Quoddam S est P Some S is P Some S is P Particular negative O Quoddam S non est P Some S is not P Some S is not P -------------- Every categorical proposition can be reduced to one of four logical forms. These are: The 'A' proposition, the universal affirmative (universalis affirmativa), whose form in Latin is 'omne S est P', usually translated as 'every S is a P'. The 'E' proposition, the universal negative (universalis negativa), Latin form 'nullum S est P', usually translated as 'no S are P'. The 'I' proposition, the particular affirmative (particularis affirmativa), Latin 'quoddam S est P', usually translated as 'some S are P'. The 'O' proposition, the particular negative (particularis negativa), Latin 'quoddam S non est P', usually translated as 'some S are not P'. ------------------------------ 辯證法 (Dialectic) (或辯證術、辯證方法)是一種化解不同意見的辯論方法。 在兩個或更多對一個主題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間的對話,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有充分理由的對話建立起對事物真理的認知。 它討論著自古以來都是印度與歐洲哲學中心的問題。此詞彙應用於多種不同領域,包括哲學、自然科學與史學。 辯證法源自於古希臘的邏輯辯證過程,並因柏拉圖對蘇格拉底對話錄的記載而為人所熟知。 蘇格拉底認為真理才是最重要的,惟有基於理性(類似於邏輯,而不是感情),才是說服別人與及發現真理的正確方法, 並且,是一個人行為的決定性因素。他認為真理能夠在討論所使用的推理和邏輯中被發現。 辯證法以問答進行,是關於對立統一、普遍聯繫和變化發展的哲學學說。 源出希臘語「dialego」,意為談話、論戰的技藝,指一種邏輯論證的形式。 現在用於包括思維、自然和歷史三個領域中的一種哲學進化的概念, 也用來指和形上學相對立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 各種不同形式的辯證推理在古印度和西方出現,渡過了漫漫歷史長河。其三種基本形式為: 蘇格拉底方法論, 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其它還包括:印度教辯證法,佛教辯證法,中世紀辯證法,猶太教塔爾穆德辯證法,以及新教辯證法等。 注意,辯證與辯論或雄辯不同, 在辯論中,辯論者對自己的看法論點相當明確,並且以贏得辯論為目的。 辯論者要麼駁倒他們的對手,證明他們自身推理的正確;要麼證明他們對手的推理的錯誤。 因此,在辯論中需要有裁判或評判團來判定何方勝利; 在雄辯中,演講者通過言語、修辭與感染力來說服聽眾,使他們相信演講者的理論。 詭辯者認為"才能"是最重要的,也是一個人一生行為的決定性因素。 他們認為,在演說言辭中的藝術品質能夠表明一個人的才能高低。 演說被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它通過精彩的演講來取悅並且感染聽眾。 儘管如此,詭辯者仍然教導他們的學生要用各種方法來尋求才能,而不僅僅只是在演說中。 蘇格拉底反對詭辯者,反對他們那「把雄辯當做一種藝術和有感染力的演說」的教導,因為這既不需要邏輯也不需要證明。 ----------------------------- 絕對精神是黑格爾哲學的核心概念。 它的含義是指“獨立存在、囊括一切、惟一的宇宙本原”。黑格爾從他的“絕對精神”既是實體又是主體的唯心而辯證的規定出發,認為他的研究對象就是“絕對精神”的自己發展的歷史,基本任務是要揭示其發展的階段和內在必然聯繫。他把絕對精神的辯證發展過程分為三個基本階段,而這也就是他經歷的許多大大小小“三段式”中最大的一個“三段式”: 邏輯階段、自然階段、精神階段。從邏輯階段經過自然階段到精神階段的過程,也就是從精神、思維轉化為物質、存在,又從物質、存在轉化為精神、思維的過程。“絕對精神”正式通過這個雙重轉化的過程而實現了對它自己的認識。黑格爾的全部哲學就是對“絕對精神”這一過程的描述,因此,他的哲學也就是由“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三個部分組成的龐大體系。 邏輯學是黑格爾哲學體系的第一部分。 在紐倫堡,黑格爾於1812、1813、1816年先後分3捲出版了《邏輯學》這部巨著,黑格爾的辯證法就是在《邏輯學》中詳加制定的。這部著作的重要意義只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才得到了正確的理解、改造並加以應用。透過這部著作的神秘外殼,可以看到其中包含著對於自然、社會與思維中一般辯證法的深刻表述。 黑格爾的《邏輯學》研究的是所謂的“純粹理念”,是由“存在論”、“本質論”和“概念論”組成的概念推演體系。 “純粹理念”在這個體系中的先後次序,只是邏輯的,與時間無關。它在自然和人類社會出現之前就永恆存在,並構成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本原和本質。恩格斯針對這種觀點指出,黑格爾哲學具有把基督教的上帝創世說加以理性化的性質。但是,黑格爾提出的任務是要研究作為“真理”的概念到辯證運動,即“從思維本身的內在活動”或“它的必然發展”去研究概念自己的運動和自己的發展。黑格爾是一位淵博的學者,熟悉當代各門科學的成就,特別是歷史學科,因此,在這種神秘主義虛構的外殼後面,無論就《邏輯學》的整體還是它的各部分而言,處處都包含著關於客觀辯證法系統的深刻洞見。馬克思指出,黑格爾“常常在思辨的論述中做出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真正的敘述”。   從整體上看,在《邏輯學》中,“存在論”的概念是直接性的,比較抽象。“本質論”的概念是間接性的,向具體概念前進了一步。“概念論”的概念是直接性與間接性的統一,達到了真正的具體概念。《邏輯學》的這個整體結構表明,黑格爾實質上已經把認識看成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抽象到具體的辯證發展過程。但他把這個認識過程看成是客觀世界本身的發展過程,從而把認識的邏輯結構強加給客觀世界。在認識的邏輯結構中,黑格爾在極力把人類認識所得的概念,採取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方式,分層次地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的體系時,本身就包含著對於世界真實辯證過程認識的深化與升華。 《邏輯學》集中地體現了黑格爾把宇宙看成一個運動、變化、發展的有機整體的合理思想。 在“存在論”中,黑格爾通過質、量、度的推演和分析,在西方哲學史上最先把質量互變作為一條普遍的規律提出來了。質是某物之所以為某物的規定性。質的規定性一旦喪失,某物就不成其為某物。質本身就含有量,所以由質而推出量。量作為事物外在規定性,其變化一般不影響事物的性質。但這種量變是有一定限度的。這種限度就是度或稱尺度。度又包含量變不影響質變與影響質變的兩重含義。黑格爾把質量互變的點稱作“交錯點”,把由此點組成的線稱作“交錯線”。特別重要的是,黑格爾指明瞭量變是“漸進性的過程”,而質變則是“漸進過程的中斷”達到“飛躍”,並藉此批判了否認質變和飛躍的形而上學發展觀。   “本質論”包括本質自身、現象、現實三個層次的概念。黑格爾的傑出貢獻主要是通過本質自身的推演,即分析同一、區別、對立、矛盾諸層次的概念,深刻地批判了否認矛盾和矛盾普遍性的形而上學世界觀,揭示了對立統一這個宇宙的根本規律。黑格爾認為,以傳統邏輯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作為把握世界本質的思維方式,是抽象的同語反覆,不僅不能把握任何事物的本質,而且違背常識,甚至違背形式邏輯本身。黑格爾由此進一步認為,說矛盾不可設想,那是可笑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是因為本身具有矛盾,它才會運動,才有動力和活動。同時,黑格爾還把矛盾發展看作一個從自在到自為的過程。同一、區別、對立,都是矛盾發展的不同層次。同一不是a=a,而是包含區別於自身。區別不是a≠非a,而是內含同一。對立也不是“或者a,或者非a”,而是同樣包含同一於自身。但是,這些矛盾階段,尚處於自在階段,都還沒有達到對立面相互轉化的具有生命搏動的階段。只有經過自為階段的矛盾,才能過渡到一個新的矛盾統一體。由此可見,黑格爾關於對立統一規律的表述是相當全面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對立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於一個統一體內,矛盾中的對立面轉化是有條件的,對立面的轉化標志著舊矛盾的揚棄和新矛盾的產生。此外,黑格爾還運用這種對立統一的觀點,論證本質與現象、偶然與必然、可能與現實等諸種辯證統一關係,批判康德、D.休謨等人在這方面的形而上學觀點。   “概念論”包括主觀性、客觀性、理念三個階段的概念推演。在主觀性部分,黑格爾批評把傳統邏輯作為世界觀所表現的形式主義和僵化的傾向,並從邏輯形式所固有的內容及其關聯上,提出了關於概念、判斷、推理的辯證觀。概念、判斷、推理作為表達真理的具體概念,是普遍的,但不同於抽象的“共同點”,而是包含特殊、個別於自身;它是個別與特殊的,但並不排斥普遍,而是普遍寓於自身中。黑格爾在這裡集中地揭示了普遍與特殊相聯結這個辯證法的重要內容,從而把他創立的辯證邏輯與傳統邏輯作了嚴格的區別。在客觀性部分,黑格爾所揭示的合理思想,主要表現在他把目的性作為人所獨具的實踐的特征之一,目的性得以實現,被黑格爾稱為“理性的狡獪”,即它不直接與對象發生關係,而是藉助於工具和手段來實現。黑格爾關於工具重要性的認識,包含著向歷史唯物主義前進的重要合理思想。理念是黑格爾《邏輯學》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它包括生命、認識的理念,實踐的理念,絕對理念諸層次。在這部分,集中表達了黑格爾的真理觀和方法論。就真理觀而言,黑格爾認為真理存在於現實事物的總和與相互關係之中,存在於對立面統一之中,因而是全面的、具體的。此外,他還認為真理是一個矛盾的發展過程。黑格爾提出了著名的“行動推理”:(1)目的是從現實來的,並要求支配現實;(2)目的以製造和使用工具來反對現實;(3)結果使目的得到實現。在這個推理中,包含著如何使認識與實踐、主觀與客觀達到統一的深刻思想。就方法論而言,黑格爾認為絕對理念包含了概念發展的全部真理。但是,他在這裡所考察的已經不是這種結果,而是它的發展形式,即整個哲學方法。黑格爾依據內容與方法統一的原則,既堅持內容決定方法,又強調方法的極端重要性。他明確指出:“方法並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內容的靈魂和概念。”鑒於哲學的發展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為了把握哲學發展中各環節的聯繫與區別,三分法只是認識的外在形式,重要的是要堅持對立統一原則,把作為辯證法要素的分析與綜合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在統一中把握對立,併在對立中把握統一。 ---------------------- 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合理成分的吸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接受並改造了黑格爾關於否定之否定、質量互變和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 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比較系統地闡發了客觀世界和人類思維過程中的辯證關係,第一次論證了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和其他一系列範疇,批判了形而上學的方法論和詭辯論,奠定了辯證邏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馬克思肯定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成分,同時也批判了他的唯心主義錯誤,把辯證法改造為唯物主義的實證研究方法。 馬克思按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順序,理順了這三個基本的辯證法規律之間的關係,即以對立統一為核心、質量互變為中介、否定之否定為總結,這樣,就為《資本論》的邏輯結構提供了前提。 《資本論》中的辯證法思想,主要體現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矛盾運動規律的揭示和論證上。 《資本論》各主體概念的規定和轉化,充分體現了這種辯證法的思想。 僅以第一卷為例,其前提是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的分析和綜合。它是以對商品的二因素、勞動的二重性的分析和綜合為起點的。由貨幣概念向資本概念的轉化,為分析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勞動和勞動力提供了前提,而這些分析又以剩餘價值概念的規定而綜合起來。而各種概念在邏輯上的轉化和運動,又都貫穿著質與量的互變、呈現出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正是通過一系列否定之否定的概念的運動,馬克思才完成了《資本論》的邏輯論證。   第二,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邏輯學》中關於概念是思維過程的核心和主體的思想。 邏輯學自從形成以來,它的各種思維形式、特別是概念、判斷、推理這三種形式,哪種形式是基本的、核心的形式,一直存在著爭論。 黑格爾明確地把概念作為《邏輯學》的核心和主體,這在邏輯學的發展史上具有突出的意義。 但是,他卻錯誤地把概念這種思維形式看成是決定客觀世界現實運動的東西,因此,陷入了唯心主義的泥坑。 馬克思在經濟學的研究中,肯定了概念在自己的理論體系中的核心和主體地位,但是,他同時又認為,概念只能是現實經濟關係的反映,是對經濟矛盾運動的本質規定。“經濟範疇只是這些現實關係的抽象,它們僅僅在這些關係存在的時候才是真實的”由此出發,馬克思把自己的研究過程集中在概念的運動上,包括對舊概念的批判和改造、新概念的規定以及抽象概念和具體概念的相互轉化,等等。馬克思《資本論》的概念運動與黑格爾《邏輯學》概念運動的主要區別,就在於前者是建立在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之上的,而後者則是立足於思辨的。在《資本論》的邏輯中,概念運動是沿著兩個方向發展的:由於對現象材料的不斷擴大的認識,不斷批判、改造和完善著前人提出的具體概念,從而引起對抽象概念的規定和進一步展開;而抽象概念的規定和展開,又會進一步引起具體概念的系統改造和完善,同時又規定一些原來所沒有的、而新的理論體系又必需的具體概念。這樣,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的概念運動,構成了《資本論》的邏輯主體。在《資本論》的概念運動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看到對《邏輯學》中有關思想的吸收,但同時也可以明顯地看到,這兩部著作的概念運動又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三,吸收了黑格爾《邏輯學》中關於各思維形式辯證統一的思想。 黑格爾在邏輯學發展中的一個偉大功績,就是反對形式邏輯把各思維形式併列、分離的做法。 在他看來,思維中的各種形式,特別是概念、判斷、推理這三種主要的思維形式,是內在統一的。 其中概念是核心和主體,而判斷和推理則是概念形成和運動的內在條件和要素。 對於黑格爾的這種思想,馬克思是給予充分肯定的。 在批判了其中的唯心主義成分的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將判斷和推理這兩種思維形式辯證地統一於實證的概念運動中。 在《資本論》中,概念是核心和主體,而判斷是規定概念的主要手段,概念是判斷的凝結。 概念的運動取決於判斷的不斷運動。判斷是形成中的概念,而概念則是完成了的判斷。 判斷的作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分析現象材料,綜合規定或改造概念;二是展開概念,說明現象。推理則是推動概念運動的主要思維形式,它起著連接各個概念的作用,並且形成科學抽象的理論。 ----------------- 蘇菲(Sophie Amudsen)是一位14歲的挪威女孩,她與她的媽媽和一群寵物一起居住。 而她的父親是一位油輪的船長,經常一離開家就是好幾年,這一角色從未出現在情節中。 故事開始時蘇菲過著平凡的生活,直至有天她在郵箱中收到兩封來歷不明的信寫著:「你是誰?世界從何來?」 與此同時,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請蘇菲轉交給席德(Hilde),郵戳來自黎巴嫩。 蘇菲不久後收到一封匿名信件,信件中記載著一部分與哲學和哲學史相關的內容。 她開始學習哲學史,由淺入深的課程也定期寄到家中的信箱。 像這樣莫名其妙的函授課程持續進行著,聯絡方式也一變再變, 痛苦憤怒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終於出現在她的面前,並開始教她哲學史。 他用淺顯易懂的筆觸帶著蘇菲回顧從先蘇期的希臘直到尚-保羅·沙特時代的哲學發展。 同時,「席德」的名字不斷在她身邊以不可思議的方式頻繁出現。 而後,席德出現了,原來蘇菲這個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聯合國部隊工作的 挪威少校艾勃特(Albert Knag)為慶祝女兒席德生日而虛構出來的人物, 把她的故事編寫成一個富有哲學趣味的故事當作女兒的生日禮物。 不可思議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蘇菲漸漸意識到自己只是書中的一個角色,是艾勃特少校意識的一部分, 在忠實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務之餘,他們開始了向上帝(艾勃特少校)的抗爭。 在他們的努力下,書中世界漸漸扭曲了,變得古怪而難以駕馭。 最終,這本書以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告終,艾伯特和蘇菲莫名的逃出了書中世界,來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這部哲學書創造性且簡易的呈現,蘇菲在與艾伯特的對談中學習到中世紀的哲學。 打扮的像位僧侶,在古代的教堂中,而她也在法國的咖啡店裡學到了尚-保羅·沙特與西蒙·波娃。 不同的哲學問題及推論方法出現,蘇菲試圖靠著自己解決。 作者藉著描寫故事中的故事,嘗試解釋真實世界背後的世界,上帝張顯能力的範圍, 人的自由意志,本和體的道理等等……故事中,艾伯特向蘇菲解釋從古希臘哲學發展到現今哲學的歷程和轉變, 讓席德(換言之讓讀者)了解歐洲哲學史。

Sunday, November 24, 2013

歌德式建築

歌德式建築始於12世紀末葉, 人民意識逐漸覺醒且文化開始萌芽, 人們需要通過教堂寄託心靈, 但再也不想在罪懺悔中度日, 於是教堂的窗子變大了, 讓上帝的恩澤更多地照射教堂內部; 拱卷變長變密, 形成升騰向上, 讓靈魂與上帝更接近, 建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輕巧和華麗 歌德式建築從羅馬式自然地演進而来的, 若兩者風格相比, 「羅馬式」顯得簡單、粗糙; 「歌德式」則代表著文明和進步. 歌德式建築迅速在法國大放異彩, 並照耀了整歐洲遍及英國、德國、西班牙北部, 於13世紀達到高峰 歌德式教堂內部的裝飾和雕塑呈現「高、直、尖」的原則 ------------------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是18世纪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世界文学巨著《浮士德》Faust 浮士德(Faust、Faustus)是歐洲中世紀傳說中一位著名人物。 可能是巫師或占星師,學識淵博,精通魔術, 為了追求知識和權力,向魔鬼出賣自己的靈魂。

Friday, November 22, 2013

孔門四科高弟十人

十哲是根據《論語》「先進篇」一章中十大弟子而得名: 「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游、子夏。」。 開元八年(720年),塑孔門四科高弟十人坐像於孔廟,配享先聖,曰十哲。 曾參以孝聞名,特塑曾子像坐於十哲之次。

羅素悖論,A∈A是否成立?

羅素悖論: 設命題函數P(x)表示「x∉x」,現假設由性質P確定了一個類A——也就是說「A={x|x ∉ x}」。 那麼現在的問題是:A∈A是否成立? 首先,若A∈A,則A是A的元素,那麼A不具有性質P,由命題函數P知A∉A; 其次,若A∉A,也就是說A具有性質P,而A是由所有具有性質P的類組成的,所以A∈A。 ------------------ 歸納法的困境。 羅素養了一隻哲學雞,每天定時定量餵食,經常帶牠散步,對牠說話,久而久之,牠看起來像一隻有智慧的雞。 羅素餵雞時,必先搖鈴三下,接著雞就出現,然後飽食一餐,這隻聰明的雞,學會了歸納法。 一天有位年輕的哲學家造訪,好客的羅素十分高興,拿起搖鈴搖了起來,雖然這不是餵食時間,雞還是出現, 羅素捉住雞脖子,聰明的雞見主人面露凶光,垂死掙扎說道:「主人,您也要殺我,難道歸納法不可靠嗎?」 白斬雞上了桌,主人將雞的話說了一遍。 客人說:「您殺雞,我吃素啊!」「您怎麼不早說?我的哲學雞白死了!」 客人挾起一塊雞肉送進嘴裡,吃得津津有味。 羅素驚訝問道:「您不是吃素嗎?」 「沒錯,我吃素,可是我也吃葷。」 ------------------ 壹、就已所知,說明何謂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並舉例說明之。 (一)本體論的內涵   本體論(Ontology)是在討論被調查事物的本質(essence)。本體論研究了存在的本體,究竟是一物?抑或二物或多物?這便產生了一與多的數量問題。故就本體論的數量而言,一般上分為一元論(Monism),或稱單元論(Singularism),二元論(Bualism)、多元論(Pluralism)。簡稱單元論與多元論。另外,本體論研究存在的本體,究竟為物質?抑或精神?這就產生了心與物的問題。故就本體的性質而言,一般而言分為唯物論(Materialism)、唯心論(Spiritualism)。 1.單元論與多元論 單元論是英哲華德為避免一元論此名稱和心物問題的一元論混淆,故另以單元論一詞來代替。單元論認為宇宙是一個基本原素演化而成,或以宇宙的本體是一個個體的存在(One Individual Being)。其意味主張「唯一」與「不動」。而反對「多」與「變動」。而單元論的思惟方法,多為演繹法的、辯證法。例如:柏拉圖以至善的理念,為一絕對原理,理念屬於「模型」,現象則是依此模型而被型塑出來的。   多元論的主張,例如萊布尼茲認為宇宙由單子(Monads)組織而成,這單子是無量數的。而原子論派(Atomists)Democritus認為宇宙萬物由原子構成,這原子是無量數的,所以他亦是多元論者。多元論的思惟方法多為歸納法的、經驗的。 2.唯物論與唯心論 唯物論主張「物質」為唯一存在,此為構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根本為一物質的世界,可以離我思唯(心)而獨立客觀的存在。例如自然唯物論者費爾巴赫主張人身是物質的一部份,腦子是人身上的一部份,故腦子本身就是物質的一部份。而思惟(心)附屬於腦子,故物質不是精神(心)的產物,精神(心)才是物質的產物。 唯心論主張以精神或心靈為構成宇宙之基本原素。例如萊布尼茲認為宇宙由單子(Monads)組織而成,而單子的本質為心靈而非物質的,一切物質的東西,只能視為現象而不能視作實體,這些東西的基本實體,須求於眾單子,其精神能力反映在萬物,以全宇宙為心靈的範圍,故稱唯心論。 (二)認識論的內涵 認識論(Epistemology)在討論什麼可視為知識或事實(fact),即知識如何能夠成立,其性質為何,批判的與經驗的知識分際何在,知識的驗證標準為何等。(Harmon and Mayer, 1986: 287)一般把認識論所研究的範圍分為下列四項: 1.知識起源問題-以理性主義、經驗主義、批判主義三觀點為例 理性主義(Rationalism)主張知識起源於理性,理性是先天的心靈能力;而經驗主義(Empircism)則主張一切知識的起源於經驗,而經驗則是後天的。經驗主義者也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由我們的感官攝取物象而成。感覺獲得經驗和資料,加以反省組成了觀念,便產生知識。批判主義(Criticism)則認為知識的起源和理性及經驗都有關。例如康德認為知識之所成,必然有心靈以識物,是為「先天的」形式,也必然要外物供它作為攝取的對象,此為「後天的」材料,這調合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2.認識對象問題-以觀念論、實在論的觀點為例 觀念論(Idealism)主張客觀的實在依主觀觀念而存在,故存在即被知覺,不被知覺即不存在。實在論(Realism)則相反,其認為我們所認識的對象為外界事物的本身,其能脫離主觀觀念而獨立。 3.認識的範圍問題-以獨斷論、懷疑論、實證論的觀點為例 獨斷論(Dogmatism)主張智識能力範圍為無限的,且深信人類天賦的心靈能力,能周知一切。懷疑論(Scepticism)認為認識是有限的,我們所能認識的只有相對性和時空性,沒有絕對性和普遍性。實證論以科學方法所探求的到的為智識研究的範圍。 4.認識標準的問題-以一貫說、相應說為例 此問題在探求真實和偽妄的問題,例如持一貫說者認為一個觀念如果能和已經承認的觀念相貫通或相配合時,便是真知識,反之則屬虛假的知識。而相應說則認為人的內在觀念與外界實在的事物相符合,就是真智識,凡不合者則否。 (三)方法論的內涵 方法論(Methodology)是涉及我們用何種方法去認識世界。而研究方法論(Reserch Methodology)則主要在探討研究的基本假設、邏輯、原則、規則、程序等問題,它是指導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學。方法論常被探討的兩個極端即例則論(nomotheic)和個例化的(ideographic)。前者認為社會關係的規則模式,是可以用通則的述語來解釋的;後者則拒絕社會生活各因素有其規則,或其社會關係可以用通則的方式來解釋,而主張個別的人可以創造、修飾、與詮釋社會世界的意義。例如在客觀為主的研究途徑,在認識論上專注類推與解釋,因此採用律則性方法論;在主觀為主的研究途徑,在認識論上反實證主義,強調要對社會經驗有較深刻的認識與瞭解,須從研究主體本身的參考架構(frame of reference)著手,乃採用表意的、個例式(ideographic)的方法論。(Harmon and Mayer,1986:289-90)。  另外,例如像是方法論的無政府主義(Methodological Anarchism)則可以費若本(Parl Feyerabend)所主張的多元方法論(Methodological plyralism)為代表,其反對科學方法的獨尊以及單一方法論的倡行,而抱持著多元方法論。而方法論的個體論(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則說明了集體行為是個別行為的加總。故其不承認個體之外有更大以社會為單位的群體價值,如忠誠及團結。此是屬於微觀層次,將焦點集中在個人身上。公共選擇理論即以此作方法論的基礎。 (四)結論   從上述的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大略的內涵,而知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是探討哲學的基本假定,不管是行政學或是一般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研究,都是基於某種假定或信念作為出發點而建構其理論的。若未探討其基本假定是否有特殊意義或問題,而信以為真,而不小心就淪為Harmon所謂「作為預謀的理論」。討論此基本假定,將可對此學科的可能性及限制作更透徹與批判的理解,可謂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反思架構。 貳、試析論實證主義者的知識論為何?並舉例說明之。 知識論(epistemology)亦稱為認識論,係指研究知識的本質、原則與知識的來源,並且處理存在與思維的先後,以及主觀與客觀之間關係的問題。實證主義的知識論,強調知識是來自於經驗,具有客觀性的特質,依循假設演繹(hypothetico-deductive)的程序,經由不斷地反覆驗證而得。 一、實證主義之知識論 論及實證主義的知識論,主要可以從經驗知識、客觀知識與假設演繹三個層面來看。 (一)經驗知識(Experintial knowledge) 實證論者認為,知識是經由人們對於現象的觀察而來,依據感官知覺的作用,認識世界的現象與運作,此稱之為感官知識(sense knowledge),形成科學知識的主要來源。人們亦經由觀察或生活中獲得經驗,累積成經驗知識,構成科學知識的主要成份。此一原則總稱為「經驗主義」(empiricism)或「現象主義」(phenomenalism)。 (二)客觀知識(Objective knowledge) 實證論者相當強調建立客觀的知識,不應受研究者(或觀察者)的主觀因素所影響。此一客觀性的強調,立基於一種複製性(replicability)的認識程序,研究者可以透過更為縝密的研究程序對相同的現象進行驗證,所獲得的研究結果是相同時,即可謂建立了「客觀知識」。 (三)假設演繹(Hypothetico-deductive) 客觀知識的建立,就實證論者看來,應依一種「假設演繹」的程序來進行,可視作是判斷「知識何以成為知識」的一項原則、判準或程序。而所謂假設演繹著重於經由已建立的科學理論中,演繹出獨特與可驗證的假設,然後再藉由能觀察到的資料中檢證此類假設,不斷反覆進行此一程序,使得理論獲得了證實或是修正。 綜合上述,實證論者主張知識應是透過觀察與經驗而得,並且透過假設演繹的不斷驗證,所建立起的一套客觀的知識體系。另外,附帶一點說明的是,實證論者認為形成知識基礎之觀察現象(或作觀察/研究客體)是獨立存在於研究者之外,因此並不會受到研究者主觀的各種因素而影響,此即一種「主客二元對立」之觀點。 二、實證觀點下知識論之實例 此處試舉「組織文化」此一概念,採取實證論的觀點進行探討。 (一)知識之可經驗 由實證論的觀點來看,組織文化此一概念的知識,是能透過研究者的觀察來獲知,好比觀察組織內部成員的工作態度、人際互動與長官部屬間的互動情形,即可得知該組織所呈現出的組織文化為何,研究者經由此一觀察與經驗,獲知此一知識。 (二)知識之客觀性 客觀性強調的是透過不同的研究者進行相同的觀察,仍然可以得到相同的研究結果。就實證論者看來,組織文化的研究亦然,不論研究者是誰,仍然能經由嚴謹的研究程序,獲知組織文化是研究組織中不可或缺的知識,不因研究者主觀的因素產生影響。 (三)假設演繹之程序 實證論者觀察組織文化時,抽繹出若干假設,好比組織成員對於工作的態度、組織願景之認知等,進行實證之研究,透過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的程序,從而驗證此等假設對於組織文化的關聯性,或是證實組織文化中的某向觀點,亦或是對於組織文化進行理論上之修正等。 以「組織文化」作為實證論觀點下之知識論的實例,可能受限於組織文化中,在某個層面上是對於人際交往與互動上的觀察,因而產生某種解釋上的不嚴謹,筆者在此提出此項修正,盼予以指正。 三、結論 實證論觀點下的知識論,主要即在於強調知識是經由觀察與經驗而來,具有客觀性的特徵,秉持價值中立的研究立場,並且經由演繹假設程序的不斷驗證與修正,依循著可靠的科學檢證程序,從而建立起一套能夠普遍適用於解釋世界的知識、理論,此乃實證論者的主要主張。 參、試析評實證主義者的方法論為何?並舉例說明之。 (一)實證論者認為:雖然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不同,但自然科學所應用的方法與程序同樣可以適用於社會現象,此稱為方法論上的一元論(methodological monism)或方法論上的自然論(Methodological naturalism)。科學的目的是創設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客觀理論,而實證論者認為在社會科學中,能夠滿足信度和效度的社會科學研究就可以創造客觀性。 (二)其認為預測為科學規律的重要功能,最理想的預測是因果關係十分明確的預測,為了建立完全預測,以分析的化約主義(Analytical reductionism)為基礎,將可以觀察的關係劃分為許多可以分析與割離的成分,而這種成分乃是觀察出現的充要條件。 (三)而在認定變項之間的功能關係上,十分重視量化的資料,以建立方程式去預測政策的後果。因為實驗是取得測度的理想手段,實證論者相當重視實驗與實驗室科學。 (四)在所有系統性實證哲學家的方法論中,最早且仍然可能是最具廣泛性之一者,即是J.S.Mill的邏輯系統論(A System of Logic)。Mill的「邏輯」是關注於有效性或是正確的推論,在他的書中對於經驗科學的方法有大篇幅且系統性的描述。 (五)在Mill的觀點裡,演繹科學、邏輯和純數學都是奠基於經驗之上。因而「必要性」常常歸因於邏輯或數學的論點中,提到邏輯或數學推論的確都是經驗的產物,這是對演繹原理的一種錯誤的觀念。在實驗和演繹的科學中普遍存在的經驗,暗示了科學與每日生活的方式之間,存有特定而基本的連續性。此觀點形成了一個簡要的因果關係,亦即邏輯學也是日常工作和生活。 (六)在實務上,Mill或任何其他的社會科學家利用自己或相關的分類程序去調查其推論的規律性,都會被這樣微小的邏輯錯誤所妨礙。第一,在社會科學中使用驗證的標準是無法令人完全滿意的,雖然我們可能可以確認運作中主要的原因,卻難以去消除其他較不重要原因的影響。第二個爭論則是更令人玩味的,如果我們忽略了去特別辯護有利於社會科學具有特色的特徵,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Mill所提過的困難點決不是任一科學團體所特有的,甚至使得在運用Mill的方法上,任何科學達到理論的完美性是不可能的。其僅因為Mill已經知道每個科學會發生的情況-他並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其可以想像其驗證標準有任何實務或邏輯上的有效性。 (七)例如運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去蒐集有關社會現象的方法,通常可以累積相當豐富的量化資料,調查方式可分為郵寄問卷、親自訪談、電話訪問等。在我國即有許多研究機構,對於選舉結果與選民特性之間的關係,利用大量問卷調查的方式,去進行研究。其試圖以量化的資料獲得研究的結果,但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問卷的設計是相當具有爭議性的一部份,包括問題的方向、提問的方式等等,都會影響到調查的結果。更甚而還涉及研究的對象是人,其不確定的因素居多,歷歷都會影響到調查。 (八)結論 故我們可以得知,以實證主義所主張的方法論去進行社會科學的研究,是可以較快速地得知結論,但其所堅稱的客觀性是否存在,以及研究 結果對於社會科學的幫助或貢獻,是值得進一步深思的。 肆、試析評實證主義之研究邏輯?並舉例說明之。 實證論曾是社會及行為科學中最具影響力的典範之一,他主要的特徵是強調以科學方法建構通則性的理論。(註一)(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p51)邏輯實證論認為社會與自然世界都是相同的,希望找出某種固定的、無可改變的因果法則。他的基本理念可以從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來加以說明之: (一)本體論 實證論對於本體論的假定是:現實世界是獨立於心靈以外而存在的個體,現實世界是有規律的、有次序的;科學活動的主要任務是描述、解釋與預測此種規則與次序。實證論者認為自然法則的性質是非歷史的,是恆久存在於外在世界;也是非心性的,不是意願與期望的概念。(註二)(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p51-52) (二)認識論 實證論者認為科學知識始於觀察,凡是可以觀察的現象才是科學研究的對象;人類所進行的觀察主要是根據我們感官與經驗,因之,他們採用經驗主義或稱為現象主義。(註三)(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p52)但是他們又認為這種觀察應該是把研究者自己的觀點抽離,不可以帶有個人的價值判斷,因此又堅持價值中立,區分了事實與價值。實證論者也認為應該用自然科學中的假設演繹方式進行研究,以求一種客觀和可驗證的假設。 (三)方法論 實證論者以為自然和社會科學都可以適用經驗科學的方法論,因為如此就可以像自然科學一樣建立通則性,來預測、解釋、分析、控制人類的行為。並且覺得,理論和實際是分別的,科學家是創造知識而非應用知識。註四)(顏良恭,1998,公共行政中的典範問題,p156-157) 邏輯實證論主張一個科學命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1.必須具有邏輯的一貫性,不能有相互矛盾的邏輯結構;2.必須有經驗的可證性,命題的意義標準與可證性原則是統一的。(註五)(吳瓊恩,2001,行政學,p213)所以邏輯實證論又可以稱為邏輯經驗論,他是以經驗、觀察以及可證性為基礎。 雖然我們現在來看Auguste Comte的實證觀念有諸多的缺失,他卻是傳統政策科學理論最具影響力的的理論。現在舉例來說明:像地球是否是平的,以及太陽是否圍繞者地球轉,我們以實證論的觀點來看,我們「觀察」到了地球是「平的」,我們每天看到太陽東升西落,太陽有可能是繞著地球轉,但是地球如果是平的話,那麼太陽要如核繞著地球運轉呢?所以實證論者為了要消除這種矛盾,可能改變假設,讓地球是「平的」轉變為「圓的」。那麼太陽要如何證明是繞著地球運行呢?實證論者可能假設如果地球、月亮、太陽都是圓的,他們可能會互相繞著自轉和公轉,雖然沒有辦法確定,但是經由望遠鏡或是人造衛星的發射,「觀察」到了這個現象,而認定之。 只不過實證論應用在社會科學上卻出現了諸多缺失,因為人的感官不一定可靠,而且不可能完全「價值中立」,更何況社會科學是很難「假設」和「驗證」的,因此實證論也因此慢慢步向衰落。

二律背反=悖論

德國大哲學家康德就已經指出理性的限制,懷疑理性的無限作用,以及超越理性能力必然導致二律背反antinomy(悖論)。 康德極力論證,當人類認識進入理性階段的時候,試圖去把握世界「整體」,必然會陷入二律背反這種「不可解決的矛盾」之中。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四組正題與反題的論證,前兩個論題: (一)正題:世界在時間與空間上:有起始有界限。    反題:世界在時間與空間上:無起始無界限。 (二)正題:世界上一切都是由單一的東西所構成。    反題:世界上沒有單一的東西,一切都是複合的。 --------------------- 二律背反、Antinomy :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學概念。 意指對同一個對象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或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卻相互矛盾的現象,又譯二律背馳,相互衝突或自相矛盾。 二律背反是康德在其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康德列出四種二律背反,均由正題和反題組成。 第一種二律背反裡, 正題是:「世界在時間上有一個起點,就空間而言,也是有限的」。 反題是:「世界在時間上没有起點,在空間上没有界限;就時間和空間兩方面而言,它都是無限的。」 第二種二律背反證明每一個複合實體既是由單純部分組成, 又非由單純部分組成。 第三種二律背反的 正題主張因果關係有兩類,一類依照自然律因果關係,二類依照自由律的因果關係; 反題主張只有一類依照自然律的因果關係。 第四種二律背反證明,既有又没有一個絕對必然的存在者。 ------------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判斷力中 則我們會發現判斷中知性的邏輯功能: 思考的功能分為四個項目,每個項目又各包含了三種命題: 判斷表 量判斷(Quantity of Judgments) -全稱判斷(Universal Judgment) -特稱判斷(Particular Judgment) -單稱判斷(Singular Judgment) 質判斷(Quality of Judgments) -肯定判斷(Affirmative Judgment) -否定判斷(Negative Judgment) -無限判斷(Infinite Judgment) 關係判斷(Relation of Judgments) -定言判斷(Categorical Judgment) -假言判斷(Hypothetical Judgment) -選言判斷(Disjunctive Judgment) 程態判斷(Modality) -或然判斷(Problematic Judgment) -實然判斷(Assertoric Judgment) -必然判斷(Apodeictic Judgment) 有一位美少女(單稱), 雖然美若天仙,可是成不了真正的仙(否定), 可憐這個鄰居家的可愛女兒(選言), 為了成仙入山修道,昨天早上在玉山頂上被強風吹落,跌落山谷而香銷玉殞了(實然)。 康德的範疇有12個,分成4類: ①量的範疇(單一性、雜多性、全體性); ②質的範疇(實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③關係的範疇(實體性、因果性、相互性); ④樣式的範疇(可能性、現實性、必然性)。

Thursday, November 21, 2013

bread of life

3 Thou art the bread of life, O Lord, to me, Thy holy Word the truth that saveth me; Give me to eat and live with Thee above; Teach me to love Thy truth, for Thou art love. 你是生命之糧,賜我力量, 聖言就是真理,把我拯救; 我願與主同活,在地若天, 教我愛慕真理,因你是愛。 4 Oh, send Thy Spirit, Lord, now unto me, That He may touch my eyes, and make me see: Show me the truth concealed within Thy Word, And in Thy Book revealed I see the Lord. 求主差遣聖靈,感化我心, 開我心靈眼睛,使我得見; 聖書向我顯示奇妙真理, 聖經裡我得見救主基督。

宣信弟兄

诗人小传   在近百年以来宣信弟兄所带给教会的属灵影响有多大?是我们无法估计的。他是一个伟大的属灵人,他也是一个最伟大的传教士之一。他是一个有明显神医恩赐的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圣诗作者。直到今天在全球各地追求属灵生命的圣徒中间,难得有人不是直接或间接的受他的影响。直到今天,我们读他的著作或唱他的诗歌,都能感觉到他身上所发出来的热和力;但他真正的价值,只有到永世的时候才能完全的显明出来。   宣信在一八四三年十二月十五日生于Prince Edward Island一个很敬虔的家庭中。他父亲James Simpson先生,是一个非常爱主并且把一生完全奉献给主的人。他不仅自己追求主,而且对宣信弟兄要求得很严格。宣信从小身体衰弱多病,又加上父亲严厉的训练,使他成为一个畏缩害羞的孩子。每天早晨起来,他父亲都带着他们读圣经和祷告。对他们每天圣经的功课要求得非常严厉,因此使他感觉宗教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事。在十四岁那年,神的怜悯终于临到了他:因为他在高中的时候,过于用功,又因体质不好,使他受压过重。经过这样长期的压力,以致生病,当他回到父亲家里,病势转重。忽然感觉有恐惧抓住他,并眼前金光闪烁,使他昏眩,好像天都要崩坠下来,他的神经几乎全部崩溃了。他以为自己临近死门,发抖得非常厉害,有一夜之久差不多像死去一样。医生告诉他,他不能再读书了,因神经系统已受伤,有生命之虞。经过长期的痛苦,到了有一天似乎无法挽救了,那时他觉得非常需要主,要求他父亲为他祷告。他知道他自己还没有得救,看着时钟一点一点的过去,他非常害怕,好像一个将亡的人,整夜都不敢睡觉,怕失去救恩临到的机会。有一天他曾在牧师的书房里,看到一本书叫《圣洁的福音奥秘》,他打开看的时候,眼睛注视在一段话语上,那段话为他开启了永生之门:“凡你们能作的第一件最好的事,就是相信主耶稣基督。若没有作这件事,你所有的行为、祈祷、眼泪以及一切的立志都是徒然的。相信主耶稣基督就是信他照他自己的话,此时此地就收留你,拯救你,因他曾经说过‘到我这里来的,我必不丢弃他。’”正当这时候,神的光忽然临到他,如同临到大马色路上大数的扫罗一样。他立即跪下,仰面注视在主的身上,说:“主耶稣,祢曾说:凡到我这里来的,我必不丢弃他。祢知道我何等长的时间,并且何等的迫切,一直试着要到祢的跟前,但我不知道要怎样的来;现在我真心的来到祢的面前,并且我敢相信祢已接受了我,也拯救了我,现在我是祢的儿女,祢已赦免了我的罪。”当他祷告过了之后,得救的把握是那样牢靠的临到他的心中,他的病也得了医治。   从那次以后,他不仅病得了医治,灵魂得了拯救,并且也确实的蒙了主的呼召。从小他父亲给他的那些属灵教育,和那样虔诚并完全的把他献在主的手中,现在在他身上都发生了极其有力的影响。他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为主作话语的职事。使很多人并他的家人都惊奇,这个小孩子在讲台上能这样被主用。   一八六一年十月,他进到诺克斯书院(Knox College)读书,准备作传道的工作,在学校中就显出他的聪明、才干和恩赐。有一位属乎神的人米契尔先生,在学校中就看出宣信将来会成为一个神所大用的器皿,因为他有特殊的恩赐,和热切追求主的心情,并且严格的操练自己。在神的道路中,他一直往前进步,所以他没有修完整个的课程,就得到了讲道的执照,常在主的讲台上为主作见证。   在那段时间中,神给他一个特别的训练,使他将来能过信心的生活。很多时候他身上一文钱也没有,但他坚定的相信神是信实的,对那些敢投靠在他怀中的人,永远不失信!他也非常努力的用功,为着要得到奖学金,以完成他的学业。 属灵转机   宣信在生命上有三个大的转机,这些转机不仅给他的生活和事奉带来新的起头,也使他对基督徒生活的看法和所传的信息有了极大的转变;并且这些转机也叫他奔跑在一条孤单的道路上面,多少亲友和同伴,因为不领会他的经历与他分离。 他第一次的转机是在十四、五岁的时候,主使他经历了如何藉着主耶稣与神和好。 在那以前他在黑暗里摸索,灰心绝望达十个月之久。有一天,主把他从黑暗的河流里带领出来,他接受了主耶稣作他个人的救主,圣灵进入他里面,他重生得救了。在他二十一岁出来事奉主的时候,他向神非常忠诚,每次传讲因信称义的真理,都像马丁路德一样,满了膏油和能力。但他对属灵生命更深的经历,还没有多少认识。因此不久就落在罗马书第七章的情形中,天天挣扎,过着波浪式上下不定的生活。行为失败,在事奉上也缺乏属灵的能力。他知道以赛亚书中说:直等到神的灵从上面浇灌下来,旷野就变成肥田,肥田变成树林。但他却得不着,从前有果效的工作,也忽然间变成枯干,使他心里感觉非常孤单和痛苦。从此他寻求圣灵的充满。 到了1874年,在一个黑夜里,在他最痛苦的时候,他得着了第二次的转机。 那时他把自己再次完全奉献给主,没有保留的,没有条件的降服在主的脚前。并且对主说:“主!我今撇下所有事物,背起十架跟随祢……”。那时圣灵的喜乐就大大的充满了他,神已悦纳了他的奉献,使他成为一个小小的殿,让神自己的生命和荣耀内住在里面。他和主紧紧联结在一起,不仅主的灵作了他的灵,就是主的身体也成了他的身体。使他必死的身体,因着复活的生命都活过来了。他看见成圣不是自己改良,也不是自己能达到完全;乃是基督在他里面成了他的圣洁。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歌,就是这时候写出来的:“前要的是祝福,今要主自己;前要的是医治,今要主而已;前我贪求恩赐,今要赐恩者;前我寻求能力,今要全能者。”从此他的职事有了一个很大的转机,他觉得现在才真正开始了他的职业。这次的转机把他牵到更深的孤单里,许多亲友与他远离,千百位信徒和同工们,素来他们是他所敬爱的,他也是他们所敬爱的,现在他们却与他隔绝了! 到了1881年的夏天,他来到第三次转机,主把他带到那个有福的境地——基督的丰满里面,也就是神为他子民所存留的那一个安息。 从那时起他全心要主,全心倚靠主,主耶稣成了他的一切。那一次的转机是那样发生的:他心里满了饥渴,到处寻求主。有一天他跑到芝加哥城,慕迪先生在那里赴同工的退修会,在一次聚会里,有一位又简单又热诚的弟兄站起来见证说:“我本想得着慕迪先生的帮助。但昨夜,我看见主耶稣。我一直注目仰望他,我就感觉今后一生,除了主之外,我真无求,也无所要。”这些话深深的感动了宣信的心。“你所要的主耶稣,你到他那里就好了。”那晚他立刻搭火车回家去了。关上门,跪在主前等候主,直到主充满了他的心。感谢神!他里面满了喜乐说:“我已经看见耶稣,我心平安快乐,我已经看见耶稣,一切得了供应,我已能看见耶稣,我已心满意足,主是我一切。”   现在说到他另外一个伟大的职事:神为着身体的医治。 以往他从来不晓得这方面的亮光,二十年来,他一直被身体的软弱和疾病所困扰,他十四岁那次神经崩溃,虽然得了主的医治,但他对主医治的信心还是那样软弱不稳固。以后他又得了心脏病,他出去传道的时候,口袋里常带着阿摩尼亚,和神经镇静剂。他不能没有这些东西。当他爬高的时候,他常觉得昏眩要倒下来的样子。当他给人行安葬礼的时候,好像觉得自己要掉到那坟墓里去。有一次他的医生警告他不可能再活过几个月了;那年夏天他在退修会中,意志非常消沉。他听见人们在那里歌唱:“我们主耶稣是万主之主,无人能像他能如此为我们工作。”这声音一次又一次的唱着:“无人像他为我工作,无人像他为我工作……”他就把自己带到主的面前,让主的工作在他的身上。并且在那次退修会中,他也听着很多人的见证,如何简单的相信主的话就得了医治,正像他们接受主的救恩一样。这件事驱策他回到圣经中去,他在每一处圣经中仔细的考察,他没有从人得到帮助,乃是单独在主脚前并敞开的圣经中寻求,终于他找到了基督荣耀福音的光。为着一个充满罪,为罪受苦的世人,他的眼睛被开启了。他说:“这已经足够了。”从那时以后,神医治的光那样强烈的照亮在他心中一生之久,不仅自己活在神的医治中,并且把这恩赐带给千万的人们,叫多少患病的人得到了拯救。到今天我们仍然能从他所看见的亮光中得到帮助。   但他的身体却是一直很软弱,天天靠着主的能力活着。有一次出去做工的时候,在船上忽然发高烧,并感觉得痛苦,弟兄们很担忧的围绕他,一直为他祷告,也问他说:“我们能为你作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中,宣信非常幽默的对他们说:“你们能为我作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对我说,晚安,并把我交在神的手中。”弟兄们就听他的话出去了。 到第二天早晨,当他从房间中出来的时候,弟兄们就发现他不仅病得了医治,而且在圣灵中那样新鲜,充满了亮光和能力。在他的诗歌当中,有许多诗歌是说到神医的事。 诗歌介绍   论到他的诗歌,宣信弟兄,实在是近代最伟大的诗人。他一生所写的诗歌有九千多首。有很多诗没有加上谱。他有一本著作是光写他的诗,这些诗歌显出他属灵生命之丰富,并且也实在给我们后来跟随主的人实际的帮助和指引。   他诗歌的特点,最中心的是说到主是一切。但因着他对圣灵和神医的独特认识,所以在说到主是一切的诗歌中,也常提到圣灵和神医这两件事。当然,也有许多诗歌是专一写到圣灵和神医的。下面我们选出四首诗歌作为他的代表作,介绍于后:   —、〈惟有耶稣〉 “Jesus Only”   (《圣徒诗歌》第427首)   (一)惟有耶稣是我题目,我的信息是耶稣;    惟有耶稣是我歌赋,我所仰望是耶稣。   (二)惟有耶稣是我救主,担当我的所有罪;    一次成功永远救赎,使我得以蒙恩惠。   (三)惟有耶稣是我生命,救我脱离罪与己;    惟有耶稣用他圣灵,充满我心作我力。   (四)惟有耶稣是我大夫,担当我的病与疾;    复活生命,升天丰富,他都分赐他肢体。   (五)惟有耶稣是我能力,是他赐下五旬节;    哦,主,求祢使我得以充满圣灵常胜捷。   (六)我们现在等候耶稣,要听他来的召呼;    始终惟有耶稣可慕,惟有耶稣万有主。   (副)惟有耶稣,永是耶稣,我们歌颂这耶稣;    他是救主、生命、大夫,他是君王建国度。   二、〈他自己〉 “Himself”      (一)前要的是祝福,今要主自己; 前要的是医治,今要主而已; 前我贪求恩赐,今要赐恩者;    前我寻求能力,今要全能者。   (二)前常用手抓主,今主手牵我; 前常无所适从,今抛锚稳妥; 前是宝贵感觉,今凭主口说:    前是频频苦试,今完全信托。   (三)前是忙于打算,今则靠祈求; 前是悬切挂虑,今则主担忧; 前随我之所欲,今听主支配;    前不住的讨问,今不断赞美。   (四)前我欲利用主,今则主用我; 前是我的事业,今为主工作; 前欲得人称赞,今求主欢喜;    前不过半得救,今被救到底。   (五)前羡慕得着主,今知主属我; 前我灯将熄灭,今则光炳烁; 前所望的是死,今等候被提;    我所有的一切,都在主自己。   (副)永远举起耶稣,赞美主不歇;    一切在基督里,主是我一切。     这两首诗歌特别代表“主是一切;又住在一切之内”的属灵异象,也说出宣信弟兄本人就是这样的典型。“前要的是祝福,今要主自己”,这首诗歌认真说他不太注意诗意和诗境。他所写的诗歌都不太像诗,按着诗的本身来说,也都不是太好的诗。但按着真理和经历来说,实在是太丰富、太宝贵了。

Wednesday, November 20, 2013

天體運行論1543

哥白尼(-1543)在義大利留學期間正逢文藝復興最盛期,在新思想接二連三地被提出的環境中, 他讀了公元前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斯(Ἀρίσταρχος,公元前310年-230年)的著作,受到書中所言: 「不是太陽繞地球運行,而是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影響很大, 對哥白尼主張太陽為中心的宇宙觀貢獻很大, 書中並指出恆星並不會因為視差而產生歲差的現象,因為恆星實在是太遙遠了。 1530年,哥白尼完成了他的著作,是一本叫做「小註解」(Little Commentary)的短文,他寫著: 「所有的星球都以太陽為中心運行,因此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天空中的各種現象都不是來自於蒼天的運動,而是地球的運動。」 雖未曾出版,手稿卻在歐洲學者間四處傳閱。 1539年,有位任教於威汀堡大學的數學教授雷替克斯(Georg Joachim Rhaeticus, 1514~1576), 他閱讀哥白尼的短文深受感動,親自到佛隆堡的哥白尼住處拜訪,並一起討論了兩年; 並在1540年出書介紹哥白尼的學說。 羅馬教皇讀過雷替克斯的書後,肯定其價值,力勸哥白尼出版全部論文,後來哥白尼就把著書捐給教皇。 隨後哥白尼又在1541年出版了工作摘要,標題是Narratio Prima (意為:首次報告) 長達38頁, 立即引來羅馬天主教、馬丁路德、約翰喀爾文等宗教家的抨擊。   在那同時,雷替克斯將哥白尼的手稿委託朋友奧西安得出版, 奧西安得深知路德派反對此學說,於是未經哥白尼同意,就自己寫了一篇序文加上去, 說明該書的論點並非絕對真實,而只是計算行星位置的方法。 手稿在1543年出版了,當時立刻轟動整個歐洲,書名叫做《天體運行論》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朋友形容新書交到哥白尼手上時,他只剩下一口氣, 5月24日哥白尼因腦溢血去世,使得哥白尼永遠沒有機會看到序文。 後來世人還以為懦弱的序文是哥白尼寫的,評價大幅降低, 直到1609年才被刻卜勒揭開真相,再度提升哥白尼的地位。

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权以破坏宗教和毒害青年的罪状处死后,柏拉图曾游历埃及等地。 回雅典后,他创办学园,授徒讲学,并撰写哲学对话录,直到死时为止。 柏拉图的对话录总共有40多篇,内容涉及政治、伦理、文艺、教育以及当时争辩激烈的一些哲学问题。 最著名的有体现他的政治纲领的《理想国》,讨论修辞学和辩证法的《斐德若》, 讨论审美教育的《会饮》,和谈到理想国的社会组织的《法律》等篇。 这些对话中主要发言人都是苏格拉底,论敌则大半是诡辩派哲学家。 柏拉图自己在对话中始终没有出场,苏格拉底可能就是他的代言人。 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生活在雅典贵族失势、民主派当权的时代,他提倡贵族政治,反对民主制度。 在哲学上,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 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 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还谈到关于爱情的理论。他反对把爱情当成利害关系和情欲的满足, 认为爱情是从人世间美的形体窥见美的本体以后所引起的爱慕,人经过这种爱情而达到永恒的美(理式)。 这种思想虽然具有反对庸俗爱情的意义,但本质上是精神贵族的观点,是他唯心主义体系的一部分。 后世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就是导源于他的爱情学说。 ---------------------------------------------------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老师就让他先到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 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 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 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 走到前面时,又发决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 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 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 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 今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 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 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出来。” 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人生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 要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和大树,你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

理想國politeia

柏拉圖在理想國(Republics)這本借用他老師蘇格拉底來說話的對話錄中,有三個著名的比喻, 其中最著名的是洞穴中的囚徒的比喻,而其實三個比喻是相關的,是一個接著另一個的。 它們的主題都是關於在可見的世界外,有一個更真實的世界, 對此柏拉圖有一種分野,即有一個我們可見可觸的世界,以及有一個更真實的屬於 Nous (心靈、心智、智能) 的世界; 兩個世界的關係是可見可感的世界只是 Nous 的世界的陰影,只是 Nous 的世界的模仿物; 在可見可觸世界中的一切,其實都是 Nous 世界的一個粗糙反映,而 Nous 世界的存在物被稱為 Eidos。 (Eidos 的單數為 Eide,同時柏拉圖也用希臘文 Idea 作 Eidos 可互換的詞) Eidos 存在於 Nous 世界之中,它們是永恆不變的,如此會有變化的可見可感世界存在只是 Eidos 的陰影。 Eidos 的意思是甚麼呢?這有許多種不同的譯法,就英譯來說有 Form、Idea 兩個最常見, 而中譯來說有形態、理型、相、理式等等; 在希臘原文中有「被見者反映於見者心靈之外貌」的意思,即是有「外貌」、「形態」、「反映於心靈」的意思。 在可見可觸的世界中,我們的藉由眼睛獲得知識, 而在 Eidos 世界中,我們藉由靈魂(Psyche)的眼睛來獲得 Eidos 的知識; 而 Eidos 本質上是不變的、抽象的。 ======================================================== .太陽比喻 太陽比喻出自於理想國第六卷中後段,整個比喻由「甚麼是善(Good)」延生出來。 柏拉圖藉蘇格拉底之口述說善(Good)是 Nous(理性) 世界中最高的 Eidos(本質), 善這個 Eidos 和其他 Eidos 的關係就像在可見可觸世界中太陽與其他事物的關係一樣,如此我們畫出一個對應表 可見可感世界=Nous 世界 太陽=善 存在=Eidos 眼睛=靈魂之眼、Nous 光=善的光輝 所以就如有太陽,才有光的來源,眼睛才能見到種種存在; 要有善,善才能「照耀」,Nous、靈魂之眼才能「看到」Eidos; 就如太陽是知識之源,善即是智慧之源; 同時太陽也是生命之源,所以善也是所有 Eidos 的父母親; 如此善是 Eidos 中的 Eide,它本質上是不可知的。 ======================================================= .線段劃分比喻 第二個比喻線段劃分比喻出自理想國第六卷尾,主題是說明可見可感世界與 Eidos 世界的關係。 可見可感世界與 Eidos 世界的關係是如何呢? 若果我們將一線段以不平等的比喻劃分,那麼較長的一段就是較為真實的 Nous 世界,而較短的一段是可見可感世界; 可見可感世界只是 Nous 世界的模仿物,是絕對真實的陰影。 若果我們再用同樣的比例去分割 Nous 世界與可見可感世界, 那麼在 Nous 世界中長段為絕對的 Eidos,而短段為 Eidos 的模仿物, 在可見可感世界中長段為我們平常認為真實的存在,同時它是 Eidos 的模仿物的模仿物, 最後最短的一段則是可見可感世界中的倒影、陰影,是 Eidos 的模仿物的模仿物的模仿物。 A 段︰最高的真實、用 Nous(理性) 感知 B 段︰真實的陰影、用 Nous(理性) 感知 C 段︰可見的真實、用眼睛感知 D 段︰可見的陰影、用眼睛感知 就如我們從倒影(D)中沈思月亮(C), 我們也從 B 的感知去沈思 A , 同樣的,我們從 C+D 中沈思 A+B, 最終 B+C+D 的沈思都是對 A 的沈思。 從抽象程度與真實之物來說 A > B > C > D,而只有看見真實之物,才能真正掌握真實之物的陰影。 而因為 C+D 只是 A+B 的反映,所以 C+D 的知識只是不完美的知識,是一種意見(Opinion)。 A+B 的知識是關於 Being,而C+D 的知識是關於 Becoming, 而對 Becoming 的知識即是不完美的知識,被稱為意見(Opinion)。 A 對應科學(Science)與理性(Reason), B 對應理解(Understanding), C 對應信念(Belief), D 對應對陰影的知識(Perception of Shadows)。 ======================================================================== 三.洞穴囚徒比喻 洞穴囚徒比喻是柏拉圖最著名的比喻,它出自於理想國第七卷頭,它是前兩個比喻的繼續。 有一個黑暗洞穴,它有一個開口,陽光從開口照射進來,但因為洞穴深,所以洞深處還是一片黑暗, 黑暗中有一群手腳被縳的囚徒,以及一把火,同時有一些木偶與模型; 藉由火把的光,囚徒可以看見木偶與模型反映在石壁上的陰影,但看不見木偶與模型本身, 他們從小到大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所以他們認為真實的,就是木偶與模型反映在石壁上的陰影。 若然有一日有囚徒被解開束縳,他可以自由轉身,起初他不會習慣新的知覺,也不習慣直視火把, 但慢慢的,他會發現石壁上的舞動只是木偶與模型的反映; 若然他更進一步,沿著洞穴出口上升,他終得見太陽與真實之物, 同樣起初他不會習慣新的知覺,太陽的光對他來說也太過強烈,但慢慢的他會發現到新的、真正的世界。 若果這個人回到洞穴告訴他的同伴他看見的存在,他們並不會理解或相信; 而若果有一場比賽是預測石壁影子的舞動,這個曾看見真實的人也不會比已習慣在黑暗的人們中做得好, 所以這個人會被視為是無用的,不適合在「真實」中生存。 洞穴囚徒比喻延續前兩個比喻,從洞穴到太陽無疑即是靈魂上升到 Eidos 世界的旅程, 在這個比喻中,每一個人都有眼睛,都有能力見到真實的存在,但問題是在於習慣的知覺; 靈魂的知覺 Nous 被束縳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以為陰影便是木偶,木偶便是存在, 但火把也只是太陽的模仿,正如太陽是善的模仿一樣。 .哲人之治 整個理想國一開始其實是探討甚麼是正義(Justice),描述理想的國度其實本身也是一個比喻, 因為理想國度必會實行正義,以此以大觀小,正義的人須像正義的國一樣, 如此在理想的國,逃離洞穴的人是哲人,他們看見了真實得到了知識, 他們將會為整體的善而回到洞穴,引導他們的同伴走向善,而非陰影。 同樣的,人的智慧(個人的哲人)也須看見真實後引導整個人走向更大的善。 不嚴謹的轉述,詳須參照原文。 ------------------ (一)“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 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 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 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 “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 (二)“线喻” “线喻”即线段之喻。 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 “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 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 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 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 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 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 可知世界: 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 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 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三)“洞喻” “洞喻”即洞穴之喻。 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 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 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 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 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 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柏拉图明确指出,这个比喻“可以整个地应用到以前的论证上, 将囚徒们居住的洞穴比作可见世界,里面的火光比作太阳。 如果你把上升的途径及对上方万物的静观比作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就没有误解我的意思”。 可见,“洞喻”与“线喻”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论证两个领域及其各自等级层次的区分。 ------------------ 斯多亚Stoa学派存在的时间很长,一般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斯多亚 “彼古罗派”也称为“享乐主义派”(Hedodism),或称“纵欲派”。 创始人为“彼古罗”(Epicurus 342-271 B. C.)。彼氏在雅典授徒,著作颇多,其哲学思想影响颇久远。 他主张人活着要及时行乐。然而他是多神论者,认为神在天上也是寻乐者,居住在圣洁完美的地方,不理人间的事。 他认为灵魂是物质生命的一部份,是会死的,而且不信复活。此派对宇宙的来源,持“原子论”。 斯多亚学派(从公元前308年—公元前2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有芝诺、克雷安德和克吕西波。 它的特点是在自然哲学和认识论中有较多的唯物主义因素。 中期斯多亚学派(公元前2 世纪中叶~公元1 世纪末),代表人物有巴内修斯和波塞唐纽斯。 它的特点是抛弃了早期斯多亚学派的唯物主义成分,引进了相当多的柏拉图主义的理论。 晚期斯多亚学派(公元1世纪~2世纪),代表人物是Seneca辛尼加、爱比克泰德和奥里略。 它的特点是着重发展了宿命论和禁欲主义的伦理学。 在这三个时期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早期和晚期两个学派,中期的影响不大。 ------------------------ “犬儒主义”(Cynicism)一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创立的, 另一人第欧根尼(公元前404-公元前323)则因为住在木桶里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更有名的犬儒主义者。 当时奉行这一主义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举止言谈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 他们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不知廉耻,却忠诚可靠、感觉灵敏、敌我分明、敢咬敢斗。 于是人们就称这些人为“犬儒”,意思是“像狗一样的人”。 至于这个称谓是不是肯定来源于此,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另外一种说法是指安提斯泰尼经常到雅典的一个被人们叫做“快犬”的体育场去和人们谈话、辩论, 在这个地方形成了他的思想和观点的最初的追随者队伍,因而被称作“犬儒派”。 “犬儒主义”则由这一学派的观点理念和生活行为演化而来。 ---------------------- 柏拉图的学园派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于雅典城外纪念英雄阿卡德穆斯(Academus)的圣殿附近的园林中创立了一所学园, 柏拉图在学园内著述讲学达40余年。柏拉图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举办学园教育, 大致经历了老学园、中期学园和新学园3个时期。 ------------------------ 亚里斯多德的逍遥学派 逍遙學派 (Peripetatics)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創立的學派,又稱亞里斯多德淀派或呂克昂學派。 西元前335年亞里斯多德從馬其頓回到雅典,在一個名叫呂克昂的公共場所辦了一所學校, 附近有座阿波羅神廟,有條林蔭道, 亞里斯多德和他的學生喜歡在林蔭道上一邊散步,一邊講學,討論問題,故被稱為逍遙學派。 亞里斯多德死後,為他的弟子繼承下來,一直延續了800年,成為古代西方世界哲學與自然科學研究的中心之一。 -------------------- 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 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 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的用语,即哲学。 他把知识分成理论科学、实践科学(指政治学、伦理学和理财学)及创作科学(指各种工艺技术及音乐、医学等)。 理论科学包括第一哲学、第二哲学(即自然哲学)和数学。 在《形而上学》第4、6卷,探讨了第一哲学的对象和范围,认为其他各门具体科学都是以“存在”的某一方面为对象的,例数学只研究“存在”的量的属性;专门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凭借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称之为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它的研究范围包括: ①实体及其属性; ②事物存在的根源,即“四因”; ③各门科学共同遵循的原理,即思维的基本规律; ④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 康德生於普魯士的哥尼斯堡,父親是馬鞍匠,母親是皮匠的女兒,全家篤信基督教, 十六歲進入哥尼斯堡大學,大學四年級時就開始撰寫物理學著作《論活力的正確評價》,於1746年出版。 1747年大學畢業後擔任家庭教師,1755年回母校成為教員,1770年成為教授, 1781年出版《純粹理性批判》,該書為批判哲學的核心基礎作品, 1788年出版《實踐理性批判》, 1790年出版《判斷力批判》,1804年去逝。 康德處於歐洲哲學時代,是理性論和經驗論的爭論時代, 他認為兩派都有不足的地方,其謬誤的根源在於對人類理性能力的認識不正確。 經驗派低估了人的理性能力,根本不去運用它,導致了懷疑論。 理性派高估了理性能力,超經驗地使用它,讓理性去認識根本不可認識的神、自由、靈魂等等經驗中不存在的對象。 為了克服兩派的局限,要了解人的理性能力,並劃定範圍,給予“批判”, 他又把人的心靈機能分成三種:認識機能、欲求機能、情感機能。 康德在認識機能中,提出了三大問題: 《純粹理性批判》討論人的知識論 Q1. 我可以知道甚麼(What can I know)? 理解能力;先驗概念(concepts)或範疇,建立經驗界必然的規律與知識。 《實踐理性批判》:探討人的道德, Q2. 我可以做甚麼(What ought I to do)? 理性能力;肯定「上帝」、「靈魂」、「自由」等超驗的理念。建立本體界的道德、自由。是義務哲學的典範。 《判斷力批判》 Q3. 我能夠期望甚麼(What may I hope)? 純粹理性及實踐理性兩大批判中,建立溝通的理解力,認為“鑒賞判斷是審美的”,討論的是宗教、美學等問題。 在Logic中,他提出第四個問題4Q,認為這問題才是最根本的: Q4. 人是甚麼(What is man)? ================ 這四個問題,可以說是康德哲學的根本旨趣及關懷所在--即知、情、意三大人類活動如何建立; 而康德的最終關懷不是在於純料的學術知識,而是在於人的本身。 康德哲學的獨特之處,正是與人類活動互相緊扣。 康德批評傳統學院式的哲學與人的活動脫離,成為教條。 康德再三強調:「哲學不須成為教條(doctrines)」。 教條被教化後,人們不會加以反省; 但康德認為,真正的哲學不可被學習, 「一個人運用理性,則最多只能學哲化(philosophizing,即學習如何做哲學思考)」。 康德的 《純粹理性批判》(《第一批判》,1781/1787),可以被理解為對於以上第一條問題的回應, 《實踐理性批判》(《第二批判》,1788),則可以被理解為對於以上第二條問題的回應, 《判斷力之批判》(《第三批判》,1793),則可以被理解為對於以上第三條問題的回應。 康德相信:我們的悟性具有若干先天範疇。 分析論的任務之一即是尋找出這些範疇。在尋找範疇時,首先必須注意下面四點: (1).我們尋得的範疇必須是純粹的,而非經驗的。 二、它們必須屬於悟性,而不屬於感性。 三、他們必須是基本的,而不是引申的(後起的),或複合的。 四、範疇表必須完整,包括純粹悟性的全部知識領域。 尋找範疇的方法是檢查悟性的判斷。悟性有少種判斷,就具有多少個相應的範疇。 判斷共分四類,各再分為三種,共有十二種: (1)分量quantity判斷 1.全稱的:如:「一切人」是有理智的。 2.特稱的:如:「有些人」是男人。 3.單稱的:如:「蘇格拉底」是希臘人。 (二)性質quality判斷 1.肯定的,如:一切人「是」有理智的。 2.否定的,如:有些人「不是」男人。 3.不定的,如:蘇格拉底是「非亞洲人」。 (三)關係relation判斷 1.定言的,如:一切人「是」有理智的。 2.假言的,如:「如果」政治安定,「則」社會繁榮。 3.選言的,如:難解的問題,是因為問題太難以理解,「或是」因為問題不清楚。 (四)形態modality判斷 1.或然的,如:努力用功就「可能」成功。 2.實然的,如:地球「是」太陽的第三行星。 3.必然的,如:全體「必然」大於部分。 對應於這十二判斷的十二範疇是: 全體性、多數性、單一性、 實在性、虛無性、限制性、 實體性、因果性、共存性、 可能性,存在性、必然性。 先天的概念如何能適用於客觀對象的論究,稱之為「範疇之先驗演繹」或「悟性念之先驗演繹」, 其中以「統覺」(apperception)之先驗的統一,為理論中心。 此種統一可以使主觀與客觀合一,就是將純粹悟性之概念(範疇)應用於感官所供給之客觀對象上,然後完成知識的獲得。 ----------------------- 審美無關利害說 在主體上康德認為美是種無私的滿足感,包括不涉及佔有卻只受對象形式吸引, 並且認為美感有普遍性,一個令我感受到美的對象,也會令其他人感受到,但必須是建立在無私的狀態下。 在康德的想法中美感是對象的主觀合目的性,所產生內外相契合的快感及自由感。 譬如我們在一塊很美麗的山坡地上,欣賞夕陽,美感油然而升, 這時我們沒有想到可以買下這塊地,蓋民宿等目的及經濟利益,但我們內心卻對這時的美景感到符合某種無私的目的, 是一種我們主觀上的合目的性。 我們便能深深的為當前的美景的吸引,欣賞美景,但是如果考慮買下這塊地及這塊地真美是多麼合適蓋民宿, 這樣的想法都是客觀的合目的性。與美是無私的滿足不同。就較難欣賞美景了。 美與善的區別 康德把善分為效用:間接的美感或工具價值 善本身:是善的意志,受道德理性決定的欲望。 就康德說,道德之善涉及目的的概念,並且受理性支配的欲望,但是美是一見到就美,不需要對它有什麼概念。 譬如花、自由圖案或沒有設計而自然生成的線條,是不需要概念,就可以造成快感的。 因此善是有目的性的,美是無目的性的。 美與崇高 美與崇高的相同之處,是自身令人愉快的,都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的快感,都是不受特定概念的決定,不受理性驅使,而且都不是單純的感覺。 崇高與美雖以上的一致性,但仍有許多不同有待釐清: 崇高是無形式和無限,與量相關,美與質相關 崇高與對象之量有相關,美與涉及對象的質有相關,世界上有些事物廣闊無涯,如一望無際的大海, 深不可測的星空等等數量的崇高,當面對這廣大或力量強大的事物時,會由這些事物的感召(Veranlassung)而表現出無限性。 崇高與理性相關,美與感性相關 崇高的事物的無形式和無限性決定了它屬於理性的範圍,因為人在主觀能力中,只有理性才能處理和把握無限的事物,理性是提供先驗理念的能力。因此美與崇高雖然都屬於鑒賞的範圍,是不能有確定的理性理念,但崇高為了處理和把握無限的事物,所以崇高與不確定的理性概念有關。 崇高是消極的愉快 崇高不是單純、直接的愉快,它是經歷一個瞬間的對生命力的阻礙,而產生的更有生命力激起人的心中理性的整體追求及道德精神,求自想像力與理性的對立和嚴肅,是人的精神與理性的一種狀態。 二律背反(Antinomy) 康德以二律背反來討論美,主要見於其著作《判斷力批判》利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論證出,美是無利害的利害性,美是無概念的概念,美是無普遍的普方性,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二律背反與悖論不同,悖論是兩個相反的命題互相蘊含,從一個命題出發必然推演出相反的命題來,其邏輯形式是: 其意思是指被認為妥當的兩種命題相互矛盾,即在同一個問題裡出現兩種彼此矛盾的理論, 如果將它們分別來看,二者是不矛盾,一旦將二者合起來則彼此是衝突矛盾的。 ----------------- 黑格爾認為康德的二律背反說法是不對的,他認為康德採用了反證法的彎路,顯得多餘, 因為當我們看到這種對立的正反命題的反證法的證明,其實就可看到根本不用去證明, 因為兩個矛盾的命題,本身就已包含要證明的內容,不需要證明而只要進行分析敘述就可以達到康德的說法。 黑格爾更進一步的認為辨證的性質,深入的觀察,就可以看出每一個概念都是對立的統一,都包含有二律背反的形式, 他用“對立環節的統一”的辨證邏輯,取代康德的二律背反,在美學上他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性”的統一辨證說法。 康德及黑格爾的辯證法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究明了二律背反是理性所必然陷入的問題所在。 例如「世界有起始」的命題(正論。thesis)與「世界不具起始」的命題(反論。antithesis),都是以相同權利而提出的主張。但此命題的任何一方皆是片面的,且不能綜合。 康德認為將形式邏輯套用於理性超越經驗的事物時,便會衍生此種問題,而究明了理論的理性界限。 康德此論,稱為辯證論。 對此,黑格爾批判康德哲學為悟性的產物,而主張辯證法的理性立場。 黑格爾主張的理性是自覺的理性,具有絕對者的自我實現性格。黑格爾的辯證法成為掌握思惟運動與存在運動二者的邏輯。 邏輯的進程,基本上是經由三階段。 正(thesis),即直接提出一項主張。 反(antithesis),對此主張而提出立場完全相反的主張。 合(synthes-is),綜合正與反的主張。

荷馬史詩Epic

伊利亞特描寫特洛伊戰爭中的兩軍的激烈廝殺, 奧德賽描寫英雄作為普通人的感情。 荷馬史詩深動刻畫眾多英雄形象, 阿伽門農傲慢無禮, 阿基里斯恃才自傲, 赫克托爾愛國護民, 奧德修斯聰穎睿智, 潘尼樂普貞潔不二等等。 雖然伊利亞特與奧德賽各有千秋,但是它們無論在內容還是風格上,都沒有互相孤立,而是互相襯託。 伊利亞特的焦點是阿基里斯的故事經歷,但是它的結局直到奧德賽中才有交代。 奧德賽的主角是奧德修斯,可是他的英雄形象在伊利亞特中已經有了鮮明的形象,並且暗中埋下了伏筆。 此外,奧德賽中交代許多在伊利亞特中已經出現的重要人物的結局,因此奧德賽就是全部荷馬史詩的共同結局。

extradition

「引渡」(extradition)屬於「國與國」間之司法互助,涉及到各國司法主權,通常由主權國家間簽訂對等的引渡條約,並於需要他國引渡特定人犯時,依據條約向他國請求。 全文網址: 林克穎還想逃! 促英與我簽引渡

Friday, November 15, 2013

七日一周

古人依据星球运转规律计算时间形成年、月、日的周期。 而七日一周的周期是没有任何天文学根据的。 七日一周的来历,最早的说法来自《圣经》。 《辞海》有这样解释:“根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六日内创造了天地万物,第七日完工休息, 故遵该日为圣日,名为安息日(犹太人以日落作一天的开始,第七日指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 并规定教徒在该日停止工作,礼拜上帝,称为守安息。基督教承袭犹太教关于守安息日的规定。” 从《辞海》解释中可知,最早沿用“七日一周制”的是犹太民族和早期基督教,他们把第七日(安息日)作为礼拜日, 此外,尚有较《圣经·创世记》更早的资料, 那就是犹太民族和早期基督教的祖先们于公元前1455年从埃及去迦南(今日巴勒斯坦)途中,耶和华在西奈山亲自颁布的“十诫”,其中第四诫规定在六日内工作,第七日休息的制度。 2七曜记日法 中國古代有七曜此詞,首現於東晉范甯的《春秋穀梁傳序》:「陰陽為之愆度,七曜爲之盈縮。」 楊士勳疏:「謂之七曜者,日月五星皆照天下,故謂之曜。」五星指火、水、木、金、土。 不過唐朝以前還未有使用七星指代輪回的7日。 西方的星期最早來自於蘇美爾。 蘇美爾人建立神塔對神進行禮拜,他們認為有七位星神輪流「值勤」,分別是: 太陽神(星期日)、月亮神(星期一)、火星神(星期二)、水星神(星期三)、木星神(星期四)、金星神(星期五)、土星神(星期六),於是建立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 蘇美爾以後,星期制被古巴比倫人繼承。 古猶太人受到兩河流域文明影響,也接受了星期制。 後來,星期的概念隨猶太宗教衍生出來的基督教傳播到歐洲。 至于古巴比伦流行“七曜”记日法,把一周七天顺序加上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球的名称,称为星期。 所谓星期就是星的日期,也称曜日,这种记日法在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日历已有之,仅供占星用。 到公元四世纪时,由罗马皇帝正式公布使用,才成定制。 古巴比倫人首先使用7日為一週的時間單位,後來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 公元3世紀以後,就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 明朝末年,在歐洲和中國的交流中再傳入了中國,到了民國以後被廣泛採用。 中國的「七曜」和西方以七星命名的七天相對應,大約發生於唐朝。 印度佛經《宿曜曆經·七曜直日曆品第八》: 其中「具備自南西北三方諸國」一語,可見當時佛家宣揚,七星命名七天為一周的方法當時已通行於南、西、北, 希望東方的大唐也採納這種紀日法。

Thursday, November 14, 2013

雞同鴉講,嚇死曹操

相傳 有一年中秋節,曹操坐在帳內獨自喝悶酒,想來想去心裏煩不過,因為那個猛張飛弄得他不能成事, 但又想不出一個取勝的辦法,便一個勁地喝起來。 誰知,最後一杯酒下肚,他竟昏昏入睡了。 驟然間,一位金甲神闖進帳來,對曹操道出四句話: 天子頭上長只角, 口在天子右邊坐, 日頭踩在腳底下, 千鈞妙諦莫道破。 金甲神說完後,將曹操推了一把,隱身而去。 曹操一覺醒來,覺得奇怪,也來不及仔細思索,便大喊一聲:“來人啊!”其實,曹操這時是喊中軍,叫他去請人來商議此事。 沒想到剛好有個叫狄兀的經過帳前,便走了進來。 曹操一看是狄兀,知道他肚內還有些墨水,便招呼他坐下,將夢中金甲神所囑的四句話,背給狄兀聽。 狄兀聽後,又將四句話用素箋過細錄下來,看著看著,突然哈哈大笑,一個勁地恭賀曹操。 曹操問原由,狄兀便一句一句的解釋說: “第一名‘天子頭上長只角’,是個‘矢’字, ‘口在天子右邊坐’,相合是個‘知’字, ‘日頭踩在腳底下’,三字拼合是個‘智’字。 曹操恍然大悟:金甲神托夢點化他,與劉備抗衡,只可用“智”。 曹操又問狄兀第四句話的意思,狄兀看了看曹操,欲言又止,曹操“嗯”了一聲, 狄兀渾身象篩糠一樣,嚇得連聲說:“小人有罪!小人有罪!” 曹操本是個剛愎自用的人,他見狄兀這般模樣,便將素箋一把奪過來。 一看,那第四句是金甲神囑咐曹操,用“智”乃是天機,不可泄露旁人。 等到狄兀失悔時,已經遲了,曹操拔出佩劍,一下將狄兀刺死了。 當天,曹操便來到劉備營盤前,指名要張飛出來應戰。 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的人,聽說曹操獨自一個來到陣前挑戰,已知他是找張飛鬥誌來的,便暗對張飛交待了一番。 張飛到了那樣子,恨不得將他一口吞下,但又奈何不得,只得先發制人: “張黑炭呀張黑炭,你不過是山野莽漢,今日是中秋佳節,你敢與老夫鬥智麽?” 張飛聽到曹操果然要鬥智,禁不住心裏佩服軍師神機妙算,便大聲說: “曹白臉呀曹白臉,怕你我就不姓張,你喜歡怎辦就怎辦,我奉陪到底!” 曹操自信鬥智必能壓倒張飛,便用雙手比用一個圓臉盆,要張飛回答。 張飛想起軍師臨行前的囑咐,也不說話,只用手勢向曹操伸出三個指頭。 曹操禁不住一驚,慌忙伸出拇指和食指,比用八字。 張飛非常鎮靜,把肚子拍了三下。 結果把個曹操嚇得“哇哇”直叫,催馬就往回跑了。 張飛回到營帳,劉備、諸葛亮、關公一起圍了攏來,問長問短,張飛把自己和曹操鬥智時的手勢,又重新比畫了一遍。 諸葛亮搖著鵝毛扇子,做著手勢故意問:“張飛,這是啥意思?” 張飛嘿嘿傻笑了一會說:“今日中秋節,曹操接我到他家去吃臉盆大的月餅。 我就行,要吃就吃三個。曹操卻要我吃八個。 我只好拍拍肚子,說我肚子裝不下啊!他騎馬就往回跑了。 想必是回家向廚子交待,把月餅做小些!” 諸葛亮一聽,禁不住哈哈大笑,把張飛笑得糊裏糊塗,把劉備笑得如墜五裏霧中。 劉備問諸葛亮笑什麽?諸葛亮對張飛解釋道: “曹操用雙手比做圓臉盆,實際是指他的地盤比我們大。 可你卻伸出三個指頭,曹操以為,這是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曹操最怕的是這個。 可他不服輸,又將拇指和食指伸出比八字,表明他們兵強馬壯,有八十萬人馬。 可你卻將肚皮邊拍三下,曹操以為你的氣魄大得能將八十萬人馬吞下肚。 所以你把他嚇跑了。就不定曹操已氣病在床,活不過八月了。” 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曹操回到營帳以後,就氣得病倒了,一連幾天水米不沾,沒有幾天工夫,就死了。

三寶

顯宗是皈依佛、法、僧三寶, 密宗多了皈依上師; 顯教的聖者是佛跟菩薩, 密宗還有上師、金剛、佛母、護法等。

Wednesday, November 13, 2013

釋迦牟尼

最著名的是佛開示: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布施!」    一、為和顏施:對于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布施。 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并勉人切實力行。 三、為心施:為對方構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布施。 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布施。 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并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釋迦牟尼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古早教育,兼習兵法與武藝,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 到成年時,娶同族摩訶那摩長者的女兒耶輸陀羅為妻,生有一子名羅睺羅。 相傳釋迦牟尼14歲那年曾駕車出遊,在東南西三門的路上先后遇著老人、病人和死尸, 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慘的現象,非常感傷和苦惱。    最后在北門外遇見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門,從沙門那裡聽到出家可以解脫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發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29歲(一說19歲)時,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毅然離開妻兒,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離家之后,釋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學習禪定,后又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來七天進一餐, 穿樹皮,睡牛糞。  6年后,身體消瘦,形同枯木,仍無所得,無法找到解脫之道。 于是便放棄苦行,入尼連禪河洗凈了身體,沐浴后接受了一個牧女供養的乳糜,還原了健康。 之后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后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    據說,經過七天七夜,終于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 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癡等煩惱不再起于心頭。這標志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 佛即佛陀,意為 覺者 、 知者.這一年釋迦牟尼35歲。    釋迦牟尼成佛后,開始他的傳教活動。 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隨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陳如等5個侍從,并向他們講說自己獲得徹悟的道理, 佛教史上稱這次說法為 初轉法輪.釋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跡遍布恒河流域。    所到之處,專心講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義,并組成了傳教的僧團。 弟子據說有500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 十大弟子. 佛、法、僧這佛教的 三寶 已具備,佛教正式形成。 --------------- 「Namo,南無」是指「歸命」的意思 「A,阿」翻作「無」 「mitā,彌陀」翻作「量」 「bhāya,佛」翻作「覺」 「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的意思。 淨土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法門而得名的一個宗派。 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日、韓、越等地, 至今不衰,其「淨土崇拜」的觀念對民間宗教白蓮教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與禪宗一樣,淨土宗的歷史淵源傳自古印度佛教,不過,在古印度淨土信仰和念佛法門並未成為一個專門宗派。 在中國的佛經翻譯事業中,來自古印度的佛教經典中有近百種佛經專門或者兼帶談到淨土念佛法門。 淨土法門在中國起步於漢晉時代的東林寺之慧遠大師,始於北魏曇鸞,經唐代善導法師(613年-681年)發揚光大。 --------------- 太子Siddhartha的父親是淨飯王Shuddhodana,即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的國君。淨飯王寬厚、仁慈,全國臣民十分愛戴他。 淨飯王的妻子摩耶Maya夫人,具有很高的智慧,她具備所有的美德,且才華橫溢,性情溫和,純潔無瑕,深受人民的尊重。   摩耶夫人在恬靜的環境中,由右脅生出太子悉達多。太子的降生給全國增添了福德與歡樂。但太子出生不久,王后摩耶夫人便離開人世,升入天界。   王后的親妹妹波者波提將悉達多太子撫養成人,國王又立波者波提夫人為王后。   悉達多自幼智慧超人,國王敬請全國最好的老師教太子武藝、哲學、數學、醫學、工巧及其它知識。 太子文武全才,他的才華遠遠超過同時代的人。   悉達多太子長大成人後,力挫群雄,以其無可比擬的才華戰勝諸國太子,得以迎娶絕世佳人耶輸陀羅公主為妻,立為太子妃。   悉達多太子有兩位夫人。 一名夠毗耶,一名耶輸陀羅。夠毗耶是寶女,所以不曾懷孕。 耶輸陀羅則從悉達多太子修菩薩行,出家之夜起,便覺自己已身懷有孕了。   耶輸陀羅太子妃懷身孕六年不產,眾人都議論太子妃,說道:。太子出家修菩薩行,太子妃怎麼會懷孕呢?難道太子妃品行不端嗎?”   耶輸陀羅公主面對眾人的議論,義正辭嚴地宣誓:“我無他罪,我所懷子確實是太子遺留之體!”   諸家族人都說:“那為什麼久不生產,太子離家六年,你才懷孕呢?”   耶輸陀羅太子妃回答說:“這不是我所能明白和說清的。”   諸釋迦眾人聚會商議此事,都誹謗太子妃與他人不軌而懷胎,想稟告淨飯王,並狠狠地治耶輸陀羅的罪。   夠毗耶太子妃便向淨飯王說:“我經常與耶輸陀羅共住一室,我為她做證,她確實無罪。眾人議論皆屬誹謗。 等待她生下孩子,看孩子與悉達多太子相似否,到時再處置她也不晚呀。父王,您一定要分清是非啊!”   淨飯王素知兒媳品格高貴,行為端正,故相信公主是被誹謗,淨飯王寬厚處之,眾族人也就不敢再有所舉動。 等到悉達多太子成佛之夜,羅睺羅誕生了。   淨飯王因太子出家,非常悲哀,時時思念出家苦行的兒子。淨飯王見到剛剛出生的孫子,極像他的父親悉達多太子,愛憐孫子如珍寶,以至忘記了因太子出家給他帶來的憂傷。   淨飯王告訴群臣說:“我的兒子出家至今未歸,今得其子與父無異。耶輸陀羅,我的兒媳品行端正,為國生子,其功莫大,以後再不可誹謗太了妃!”   舉國上下皆大歡喜,慶賀羅睺羅的誕生。耶輸陀羅公主終於得以昭雪。   悉達多太子修行成佛以後,為度父母及本國眾生,回到故國迦毗羅衛國。   淨飯王思兒心切,已白髮蒼蒼。聞兒子回到故土,欣喜異常。耶輸陀羅公主常獨守內宮,思念夫君,日日祈禱,得知太子成佛歸來,更是悲喜交加。兒子羅睺羅年已七歲,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釋迦牟尼佛。   佛回到迦毗羅衛國,度化眾生,法輪常轉,開啟智慧。當時,淨飯王及耶陀公主,常請佛入王宮飲食。   耶輸陀羅精心準備了一百味歡喜丸欲敬獻佛陀。也將百味歡喜丸交給兒子羅睺羅,讓羅睺羅捧持獻給父親。   佛用神力變化為五百羅漢,個個皆如佛形象,與佛無異。羅睺羅年方七歲,從未見過父親,卻持歡喜丸徑直走到佛前,奉獻給佛祖。   此時佛收攝神力,又恢復比丘相,諸羅漢缽內皆空,唯見佛缽內裝滿歡喜丸。   耶輸陀羅見兒子與夫君如此相知,想起自己曾蒙受的不白之冤,恭敬地問佛陀道:“我以前因為什麼因緣懷孕六年?”   佛回答道:“羅睺羅前世時,曾做國王。當時有一位五通仙人來到王國,對國王說道,‘聞王以法治賊,請您治我罪!我總是偷用王水,用王楊枝。’   “國王說道:‘我剛剛登上國王尊位,今有水和楊枝,施於一切。’   “仙人道:‘國王雖已施楊枝與水,但我心不安,願王治罪,不要讓我以後有因果罪業之報。’   “國王說道:‘如果你一定讓我治你的罪,可稍等片刻,待我從宮中返回時再說。’   “國王入宮六日方出,仙人在外饑渴難忍。仙人見王出宮,說道:‘恐怕國王是以此方法治我之罪吧?’   “國王出宮,仙人辭謝離去。由此因緣,五百世後,羅睺羅得六年在胎之果報。” ---------------- 阿難:歡喜 ---------------- 「尊者阿難等。唐宋譯作阿難陀,略稱阿難。譯曰慶喜、歡喜,又云無染。 乃白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也。生於佛成道日。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 乃曰,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為阿難。」 我們看到此地。尊者阿難,這裡有個等,等是等其餘的,因為五種原譯本裡面,列名最多的有三十多位, 這是夏老會集的時候,在裡­面取其重要表法的,其他的都省略掉,所以用個等字。 唐譯、宋譯都翻作阿難陀,陀是尾音, 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古人,喜歡簡單,把尾音都省掉,eg佛,佛後頭尾音是佛陀耶,把那­個尾音也省略掉。 所以略稱阿難,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慶喜、歡喜的意思,也有無染的意思,他是白飯王的兒子。 世尊他的父親淨飯王,兄弟四個, 每一個人都有兩個男孩,所以釋迦佛­的堂兄弟8人,堂兄弟當中他是老大,阿難是最小的,排到第八去了。 是佛成道日出生的,釋迦牟尼佛30歲成道,這個小弟就比他小30歲,三十歲成道。 出生的這一天,也是佛­成道這一天,這個喜信報告到皇宮,淨飯王聽到太子成佛、證果了, 又聽到宮中出生這個小的小孩,就是佛的堂弟,小堂弟,他的姪子,所以非常歡喜。 他就說了,今天是大吉、是歡­喜日,告訴來人,這個小孩應當給他起名叫阿難,就是阿難陀,歡喜的意思。   「又尊者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見其相者,聞其聲者,睹其威儀者,莫不歡喜,故以為名」,這個名是非常恰當。阿難也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佛有32相80種好,阿難有30­相,所以很不容易。端正清淨,如好明鏡,明鏡裡面特好的。所以有人看到這個小孩,或者聽到他的聲音,看到他的動作,莫不歡喜,人見人愛這個小孩,所以他的大伯給他起的這個­名字阿難,名實相符。「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出家之後,釋迦牟尼佛曾經帶他到天宮去看過,欲界天,也到龍宮去看過,大龍菩薩的住處,無論是在龍宮­、是在天宮,他都沒有染污,心地清淨,所以這個名號也有無染的意思。「佛壽55歲時,阿難出家」,阿難出家是25歲。「侍佛25年」,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我們中­國人講虛歲八十歲,外國人講實足年齡,實足年齡是79歲,他做佛的侍者25年,25年照顧佛陀。「佛所宣說,悉能憶持,不忘一字」。在佛陀弟子當中,他是記憶力最好­的,理解力也特別強,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世尊講《楞嚴經》,他完全能夠理解佛說的這個意思,同時富樓那尊者證得四果羅漢,聽不懂,他能夠聽懂,這就是說明他的根性跟別人­不一樣。所以他傳佛的法藏,迦葉尊者傳佛的禪宗,教下就是阿難所傳的。這個悉能憶持、不忘一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這當然是再來人。「《涅槃》稱阿難多聞士。又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故曰,多聞第一」。十大弟子當中,他是多聞第一。 ------------------- 公元754年,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於天平寶字元年(757年)在奈良Nara修建唐招提寺,成為日本律宗之祖。

Tuesday, November 12, 2013

人生講座

校牧室為提升師生對生命的熱情與靈性,經常舉辦「人生講座」系列演說, 邀請在各行業中深富專業與人文涵養的基督徒蒞校演說,透過聆聽其對生命歷程的分享, 引導中原學子進行生命探索,進而獲得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並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 ================== 某些恆久不變的哲學問題—— 生命的意義; 死亡與悲劇; 理性與激情在美好的生命中如何作用; 愛、同情與報復; 誠實、欺騙與背叛; 我們是誰,又如何設想自己是誰。

Monday, November 11, 2013

永生

定義“基督徒”。不是做過禱告,或在教堂行婚禮,抑或是生長在一個基督教家庭裡的人就是一個“基督徒”。 儘管上述一切都可以是一個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但並不是這些使我們成為一個基督徒。 基督徒是一個人藉著信,接受並完全信任耶穌基督為唯一的救主(約翰福音3:16;使徒行傳16:31;以弗所書2:8-9)。 因此,考慮到這一定義,一個基督徒會失去救恩嗎? 也許回答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最好的方式是研究聖經所記載的救贖時發生的一切,還有失去救恩帶來的損失。下麵是幾個例子: 一個基督徒是一個新創造的人。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 這節是說,一個人因“在基督裡”而成為一個全新的人。 因為一個基督徒失去救恩,那麼新造的人將被取消或轉回去。 基督徒是被救贖的。 “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留虛妄的行為,不是憑著能壞的金銀等物。 乃是憑著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彼得前書1:18-19)。 “被救贖”是指一樁買賣,是付出代價。一個基督徒失去救恩,神會取消用基督的寶血支付的這筆交易。 基督徒是稱義的。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與神相和”(羅馬書5:1)。 “稱義”意為“宣佈為義人”。所有接受耶穌為救主的都被神“宣佈為義人”。 一個基督徒失去救恩,神將不得不收回他先前的宣佈。 基督徒被許諾得永生。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 永恆的生命是永遠在天堂與神在一起的承諾。神 承諾,“信就得永生。” 一個基督徒失去救恩,永生將被剝奪。 如果一個基督徒被承諾得永生,神又如何能收回承諾,奪走永生呢? 基督徒保證得榮耀。 “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招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羅馬書8:30)。 正如我們在羅馬書5:1中瞭解到的,稱義是在信的那一刻宣佈的。 按羅馬書8:30所說,那些被神稱義的人得榮耀的保證。得榮耀是指基督徒在天堂得到一個完美的復活的身體。 如果一個基督徒可以失去救恩,那羅馬書8:30就是錯的,因為神不能保證所有那些他預先定下的,招來的和稱義的人得榮耀。 還有許多可以分享的救贖時發生的事情的例子。 即使這幾條也可以充分表明,一個基督徒不會失去救恩。 如果救贖可以失去,那麼,聖經中所記載的大部分(也可能全部)我們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都會失效。 救恩不可逆轉。一個基督徒不能不被重新創造。救贖不能取消。永生不會失去,而且仍然被認為是永恆。 如果一個基督徒可以失去救恩,神就得重新考慮他的話,改變主意 — 而這是聖經告訴我們神永遠不會去做的兩件事。 最常見的反對基督徒不會失去救恩的是: 1)那些一直過著不道德生活的基督徒會怎麼樣? 2)那些起先是基督徒,但後來放棄了信仰而否認基督的人會怎麼樣? 與這兩個反對意見相連的問題是“誰是基督徒。” 聖經聲明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不會一直過一種不道德的生活(約翰一書3:6)。 聖經說,那些拋棄信仰的人表明他從來不是一個真正的基督徒(約翰一書2:19)。 因此,兩種反對皆無效。基督徒不過不道德的生活,也不拋棄信仰和否認基督。這些行為是他們從來沒有被救贖的證據。 不,一個基督徒不會失去救恩。 沒有什麼能把神的愛與一個基督徒分開(羅馬書8:38-39)。 沒有什麼可以把一個基督徒從神的手裡奪去(約翰福音10:28-29)。 神既願意也能夠保障和維護他給我們的救恩。 猶大書24-25說,“那能保守你們不失腳,叫你們無暇無疵、歡歡喜喜站在他榮耀之前的我們的救主、獨一的神, 願榮耀、威嚴、權柄,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歸與他,從萬古以前並現今,直到永永遠遠。

ZEIM

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在其著作ZEIM UND ZEIT說: 『時間是空間的真相』(Time is the truth of space.) 又說 「空間的本質是時間。」 (Being of space is time.)

第五元素

“第五元素”(Quintessence)原是亚里士多德所采用的术语—— 他认为构成地球的四种元素是土、水、气、火, 而构成天体的那种坚不可入、永不朽变的神秘物质就是所谓“第五元素”。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語錄 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了甚麼,而不在於他能得到甚麼。 原文:The value of a man resides in what he gives and not in what he is capable of receiving. 一名熱衷於宗教的人之所以會虔誠,是在於他們對沒有或不具備理性基礎的超自然物體與其宗旨所展現的意義及其崇高上不存有任何懷疑。 人祇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沒有僥倖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事有必然的。 出自:《教育論》 科學沒有信仰是瘸子,信仰沒有科學是瞎子。 原文:Science without religion is lame, religion without science is blind. 只要我還能有所選擇,我就只想生活在這樣的國家裡,這個國家中所實行的是:公民、自由、寬容,以及在法律面前公民一律平等。公民自由意味著人們有用言語和文字表示其政治信念的自由;寬容意味著尊重別人可能有的任何信念。這些條件目前在德國都不存在。那些對國際諒解事業有特別重大貢獻的人,在那裡正受到迫害,其中就有一些是一流的藝術家。 一個物體的質量就是其所含能量的度量單位。 原文:The mass of a body is a measure of its energy content. 我用比相對論還多的腦力在量子論上。 原文:On quantum theory I use up more brain grease than on relativity. 物理學家們說我是數學家,數學家們又把我歸為物理工作者。我是一個完全孤立的人,雖然所有人都認識我,卻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 原文:The physicists say that I am a mathematician, and the mathematicians say that I am a physicist. I am a completely isolated man and though everybody knows me, there are very few people who really know me. 那我祇能對親愛的主表示遺憾。相對論是正確的。 原文:Then I would have felt sorry for the dear Lord. The theory is correct. - When asked by a student what he would have done if Sir Arthur Eddington's famous 1919 gravitational lensing experiment, which confirmed relativity, had instead disproved it. 任何一個有智力的笨蛋都可以把事情搞得更大,更複雜,也更激烈。往相反的方向前進則需要天份,以及很大的勇氣。 原文:Any intelligent fool can make things bigger, more complex, and more violent. It takes a touch of genius— and a lot of courage— to mov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一個從未犯錯的人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 原文:Anyone who has never made a mistake has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 當我們的知識之圓擴大之時,我們所面臨的未知的圓周也一樣。 原文:As our circle of knowledge expands, so does the circumference of darkness surrounding it. 在上帝面前,我們都一樣聰明——也都一樣愚蠢。 原文:Before God we are all equally wise— and equally foolish. 常識就是人到十八歲為止所累積的各種偏見。 原文:Common sense is the collection of prejudices acquired by age eighteen. 不要擔心你在數學上遇到的困難;我敢保證我遇到的困難比你還大得多。 原文:Do not worry about your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 I can assure you mine are still greater. 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愛氏自言引述某前人的話) 原文: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方程式對我更重要,因為政治只看眼前,而方程式是永恆的。 原文:Equations are more important to me, because politics is for the present, but an equation is something for eternity. 上帝不為我們那些數學難題而費心。祂信手拈來,將萬物合一。 原文:God does not care about our mathematical difficulties. He integrates empirically. 萬有引力可無法對墜入愛河的人負責。 原文:Gravitation cannot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people falling in love.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哪些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中人們肯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塊。 原文:I do not know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 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 我並不假裝理解宇宙——它比我大多了。 原文:I don't pretend to understand the universe— it's much bigger than I am. 我喜歡旅行,但不喜歡到達目的地。 原文:I love to travel, but hate to arrive. 我從不去想未來。因為它來得已經夠快的了。 原文:I never think of the future. It comes soon enough. 我認為祇有大膽的臆測,而不是事實的積累,才能引領我們往前邁進。 原文:I think that only daring speculation can lead us further and not accumulation of facts. 我想知道上帝的構思;其他的都祇是細節。 原文:I want to know God's thoughts; the rest are details. 如果A代表一個人的成功,那麼A等於x加y加z。勤奮工作是x;y是玩耍,而z是把嘴閉上。(6月23日名言) 原文:If A is a success in life, then A equals x plus y plus z. Work is x; y is play; and z is keeping your mouth shut. 如果我再次成為一個展望人生的年輕人,我不會選擇成為一個科學家、學者或是教師。我寧可去做一個水管工或是小販,盼望著在當前的環境裡,可以找到些許獨立自主的空間。 原文:If I would be a young man again and had to decide how to make my living, I would not try to become a scientist or scholar or teacher. I would rather choose to be a plumber or a peddler in the hope to find that modest degree of independence still available under present circumstances. 如果我的相對論被證明是正確的,德國人就會說我是德國人,法國佬會說我是一個世界公民。如果我的相對論被否定了,法國佬就會罵我德國鬼子,而德國人就會把我歸為猶太人。 原文:If my theory of relativity is proven correct, Germany will claim me as a German and France will say I am a man of the world. If it's proven wrong, France will say I am a German and Germany will say I am a Jew. 如果我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那麼這就不叫科學研究了;不是嗎? 原文:If we knew what we were doing, it wouldn't be called research, would it? 創新不是由邏輯思維帶來的,儘管最後的產物有賴於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構。 原文:Innovation is not the product of logical thought, even though the final product is tied to a logical structure. 精神錯亂: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作同一件事,而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 原文: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有一個現象的明顯程度已經讓我毛骨悚然,這便是我們的人性已經遠遠落後我們的科學技術了。 原文:It has become appallingly obvious that our technology has exceeded our humanity. 要打破人的偏見比崩解一個原子還難。 原文:It is harder to crack a prejudice than an atom. 法律本身並不能保證言論自由;要做到這一點,必需要所有的人都有著包容的心。 原文:Laws alone can not secure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order that every man present his views without penalty there must be spirit of tolerance in the entire population. 人生就像騎單車。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 原文: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 祇有利他的生活才是值得過的生活。 原文:Only a life lived for others is a life worthwhile. 武力不能維持和平。祇有互相理解才可以。(2月28日名言) 原文:Peace cannot be kept by force. It can only be achieved by understanding. 把你的手放在滾熱的爐子上一分鐘,感覺起來像一小時。坐在一個漂亮姑娘身邊整整一小時,感覺起來像一分鐘。這就是相對論。 原文:Put your hand on a hot stove for a minute, and it seems like an hour. Sit with a pretty girl for an hour, and it seems like a minute. That's relativity. 所謂現實只不過是一個錯覺,雖然這個錯覺非常持久。 原文:Reality is merely an illusion, albeit a very persistent one. 科學是個美妙的東西——如果無須靠它維生的話。 原文:Science is a wonderful thing if one does not have to earn one's living at it. 上帝難以捉摸,但並不心懷惡意。 原文:Subtle is the Lord, but malicious He is not. (Raffiniert ist der Herrgott, aber boshaft ist Er nicht.) 天才和愚蠢之間的區別就是天才是有極限的。 原文:The difference between genius and stupidity is that genius has its limits. 世界上最讓我難以理解的就是所得稅。 原文:The hardest thing to understand in the world is the income tax. 這個世界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原文:The most incomprehensible thing about the world is that it is at all comprehensible. 真正有價值的是直覺。在探索的道路上智力無甚用處。 原文:The only real valuable thing is intuition. The intellect has little to do on the road to discovery. 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水平思維來解決問題。 原文:The significant problems we face cannot be solved at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we were at when we created them. 原子能的釋放並沒有創造新的問題。它僅僅是把解決一個現有問題的工作變得更為急迫。 原文:The release of atomic energy has not created a new problem. It has merely made more urgent the necessity of solving an existing one. 創新的秘密在於知道如何把你的智謀藏而不露。 原文:The secret to creativity is knowing how to hide your sources. 科學的全部不過就是日常思考的提煉。 原文:The whole of science is nothing more than a refinement of everyday thinking. 真理就是在經驗面前站得住腳的東西。 原文:Truth is what stands the test of experience. 不要試圖去做一個成功的人,要努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3月9日名言) 原文: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 態度上的弱點會變成性格上的弱點。 原文:Weakness of attitude becomes weakness of character. 真正使我感興趣的是上帝創造世界的時候有沒有別的方案可選。 原文:What really interests me is whether God had any choice in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如果有來世,我要去做一個商人。 原文:If I had to live my life over again, I would live it as a trader of goods. 如果我給你一個芬尼(硬幣),你的財富增長而我的財富縮減,幅度都是一個芬尼。但如果我給你一點想法,儘管你有了新的想法,我卻並沒損失什麼。 原文:If I give you a pfennig, you will be one pfennig richer and I'll be one pfennig poorer. But if I give you an idea, you will have a new idea, but I shall still have it, too. 並不是我很聰明,而祇是我和問題相處得比較久一點。 原文: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 problems longer. 宇宙中威力最強大的就是複利息。 原文:The most powerful force in the universe is compound interest. 宇宙中唯有兩件事物是無限的:那就是宇宙的大小與人的愚蠢。而宇宙的大小我卻不能肯定。(4月2日名言) 原文:Zwei Dinge sind unendlich: Das Universum und die menschliche Dummheit. Aber beim Universum bin ich mir nicht ganz sicher. 一個快樂的人總是滿足於當下,而不太浪費時間去想未來的事。 這個理論是說了很多,但它並沒有引領我們更接近上帝的秘密。 我,無論如何,深信上帝不擲骰子。 量子力學的確讓人印象深刻。但是我的內心卻有一個聲音告訴我,它還不是正確的理論。這個理論是說了很多,但它並沒有引領我們更接近上帝的秘密。我,無論如何,深信上帝不擲骰子。 原文:Quantum mechanics is certainly imposing. But an inner voice tells me that it is not yet the real thing. The theory says a lot, but does not really bring us any closer to the secret of the 'old one'. I, at any rate, am convinced that He does not throw dice. 圖一 我信仰斯賓諾莎的上帝,他以宇宙的秩序與和諧來示現,而不是那個會干涉人類命運和行為的上帝。(圖一) 原文:I believe in Spinoza's God, Who reveals Himself in the lawful harmony of the world, not in a God Who concerns Himself with the fate and the doings of mankind. 我不是無神論者,也稱不上是汎神論者。我們就像是個進入一座大型圖書館的小孩。圖書館裡藏滿了許多由不同語言寫成的書籍。這個小孩知道,這些書一定是由某(些)人所寫,祇是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寫成的。這個小孩隱約地感覺到這些書的排列,彷彿依據某種神秘的規則,不過不知道是什麼規則。對我來說,似乎就連最聰明的人對於上帝的看法也是如此。 我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地排列著的宇宙,遵行著某些特定的規律。對於這些定律,我們祇有模糊的瞭解。以我們有限的智力,無法理解那推動著星宿們運行的神秘力量。我為史賓諾莎的汎神論著迷,但更欣賞他對於現代思想的貢獻。因為他是第一位把靈魂和身體看作一體的哲學家,而不是把它們當成是兩個分開的東西。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圖二) 原文: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For knowledge is limited, whereas imagination embraces the entire world, stimulating progress, giving birth to evolution. 為了懲罰我蔑視權威,命運也將我變成了一個權威。 我每天提醒自己一百遍,我的生活,不管內在或是外在,都是以他人(包括活著的和逝去的)努力的成果為基礎。所以我必須盡力奉獻自己,希望能以同等的貢獻,來回報長久以來從他人身上所獲得的一切。 原文:A hundred times every day I remind myself that my inner and outer life are based on the labors of other men, living and dead, and that I must exert myself in order to give in the same measure as I have received and am still receiving... 在我看來,現在有許多人—甚至包括科學家—似乎都祇是見樹不見林。關於歷史與哲學背景的知識,可以提供給那些大部份正受到當代偏頗觀念所左右的科學家們一種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性。這種由哲學的洞察力所創造的獨立性,依我來看,正是一個工匠或專家,與一個真正的真理追尋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原文:So many people today — and even professional scientists — seem to me like someone who has seen thousands of trees but has never seen a forest. A knowledge of the historic and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gives that kind of independence from prejudices of his generation from which most scientists are suffering. This independence created by philosophical insight is — in my opinion — the mark of distinction between a mere artisan or specialist and a real seeker after truth. 後世之人大概不會相信,這樣一個人(聖雄甘地)曾有血有肉地走在這地球上。 原文:Generations to come will scarcely believe that such a one as this walked the earth in flesh and blood. 如果一個想法在一開始不是荒謬的,那它就是沒有希望的。 原文:If at first the idea is not absurd, then there is no hope for it. 道德毫無神聖之處;它純粹祇是人之常情。 原文:There is nothing divine about morality;it is a purely human affair. 很少人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和用自己的心去感覺的。 原文:Few are those who see with their own eyes, and feel with their own hearts. 有一個無限的高級智慧通過我們脆弱無力的思維可以感受的細節來顯示他自己,對此謙卑的讚美構成了我的信仰。 原文:My religiosity consists in a humble admiration of the infinitely superior spirit that reveals itself in the little that we, with our weak and transitory understanding, can comprehend of reality. 我不能設想真正的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這情況可以用這樣一個形象來比喻: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 出處:《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182-183頁。 一個人最高的本領就是適應客觀世界的能力。 如果你不能簡單說清楚,就是你沒完全明白。 原文:If you can't explain it simply, you don't understand it well enough. 舞者是上帝的運動員。 原文︰Dancers are the athletes of God. 這世界不會被那些作惡多端的人毀滅,而是冷眼旁觀、選擇保持緘默的人。 原文: The world will not be destroyed by those who do evil,but by those who watch them without doing anything.

神有十种权柄

撒上2:6‐10 哈拿颂赞神有十种权柄: “耶和华使人死,也使人活。 使人下阴间,也使人往上升。 他使人贫穷,也使人富足。 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贵。 他从灰尘中抬举贫寒人,从粪堆中提拔穷乏人,使他们与王子同坐……。 他必保护圣民的脚步,使恶人在黑暗中寂然不动,……。” 这里有10个“使”字,说明一切都在神的手中,他的权柄比什么都大。

Varanasi or Benares

瓦拉納西是通常稱為"寺廟之城"、"印度聖潔的城市"、"印度的宗教資本"、"燈光之城"、"學習之城"和"最古老生活城市在地球上的"。

大學暑假可修課

現行大學學分制一學分上18周的規畫,不會縮短為14周或16周,也就是一周上一小時才算一學分。 暑假只有兩個月,必須較密集上課,即一周上兩小時課才算一學分。 全文網址: 大學4年變3年? 擬暑假可修課

路易斯的四種愛

CS.路易斯的《四種愛》的簡述   他按照希臘文的用法,把“愛”分為四類:親情(affection),友情(friendship),情愛(eros)和聖愛(agape)。許多人認為,他不僅給愛下了最深刻的定義,他的洞察力,他的叡智和他的風趣,都帶給人們很大的啟示。 ◆ 親情(Affection)   這個字源于希臘文Storge。它的原義是“喜愛,特別是親子間的愛”,但也包括兄弟姐妹的愛。它是生物界的通性,這愛並不建築在對方的優點,或回報上,而且幾乎是無條件的。母親的愛就是其中一種,“他有一張只有母親能愛的臉”,就是這個意思。   這種愛能犧牲,也常被受方視為當然。有些文化把這種愛,看作是愛的最高表現。因而有人說:“世上最接近上帝的愛就是母愛。”但是他並不同意這種看法。   他把愛的性質分作兩類:“施予愛”(Gift-love)和“需求愛”(Need-love)。我們常把父母親的愛,歸類于“施予愛”,而孩子對父母親的愛,則是“需求愛”。   他認為,事情不是那麼簡單。“需求”與“被需求”兩者,其實是有相互依存關系的。世上的施予者,不但常需要“被需求”,也常常有*縱、控制被愛者的欲望,甚至連“自我犧牲”都可能是一種控制的手段。   我則認為,雙親的愛,是幼兒認識自己,建立安全感的基礎。幼兒需要從雙親的眼中肯定自己,也需要從父親和母親的形象中,對這個世界有健全的認識。這種愛是不可替代的。他九歲喪母,心靈受到創傷,這就是一個例子。 ◆友情(Friendship)   它源于希臘文Philia。友情是建築在個別的關系上的。友情沒有排斥性,一個人可以有許多朋友。如果說情侶關系是面對面,兩個人被對方所吸引,傾訴彼此的愛意,那麼,朋友關系是肩並肩,兩個人為共同的興趣所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不在于彼此的仰慕。   所以,如果一個人希望能交些朋友,就應當去尋找共同興趣。他指出,友情不只是同伴之情,更不只是利害關系的結合。友情應當是自願的,不建立在“需求”的基礎上,所以更富有“靈性”。   可是,朋友的圈子也容易形成私黨,促成圈內人的驕傲(優越感),以及對圈外人的排斥。這個圈子容易彼此影響,加強共同點,使好的更好,也使壞的更壞。這或許跟孟子所謂益者三友,和損者三友的道理相通。   我認為,在有些文化中,朋友相互依存的關系非常緊密,甚或比家庭關系還深,這其實是不健康的。健康的友情不企圖控制對方,不要求意見劃一,並且能給對方成長的空間。就是情侶間,若是只有情愛而沒有友愛,也是不會快樂的。 ◆ 情愛(Eros)   伊若斯(Eros)是希臘的愛神,表達的是“浴入愛河”的感情。雖然舊約《雅歌書》中所描寫的就是這種愛,但是在他所提出的四愛中,唯此一愛在聖經上沒有對應的單字。   他認為,情愛包含性愛,但性愛不是情愛,甚至可以有性而無情。他用英國人的幽默,一個好色的男人,所要的並不是一個女人,女人不過正好是滿足他欲望的工具罷了。   他用羅馬的美神維納斯(Venus)來代表性愛。他呼籲我們不要對維納斯太過認真,否則會受到傷害。“維納斯是一個嘲弄人的精靈,不能算作神祗,她喜歡戲弄我們于股掌之上。”   他認為,如果把性看得太嚴肅(把 金賽 博士或是Ruth博士的性經,當作認真學習的教材),就會失去性生活中輕鬆、活潑、健康的樂趣。伊若斯應當在“認真的浪漫情調”,和“輕鬆的遊戲”的間奏曲中進行,缺一不可。   真正的情愛,其對象不是性,而是被愛者的全人;所贊嘆的,是愛的對象,而不是自己的需求。這是親密性最真摯的表現,愛侶融為一體,施與受之間幾乎已經無法區別。   新約《以弗所書》用基督與教會,來比喻婚姻中夫妻相愛的關系。他認為,這表明了情愛是聖愛在地上的影子。雖然人類的情愛,無法從自身發出聖愛那種無私、不變的愛,但它仍然是聖愛在人間的一種投影。   上帝的愛是一種完全的投入,他給人類立下了愛的典範,也賦予我們愛的天性。他賜予我們的情愛,讓我們體會聖愛的內涵。好像基督以情愛為喻所:“你要不計代價的愛我,和我弟兄中最小的一位,要愛到好像浪費一般奢侈。”因為這正是他所作的。   愛侶的危機並非是過份崇拜對方,而是把情愛當作偶像。除非情愛受到上帝的約束,否則,當人們把它當作偶像來敬奉時,它就變成了妖精。   他認為,“浴入愛河”是一種美妙的、深刻的經驗,這種高昂的狀態使得我們慷慨、勇敢。它也打開了我們的眼睛,讓我們不但能看到所愛的人的美麗,而且能欣賞一切的美,它還是勝過淫念的妙方。可是,“浴入愛河”固然是一件好事,給予人高貴的感覺,但是,感覺是不能持久的。許多的婚外情,就是因為人們繼續在追求這種感覺。   他與 Joy Davidman的戀愛史和短暫的婚姻,是一段非常美麗感人的故事。他曾在《驚喜》書上寫到:“在那幾年裡,我和妻子盡情地相愛 我們經驗每一種樣式的愛,沒有一處心靈,或是一處身體,沒有得到滿足的。”所以,她的去世帶給他極大的悲痛。或許因為如此,他對情愛和聖愛才有如此深刻的洞見? ◆ 聖愛(Agape, Charity)   激情是不能持久的,它多會逐漸地被一種更深沉,更平和,和更成熟的愛所代替。這種愛不只依靠感覺,更依靠意志。是一種深沉的合一,因著習慣而更為加強。它是從眾愛之源的上帝來的。   聖愛是聖經裡面對上帝愛的描寫,它是一種恆久、無私、犧牲的愛。魯氏:“愛是神聖的活力。”這起初的愛,是種“施予愛”,就是在被愛的對象不值得愛(或不可愛)的時候,還能夠去愛。   我們所有天然的愛(親情,友情,情愛),都無法自足。只有當受到聖愛引導時,才能體現出最尊貴的表現。人間的愛並非不好,也非次等。但是需要引導,猶如花園,園中的花樹比起野生的並非有什麼特出。使得花園突出的,是園丁的修剪,除草,和施肥。這就是聖愛的功用。   有人以為愛上帝與我們天然的愛有衝突,因為新約:“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加福音》14:26)   原文“愛我勝過愛”中,所用的其實是“恨”字。他認為,人在真正懂得,人與神之間的愛之前,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出問題,他已經在恨惡自己的父母、兄弟了。這種人不能因為宣稱更愛神而變得靠近上帝。我們不是愛心太多,而是愛心太少。   神學家奧古斯丁,曾因一個好友的去逝而悲傷地,不要把愛放在上帝以外的地方,因為那些都是暫時的。把愛放在他們身上,至終會讓我們不快樂。魯氏大不以為然,他認為這是希臘哲學的立場,不是聖經的教導。   任何的愛都會使我們容易受傷(vulnerable),甚至破碎。只有最硬的心,最冷的心,在棺墓裡面,才不會受傷。   那種想要保護自己,使得不致于被愛傷害的作法,並不是從上帝來的。所以,想要逃避因愛而帶來的傷害,並不能讓我們更靠近上帝。我們應當除去一切盔甲,去承受傷害,並把傷害交託給上帝。如果我們的心因此而破碎,如果這是上帝所定的路,那麼,就讓它破碎吧!   可是,聖經為什麼要用“恨”字呢?其實這種對比的用法,在聖經上多次出現。當耶穌對使徒彼得:“撒旦,退我後面去罷。”他並不是罵彼得是魔鬼,他是在拒絕一個建議,一個是所愛的人因受到魔鬼誤導,而發出的建議。   同樣地,聖經:“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馬太福音》6:24)明顯地,這不是在表明感情上的好惡,而是在表達在為誰效力。   又有一處:“耶和華說……我卻愛雅各,惡以掃。”(《瑪拉基書》1:2~3)從舊約的記載我們知道,以掃的日子比雅各好過得多,雅各倒是受盡了失望、痛苦、折磨、流浪。和喪親之痛。聖經所講的是,雅各承受了更高的呼召,成為上帝救贖計劃的參與者。   他進一步解釋,雖然在人的天然愛中,包含了“施予愛”和“需求愛”兩種,但是人間的“施予愛”,與上帝的“施予愛”,有本質上的不同。人間的愛是有限的,總是傾向于施予者所能的,所偏好的,或是符合他個人構想的。   但是從上帝來的“施予愛”,能夠完全站在被愛者的最高利益上。上帝的愛不但施予在所有人身上,還有能力改變人,使人成為更能夠接納,也更能夠施予愛的人。能永存到天上的愛,就只有這種(從神來的)。

曹操

相傳有一年中秋節,曹操坐在帳內獨自喝悶酒,想來想去心裏煩不過,因為那個猛張飛弄得他不能成事,但又想不出一個取勝的辦法,便一個勁地喝起來。誰知,最後一杯酒下肚,他竟昏昏入睡了。 驟然間,一位金甲神闖進帳來,對曹操道出四句話: 天子頭上長只角, 口在天子右邊坐, 日頭踩在腳底下, 千鈞妙諦莫道破。 金甲神說完後,將曹操推了一把,隱身而去。曹操一覺醒來,覺得奇怪,也來不及仔細思索,便大喊一聲:“來人啊!”其實,曹操這時是喊中軍,叫他去請人來商議此事。沒想到剛好有個叫狄兀的經過帳前,便走了進來。曹操一看是狄兀,知道他肚內還有些墨水,便招呼他坐下,將夢中金甲神所囑的四句話,背給狄兀聽。 狄兀聽後,又將四句話用素箋過細錄下來,看著看著,突然哈哈大笑,一個勁地恭賀曹操。曹操問原由,狄兀便一句一句的解釋說:“第一名‘天子頭上長只角’,是個‘矢’字,‘口在天子右邊坐’,相合是個‘知’字,‘日頭踩在腳底下’,三字拼合是個‘智’字。曹操恍然大悟:金甲神托夢點化他,與劉備抗衡,只可用“智”。曹操又問狄兀第四句話的意思,狄兀看了看曹操,欲言又止,曹操“嗯”了一聲,狄兀渾身象篩糠一樣,嚇得連聲說:“小人有罪!小人有罪!” 曹操本是個剛愎自用的人,他見狄兀這般模樣,便將素箋一把奪過來。一看,那第四句是金甲神囑咐曹操,用“智”乃是天機,不可泄露旁人。等到狄兀失悔時,已經遲了,曹操拔出佩劍,一下將狄兀刺死了。 當天,曹操便來到劉備營盤前,指名要張飛出來應戰。諸葛亮是個足智多謀的人,聽說曹操獨自一個來到陣前挑戰,已知他是找張飛鬥誌來的,便暗對張飛交待了一番。張飛到了那樣子,恨不得將他一口吞下,但又奈何不得,只得先發制人:“張黑炭呀張黑炭,你不過是山野莽漢,今日是中秋佳節,你敢與老夫鬥智麽?” 張飛聽到曹操果然要鬥智,禁不住心裏佩服軍師神機妙算,便大聲說:“曹白臉呀曹白臉,怕你我就不姓張,你喜歡怎辦就怎辦,我奉陪到底!” 曹操自信鬥智必能壓倒張飛,便用雙手比用一個圓臉盆,要張飛回答。張飛想起軍師臨行前的囑咐,也不說話,只用手勢向曹操伸出三個指頭。曹操禁不住一驚,慌忙伸出拇指和食指,比用八字。張飛非常鎮靜,把肚子拍了三下。結果把個曹操嚇得“哇哇”直叫,催馬就往回跑了。 張飛回到營帳,劉備、諸葛亮、關公一起圍了攏來,問長問短,張飛把自己和曹操鬥智時的手勢,又重新比畫了一遍。諸葛亮搖著鵝毛扇子,做著手勢故意問:“張飛,這是啥意思?”張飛嘿嘿傻笑了一會說:“今日中秋節,曹操接我到他家去吃臉盆大的月餅。我就行,要吃就吃三個。曹操卻要我吃八個。我只好拍拍肚子,說我肚子裝不下啊!他騎馬就往回跑了。想必是回家向廚子交待,把月餅做小些!” 諸葛亮一聽,禁不住哈哈大笑,把張飛笑得糊裏糊塗,把劉備笑得如墜五裏霧中。劉備問諸葛亮笑什麽?諸葛亮對張飛解釋道:“曹操用雙手比做圓臉盆,實際是指他的地盤比我們大。可你卻伸出三個指頭,曹操以為,這是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曹操最怕的是這個。可他不服輸,又將拇指和食指伸出比八字,表明他們兵強馬壯,有八十萬人馬。可你卻將肚皮邊拍三下,曹操以為你的氣魄大得能將八十萬人馬吞下肚。所以你把他嚇跑了。就不定曹操已氣病在床,活不過八月了。” 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曹操回到營帳以後,就氣得病倒了,一連幾天水米不沾,沒有幾天工夫,就死了。

Thursday, November 7, 2013

名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名言: 「Learn to be ; Learn to know ; Learn to do ; Learn to live together ; Learn to change!」 指出,教育就是不斷要去學會發展、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相處及學會改變, 其中最重要的是學會改變Learning to change。

交、直流電論戰

特斯拉 (Nikola Tesla)在一個世紀前的交、直流電論戰中擊敗愛迪生 (Thomas Edison), 奠定交流電在世界中的主宰地位後,直流電在電子世界的地位就長期受到壓制。 特斯拉勝出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是因當時交流電技術更容易在不同的電壓間切換, 因此成為更好的電力傳輸和分配系統標準。 潮流逆轉 直流電重新抬頭 但潮流或許即將逆轉。將交流電變成直流電需要對晶體管供電,這種程序十分繁瑣,最常見的方式是借助電源轉換器。 但轉換器雖然輕巧,效率通常不高,而且會把電轉化成熱。 何況,這種設備會晝夜不停地運轉,所以更好的方式是鋪設直流電網絡,供電給所有的家用和辦公電子設備。 在此情況下,USB線便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不僅能傳輸直流電,也能傳輸數據,還可在供電設備和耗電設備之間設定優先順序。 全文網址: USB PD 掀供電革命

Wednesday, November 6, 2013

哲學

BC 600,希臘演進的思考方式 第一位哲學家:泰利斯Thales來自米雷特斯(Miletus) 第2位哲學家:安纳克西曼德Anaximander來自米雷特斯(Miletus) 第3位哲學家:安纳西美尼斯Anaximenes(BC570-526)來自米雷特斯(Miletus) 古希腊地图,米雷特斯在爱琴海东海岸的小亚细亚,著名的特洛伊就在那里。 三位著名的自然派哲学家, Parmenides(BC 540-480)來自Elea巴門尼德的 Elea(/pɑrˈmɛnɨdi ːz əv ˈɛl我ə/;古希臘: Παρμενίδης ὁ Ἐλεάτης;香精西元前 5 世紀初) 是古希臘哲學家,出生于Elea,南部海岸的麥格納 Graecia的希臘城市。他是哲學的Eleatic 學校的創始人。巴門尼德的單一已知的工作是詩,關於自然,這只有在零星的形式生存了下來。在這首詩,巴門尼德描述現實的兩個視圖。在"真理的道路"的 (這首詩的一部分),他解釋了如何現實 (鑄造作為"什麼-是") 是一個、更改是不可能的和存在是永恆,是統一的必要的和不變。在"意見的方式,"他解釋世界的出現,在其中一個人的感官系導致是虛假、 欺騙性的構想。這些想法的強烈影響整個西方哲學,或許最引人注目的是通過它們對柏拉圖的影響. Heraclitus(BC 540-480)克利特的以弗所 是前蘇格拉底希臘哲學家,是土生土長的希臘城市以弗所,伊奧尼亞,在小亞細亞海岸。他是傑出的親子關係。知之甚少他早期的生活和教育,但他認為自己作為自學和智慧的先驅。從孤獨的生活他帶領,並且仍然更從他的哲學和他對人類的蔑視的 riddling 自然一般情況下,他被稱為"朦朧"和"哭泣的哲學家"。 Empedocles(BC 490-430) 是希臘人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和Agrigentum,在西西里Sicily的希臘城市的公民。恩培哲學是最出名的是正在的鼻祖宇生理論的四個古典元素。他還提議叫愛和紛爭,作為部隊帶來的混合物和元素的分離的權力。 Anaxagoras(BC 500-428)是一個前蘇格拉底的希臘哲學家。出生于Clazomenae在小亞細亞,Anaxagoras 是第一次的哲學家要把哲學從伊奧尼亞帶到雅典。 Democritus(BC 460-370)德謨克利特,是原子論的創始者陸西帕斯(Leucippus)的學生 Protagoras(BC 490-420) Abdera, Thrace:普羅塔哥拉,生於Abdera,色雷斯,在古希臘。Aulus Gellius,他最初做搬運工,他的生活,但一天有人看見他由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小塊木材以短繩綁載重量。德謨克利特發現普羅塔哥拉了綁自己與這種完美的幾何精度它表明他是個數學神童的負載。他立即把他帶到他自己的家庭,教他哲學。a pre-Socratic Greek philosopher and is numbered as one of the sophists by Plato. In his dialogue Protagoras, Plato credits him with having invented the role of the professional sophist. --------------- 西塞羅(/ˈs我候選人的ɨroʊ//;古典拉丁文: [markʊs tul.ljʊs ˈkɪkɛroː];3 1 月西元前 106 年 — — 43 年 12 月 7 日 ;有時作為Tully[1]anglicized) 是羅馬哲學家、政治家、律師、演說家、政治理論家、領事和憲政。他來自一個富裕城市家庭羅馬馬術順序,並廣泛被認為是羅馬的最偉大的演說和散文髮型設計師。 --------------- 第一位是泰利斯,据说他曾游历过埃及,并且测量过金字塔的高度,也许是因为目睹了尼罗河洪水退去后呈现的一片生机,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源,并且认为“万物中皆有神在”,泰利斯的观点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祖先老子,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并对水给予了高度赞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老子认为万物来源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道与泰利斯所说的神应该属于同一个概念。每次看到有人说中国人是没有哲学思维的我就不由自主想到老子,在我看来老子是中国伟大的一位哲学家,他的五千言不仅犀利地剖析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而且还探究和思考了世界的本源,这是每一位哲学家必将面对的问题。 第二位自然派哲学家叫做安纳克西曼德,他不同意泰利斯关于水是万物之源的说法,他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无数个生生灭灭个世界之一,他认为世界不是以一种物质为本源的,而是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他的观点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物理学关于多宇宙的描述,也许人类的思想都有一个最初的“模型”?    第三位米雷特斯的哲学家是安纳西美尼斯,他一定熟知泰利斯关于水是万物之源的理论,但是安纳西美尼斯通过观察和思索发现水是空气凝结所成的,因此他认为空气或者说气体才是世界的本源。不管怎样这三位米雷特斯的自然派哲学家都认为世界不是无中生有的,肯定是由某种基本物质作为本源的。    安纳西美尼斯关于世界的本源是气的论述让我想到了我们道家有关气的理论,道家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气”,这个气用我们祖先发明的另一个字——炁来表述可能更贴切。这种炁有旺衰的变化过程,我们常听说的古人关于某个朝代即将灭亡时就用“炁数已尽”来表述。古人将万物的本源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主要的元素,叫做五行,为什么用行而不用形字呢?这是因为古人所谓的五行是五种周流不虚的炁,所以行者行也,古人把这五行与四季和四方相配合,于是就有了木代表东方、春季,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之地,太阳代表温暖,温暖当然就是春天的象征了;以此类推,火代表南方、夏天;金代表西方、秋天;水代表北方、冬天;而土则是四季过度的阶段,表示中和,所以土代表黄、中。这一套五行理论不但是道家修炼的基础而且是中国所有古代占卜术的基础,人们判断事情的吉凶祸福、得失成败就依据五行生克与旺衰的变化为依据,虽然建国后占卜术被批驳为封建迷信,但是民间仍有许多乐此不疲的人,有些人被演绎成“大师”近乎神人。我也喜欢看一些有关占卜方面的书籍,虽然还未登堂入室,但我认为不能简单的把这些斥之为“迷信”,而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去挖掘探究建立在阴阳五行基础上的占卜术为何能有准确的预测,知其所以然而然才是科学的目的吧。

Sunday, November 3, 2013

虛擬主機

Windows虛擬主機基於成本上的考量,一般而言規格都比 Linux的主機規格來的差, 但當然還是有許多的客戶必須使用 Windows的虛擬主機, 因為他們必須使用 ASP.NET的方式來建立他們的網站 還有一些客戶需要使用到微軟的 MSSQL資料庫,這是使用 Windows平台的兩項主要的需求, 我們仍然遵循各大美國權威的虛擬主機網站的推薦,將規格相對太差的,或是太貴的主機商排除, 很慶幸的仍有不錯的選擇 ------------ Hostmonster申請步驟說明 Bluehost申請步驟說明 Fastdomain申請步驟說明 GreenGeeks申請步驟說明 HostMetro申請步驟說明 Webhostingpad申請步驟說明 Ixwebhosting申請步驟說明 iPower申請步驟說明 FatCow申請步驟說明 iPage申請步驟說明 Arvixe申請步驟說明 HostGator申請步驟說明 JustHost申請步驟說明 midPhase申請步驟說明 Certifiedhosting申請步驟說明 WebhostingHub申請步驟說明 HostExcellence申請步驟說明 StartLogic申請步驟說明 HostICan申請步驟說明 Lunarpages申請步驟說明 HostPapa申請步驟說明 Webhostingbuzz申請步驟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