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3, 2013
釋迦牟尼
最著名的是佛開示: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布施!」
一、為和顏施:對于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布施。
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并勉人切實力行。
三、為心施:為對方構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布施。
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布施。
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并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釋迦牟尼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古早教育,兼習兵法與武藝,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
到成年時,娶同族摩訶那摩長者的女兒耶輸陀羅為妻,生有一子名羅睺羅。
相傳釋迦牟尼14歲那年曾駕車出遊,在東南西三門的路上先后遇著老人、病人和死尸,
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慘的現象,非常感傷和苦惱。
最后在北門外遇見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門,從沙門那裡聽到出家可以解脫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發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29歲(一說19歲)時,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毅然離開妻兒,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離家之后,釋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學習禪定,后又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來七天進一餐,
穿樹皮,睡牛糞。
6年后,身體消瘦,形同枯木,仍無所得,無法找到解脫之道。
于是便放棄苦行,入尼連禪河洗凈了身體,沐浴后接受了一個牧女供養的乳糜,還原了健康。
之后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后稱菩提樹)下,沉思默想。
據說,經過七天七夜,終于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
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癡等煩惱不再起于心頭。這標志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
佛即佛陀,意為 覺者 、 知者.這一年釋迦牟尼35歲。
釋迦牟尼成佛后,開始他的傳教活動。
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隨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陳如等5個侍從,并向他們講說自己獲得徹悟的道理,
佛教史上稱這次說法為 初轉法輪.釋迦牟尼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跡遍布恒河流域。
所到之處,專心講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義,并組成了傳教的僧團。
弟子據說有500人,著名的有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優婆離等 十大弟子.
佛、法、僧這佛教的 三寶 已具備,佛教正式形成。
---------------
「Namo,南無」是指「歸命」的意思
「A,阿」翻作「無」
「mitā,彌陀」翻作「量」
「bhāya,佛」翻作「覺」
「阿彌陀佛」就是「無量覺」的意思。
淨土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法門而得名的一個宗派。
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日、韓、越等地,
至今不衰,其「淨土崇拜」的觀念對民間宗教白蓮教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與禪宗一樣,淨土宗的歷史淵源傳自古印度佛教,不過,在古印度淨土信仰和念佛法門並未成為一個專門宗派。
在中國的佛經翻譯事業中,來自古印度的佛教經典中有近百種佛經專門或者兼帶談到淨土念佛法門。
淨土法門在中國起步於漢晉時代的東林寺之慧遠大師,始於北魏曇鸞,經唐代善導法師(613年-681年)發揚光大。
---------------
太子Siddhartha的父親是淨飯王Shuddhodana,即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的國君。淨飯王寬厚、仁慈,全國臣民十分愛戴他。
淨飯王的妻子摩耶Maya夫人,具有很高的智慧,她具備所有的美德,且才華橫溢,性情溫和,純潔無瑕,深受人民的尊重。
摩耶夫人在恬靜的環境中,由右脅生出太子悉達多。太子的降生給全國增添了福德與歡樂。但太子出生不久,王后摩耶夫人便離開人世,升入天界。
王后的親妹妹波者波提將悉達多太子撫養成人,國王又立波者波提夫人為王后。
悉達多自幼智慧超人,國王敬請全國最好的老師教太子武藝、哲學、數學、醫學、工巧及其它知識。
太子文武全才,他的才華遠遠超過同時代的人。
悉達多太子長大成人後,力挫群雄,以其無可比擬的才華戰勝諸國太子,得以迎娶絕世佳人耶輸陀羅公主為妻,立為太子妃。
悉達多太子有兩位夫人。
一名夠毗耶,一名耶輸陀羅。夠毗耶是寶女,所以不曾懷孕。
耶輸陀羅則從悉達多太子修菩薩行,出家之夜起,便覺自己已身懷有孕了。
耶輸陀羅太子妃懷身孕六年不產,眾人都議論太子妃,說道:。太子出家修菩薩行,太子妃怎麼會懷孕呢?難道太子妃品行不端嗎?”
耶輸陀羅公主面對眾人的議論,義正辭嚴地宣誓:“我無他罪,我所懷子確實是太子遺留之體!”
諸家族人都說:“那為什麼久不生產,太子離家六年,你才懷孕呢?”
耶輸陀羅太子妃回答說:“這不是我所能明白和說清的。”
諸釋迦眾人聚會商議此事,都誹謗太子妃與他人不軌而懷胎,想稟告淨飯王,並狠狠地治耶輸陀羅的罪。
夠毗耶太子妃便向淨飯王說:“我經常與耶輸陀羅共住一室,我為她做證,她確實無罪。眾人議論皆屬誹謗。
等待她生下孩子,看孩子與悉達多太子相似否,到時再處置她也不晚呀。父王,您一定要分清是非啊!”
淨飯王素知兒媳品格高貴,行為端正,故相信公主是被誹謗,淨飯王寬厚處之,眾族人也就不敢再有所舉動。 等到悉達多太子成佛之夜,羅睺羅誕生了。
淨飯王因太子出家,非常悲哀,時時思念出家苦行的兒子。淨飯王見到剛剛出生的孫子,極像他的父親悉達多太子,愛憐孫子如珍寶,以至忘記了因太子出家給他帶來的憂傷。
淨飯王告訴群臣說:“我的兒子出家至今未歸,今得其子與父無異。耶輸陀羅,我的兒媳品行端正,為國生子,其功莫大,以後再不可誹謗太了妃!”
舉國上下皆大歡喜,慶賀羅睺羅的誕生。耶輸陀羅公主終於得以昭雪。
悉達多太子修行成佛以後,為度父母及本國眾生,回到故國迦毗羅衛國。
淨飯王思兒心切,已白髮蒼蒼。聞兒子回到故土,欣喜異常。耶輸陀羅公主常獨守內宮,思念夫君,日日祈禱,得知太子成佛歸來,更是悲喜交加。兒子羅睺羅年已七歲,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釋迦牟尼佛。
佛回到迦毗羅衛國,度化眾生,法輪常轉,開啟智慧。當時,淨飯王及耶陀公主,常請佛入王宮飲食。
耶輸陀羅精心準備了一百味歡喜丸欲敬獻佛陀。也將百味歡喜丸交給兒子羅睺羅,讓羅睺羅捧持獻給父親。
佛用神力變化為五百羅漢,個個皆如佛形象,與佛無異。羅睺羅年方七歲,從未見過父親,卻持歡喜丸徑直走到佛前,奉獻給佛祖。
此時佛收攝神力,又恢復比丘相,諸羅漢缽內皆空,唯見佛缽內裝滿歡喜丸。
耶輸陀羅見兒子與夫君如此相知,想起自己曾蒙受的不白之冤,恭敬地問佛陀道:“我以前因為什麼因緣懷孕六年?”
佛回答道:“羅睺羅前世時,曾做國王。當時有一位五通仙人來到王國,對國王說道,‘聞王以法治賊,請您治我罪!我總是偷用王水,用王楊枝。’
“國王說道:‘我剛剛登上國王尊位,今有水和楊枝,施於一切。’
“仙人道:‘國王雖已施楊枝與水,但我心不安,願王治罪,不要讓我以後有因果罪業之報。’
“國王說道:‘如果你一定讓我治你的罪,可稍等片刻,待我從宮中返回時再說。’
“國王入宮六日方出,仙人在外饑渴難忍。仙人見王出宮,說道:‘恐怕國王是以此方法治我之罪吧?’
“國王出宮,仙人辭謝離去。由此因緣,五百世後,羅睺羅得六年在胎之果報。”
----------------
阿難:歡喜
----------------
「尊者阿難等。唐宋譯作阿難陀,略稱阿難。譯曰慶喜、歡喜,又云無染。
乃白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也。生於佛成道日。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
乃曰,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為阿難。」
我們看到此地。尊者阿難,這裡有個等,等是等其餘的,因為五種原譯本裡面,列名最多的有三十多位,
這是夏老會集的時候,在裡面取其重要表法的,其他的都省略掉,所以用個等字。
唐譯、宋譯都翻作阿難陀,陀是尾音,
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古人,喜歡簡單,把尾音都省掉,eg佛,佛後頭尾音是佛陀耶,把那個尾音也省略掉。
所以略稱阿難,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慶喜、歡喜的意思,也有無染的意思,他是白飯王的兒子。
世尊他的父親淨飯王,兄弟四個,
每一個人都有兩個男孩,所以釋迦佛的堂兄弟8人,堂兄弟當中他是老大,阿難是最小的,排到第八去了。
是佛成道日出生的,釋迦牟尼佛30歲成道,這個小弟就比他小30歲,三十歲成道。
出生的這一天,也是佛成道這一天,這個喜信報告到皇宮,淨飯王聽到太子成佛、證果了,
又聽到宮中出生這個小的小孩,就是佛的堂弟,小堂弟,他的姪子,所以非常歡喜。
他就說了,今天是大吉、是歡喜日,告訴來人,這個小孩應當給他起名叫阿難,就是阿難陀,歡喜的意思。
「又尊者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見其相者,聞其聲者,睹其威儀者,莫不歡喜,故以為名」,這個名是非常恰當。阿難也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佛有32相80種好,阿難有30相,所以很不容易。端正清淨,如好明鏡,明鏡裡面特好的。所以有人看到這個小孩,或者聽到他的聲音,看到他的動作,莫不歡喜,人見人愛這個小孩,所以他的大伯給他起的這個名字阿難,名實相符。「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出家之後,釋迦牟尼佛曾經帶他到天宮去看過,欲界天,也到龍宮去看過,大龍菩薩的住處,無論是在龍宮、是在天宮,他都沒有染污,心地清淨,所以這個名號也有無染的意思。「佛壽55歲時,阿難出家」,阿難出家是25歲。「侍佛25年」,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我們中國人講虛歲八十歲,外國人講實足年齡,實足年齡是79歲,他做佛的侍者25年,25年照顧佛陀。「佛所宣說,悉能憶持,不忘一字」。在佛陀弟子當中,他是記憶力最好的,理解力也特別強,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世尊講《楞嚴經》,他完全能夠理解佛說的這個意思,同時富樓那尊者證得四果羅漢,聽不懂,他能夠聽懂,這就是說明他的根性跟別人不一樣。所以他傳佛的法藏,迦葉尊者傳佛的禪宗,教下就是阿難所傳的。這個悉能憶持、不忘一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這當然是再來人。「《涅槃》稱阿難多聞士。又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故曰,多聞第一」。十大弟子當中,他是多聞第一。
-------------------
公元754年,中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於天平寶字元年(757年)在奈良Nara修建唐招提寺,成為日本律宗之祖。
Labels:
釋迦牟尼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