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31, 2013

李253

清華大學核工系唸書唸了十三年,沒得唸了才畢業。現在又回母系任教, 核能20年的不景氣,系名早改為工程與系統科學系,以能源及微奈米系統為研究主力,核能只是其中一部份。 另外幾年前,合聘了多位教授成立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繼續傳承核能教育,我當然也是其中一員。 核能20年不景氣,我早已改行作同步輻射X光與中子束運用於材料分析的研究工作, 也教授固態物理之課程,在清華當了13年學生,從來沒修過材料系及物理系的基礎課,反正教學相長,粉抹一番也是上場了

Wednesday, December 25, 2013

李中原

1997年的雙十節,印象中均是國恩家慶,在彩衣繽紛、鑼鼓暄天中,歡喜度過。 而尤其是高中三年的國慶日,在我青春的生命中,更是譜下了令人回味不已的樂章。 我忘不了高一那年,一向在班上表現傑出,也頗得人緣的我, 居然沒被老師選上擔任學校慶祝雙十國慶時的班指揮,反之由一位與我格格不入的同學出任; 當時心中十分懊惱、沮喪,有說不出的挫折感, 尤其想到要接受她的口令去前進、後退,簡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就在我心神不寧,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時候,教學組長突然把我叫去,要我擔任雙十國慶典禮中的記錄。 滿天的陰霾,頓時一掃而空,至今我猶感謝這任姓名與古代賢相伊尹顛倒的教學組長, 他使一顆年輕卻愛計較的心,重新的擁有自尊與自傲。 事實上,最令我暗中得意的事,是國慶日當天,各個班級在大操場上表演分列式時, 突然大雨傾盆而至,除了臺上的校長、各級長官與擔任記錄的我,沒被淋到外,幾乎每個人都衣杉盡濕、狼狽不堪。 高二時的國慶日,則如同初中時侯一般,全體同學聚集在總統府廣場前, 大家穿著土黃色符卡其布的軍訓制服,頭帶船形帽,在十月的秋陽下,聆聽先總統 蔣公的訓話, 然後在萬眾一心的口號聲中,隨著隊伍緩緩的遊行在重慶南路上,然後再至中華路解散。 雖然,沒有出鋒頭的新鮮事兒發生,但當時與同學手上拿小國旗,走在臺北街頭的影像,至令仍鮮明的映在腦海之中。 那是一種平安而又溫柔、自然而又溫暖的感覺。而我們這一代在五十年代成長、六十年代茁壯的孩子們, 很幸運的就在這樣的歲月中平安長大! 然而,1976年的雙十國慶,卻讓我初次嘗到了人生死別的哀痛。 養育我達廿二年之久的父親,就在當日的凌晨,瞑目長逝。 -------------- 中華民國 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學 博士 中原大學 圖書館 圖書館館長

Tuesday, December 24, 2013

風船葛

「風船葛」是一種藤蔓類的植物,其果實呈鈴鐺狀,俗稱「倒地鈴」。 特別的是,在其剔透輕巧的果實內,包裹著一顆顆黑白相間而成的愛心圖案,我們稱之為「愛心種子」, 自94年開始,我們將它作為中心的代表服務宗旨:把愛傳出去,讓愛蔓延…。

Monday, December 16, 2013

羅素養哲學雞

歸納法的困境。 羅素養了一隻哲學雞,每天定時定量餵食,經常帶牠散步,對牠說話,久而久之,牠看起來像一隻有智慧的雞。 羅素餵雞時,必先搖鈴三下,接著雞就出現,然後飽食一餐,這隻聰明的雞,學會了歸納法。 一天有位年輕的哲學家造訪,好客的羅素十分高興,拿起搖鈴搖了起來,雖然這不是餵食時間,雞還是出現, 羅素捉住雞脖子,聰明的雞見主人面露凶光,垂死掙扎說道:「主人,您也要殺我,難道歸納法不可靠嗎?」 白斬雞上了桌,主人將雞的話說了一遍。 客人說:「您殺雞,我吃素啊!」 「您怎麼不早說?我的哲學雞白死了!」 客人挾起一塊雞肉送進嘴裡,吃得津津有味。 羅素驚訝問道:「您不是吃素嗎?」 「沒錯,我吃素,可是我也吃葷。」 ------------------------------------ 傳統邏輯: 在三段論中只有三項,因為在結論中的兩項已經在前提中了,而有一項是兩個前提所公共的。這導致了下列定義: 在結論中的謂詞叫做大項,「P」 在結論中的主詞叫做小項,「S」 公共項叫做中項,「M」 包含大項的前提叫做大前提 包含小項的前提叫做小前提 三段論總是寫成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所以AII形式的三段論寫成 A M-P 所有貓都是食肉的 I S-M 有些動物是貓 I S-P 有些動物是食肉的 語氣和格 三段論的語氣(mood)由兩個前提的性質和數量來區別。 有八種有效的語氣: AA,AI,AE,AO,IA,EA,EI,OA。 三段論的格(figure)由中項的位置來確定。 在第1格中,亞里士多德認為它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最接近的反映了我們的推理過程,中項是大前提中的主詞,小前提中的謂詞。在第2格中,它是兩個前提中的謂詞。 在第3格中,它是兩個前提中的主詞。 在第4格(但是亞里士多德沒有討論它)中,它是大前提中的謂詞,小前提中的主詞。 所以 第1格 第2格 第3格 第4格 M-P P-M M-P P-M S-M S-M M-S M-S S-P S-P S-P S-P 換位和簡約 換位(conversion)是通過重新安排項來簡單的把命題變更成另一個的過程。簡單換位是保持命題的意思的改變。例如 「有些S是P」換位成「有些P是S」 「沒有S是P」換位成「沒有P是S」 「偶然」(per accidens)逆轉涉及到把命題變更成它所蘊涵的另一個不是等同的命題。例如 「所有S是P」換位成「有些P是S」 (注意為了使偶然換位有效,「所有S是P」中涉及到了一個存在性的假定) 按亞里士多德的解釋,他認為只有第一或完美的格是完全透明的推理過程。 不完美的三段論的有效性,只在經過對它的前提的換位,把它轉變成第一格的某個語氣的時候才是明顯的。 這被經院哲學家叫做簡約。 四種命題: A型:全稱的和肯定的(「所有人都是必死的」) I型:特稱的和肯定的(「有些人是哲學家」) E型:全稱的和否定的(「沒有哲學家是富裕的」) O型:特稱的和否定的(「有些人不是哲學家」) 這叫做命題的「四重方案」。(字母A、I、E和O的起源請見下面的「三段論」格言)。 亞里士多德用對立四邊形總結了這四種命題之間的聯繫。 三段論是解釋那些真前提的組合產生真結論的形式理論。 使用William of Shyreswood(1190-1249)在13世紀上半葉寫一本手冊中首次介入的所謂的助記韻文。 Barbara, Celarent, Darii, Ferioque, prioris Cesare, Camestres, Festino, Baroco, secundae Tertia, Darapti, Disamis, Datisi, Felapton, Bocardo, Ferison, habet Quarta insuper addit Bramantip, Camenes, Dimaris, Fesapo, Fresison. 每個詞表示一個有效的語氣公式並依據下列規則來解釋: 前三個母音指示三個命題的性質和數量, 所以Barbara: AAA, Celarent: EAE並以此類推 在前四個公式之後的每個公式的開端輔音指示這個語氣要簡約到前四個語氣中的哪一個有相同開端輔音的語氣 「s」緊隨在母音之後指示對應的命題在簡約期間要被簡單換位 「p」緊隨在母音之後指示對應的命題要被「部分的」或偶然換位 「m」在公式的前兩個母音之間指示兩個前提要被調換大小前提的角色 「c」在前兩個母音之後出現指示這個前提要被結論的否定所替換,而做「不可能性」簡約,就是說結論的否定和另一個前提推導出這個前提的否定。 有一些與三段論有關的格言和韻文。它們的作者不得而知。例如: 字母A、I、E和O是來自拉丁文Affirmo和Nego的母音。 Asserit A, negat E, sed universaliter ambae Asserit I, negat O, sed particulariter ambo Shyreswood版本的「Barbara」韻文如下: Barbara celarent darii ferio baralipton Celantes dabitis fapesmo frisesomorum; Cesare campestres festino baroco; darapti Felapton disamis datisi bocardo ferison. 還有常見的: Barbara, Celarent, Darii, Ferioque prioris Cesare, Camestres, Festino, Baroco secundae Tertia grande sonans recitat Darapti, Felapton Disamis, Datisi, Bocardo, Ferison. Quartae Sunt Bamalip, Calames, Dimatis, Fesapo, Fresison.

Sunday, December 15, 2013

嫦娥三号

中国的登月行动可能导致NASA的月尘环境研究毁于一旦。 CNN称,嫦娥三号着陆会在月球表明产生可见的羽流,这将干扰NASA正在进行的研究。 羽是可見的煙氣樣結構,其中可能包含所排放的廢氣或煙氣的堆疊,並釋放到大氣中的污染物。 這個細長的煙樂隊已更改其當地的環境條件而異的特性。 這些條件可能包括物理、 化學污染物、 天氣條件和順風地形的性質。 -------- 美军间谍卫星分辨率可达十厘米

Saturday, December 14, 2013

關說

檢評會調查報告,陳守煌被約詢時說,六月下旬接獲王金平來電說: 「有許多二審檢察官對於一審有罪、二審改判無罪案件,經常為了避免責任濫行上訴, 希望檢察官能有道德勇氣,同時希望檢察官對於柯建銘委員的案件是否上訴,應詳予審酌。」 王金平還說,「這個案子…如果沒有判決違背法令的情形,你們檢察官不要隨便找一個理由, 然後就隨便上訴,讓案件拖延不決。」 關說疑雲爆發後,王金平始終表示「並非針對個案」,也無關說;但這項調查結果,推翻王金平的說法。 全文網址: 檢評會 認定王金平關說 | 檢評移送黃世銘

Thursday, December 12, 2013

柏拉圖40對話錄

早期對話錄10: 申辯篇 · 查密迪斯篇 · 克利同篇 游敘弗倫篇 · 阿奇拜得篇之一 大希匹亞斯 · 小希匹亞斯 伊安篇 · 拉凱斯篇 · 呂西斯篇 中期對話錄:8 克拉底魯篇 · 歐緒德謨篇 · 高爾吉亞篇 美涅克塞努篇 · 美諾篇 · 斐多篇 普羅泰戈拉篇 · 會飲篇 中晚期對話錄:4 理想國 · 斐德羅篇 巴曼尼得斯篇 · 泰阿泰德篇 晚期對話錄:7 克立托封篇 · 蒂邁歐篇 · 克里底亞篇 智者篇 · 政治家篇 菲力帕斯篇 · 法律篇 具有爭議的作品:14 阿克西俄庫篇 · 德謨多庫篇 伊庇諾米篇 · 書信集 · 厄律克西亞篇 阿爾孔篇 · 希巴克篇 · 米諾斯篇 論正義 · 論道德 情敵 · 阿奇拜得篇之二 西緒福篇 · 泰戈斯

Wednesday, December 11, 2013

人类史上十大重要人物

历史人物谁重于泰山、谁轻于鸿毛,史家通常都要花一轮口水评估各人成就。美国两电脑学家则以数据定高下,研判出耶稣是人类史上最重要人物。   斯基纳(Steven Skiena)和沃德(Charles Ward)在新书《谁最大?历史人物的真实排名》为历史名人重要性排名,纯用数据分析,数据来源包括维基百科英文版、已扫描的数以百万计书籍等。   两人指他们衡量历史人物重要性的方法,就像Google为网页重要性排序,会参照各人条目得到有多少网页连结、长度、读者人数等,越多人提及的人物排名就越高,并考虑了人气随年月过去而减弱的因素,令古今人物有公平比较。结果耶稣、拿破仑和莎士比亚排名前三位。   斯基纳说:“耶稣死了2000年仍有超过20亿的追随者,可说是出奇成功的历史爆红人物。”   附:人类史上十大重要人物   1)耶稣基督   2)法国一代枭雄拿破仑   3)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   4)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   5)美国前总统林肯   6)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   7)德国纳粹狂人希特勒   8)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9)亚历山大大帝   10)美国前总统杰斐逊

Tuesday, December 10, 2013

宗教研究

在宗教研究中,宗教可大分為高等宗教和低等宗教(或稱民間宗教)兩大類。 高等宗教如道教、儒教、佛教、回教、猶太教、基督宗教(包括了基督教、天主教、和東正教)等, 這類宗教在社會功能上的確有教化民眾,提升道德價值觀,甚至完善社會文化生活的功能。 對於這類宗教,某程度上我們的確可以說這類宗教都是渡人向善。 但實際上,宗教不只有以上幾種,很多人們常見的民間宗教,其實都是宗教但卻沒有以上的教化功能。 民間宗教通常只關注於如何消災解難和增強運氣,而是否渡人向善根本不是這類宗教的關注點。 而且有部份宗教其實是渡人向惡,就如一眾我們稱之為邪教的宗教。 因此宗教都是渡人向善?答案是不一定的。 但如果我們只談高等宗教,它們確是有渡人向善的社會功能, 那麼基督徒為甚麼還要求其他人信基督教呢?基督教有何獨特之處? 在一個強調宗教多元和宗教自由的社會裡,我們當然不能強迫任何人必須信某個宗教。 而且信仰本來就是一件出於自發才會有意義的事情。 但當我們嘗試研究以上幾個的主要高等宗教,我們會發現基督信仰的確有其獨特之處。 大部份的高等宗教都嘗試解決人類痛苦和死亡這兩大問題,並嘗試提出它們各自的解決方法。 道教以修煉成仙之法,盼望他日飛升,以解脫地上的痛苦作為答案,而在地上的生活則強調無為。 儒教從整體社會制度的角度去理解痛苦的問題,因此以仁為中心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認為民眾痛苦的解決之道。 佛教對人類的痛苦則以「苦、集、滅、渡」四聖諦作為解釋,而解決方法就是 透過八正道的修行方式達至成佛的境界,並強調過程中的功德。 而回教和猶太人雖然都同樣相信天地間只有一位真神,但對於痛苦和死亡的解決之道, 前者就認為要透過行「五功」,而後者則強調遵守摩西的律法。 當我們觀察以上高等宗教對痛苦和死亡的解決之道時,我們會發現它們都離不開要做一些善行, 或功德,或遵守某些戒律,才能使人達到所謂的「得救」。 似乎這些高等宗教都在強調著人必須努力做一些事,而且似乎都高估了人的能力。 但唯獨基督信仰(包括了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三大傳統),對人類的痛苦和死亡, 卻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見解,就是耶穌基督所說的赦罪之道。 新約聖經教導我們人不能因善行而得救,因為人的罪性未被解決。 基督信仰所提出的獨特答案,是透過上帝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親自為人類的罪孽受苦犧牲乃至受死, 才能除掉人心中的罪性,而透過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痛苦和死亡被完全戰勝。 人只要透過向耶穌基督認罪悔改(即承認自己的罪惡和不足,並承認自己需要上帝的幫助), 罪惡就立刻被赦免,而且罪性也被除掉,立刻「得救」。 在歸信那刻,這個人的人生立刻出現了一個新的可能性。 簡單地說,基督信仰與其他高等宗教最根本的分別在於耶穌基督是先救而後教, 而其他的高等宗教只強調教,而得救與否則視乎個別人的個人努力。 由於基督信仰這種先救而後教的赦罪之道,保證了人的得救地位,然後才慢慢幫助一個人去更新改變他的生命。 因此基督徒常常會邀請其他人先去接受耶穌基督這個赦罪之道,使其先在你身上生效,然後才慢慢處理生命中的其他問題。

ideology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原自英文“Ideology”一詞,即從觀念發展起來的思想理論體系,意思是觀念的科學。 但意識形態這個概念的正式提出和闡釋應始於法國的啟蒙運動。 最早提出這個概念並立之為觀念科學的是法國18至19世紀的學者特斯杜‧德‧托拉西(Destutt deTracy)。 他寫了《意識形態的要素》(或《意識形態的基礎》)一書,對中世紀以來充斥哲學中的偏見和神學觀點進行理性的批判。 他主張以理性作為意識形態的基礎,並以之為所有科學的基礎。 托拉西認為意識形態是以理性對思想來源進行剖析,從而揭示社會法則與自然法則相一致, 托拉西對意識形態的詮釋對後來各種意識形態學說產生極大影響。 意識形態的理論,基本上可分為兩大派系。 第一派即是始於托拉西,一直到20世紀的經驗主義和結構主義等,在英法及後來的美國哲學中佔主導地位。 他們推崇理性,以自然科學的思想方式架禦社會科學,認為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應與自然科學一致。 因此,凡符合這法則的社會理論便給於肯定,否則便貶斥。 這一派最主要的發展是否定意識形態對社會的重大作用,並視之為社會問題的根源。 另一派便是源自德國的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經由馬克思、曼赫姆、哈巴馬斯到法蘭克福學派的曆史主義傳統。 黑格爾在其《精神現象學》中提出對意識的廣義和狹意的解說。 廣義的意識泛指一切精神現象; 狹義的意識則是精神現象學的最初階段。其狹義的闡釋,“教化”與“異化”概念的提出, 對意識形態概念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 費爾巴哈則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進行了批判,馬克思等則以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了意識形態。 這一派認為研究人類社會與研究自然有極大的差別,但不認為意識形態與自然科學相對立。 他們肯定意識形態是特定社會集團在特定時代以特定立場發展形成的一種社會理論。 因此,意識形態是特定社會集團對社會認知的最高理論形式,是社會理論的思想體系。 所以,意識形態也稱為社會意識形態。 馬克思把意識形態理論充份開拓和發展起來,因之形成馬克思主義。 他辯證地對待托拉西和黑格爾這兩派學說,兼容並蓄地融彙到自己的意識形態學說中。 其最重的發展是把經濟、政治和社會理論發展為其意識形態的主體內涵。 由於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深廣開拓,而使意識形態這個概念廣泛流傳, 因而有意識形態狹意的說法,指的便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 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十分重視意識形態本身的批判意義和作用。 馬克思從事經濟、政治和哲學的研究,深入探討階級理論。 正是他生活時期的經政和社會現實促使他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 馬克思從經政社會曆史和現實出發達致唯物史觀的認識,從而奠定了他創立的意識形態的基礎。 簡單地說,意識形態是某個歷史時期的一種社會思潮,反映一定階級或特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系統思想、 觀念的總體,也即是政治制度、經濟和社會型態的思想體系。 由它形成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現為一種政治路線,亦為其思想鬥爭的理論基礎。 ideology ,(意識形態,有翻成 意識型態 或 意的牢結),基本上此術語是常用在政治學, 社會學 ,哲學,文化學, 等領域之分析. 心理學 並未 特別 加以 解釋 它, 不過 若從 心理學的 角度 要加以解說 意識形態 (意識型態, 意的牢結 ), 可以如此解說 : ideology 意識形態 (意識型態, 意的牢結), 是個人 或 某一群人 或 某一團體 基於 自己主觀上 認知, 形成一套 對於 現存 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等現象 加以 解說 論述 的 思想觀念 體系, 並且對現存之 上述現象提出 辯護或質疑. 舉例來說, 政治上所謂的 泛藍 或 泛綠 支持者,雙方其實都有自己的意識型態, 人有意識型態 未必好也未必不好, 有些喜歡 稱 中立者的人們,其實心理背後還是有傾向 某種意識型態(泛藍 或 泛綠 或其他),只是他們不願承認或自己不自覺. -------------- 柏拉圖是西方第一個哲學天才,應該不為過。 他可以說是綜合希臘哲學百家,集巴門尼德斯(存在論)、赫拉克里斯(生成論)、 畢達哥拉斯(數理論)與蘇格拉底(辯證法、倫理學)等學說於一身,完成了一次巨大的優美融合。 柏拉圖以降,西方人逐漸拉出「二元論」思想。 理型論(theory of forms, or theory of ideas)是柏拉圖(Plato)最出名的理論之一。它的基本主張是這樣的︰存在有理型(form,中文或譯為「形式」、「共相」,idea,中文譯為「觀念」、「理念」)這種東西。理型是世間萬物的性質最純粹完美的形式,也使得世間萬物具有它們所具有的那些性質的原因。世界上有很多馬,每一匹馬都不大一樣,有的鬃毛比較長,有的腿比較短,但是我們知道牠們都是馬,這是因為存在有一個馬的理型,牠是一隻最完美的馬,世界上的馬之所以會長成那個樣子(擁有作為一匹馬該有的那些性質)是因為牠們分有(或者摹仿)了馬的理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綠色的,實際上每個綠色的東西看起來可能都不太一樣,有些比較亮,有些比較暗,但是我們知道它們都是綠色的,這是因為存在有一個綠的理型,它是最綠最完美的綠色,世界上那些綠色的東西之所以會是綠色的都是因為它們分有了綠的理型。就像雕刻家臨摹馬的姿態雕刻出作品一樣,世界上的馬也都是理型馬的臨摹。所有的理型都存在於一個神所創造的純粹的世界(pure land),這個世界完全由理型組成,因而一切都是完美的。在呱呱墜地之前,人的靈魂就是居住在這個純粹的世界裡。 柏拉圖提出理型論,大概是基於這些理由︰ 1.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互相類似的,每匹馬都長得差不多、每隻狗都很類似、每座橋都有共同的結構、每個善行都有互通的性質。柏拉圖相信說,就像是要做出一系列相同的作品需要有一個模子一樣,既然世界上有那麼多東西互相類似,一定存在有某個東西作為它們模擬的對象。 2. 雖然有一些東西在單一面向上彼此並不是完全相同,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歸納出它們在那個面向上共同具有的性質。例如雖然每顆球都不太一樣,有的比較大有的比較小,有的比較扁有的比較圓,我們還是可以認出這些球所共有的性質︰「圓」。柏拉圖認為這是因為人的靈魂曾經在純粹世界看過理型圓,所以可以在現實世界中經由接觸大大小小的圓而回憶起它們共通的圓的性質。 3. 有一些知識似乎是不需要經驗就能得到的。在對話錄《美諾》篇裡,柏拉圖藉由蘇格拉底和美諾的奴隸的對話顯示說,雖然沒受過教育的奴隸什麼都不懂,但是在經過一些暗示,還是可以展現出對於幾何學定理的掌握。柏拉圖相信這也是人類回憶起在純粹世界的美好時光的例子。 4. 有一些人相信說我們之所以會擁有各種東西的概念,是因為我們對於感官經驗進行歸納,我們擁有正方形的概念,是因為我們看過正方形;我們擁有溫暖的概念,是因為我們經驗過溫暖。但是這個理論無法說明我們為什麼會擁有「最完美」這個概念,因為很顯然我們沒有經驗過任何最完美的東西。柏拉圖相信理型論為這個難題提供了合理的解答︰我們知道「最完美」這個概念,是因為我們逛過純粹世界,那裡什麼鬼東西都有。 5. 我們似乎可以說世界上的東西總是蘊含著矛盾︰有一些行為從某種角度來看是善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不是善的;梅花鹿和狗比起來很高,站在大象旁邊又顯得矮了。柏拉圖認為知識的對象不可能蘊含矛盾,是故感官所帶來的東西是虛幻的,不能帶來知識的。所以,我們的知識的對象一定是某些不矛盾、純粹的東西,對於這些東西來說,如果它是善的,它就不會是不善的;如果它是高的,它就不會是矮的。這種東西顯然在感官世界找不到,因此一定是來自於純粹世界。 理型論在形而上的蘊含(理型存在,並且是萬物的性質的來源)和知識論上的蘊含(知識全部都來自於回憶)一般來說在當代沒有多少哲學家接受。沒有人會相信真的存在有一個理型構成的世界,世間萬物之所以長成那個樣子都是因為分有了理型。也沒有人會相信人的靈魂曾經和一堆理型住在一起,而出生之後的學習其實只是把過去的記憶慢慢回想起來。前面支持理型論的五個理由裡事實上都存在著錯誤,但是我打算略過它們,直接討論一些理型論本身的問題。至於那些錯誤是什麼,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想想看。 理型論是個很粗糙的理論,柏拉圖還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一大堆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加上後代哲學家的補充,理型論的內部問題大概有︰ 1. 理型論混淆了性質本身和性質的載體(bearer)。馬之所以為馬,是因為馬具有「是馬」這個性質(或者說,「馬性」),然而,「馬性」雖然可以讓具有它的東西變成馬,但是它本身只是一個性質,而不會是馬。理型論主張理型馬也是馬,違反直覺。 2. 根據理型論,一個行為是正義的是因為它分有「正義」這個理型。理型是純粹的東西,不需依賴其它東西而存在(現實世界的正義必須依附在行為或是政策上才能展現),所以在理型世界我們應該期望看到的不是純粹正義的行為,而是正義本身,我們可以勉強想像一匹完美的馬在純粹世界的完美草原奔馳,但是正義的理型本身在理型世界獨立存在?那會是什麼鬼樣子? 3. 當事物分有一個理型的時候,是分有理型的一部分還是分有理型的全部?如果是分有全部,理型要如何同時在不一樣的地方整個出現?如果是分有部份的話,那麼理性就不再是純粹不可分割的了,而且這會惹來一些麻煩,我們知道兩個東西會相等是因為分有了「相等」的理型,但如果只是分有了部份的「相等」的話,似乎我們就不能說它們是真正的相等了。 4. 理型論蘊含理型的無限增生。柏拉圖認為事物的共通性都是來自於分有同一個理型,世界上所有大的東西具有共通性︰它們都很大,所以我們知道它們都分有了「大」這個理型。但根據柏拉圖,「大」這個理型本身也是大的,因此「大」這個理型,和其它的大東西之間也有共通性︰它們都很大,所以我們必須假設另外存在一個「大」的理型2號,來支持「大」的理型1號和那些大的東西之間的共通性,這樣下去沒完沒了,似乎我們需要數都數不完的理型... 5. 根據柏拉圖,萬物的性質都是來自於那些存在在完美的純粹世界的理型。但是我們知道路邊的大便也具有「是大便」這樣的性質,那麼完美的純粹世界是不是也存在有最完美的大便?另外除了大便之外我們還可以找到許多應該要存在的不太好的理型,例如貪污的理型、嘔吐的理型等等...這些東西都在純粹世界裡面嗎?如果是的話,那麼純粹世界還會是一個完美的令人嚮往的世界嗎?如果不是的話,為什麼那些東西可以不經由理型就具有他們所具有的那些性質?

尼采,找神,

尼采F. W. Nietzsche,1844-1900在1882年出版的《歡愉的知識》第125節,寫下了下面這個故事:   「瘋子──你們聽過那位瘋子的事嗎?──白晝提燈,跑向市場,不停地說:『我在找神!我在找神!』 ──市場上聚著許多不信神的人,瘋子就成為大家嘲諷的箭垛。 一個說:『神已行蹤不明了嗎?』 另一個說:『神像孩子般迷路了嗎?』 『是不是神在捉迷藏呢?神怕我們嗎?祂搭船先走了呢?還是搬了家?』──人群喧嚷狂笑。 瘋子在他們中飛奔,瞪眼看著每一個人。 他叫道:『神到哪裡去了?我告訴你們吧!是我們殺了神──你們和我!我們都是殺神的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啊?.... 看!我們不是在無邊的虛空中彷徨迷失了嗎?可不該白天提燈了嗎? 掘墓人葬神的喧嘩還沒有聽到嗎?神腐臭了沒有?──神已腐爛了!神已死!神沒有活! 是我們殺了神!我們是兇手中的兇手!』」 ---------------------- 2300年前,古希臘哲人狄奧根尼Diodenes(BC 404-323)打著燈籠也找不到一個誠實的人; 据说第欧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 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Alexender the great, BC 356-323)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 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 他躺在光溜溜的地上,赤着脚,胡子拉茬的,半裸着身子,模样活像个乞丐或疯子。可他就是他,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大清早,他随着初升的太阳睁开双眼,搔了搔痒,便像狗一样在路边忙开了他的公事”。他在公共喷泉边抹了把脸,向路人讨了一块面包和几颗橄榄,然后蹲在地上大嚼起来,又掬起几捧泉水送入肚中。他没工作在身,也无家可归,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人。街市上熙熙攘攘,到处是顾客、商人、奴隶、异邦人,这时他也会在其中转悠一二个钟头。人人都认识他,或者都听说过他。他们会问他一些尖刻的问题,而他也尖刻地回答。有时他们丢给他一些食物,他很有节制地道一声谢;有时他们恶作剧地扔给他卵石子,他破口大骂,毫不客气地回敬。他们拿不准他是不是疯了。他却认定他们疯了,只是他们的疯各有各的不同;他们令他感到好笑。 此刻他正走回家去。 他没有房子,甚至连一个茅庐都没有。他认为人们为生活煞费苦心,过于讲究奢华。房子有什么用处?人不需要隐私;自然的行为并不可耻;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没什么必要把它们隐藏起来。人实在不需要床榻和椅子等诸如此类的家具,动物睡在地上也过着健康的生活。既然大自然没有给我们穿上适当的东西。那我们惟一需要的是一件御寒的衣服,某种躲避风雨的遮蔽。所以他拥有一张毯子——白天披在身,晚上盖在身上——他睡在一个桶里,他的名字叫第欧根尼。人们称他为狗”,把他的哲学叫做犬儒哲学。他一生大部分时光都在希腊的克林斯城邦度过,那是一个富裕、懒散、腐败的城市,他挖苦嘲讽那里的人们,偶尔也把矛头转向他们当中的某个人。 他的住所不是木材做成的,而是泥土做的贮物桶。这是一个破桶,显然是人们弃之不用的。住这样的地方他并不是第一个,但他确实是第一个自愿这么做的人,这出乎众人的想法。 第欧根尼不是疯子,他是一个哲学家,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他的学说;他向那些愿意倾听的人传道;他拥有一批崇拜他的门徒。他言传身教地进行简单明了的教学。所有的人都应当自然地生活,他说,所谓自然的就是正常的而不可能是罪恶的或可耻的。抛开那些造作虚伪的习俗;摆脱那些繁文缛节和奢侈享受:只有这样,你才能过自由的生活。富有的人认为他占有宽敞的房子、华贵的衣服,还有马匹、仆人和银行存款。其实并非如此,他依赖它们,他得为这些东西操心,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这上面。它们支配着他。他是它们的奴隶。为了攫取这些虚假浮华的东西,他出卖了自己的独立性,这惟一直实长久的东西。 有好多人对社会生活感到厌倦,都逃避到小小的农庄上、静静的乡村里,或隐居的山洞中,在那里过着简朴的生活。第欧根尼不这样做。他是一个传教士。他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那就是“重铸货币”②:拭去人类生活上面的金银蒙尘,揭除陈规陋习的假面具,重新印上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 公元前4世纪,其他伟大的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主要是在自己的私塾里教学。但对第欧根尼来说,实验室和标本,大课堂和学生,这些都存在于芸芸众生中间。因此他决定住在雅典或科林斯,那里来自地中海一带的游客络绎不绝。他故意在大庭广众中这样做,目的是向世人显示什么是真正的生活。 他认为世人大都是半死不活的,大多数人只是个半人。在中午,光天化日下,他打着一盏点着的灯笼穿过市井街头,碰到谁他就往谁的脸上照。他们问他何故这样,第欧根尼回答:“我想试试能否找出一个人来。” 有一次,见到一个达官贵人正让仆人帮他穿鞋,第欧根尼对他说:“他为你揩鼻涕的时候,你才会真正感到幸福:不过这要等到你的双手残废以后。” 曾经爆发过一场严重的战争,连浑浑噩噩、醉生梦死的科林斯人都不禁惊恐万状。他们开始厉兵秣马,重新修建荒废已入的防御工事。第欧根尼也推着他那破旧的木桶在地上滚来滚去,“看到你们忙得不亦乐乎,”他说,“我想我也该干点什么事情啦!” 他就这样生活着——像一条狗,有些人这样说,因为他全然不顾社会规范,而且还朝他所鄙视的人咧嘴叫喊。此刻他正躺在阳光下,心满意足,乐也悠悠,比波斯国王还要快活(他常这样自我吹嘘)。他知道他将有贵客来访,但仍然无动于衷。 狭小的广场开始充满黑压压的人群。僮仆、士兵、文书、官员、外交家,他们逐渐在第欧根尼的四周围成一个圈子。他抬眼望去,就像一个清醒的人审视一群蹒跚的醉鬼,然后他摇了摇头。他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是亚历山大的奴仆。这位马其顿国王、希腊的征服者正在视察他新的王国。 年仅20岁,亚历山大比他的年龄要成熟和睿智得多。他像所有的马其顿人一样嗜酒,但他一般能够适可而止;他对待妇女彬彬有礼,不失骑士风度。像所有的马其顿人,他热衷打仗;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指挥官,但并非只是一部军事自动机器。他善于思考。亚历山大13岁就师从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汲取希腊文化精华。亚里士多德教授他诗歌、哲学,特别是政权的形态和应用;此外还向他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的确,正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亚历山大学会了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找到富有启发性的东西。 眼下亚历山大在科林斯担任他父亲腓力二世所创建的希腊城邦联盟的首脑。他到处受欢迎受尊崇受奉承。他是一代英雄。他新近被一致推举为远征军司令,准备向那古老、富饶而又腐败的亚洲进军。几乎人人都涌向科林斯,为的是向他祝贺,希望在他麾下效忠,甚至只是想看看他。惟独第欧根尼,他身居科林斯,却拒不觐见这位新君主。怀着亚里士多德教给他的宽宏大度,亚历山大决意造访第欧根尼。 亚历山大相貌英俊,眼光炯炯有神,一副强健的身躯,披着带金的紫色斗篷,器宇轩昂,胸有成竹,他穿过两边闪开的人群走向“狗窝”。他走近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肃然起敬。第欧根尼只是一肘支着坐起来。他进入每一个地方,所有的人都向他鞠躬敬礼或欢呼致意。第欧根尼一声不吭。 一阵沉默。亚历山大先开口致以和蔼的问候。打量着那可怜的破桶,孤单的烂衫,还有躺在地上那个粗陋邋遢的形象,他说:“第欧根尼,我能帮你忙吗? “能,”“狗”说,“站到一边去,你挡住了阳光。” 一阵惊愕的沉默。慢慢地,亚历山大转过身。那些穿戴优雅的希腊人发出一阵窃笑,马其顿的官兵们判定第欧根尼不值一提,也互相用肘轻推着哄笑起来。 亚历山大仍然沉默不语。最后他对着身边的人平静地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第欧根尼。”他们以为这话自相矛盾。但亚历山大说此话自有他的道理。他理解别人所不能理解的犬儒主义。他是第欧根尼所自称的“世界公民”。像第欧根尼一样,他崇拜海格立斯③的英雄形象,当别人只为自己的利益费尽心机之时,这位英雄却在为人类而摩顶放踵。他知道世上活着的人当中只有征服者亚历山大和乞丐第欧根尼是自由的。

Monday, December 9, 2013

毕达哥拉斯,四种药草

西方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证明是毕达哥拉斯Pythagontas BC580-500)给出的。 -------------- 普羅塔格拉斯(Protagoras of Abdera Thrace BC490-420)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是萬物為是、非萬物為非的主宰, 在知識論上的主張是?經驗主義 ------------------- 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是以伊比鳩魯的學說為基礎,創建於西元前307年的一個哲學思想體系。 伊比鳩魯是原子論唯物主義者,擁護德謨克利特Demokritos 460-370 BC的原子理論。 他採信決定論,反對迷信、否認神的干預。 伊比鳩魯延續了昔蘭尼的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蘇格拉底的學生)的享樂論點,花園哲學家。 認為最大的善是驅逐恐懼、追求快樂,以達到一種寧靜(ataraxia)且自由的狀態, 並透過知識免除生理的痛苦(aponia),降低慾望。 伊比鸠鲁以他所谓的“四种药草”来总结他的哲学:“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伊比鸠鲁将哲学与医学相提并论的做法并不新鲜。他的主旨是:人应该拥有一个“哲学的药柜”,储存以上四种药方。 他還認為靈魂是物質的,由呼吸與熱之類的微粒組成。 在認識論方面,他強調感性認識的作用,認為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報導者, 感覺是人類認識的來源,感覺無所謂錯誤,它始終是真實的,錯誤在於人們對感覺所做的解釋與判斷的偏差。 他的人生觀比較消極,認為快樂就是善,是人的最終目的。 但他所指的快樂並非肉體感官的娛悅,而是指身心沒有痛苦和紛擾。 他主張人們在追求個人的歡娛享受時要以不損害國家和社會的利益為原則,國家的宗旨則是保障公民的生活幸福。 同時的一個影響深遠的哲學派別是斯多葛主義(後犬儒)。 它的創始人是塞浦路斯島人芝諾(公元前 335—263年)。 芝諾年輕時就像許多知識分子一樣移居文化中心雅典,長期在市內的畫廊向遊覽者宣講自己的思想。 爭取到許多信徒,人們於是把這一流派稱作畫廊學派。而畫廊stoa,故有斯多葛主義(一元論)。 斯多葛主義一直流行到公元6世紀,其間內容發生過不斷演變,唯心論的宿命論色彩越來越濃厚。 早期斯多葛派有唯物主義的傾向,如在自然觀上把世界的本原歸之於火,隨之有氣、水、土其它元素,最後一切為火所滅,開始新一輪的往復循環。這種火的本原說以及循環論的思想與赫拉克利特的觀點相同。在認識論上他們支持唯物論的反映論,認為知覺是外物在心上造成的印象,對業已獲得的知覺進行回憶就形成觀念。他們也同意赫拉克利特關於世界是發展運動的觀點,但又認為運動的決定因素或者說動力是世界理性,這是一種嚴格的必然性,實際就是命運。所以斯多葛派在社會人生方面宣揚克己修身、恬淡寡慾、服從命運的哲學,唯一的善就是德行。 ------------------- 一、經驗主義知識論:主張一切知識起源於經驗而非理性的學說。 經驗成於兩要素: 其一為感覺(sensation),另一為反省(或稱內感官internal sense)。 1.古希臘的哲人學派,是懷疑主義的發端者,普羅哥拉斯為代表,他說: 人為萬物的權衡,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真理的標準,除其自身的感覺和印象外,別無所謂客觀真理,否認了絕對知識的可能存在。 2.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在知識論上倡導感覺主義, 認為所有知識皆來自個體與外界原子的接觸,而心靈也是這些外界原子所構成,所有感覺經驗都是真的。 3.洛克是奠定經驗主義基礎的第一位功臣。 在他《人類的悟性論》中宣稱,人心最初猶如白板(tabulb rasa),一切知識皆來自感覺及反省所得的經驗。 知識的產生歷程是: 經驗→單純觀念(simpe ideas)→複合觀念(complex ideas)→知識。 一切事物一旦透過人體感官,就有產生觀念的能力,洛克稱為「性質」。 性質有兩種:「原始性質」(primary qualities)屬於物體本身,如體積、形狀、組織構造……; 根據此原始性質,使人發生各種感覺者,稱為「次級性質」(Secondary qualities),如色、聲、香味等。 4.英國經驗論另一大師休謨(David Hume)相信,所有觀念皆來自感官所得的印象或內在感覺。 指出人類瞭解的範圍極為有限,懷疑乃是對知識應有的健全態度。 休謨不僅是實證主義,確定知識起源於經驗而且僅限於現象界,也是懷疑主義與不可知論的發言人。 他將一切感知的經驗分為兩類:印象(感官的知覺)與觀念(想像或記憶的知覺)。 二、經驗主義的教育學說 將知識看作是經驗的產物,特別注重教育的效能,所謂「教育萬能論」,將兒童視為白板或黏土。 經驗主義表現於感覺唯實論,著重直觀教學與感官訓練的價值,對幼稚教育理論的貢獻極大。 許多兒童本位教育家,如:盧梭、裴斯塔洛齊、福祿貝爾、蒙特梭利,都特別看重感覺教育。 如蒙特梭利說:「……感覺教育為了有效,必須是一種練習,再沒有比科學化設計的教材教具,更能加強這種練習,避免兒童無益的摸索。」又說:「感覺教育所以重要,因為感官發展在高級智能活動之先,且為其引導。」 福祿貝爾為建全培養幼兒創造的本能,設計出具有發展性的、理想的玩具,並將其名為「恩物」(gaben,gifts),「恩物」為神所給予的「恩寵的賜物」之意。恩物有20種,前10種稱分解恩物又稱遊戲恩物,重於導向遊戲的發現,後10種稱手工恩物又稱綜合性恩物,主要在引導幼兒的發明與創作。 從恩物遊戲中訓練幼兒的「自動直觀」,而「自動直觀」是發展幼兒內在性質的有效方法。福氏是第一位闡揚「遊戲」功能及價值的人,「遊戲」是幼兒期最純粹的精神性活動,以確定的材料,適當的指導,有秩序、有層次地活動。而「遊戲」與「恩物」正是非常合乎幼兒的發展論,也即是今日幼兒教育提倡的「從遊戲中學習」的理念來源。 三、理性主義知識論 理性主義的字源來自拉丁文的「理性」(ratio),主張凡人具有「萬物皆備於我」的心靈。 1.希臘賢哲柏拉圖指出凡屬真實的存在,那麼一定是普遍的、不變的、圓滿的而且是統一的素質,它必然是屬於觀念或形式的世界,超越於感覺世界之外。 2.亞里斯多德也以為認識的對象在於此等普遍性的觀念,但觀念並非孤離或高懸於感覺世界之外,而是存在於感覺事物之內而成形式。 3.笛卡兒是法國數學家,主張知識的基礎在於先天而自明的觀念,他提出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我思故我在」,據此命題,笛卡兒建設其知識學,並肯定上帝的存在。 4.斯賓諾沙倡導單元論(monism),心理的認知與物理的現象原是一體的兩面。一切事物皆來自上帝的本質,為自因的存在所有真理形成一種融貫的而統協的整體,知識的目標就在認識這世界的單一性與完整性。 知識的過程可分為三個層次:最高者為直覺,其次為推理,最下的感覺經驗。 觀念也可分為:直覺觀念、充分觀念及混雜觀念。 5.萊布尼茲的智識論將真理分為兩種: 一為必然的真理(理性真理),是永恆而普遍的; 一為偶然真理(事實真理),是經驗的、個別的。無論哪一種觀念,都是先天的。 四、理性主義的教育學說 理性主義知識論推演到教育上是重視理論學識而輕視實用技能。課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夠啟迪心智,進而變化氣質的學問。認為道德文章不假外求,靠窮理養性獲得。 理性主義者往往劃分博雅教育與技藝教育,隱然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念。 教育方法上,重視領悟。 很容易流於形式訓練說,不重學習內容,重磨鍊智慧、陶冶理性。傳統的問答教學法,可將受學者的理性引導出來,似助產士接生時一樣的情形(如同產婆法)。

gifts of Magi by O Henry

Mr. James Dillingham Young ("Jim") and his wife, Della, are a couple living in a modest flat. They each have only one possession in which they take pride: Della's beautiful long, flowing hair, almost to her knees and Jim's shiny gold watch, which had belonged to his father and grandfather. On Christmas Eve, with only $1.87 in hand, and desperate to find a gift for Jim, Della sells her hair for $20, and eventually finds a platinum fob chain for Jim's watch for $21. She found the perfect gift at last and runs home and begins to prepare dinner, with 87 cents left. When Jim comes home, he looks at Della with a strange expression. Della then admits to Jim that she sold her hair to buy him his present. Jim gives Della her present – an assortment of expensive hair accessories (referred to as “The Combs”), useless now that her hair is short. Della then shows Jim the chain she bought for him, to which Jim says he sold his watch to get the money to buy her combs. Although Jim and Della are now left with gifts that neither one can use, they realize how far they are willing to go to show their love for each other, and how priceless their love really is. The story ends with the narrator comparing the pair's mutually sacrificial gifts of love with those of the Biblical Magi: The magi, as you know, were wise men – wonderfully wise men – who brought gifts to the new-born King of the Jews in the manger. They invented the art of giving Christmas presents. Being wise, their gifts were no doubt wise ones, possibly bearing the privilege of exchange in case of duplication. And here I have lamely related to you the uneventful chronicle of two foolish children in a flat who most unwisely sacrificed for each other the greatest treasures of their house. But in a last word to the wise of these days let it be said that of all who give gifts these two were the wisest. Of all who give and receive gifts, such as they are wisest. Everywhere they are wisest. They are the Magi.

Wednesday, December 4, 2013

唯名论和唯实论

要想理解唯名论和唯实论这两个概念,只要在这两个概念前面加另外一个单词,就容易多了: 概念的唯名论。或曰:概念只是一个符号,除了便于逻辑推理,它什么也不是了。 概念的唯实论。或曰:概念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人脑对现实的抽象,是世界的本质。 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就是人类语言中的各种“概念”, 比如:社会,能量,力,等等,是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唯实论), 还是人从众多的具体现象中抽象出来,在人脑内形成的只具名称意义,不具实在性的“东西”(唯名论)。 照这样来理解唯实论和唯名论, 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卢梭,黑格尔这些哲学家都是唯实论的代表。 而像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贝克莱,休谟)和现代哲学家,像维特根斯坦,胡塞尔,德里达这些都是唯名论的代表。

向蘇格拉底請教快樂

從下面這則故事中獲得啟示: 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快樂,卻遇到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他們向蘇格拉底請教,快樂到底在哪裡? 蘇格拉底說:「你們還是先幫我造一條船吧!」 這幫年輕人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放到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49天,鋸到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樹,挖空樹心, 造出一條獨木舟。獨木舟下水之後,他們把蘇格拉底請上船,一邊合力蕩槳,一邊齊聲高歌。 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 他們齊聲回答:「我們快樂極了!」 蘇格拉底道:「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為一個明確的目標忙得無暇他顧的時候突然來訪。」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永遠不要幻想借助空想去尋找自己、尋找快樂,而要在行動中尋找自己、尋找快樂。

公案三類:矛盾的、不可說的、與混用的

「KOAN」,佛家語,是「公案」﹑「話頭」﹑「以心印心」的意思。 KOAN+以自然與原生文化為探索的母體,在這母體中用心感受並真實表達, 企圖讓作品由土地慢慢”滋養”出來。並以集體創作模式來進行所有的設計工作, 期待創造出一種介質,一頭連結到人們用以感受的心,另一頭連結意識中莫可名狀等待察覺的意涵。 如詩詞,如音樂,如一段「話頭」(KOAN) 公案,禪語,指禪宗祖師的一段言行,或是一個小故事,通常是與禪宗祖師開悟過程,或是教學片斷相關。 公案的原義為中國古代官府的判決文書,臨濟宗以參公案作為一種禪修方式, 希望參禪者如法官一樣,判斷古代祖師的案例,以達到開悟,又稱公案禪。 三種類型的公案:矛盾的、不可說的、與混用的 禪宗語錄中,古來就一直困擾學者的,是為數不少的「矛盾」與「不可說」的公案。 所謂「矛盾」的公案,是指禪師們透過矛盾的語詞或動作,來表達他們所體悟的禪理。 例如,底下即是一個典型的實例;在這個實例當中,南北朝時代的一個禪師── 善慧大士(傅翕),利用一首句句矛盾的禪詩,來表達他所體悟的禪理: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另外,用行動來傳達「矛盾」之信息的例子,在禪宗的語錄當中,比比皆是。 例如,雪峰義存(西元822-908年)和他的徒弟玄沙師備之間,有一段故事,即是最佳的典範:  (雪峰義存禪)師一日在僧堂內燒火,閉卻前後門,乃叫曰:『救火!救火!』玄沙將一片柴,從□櫺中拋入。 師便開門。 事實上,比雪峰義存稍早的另外一位禪師──趙州從諗(西元777-897年),和他的師父南泉普願, 師兄弟黃□希運之間,也有一段異曲同工之妙的公案: (趙州從諗禪)師作火頭,一日,閉卻門,燒滿屋煙。 叫云:『救火!救火!』時大眾俱到,師云:『道得即開門。 』眾皆無對。 南泉將鎖匙於□間過與師,師便開門。 又到黃□,黃□見來,便開方丈門。師乃把火於法堂內叫云:『救火!救火!』 黃□開門捉住云:『道!道!』師云:『賊過後張弓!』 在雪峰義存的那個例子當中,雪峰在室內燒火,玄沙本來應該提水滅火,但是, 他卻「矛盾地」投了一片木柴,火上加火;而更奇怪的是,雪峰卻因此「得救」了,開門出來。 其次,在趙州從諗的例子當中,共有兩段故事: 其一是從諗閉門燒火,師父南泉把「鎖匙」投入室內,因而「救」了從諗。 依大正藏的註釋,引文中的「鎖匙」兩字,在較早的明本『景德傳燈錄』當中,略為「鎖」字。 南泉為了救火,本來應該直接用鎖匙從外面開門的,但是,他卻把鎖匙投到了室內。 而在明本中,更「矛盾地」投給趙州一把鎖,趙州卻因而「得救」了。 趙州從諗的例子當中,還有後半段公案:他的師兄弟黃□為了救火,進到著火的法堂大喊「道!道!」, 趙州卻告訴他的師兄弟說:你來遲了一步(賊過後張弓)! 換句話說,當黃□並沒有用「矛盾」的行動來「救」趙州時,趙州認為他自己並沒有被「救」。 因此,趙州的公案雖然分成了兩段,但是二者都是試圖透過「矛盾」的動作,來詮釋禪師們所體悟的真理; 只不過前半段採取了正面的詮釋方法,而後半段則應用了反面的表達手段罷了。 就這樣看來,趙州的公案和雪峰的故事,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綜上所述,禪師們為了表達他們內心所體悟的真理,往往用矛盾的語句 或矛盾的動作,來完成這種意圖。而這些矛盾的語句和動作,往往困擾了人們。 另一類困擾人們的公案,是明文說其「不可說」或以動作表示其「不可說」的例子。 其中最有名的例子,自然是「拈花微笑」的公案;這則公案,最早的出處應該是來自一部疑偽經──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經文說: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廣,以三千大千世界成 就之根,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捧之上佛....爾時,如 來坐此寶座,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 ,八萬四千人天。時,大眾皆止默然。於時,長老摩訶迦 葉見佛拈華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佛即告言: 『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 ,今方付屬摩訶迦葉。』言已默然。 在這則有名的公案當中,禪師們透過釋迦的口,明白地宣稱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真理,已經在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 默默無語當中,傳遞了下來。這似乎是一則迷人的公案,以致與 之類似的公案,屢屢出現在禪宗的語錄當中;例如,菩提達摩傳 法給慧可的經過,也是這樣「不可說、不可說」的: (菩提達摩)欲西返天竺,乃命門人曰:『時將至矣,汝等 蓋(盍?)各言所得乎?』時門人道副對曰:『如我所見, 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師曰:『汝得吾皮。 』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佛國,一見更不 再見。』師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 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師曰:『汝得吾骨。 』最後,慧可禮拜後,依位而立。師曰:『汝得吾髓!』 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 並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可曰:『請師指陳。』師曰:『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在這個例子當中,慧可採取「不可說」的方式,(亦即只禮 拜而不說話的方式,)來表達他內心所體悟的真理,因而獲得了 達摩的印可,傳給他禪宗第二代祖師的位子。這和迦葉利用微笑 而「不可說」的方式,因而獲得釋迦所付託給他的「正法眼藏」 ,是完全同一意趣的。 行文至此,我人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禪師們往往用兩種令 人困擾的方式,來表達他們內心所體悟的真理。這兩種方式是: (一)用「矛盾」的語句或動作,來表達內心所體悟的真理;(二) 用「不可說」的語句或動作,來表達內心所體的真理。事實上, 禪師們還往往把這兩種方式交互混用,而成為第三種方式:(三) 用「矛盾」而且「不可說」的語句或動作,來表達內心所體悟的 真理。底下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山匡仁禪)師聞福州大溈安和尚示眾曰:『有句、無句 ,如藤倚樹。』師特入嶺,到彼。值溈泥壁,便問:『承 聞和尚道,有句、無句,如藤依樹,是否?』溈曰:『是 。』師曰:『忽遇樹倒藤枯,句歸何處?』溈放下泥槃, 呵呵大笑歸方丈。師曰:『某甲三千里賣卻布單,特為此 事而來,和尚何得相弄?』溈喚侍者取二百錢,與這上座 去,遂囑曰:『向後有獨眼龍,為子點破在。』....後聞 婺州明招謙和尚出世,(原註:謙眇一目,)徑往禮拜。招 問:『甚處來?』師曰:『閩中來。』招曰:『曾到大溈 否?』師曰:『到。』招曰:『有何言句?』師舉前話。 招曰:『溈山可謂頭正尾正,祗是不遇知音!』師亦不省 。復問:『忽遇樹倒藤枯,句歸何處?』招曰:『卻使溈 山笑轉新!』師於言下大悟,乃曰:『溈山元來笑裏有刀 !』遙望禮拜悔過。(10) 在這則公案當中,「有句」和「無句」是互相矛盾、對立的 兩個概念。在現實的世界裡,任何一件事物如果是「有」,它就 不可能是無;反之,如 果是「無」,它就不可能是有。但是,事實上,這一對矛盾而不 可兩立的概念,卻是「如藤依樹」,彼此相互依持而存在。也就 是說,「有」是相對於「無」而說的;沒有「無」就不可能說「 有」。反之,「無」也是相對於「有」而說的;沒有「有」,就 不會有「無」。文中所謂「樹倒藤枯」,意思是指相互依存的這 種情況不再存在的時候,亦即在一種絕對的解脫狀況之下。在這 種狀況之下,「有」與「無」兩句的矛盾、對立還存在嗎?對這 一問題,大溈禪師以「不可說」的一笑,來做為他的回答。顯然 ,□山匡仁並沒有體悟大溈的何以「不可說」而笑。一直到他後 來把同一問題去請教婺州明招謙和尚時,他才真正地開悟。明招 的回答是「卻使溈山笑轉新」,意思是大溈又要笑你了。也就是 說,明招並沒有正面的回答,事實上他也可以像大溈一樣,採用 「不可說」的一笑來回答。 像這樣,一方面採用矛盾的語詞、動作,二方面又採用「不 可說」的方式,來表達真理的公案,在禪宗的語錄當中,也是常 見的。底下就是另外一個例子。 僧參次,(江西道一禪)師乃畫一圓相云:『入也打,不入也打!』僧纔入,師便打。 僧云:『和尚打某甲不得!』師靠拄杖,休去。 在這則公案當中,大溈的「有句」與「無句」,被換成了圓相內與圓相外, 亦即「入(圓相內)」與「不入(圓相內)」。依照一般的常識,圓相內不對時,圓相外一定對; 反之,圓相外不對時,圓相內一定對。但是,道一禪師卻說:「入也打,不入也打!」顯然,他認為二者都不對。 道一利用了「內」與「外」的矛盾、對立,來表達真理的所在,但他卻不曾把它的真正所在說出來, ──道一除了用「矛盾」的方法之外,還用了「不可說」的方法,試圖指出他所體悟的真理是什麼。 禪宗公案的困擾人們,有些是因為禪師們所要表達的「境界」太過高深(非現實經驗當中的事物), 有些是因為語詞的難解(方言、象徵意義之語詞等);但是, 有些則是屬於上面所舉出的三種表達方式──矛盾的、不可說的,以及二者混用的方式。 鈴木大拙(D.T. Suzuki)以為,禪師們之所以常用這三種令人困擾的方式來傳達禪理, 是因為一般的日常語言和邏輯,有其特有的限制。 他在「禪佛教」(Zen Buddhism)一文中,曾經引用『楞伽經』(Lankavatara Sutra)中的一段話, 來證明他的這一看法:「究極的真理(Paramartha)是由聖智(Aryavijna)所證得的內在體驗狀態, 而且,由於它超越了語言與思辨的範圍,因此不是它們所能確切表達的。」他甚至在「禪:答胡適博士」 (Zen:A Reply to Dr. Hu Shih)一文當中說:「我們一般推論: A是A,因為A是A;或A是A,所以A是A。 禪同意或接受這種推論方式,但是,禪有它自己的方式,這種方式並不是一般可以接受的方式。 禪會說:A是A,因為A不是A;或A不是A,所以A是A。」 鈴木大拙的意思,顯然認為禪的真理,在日常語言與一般推 理之外。也就是說,在語言與邏輯所無法達到的地方,有一真實 的真理存在。受到鈴木大拙所影響的現今歐美學界,儘管從不同 的角度來理解禪,但是仍然脫離不了鈴木的基本看法。 例如,佛洛姆(E. Fromm)在「心理分析與禪佛教」(Psychoanalysis and Zen Buddhism)一文當中, 指出語言(language)、邏輯(logic)、和禁忌(taboos)等三種層面,構成了一個「被社會所制約的過濾器」 (filter of socially conditioned),使得我人無法經驗到許多心理現象。 這些無法經驗到的心理現象,即是令人煩惱的「潛意識」(unconsciousness)。 而禪,就是撤除由這三方面所構成的過濾器,使潛意識變成「意識」(consiousness)。 明顯地,佛洛姆所了解的禪,和鈴木大拙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 他們基本上都認為,日常的語言、邏輯以及禁忌都是有缺陷的,我人無法透過它們,來體悟真理, 也就是說,有一個真實的真理,存在於語言和邏輯之外。 從前文所分析過的三種公案當中,筆者發現,確實有些公案是在傳達這種信息; 但是,筆者在下文還要進一步指出:這些公案不但在傳達真理「存在」於語言與邏輯之外, 而且還試圖告訴我人,絕對的真理是「不存在」的──「空」。 ------------------------------------------------------------------- 趙州從諗禪師,禪風恬淡樸實,人稱趙州古佛。 一個未開悟的僧人問趙州從諗禪師:「我自己是什麼樣子?哪個才是我自己?」 從諗禪師說:「你喝粥了嗎?」 僧人回答:「我喝完了!」 從諗禪師說:「喝完粥了?那麼洗碗去吧!洗了碗就能找到自己了。」 對現代人來說,最「時髦」的一種痛苦無疑是迷失自己,無論是詩人、作家、流行歌手,還是上班族、開業族、BOBO族,都會很深沉地說自己是迷惘和失落的一代。他們會說在都市的霓虹燈中尋不到自己的足跡,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不知道自己該到哪裡去。 你可以說他們是在無病呻吟,但他們的確不快樂,他們之中的一些人的確在光怪陸離的現代城市中迷失了自我。怎麼才能找回自我呢?怎樣才能找回那些遺失的快樂呢? 希望你們能從下面這則故事中獲得啟示: 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快樂,卻遇到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他們向蘇格拉底請教,快樂到底在哪裡?蘇格拉底說:「你們還是先幫我造一條船吧!」 這幫年輕人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放到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四十九天,鋸到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樹,挖空樹心,造出一條獨木舟。獨木舟下水之後,他們把蘇格拉底請上船,一邊合力蕩槳,一邊齊聲高歌。 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 他們齊聲回答:「我們快樂極了!」 蘇格拉底道:「快樂就是這樣,它往往在你為一個明確的目標忙得無暇他顧的時候突然來訪。」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永遠不要幻想借助空想去尋找自己、尋找快樂,而要在行動中尋找自己、尋找快樂。 哪怕是像喝粥洗碗這樣簡單的行動,只要我們用心去做,就能參悟出很重要的禪理,並在不經意間找回自己,找回我們本該擁有的快樂。

減數分裂Meiosis

有性繁殖的「減數分裂」(Meiosis)

Tuesday, December 3, 2013

境外生座談餐敘

境外生座談餐敘暨學生國際學術交流成果分享會,由潘正德院長主持,國際長陳若暉等師長及境外生65人出席。 會中除有境外生學習心得及交流成果分享外,並準備豐盛餐點,與境外生提前溫馨過聖誕佳節。 人育學院的境外生共96位, 分別來自加拿大、印尼、吉爾吉斯、哈薩克、泰國、馬來西亞、越南、韓國、日本、 香港、澳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以及大陸北京語言大學、北華大學、四川大學、長春師範大學、 陜西師範大學、通化師範學院、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僑大學、溫州大學、 全州大學、湖西大學、白石大學等校。

VERITAS真理

哈佛学院的创办者把剑桥大学的模式移植过来,学院最初定名为“剑桥学院(Cambridge College)”。 1639年,为了纪念学院的创办者和建校费用的主要捐献者约翰·哈佛(John Harvard), 马萨诸塞议会通过决议,将学院改名为“哈佛学院” 由哈佛学院时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学校徽上面, 用拉丁文写着VERITAS 字样,意为“真理”。 哈佛大学校训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写的,意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校徽和校训的文字,都昭示着哈佛大学立校兴学的宗旨:求是崇真。

探戈

探戈據說起源於情人之間的秘密舞蹈, 所以男士原來跳舞時都佩帶短刀,現在雖然不佩帶短刀,但舞蹈者必須表情嚴肅, 表現出東張西望,提防被人發現的表情。 其他種舞蹈跳舞時都要面帶微笑,唯有跳探戈時不得微笑,表情要嚴肅,步伐要果斷有力, 表現出挺拔俊俏、倜儻洒脫、爽快利落、剛勁有力的風格。

Monday, December 2, 2013

嫦娥三號

中國探月任務的「嫦娥三號」探測器, Dec. 2日1時30分AM, 長征三號火箭搭載, 從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 遠征距地球38萬公里遠的月球表面。 嫦娥三號探測器升空後到登陸月球,預計需要14天的時間, -------------- 航速12節(1節為1海里每小時,1海里等於1.852公里) --------------- 嫦娥三號和玉兔會向我們美麗的地球拍照嗎? 着陸器上有極紫外波段的相機給地球拍照,但不是可見光的。 主要用於空間物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