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9, 2013
毕达哥拉斯,四种药草
西方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证明是毕达哥拉斯Pythagontas BC580-500)给出的。
--------------
普羅塔格拉斯(Protagoras of Abdera Thrace BC490-420)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是萬物為是、非萬物為非的主宰,
在知識論上的主張是?經驗主義
-------------------
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是以伊比鳩魯的學說為基礎,創建於西元前307年的一個哲學思想體系。
伊比鳩魯是原子論唯物主義者,擁護德謨克利特Demokritos 460-370 BC的原子理論。
他採信決定論,反對迷信、否認神的干預。
伊比鳩魯延續了昔蘭尼的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蘇格拉底的學生)的享樂論點,花園哲學家。
認為最大的善是驅逐恐懼、追求快樂,以達到一種寧靜(ataraxia)且自由的狀態,
並透過知識免除生理的痛苦(aponia),降低慾望。
伊比鸠鲁以他所谓的“四种药草”来总结他的哲学:“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伊比鸠鲁将哲学与医学相提并论的做法并不新鲜。他的主旨是:人应该拥有一个“哲学的药柜”,储存以上四种药方。
他還認為靈魂是物質的,由呼吸與熱之類的微粒組成。
在認識論方面,他強調感性認識的作用,認為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報導者,
感覺是人類認識的來源,感覺無所謂錯誤,它始終是真實的,錯誤在於人們對感覺所做的解釋與判斷的偏差。
他的人生觀比較消極,認為快樂就是善,是人的最終目的。
但他所指的快樂並非肉體感官的娛悅,而是指身心沒有痛苦和紛擾。
他主張人們在追求個人的歡娛享受時要以不損害國家和社會的利益為原則,國家的宗旨則是保障公民的生活幸福。
同時的一個影響深遠的哲學派別是斯多葛主義(後犬儒)。
它的創始人是塞浦路斯島人芝諾(公元前 335—263年)。
芝諾年輕時就像許多知識分子一樣移居文化中心雅典,長期在市內的畫廊向遊覽者宣講自己的思想。
爭取到許多信徒,人們於是把這一流派稱作畫廊學派。而畫廊stoa,故有斯多葛主義(一元論)。
斯多葛主義一直流行到公元6世紀,其間內容發生過不斷演變,唯心論的宿命論色彩越來越濃厚。
早期斯多葛派有唯物主義的傾向,如在自然觀上把世界的本原歸之於火,隨之有氣、水、土其它元素,最後一切為火所滅,開始新一輪的往復循環。這種火的本原說以及循環論的思想與赫拉克利特的觀點相同。在認識論上他們支持唯物論的反映論,認為知覺是外物在心上造成的印象,對業已獲得的知覺進行回憶就形成觀念。他們也同意赫拉克利特關於世界是發展運動的觀點,但又認為運動的決定因素或者說動力是世界理性,這是一種嚴格的必然性,實際就是命運。所以斯多葛派在社會人生方面宣揚克己修身、恬淡寡慾、服從命運的哲學,唯一的善就是德行。
-------------------
一、經驗主義知識論:主張一切知識起源於經驗而非理性的學說。
經驗成於兩要素:
其一為感覺(sensation),另一為反省(或稱內感官internal sense)。
1.古希臘的哲人學派,是懷疑主義的發端者,普羅哥拉斯為代表,他說:
人為萬物的權衡,每個人都是他自己真理的標準,除其自身的感覺和印象外,別無所謂客觀真理,否認了絕對知識的可能存在。
2.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在知識論上倡導感覺主義,
認為所有知識皆來自個體與外界原子的接觸,而心靈也是這些外界原子所構成,所有感覺經驗都是真的。
3.洛克是奠定經驗主義基礎的第一位功臣。
在他《人類的悟性論》中宣稱,人心最初猶如白板(tabulb rasa),一切知識皆來自感覺及反省所得的經驗。
知識的產生歷程是:
經驗→單純觀念(simpe ideas)→複合觀念(complex ideas)→知識。
一切事物一旦透過人體感官,就有產生觀念的能力,洛克稱為「性質」。
性質有兩種:「原始性質」(primary qualities)屬於物體本身,如體積、形狀、組織構造……;
根據此原始性質,使人發生各種感覺者,稱為「次級性質」(Secondary qualities),如色、聲、香味等。
4.英國經驗論另一大師休謨(David Hume)相信,所有觀念皆來自感官所得的印象或內在感覺。
指出人類瞭解的範圍極為有限,懷疑乃是對知識應有的健全態度。
休謨不僅是實證主義,確定知識起源於經驗而且僅限於現象界,也是懷疑主義與不可知論的發言人。
他將一切感知的經驗分為兩類:印象(感官的知覺)與觀念(想像或記憶的知覺)。
二、經驗主義的教育學說
將知識看作是經驗的產物,特別注重教育的效能,所謂「教育萬能論」,將兒童視為白板或黏土。
經驗主義表現於感覺唯實論,著重直觀教學與感官訓練的價值,對幼稚教育理論的貢獻極大。
許多兒童本位教育家,如:盧梭、裴斯塔洛齊、福祿貝爾、蒙特梭利,都特別看重感覺教育。
如蒙特梭利說:「……感覺教育為了有效,必須是一種練習,再沒有比科學化設計的教材教具,更能加強這種練習,避免兒童無益的摸索。」又說:「感覺教育所以重要,因為感官發展在高級智能活動之先,且為其引導。」
福祿貝爾為建全培養幼兒創造的本能,設計出具有發展性的、理想的玩具,並將其名為「恩物」(gaben,gifts),「恩物」為神所給予的「恩寵的賜物」之意。恩物有20種,前10種稱分解恩物又稱遊戲恩物,重於導向遊戲的發現,後10種稱手工恩物又稱綜合性恩物,主要在引導幼兒的發明與創作。
從恩物遊戲中訓練幼兒的「自動直觀」,而「自動直觀」是發展幼兒內在性質的有效方法。福氏是第一位闡揚「遊戲」功能及價值的人,「遊戲」是幼兒期最純粹的精神性活動,以確定的材料,適當的指導,有秩序、有層次地活動。而「遊戲」與「恩物」正是非常合乎幼兒的發展論,也即是今日幼兒教育提倡的「從遊戲中學習」的理念來源。
三、理性主義知識論
理性主義的字源來自拉丁文的「理性」(ratio),主張凡人具有「萬物皆備於我」的心靈。
1.希臘賢哲柏拉圖指出凡屬真實的存在,那麼一定是普遍的、不變的、圓滿的而且是統一的素質,它必然是屬於觀念或形式的世界,超越於感覺世界之外。
2.亞里斯多德也以為認識的對象在於此等普遍性的觀念,但觀念並非孤離或高懸於感覺世界之外,而是存在於感覺事物之內而成形式。
3.笛卡兒是法國數學家,主張知識的基礎在於先天而自明的觀念,他提出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我思故我在」,據此命題,笛卡兒建設其知識學,並肯定上帝的存在。
4.斯賓諾沙倡導單元論(monism),心理的認知與物理的現象原是一體的兩面。一切事物皆來自上帝的本質,為自因的存在所有真理形成一種融貫的而統協的整體,知識的目標就在認識這世界的單一性與完整性。
知識的過程可分為三個層次:最高者為直覺,其次為推理,最下的感覺經驗。
觀念也可分為:直覺觀念、充分觀念及混雜觀念。
5.萊布尼茲的智識論將真理分為兩種:
一為必然的真理(理性真理),是永恆而普遍的;
一為偶然真理(事實真理),是經驗的、個別的。無論哪一種觀念,都是先天的。
四、理性主義的教育學說
理性主義知識論推演到教育上是重視理論學識而輕視實用技能。課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夠啟迪心智,進而變化氣質的學問。認為道德文章不假外求,靠窮理養性獲得。
理性主義者往往劃分博雅教育與技藝教育,隱然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念。 教育方法上,重視領悟。
很容易流於形式訓練說,不重學習內容,重磨鍊智慧、陶冶理性。傳統的問答教學法,可將受學者的理性引導出來,似助產士接生時一樣的情形(如同產婆法)。
Labels:
毕达哥拉斯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