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8, 2014
日語漢字,日製漢語大不同
「經濟」、「社會」、「哲學」、「人權」、「解放」、「主義」、「知識」、「文化」詞彙其實是日本人創出的?
「经济」、「社会」、「哲学」、「人权」、「解放」、「主义」、「知识」、「教授」、「文化」……等等这些词汇是日本人创出的
百日維新後,中國留學生開始大量翻譯日文書,當時的翻譯家「基於」日文文法,也不得不創出一些漢語新詞,
毛澤東著名的《實踐論》裡也有1/4的詞句是日製漢語。
----------------------------
「大丈夫」和你家老公沒有關係!
如果有日本人說:「我很丈夫,大丈夫。」請各位不要嘲笑對方,人家說的是「我很健康,請你放心」的意思。
「勉強」是要你學更多東西!
日語的「勉強」本來和漢語一樣,都是「做不願意做的事」,直到明治時代以後,為了得到知識而努力被認為是一種美德,於是「勉強」的意義逐漸與「學習」類似。
「娘」到底是我家媽媽還是女兒?
「娘」在日文世界中是「女兒」,在現代漢語世界中則是「母親」,古代漢語的「娘」指年輕女子。由這點看來,日本的「娘」,用法應該承自古代漢語。
「大手」和正門有什麼關係?
「大手」是大企業、大公司、大戶頭、大主顧之意,用在城堡建築上,便是「前門」、「正門」。日本全國各地都有「大手町」地名,表示往昔位於城郭正門附近。
=================================================
总之,战前的日本翻译家,他们真是伟大。
「经济」、「社会」、「哲学」、「人权」、「解放」、「主义」、「知识」、「教授」、「文化」……等等这些词汇是日本人创出的,
是不是会令许多以中文为母语的人跌破眼镜、摔倒在电脑前?实在很抱歉,不过这是事实,
所以请各位网友先重新戴上眼镜,不戴眼镜的人也请您从椅子下爬起,再度坐到电脑前听我娓娓道来吧。
清末,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各列强的侵略对象,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一些忧国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
主张中国应该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于是发起戊戌变法。
百日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谭嗣同等六人,通缉康有为、梁启超,罢免维新派官员等数十人,
废除光绪帝颁布的新政诏令。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亡日本。
到日本后,梁启超在横滨创办了报纸《清议报》与杂志《新民丛报》,一方面继续鼓吹维新运动,另一方面积极介绍日本的国情民风,
并呼吁中国知识分子学习日语、勤读日文书。他创办的报纸与杂志中频繁使用了一些中文没有的日制汉语。
因当时日本有众多外文翻译书,一些中国原本不存在的西洋思想主义词汇,早就让日本翻译家创出了。梁启超大量运用这些日制汉语,将新知识介绍回中国。
接着是留日热潮。1896年,第一批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仅有13人,但于1905年时已骤增至8千人。
1896年至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前,总计有6万1千多位留日中国学生陆续到日本学习新知识,其中正式自学校毕业的不及1万2千人。
这些留日学生在习得日文后,马上动手翻译各种日文书,在中国刮起一股日文翻译书旋风。
当时的翻译书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法律、历史、地理、产业、医学、军事、文学、艺术等,
根据1945年的资料记载,那时代被翻成中文的日文书多达2千6百种。
当时的留日学生不但组成「翻译组织」,创办《译书汇编》、《游学译编》杂志,甚至组成「教科书译辑社」团体,
将日本所有中学生教科书全部翻成中文。除了翻译日文书之外,留日学生所写的文章内也都大量引用日制汉语。反正都是汉字,不须要重新翻成中文。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坛出现许多留日派作家,主要人物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夏衍等。
这些中国新文艺代表作家也都积极在自己文章中使用日制汉语。
例如中国大文豪,也是中国新文艺领导者──鲁迅,就强烈主张旧有中文不够用,必须导入外来语。
鲁迅所谓的「外来语」是日制汉语。他的文章中国味非常浓厚,但是仔细寻找,还是可以找到
「万年笔(钢笔)、日伞(洋伞)、人力车、定刻、构想、直面、车掌、残念(遗憾)、
夕方(傍晚)、丸、时计(时钟)、名所、写真(照片)」等日文。
对于大量日制汉语涌入中国这事,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梁启超是赞成派代表,另一位翻译大师严复是反对派代表。
梁启超虽是赞成派代表,但有些词,起初他也是无法接受,例如「经济」、「社会」这两个词。
严复主张中国古语中有「经世济民」这词,可是「经世济民」是整治世间、救济人民的意思,应当相当于「政治」,而非「经济」。
于是,梁启超用「资生学」、「富国学」、「平准学」;严复用「计学」,各自取代了「经济」这词。
其他例子有:物理学→格致学、地质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杂志→→丛报、社会→人群、论理学→名学、原料→天产之物、功利主义→乐利主义……;
前者是日制汉语,后者是当时的翻译中文。这两种词汇曾经共存了一段日子,结果是日制汉语取得最终胜利,
梁启超也就不得不使用「经济」、「社会」、「哲学」等这些日制汉语了。
另有一点很有趣,为了翻译日文书,当时的翻译家「基于」日文文法,也不得不创出一些中文新词:
基于、关于、对于、由于、认为、成为、视为……,这些都是自日文文法翻成中文的词。
毛主席那篇著名的「实践论」论文,里面的词句正是有四分之一是日制汉语。
其实以上这些由来,不要说是中国人,日本人本身也罕得有人知道。因为使用中日、日中辞典,稍有涉猎,后来详细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
才知道现代中文有关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术语中,大约有七成(上千个左右)词汇都是来自日文。
所以先前跌破眼镜的人请不用哀叹,因为老实招来,我是先跌破眼镜并且摔得四脚朝天的人。
什么?这没什么好惊奇的,那么再来一段:
共产党、干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福祉、营业中、人权、特权、背景、化石、环境、艺术、医学、
独占、交流、否定、肯定、假设、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阶级、公开、希望、法律、活动、
命令、失踪、投资、抗议、化妆品、银行、空间、警察、景气、经验、经济恐慌、现实、元素、建筑、
杂志、国际、紫外线、酵素、时间、市长、失恋、宗教、集团、新闻记者、接吻、蛋白质、抽象、
通货收缩、通货膨胀、电子、电报、电话、传染病、投资、图书馆、悲剧、否定、否认、舞台、方程式、
蜜月、本质、无产阶级、领海、领空、领土、冷战、论坛……
不写了,上千个词汇,又没稿费,写这么多干嘛?
------------------------------------------------
「丸」(亦可寫作「円」),是由古字「まろ」轉變而來(漢字:麻呂/麿)。
平安時代「まろ」作為代名詞,解作「吾」(即第一人稱「我」,這個字是男女通用);
而作為接尾詞,則主要用於男子、小男孩或動物的名字之下,如「人麻呂」、「田村麿」。
事實上,「まろ」也解作「圓圈」,有「圓滿」、「完整」的意思,亦隱喻「金錢」之意,故被視為吉祥及旺財的象徵。
至江戶時代,「麿」這個字就被「丸」取代,作為名字的接尾詞。一般用於:-
1. 人名,如「牛若丸」
2. 名刀/寶劍名,如「蜘蛛切丸」(源氏家傳之「斬蛛寶劍」)
3. 鎧甲名,如「筒丸」
4. 樂器名,如「富士丸」(笛子的名稱)、「獅子丸」(日本古箏的名稱)
5. 船舶名,如「淺間丸」
日本人的確很喜歡圓形的東西,如「団子」(日本湯丸)。對日本人來說,「丸」這個字代表一切美好或可愛的事物。
「丸」同時也有表示正確的意思,故日籍老師批改習作簿或測驗卷時,也習慣將答對的題目用圓圈圈起。
而句號亦因為是圓形的,所以也稱為「丸」。
參考資料 広辞苑2006-08-29 補充
另外,日本城堡的內牆、甲魚(即水魚)亦稱為「丸」。不過,關西人口中的「丸」,所指的卻是鰻魚 。
日文半濁音(「ぱ」「ぴ」「ぷ」「ぺ」「ぽ」)置於右上角的那個圈圈「○」也稱為「丸」。
而數字「零」,有時也叫做「丸」(例如:教室203室,203會讀作「に まる さん」)。
Labels:
日製漢語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