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7, 2014

菩提達摩,禪

菩提達摩就要去世了,他召集弟子們說:「我的壽命快到了。 死之前,我想證實一下你們的禪法修為到底如何,請你們將自己所悟到的說給我聽聽吧。」 --------------------------------------   菩提達摩有四大弟子,三僧一尼。 三僧是道副、道育及慧可, 一尼人稱尼總持。 聽到菩提達摩的命令,道副首先站起來說:「 我們應該不執著文字,也不捨棄文字,而是應該把文字當作求道的工具。這是我悟到的,老師以為如何?」 菩提達摩怒聲說:「你只得到了我的皮。」 尼總持一見道副不行,連忙站起來說:「依我所了解的,就像慶喜看到了阿(閃+人+人)佛國,一見之後便再也見不著了。」 菩提達摩又厲聲說:「你只得到了我的肉。」 道育隨後起來說:「地、水、火、風本來是空的,眼、耳、鼻、舌、根也非實有,整個世界無一法可得。」 菩提達摩回答:「你只得到了我的骨。」 最後輪到慧可,只見他站起身來,向菩提達摩三拜行禮,然後便站著不動了。 菩提達摩哈哈大笑,說:「你已得到了我的髓。」 於是,慧可便成為禪宗的二祖,接替菩提達摩進行傳法的工作。      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禪宗的思想精神。我們知道,禪宗推崇的境界是一種無差別的境界。 然而那種無差別的境界說起來簡單,真正做到卻是非常難的。 首先的一個問題是要超越語言的限制,因為凡是語言可表達的,必定是有差別的。    道副和尚雖然口口聲聲說要不執文字、不棄文字,表面上似乎超越了語言的差別,而其內心中卻還存在著文字差別, 否則他也就不用把那種不執不棄的想法表達出來了。唯其內心有差別,才會說出不執不棄的話。 不然,如心中無差別,他還不執個什麼,不棄個什麼? 所以,菩提達摩給他的評語是只得到皮,不過是剛入禪法之大門而已,離真正開悟的境界還遠得很呢!    尼總持雖然超越了語言文字的差別,但又墮入有與無、見與不見的對立之中。 如其心中超越了有與無、見與不見,那便沒有什麼慶喜與阿(閃+人+人)佛國,也沒有什麼一見之後便不再見的差別了。 所以,菩提達摩給她的評語是只得到肉。    道育,他所說的已是佛法的基本道理。 認識到世間無一法可得,一切皆假而不實,精神上自然可以超越差別與對立。 但禪宗的精神不只是體現在認識的飛躍之上就算完了,更重要的是要知行合一,要把那種超越認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把精神融於生活之中。 道育的認識已超越了,認識到了佛法的真理,但其行為卻還滯澀難通,還是要說、要做、要想,所以,菩提達摩說他只得到了骨。    慧可則不說不動,己身與意合,超越了認識與行為之間的差別,與禪合一了。所以,他便得到了菩提達摩的髓。    我們可以看到,禪的關鍵首先是要超越一切差別,而更關鍵的是,這種超越不能只停留在認識的層次上。 超越認識與行為的差別,那才是禪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 僧璨,禪宗東土六祖之第三。 得法於慧可禪師,隱於舒州皖公山。後遇周武破滅佛法,往來太湖縣司空山。 隋開皇十二年得沙彌道信付法。煬帝大業二年寂。唐玄宗謚為鑑智禪師。 ---------------------------- 道信,(580~651)為禪宗第四祖。嗣法於僧璨,傳於弘忍。 蘄州廣濟(湖北廣濟)人,俗姓司馬。 景德傳燈錄卷三載,師於幼時即慕空宗諸解脫門而出家,隋開皇十二年(592),入舒州皖公山參謁僧璨, 言下大悟,奉侍九年(一說十年),得其衣缽。 大業十三年(617),領徒眾至吉州廬陵,遇群盜圍城七旬,其時泉井枯涸,眾皆憂懼,師乃勸城中道俗念摩訶般若; 盜賊遙望城,如有神兵守之,相謂曰:「城內必有異人,不可攻矣!」遂解圍而去。 後師欲往衡岳,路出江州,道俗請留廬山大林寺。 唐武德七年(624),歸蘄州,住破頭山三十餘年,傳法於弘忍,另有弟子法融別立「牛頭禪」。 又破頭山後改稱雙峰山,故世人又稱師為「雙峰道信」。 貞觀十七年(643),太宗聞其道風,三詔入京,師均上表辭謝,帝乃遣使,謂若不起,命取首級, 師伸頸就刃,神色儼然,使者異之,還入奏,帝愈歎慕,賜珍繒。 永徽二年閏九月(一說永徽元年)垂誡門人,安坐而寂,世壽七十二。 建塔於東山黃梅寺。因弟子弘忍居於黃梅東山弘傳禪法,故世人並稱師與弘忍之道法為東山法門,並遙尊師為東山法門之初祖。 大曆(766~779)年中,代宗敕諡「大醫禪師」,塔銘號「慈雲」。 ----------------------------- 弘忍,(602~675)唐代僧,為禪宗第五祖。 潯陽(江西九江)人,或謂蘄州(湖北蘄春)黃梅人,俗姓周。 七歲,從四祖道信出家於蘄州黃梅雙峰山東山寺,窮研頓漸之旨,遂得其心傳。 唐永徽二年(651)五十一歲,道信入寂,乃繼承師席,世稱「五祖黃梅」,或僅稱「黃梅」。 咸亨二年(671),傳法於六祖慧能。 禪宗自初祖菩提達摩至唐代弘忍之傳承,為後世禪宗各派所承認。 弘忍繼此傳承,發揚禪風,形成「東山法門」,禪宗傳教自楞伽經改為金剛般若經即自其始。 弘忍之思想以悟徹心性之本源為旨,守心為參學之要。 門下甚眾,其中以神秀及慧能二師分別形成北宗禪與南宗禪兩系統;至後世,分衍出更多宗派。 於高宗上元二年示寂(即於傳法後四年),世壽七十四。代宗敕諡「大滿禪師」。 ------------------------------------- 慧能,(638~713)唐代僧。又作惠能。我國禪宗第六祖。號六祖大師、大鑑禪師。 祖籍范陽(河北),俗姓盧,生於南海新興(廣東)。 據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載,其父早亡,家貧,常採薪汲水以奉寡母。 一日負薪至市,聞客讀誦金剛經,心即開悟,時五祖弘忍住蘄州黃梅之東禪院,法門甚盛。師乃前往拜謁。 五祖試問其所來及欲求何物,師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五祖謂:「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慧能對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驚異其稟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歷八月。 一日,五祖令眾人各述一偈以傳衣授法, 上座神秀遂於壁廊書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師聞之,謂此偈未見本性,遂請一童子代於壁間亦書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聞之,識其為真能傳大法者,乃夜召師入室,潛授衣法,並遣其連夜南歸,隱於四會、懷集之間。 -------------------------------------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