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5, 2013
教會增長
增長策略其實是十分簡單
除了“目標導向”的增長公式,許多牧師認為華理克牧師還有增長的秘訣,但華理克牧師認為他的增長策略其實是十分簡單,歸納起來只有三條﹕
一是把最好的停車位留給新來的朋友。
二是保持衛生間的清潔。
三是盡可能提供初級的事工給所有的會友,讓所有會友都可以發揮個人恩賜。
管理學專家認為,看一個公司接待客人,就知道這個公司的業績,看一個公司裏衛生間的清潔程度,就知道一個公司的管理水準。把最好的停車位留給新朋友,無疑是一個溫暖的歡迎信號,而清潔的衛生間讓會友們感到教會的管理是有條不紊。
最困難的是如何保持增長
不少的宗教學者認為華理克有著商業般的敏感,他設立教會和發展事工的方式與其說是宗教的方式,倒不如說更像經營公司的方式。
華理克牧師在1980年時他的家中開始聚會,第一次崇拜只有他的房地產經紀一家出席。二十三年後的馬鞍峰教會,成員已超過一萬七千人。
華理克牧師認為最困難的,不是如何吸引未信主的人到教會,最困難的是如何保持增長。
華理克牧師曾撰文指出,小型教會不容易突破增長難關,社會因素是原因之一。
許多牧師都有這樣的經歷,教會人數迅速增長,但持續時間不久,人數又回落到原有水準,而離開教會的許多會友是忠心卻有恩賜的基督徒,他們似乎無法在原教會發揮恩賜,只好尋找新的工場去了。
讓會友發揮恩賜
有這種經歷的牧師便發現華理克牧師的策略的第三部分的驚人威力。
當教會開放所有的可能的事工給全體會友時,任何一位願意服事且有特別恩賜的會友,都可對主任牧師說出他的異象和想從事的事工,無須董事會的討論,無須委員會的通過,華理克牧師就讓會友放手去做。
許多教會也開放事工給會友。但最大的不同是,教會是列出一長串需要同工的事工,然後要會友從中選取,而所謂的初級事工,不礙乎是搬桌凳,掃廁所,換句話說,教會開放給會友做的,不是事工,而是行政事務。
但華理克牧師不讓有心在教會服事的人作行政上的事。行政上的事雇人來做,他讓會友發揮恩賜,做真正的事工。
如果有機會參觀馬鞍山教會,就會發現在主堂外面,有一長串的桌子,在上面擺滿了各種事工的說明書。
這些事工包括運動.看電影,為經濟遇到困難的會友提供飯食等等,幾乎包括了人們可以想像到的社會活動和政府才會提供的協助。它們都是會友自行策劃.自行尋找同工.在教會統一管理下進行的。
容忍多元化的存在和發展
華理克牧師的立場是放手讓這些事工發展,進行管理而不是控制。在這種教會文化之下,任何一位有恩賜的基督徒都可以盡情發揮,他們就決不會因異象不同和無法發揮恩賜而離開。
顯然馬鞍峰教會中最難得的是其對基督教核心原則的堅持,且以其為目標,但卻容忍多元化的存在和發展。
在這些眾多的事工中,大部分不是福音預工,就是聯結信徒關係的事工,顯然沒有多元化的觀念,不同事工的同工之間,必然會起神學觀念上的衝突,許多教會就是因這種衝突而無法增長的。
對教會市場方法的異議
對華理克牧師的增長模式大加贊同,並起而學習的教會不在少數,其影響力已遍及全球。但也有不少學者持懷疑的態度。
首先,他們認為“目標導向”不過是將傳統的基督教原則作了不同的包裝。
其次,他們認為華理克牧師的教會增長方法只不過是眾多的教會市場方法中成功的一個。
而教會市場學的出現和使用,使得教會出現了從未有的危機。
神學教授Philip D. Kenneson博士在他的專著<<出售教會,教會市場法的危機>>中指出,當教會熱衷於採納各種最新的現代方式吸納會友時,就有可能放棄完整的福音,去迎合大眾的口味。長此下去,整個教會都有可能出現危機。
Darryl M. Erkel列出了使用教會市場推廣法,過分追求人數帶來的問題。比如,人數多不一定就表明神學上的正確,同時屬世的商業方法並不一定適合神的國度。
過分重視市場方法會削弱對聖經原則的堅持,同時教會市場方法,過分重視會友的需要而安排與教會存在的目的不符的活動。
而市場法之下的人數多的教會,牧師想要仿效的不是聖經中的使徒,而是當今大公司的執行長CEO。他們會自高自大是難免的事。
平心而論,這些挑剔也不無道理,的確值得仿效華理克牧師的人思考。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至少馬鞍峰教會還沒有這些跡象,專家們擔心的是馬鞍峰教會效應下的其他教會,會走得離聖經原則有多遠。
--------------------------
--------------------------
馬鞍峰教會是浸信會,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教會,他們重視的是引領慕道友進入教會、慕道友導向的敬拜、目標導向的成長與事奉、目標導向的教會發展與管理,他們不強調靈恩,是顛覆傳統的傳統教會。
但是在馬鞍峰教會中卻能清楚的看見聖靈的同在與運行。
「歡慶復原」事工是馬鞍峰教會將近二百個事工團隊中最大的事工團隊,每禮拜五晚上的聚會都超過一千人,他們在這個事工團隊的服事中,單依靠敬拜、小組團契、研經與禱告,而戒斷毒癮、酒癮、性癮。
每週六、週日的崇拜,充滿了喜樂與榮耀,15000個會眾中95%是經過101課程立約對上帝、對教會委身的人。
若沒有聖靈的同在與運行,馬鞍峰教會怎會有這些表現。
可是實務運作上,他們卻充滿了計畫、目標、課程、教材,連「歡慶復原」聚會中的小組,也是照教材操課,似乎少了一點斷絕咒詛、內在醫治、知識言語、趕鬼醫治等等。
佛羅里達州潘撒克拉的布郎斯維爾神召會當然是一間典型的五旬節靈恩教會,他們強調的是聖靈自由運行、聖靈充滿、說方言、醫治釋放。六年前的父親節晚上佈道會中聖靈突然造訪這個教會,六年以來每週五個晚上的復興聚會一直持續沒有停過,甚至許多人參加晚上復興聚會之後,就扎帳棚住在路邊排隊等候第二天晚上的復興聚會,六年來已經超過3百萬人來訪參加過他們的復興聚會。六年來教會從1500人成長到5000人。當復興來臨時的確充滿了「神聖的混亂」,但經過六年的運作,聚會中的按手釋放禱告卻是井然有序,不同的服事者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抹油禱告者、督導員、代禱者、總指揮等的協調分工,使聚會充滿了「神聖的次序」。他們的兒童事工更是叫人印象深刻,每半歲一間教室,每間教室都有錄放影系統和布偶戲臺。全教會在聖靈自由運行、全憑聖靈感動之中似乎也並不忽略人的理性與管理。
紐約布魯克林會幕堂的每一次聚會都讓人感覺到上帝的臨到,會幕堂強調的是禱告、愛與佈道。
他們認為不是建立在禱告之上的任何事都不要作,會幕堂週二禱告會已經是全球聞名的聚會,七點的禱告會五點就開始排隊進場。
教會深入紐約最基層的黑人社區,幫助貧窮人、吸毒者、變性者、同性戀者,教會愛他們、向他們傳福音,若不是靠著聖靈的大能怎能作這樣的事工?可是主任牧師辛傑姆對靈恩運動卻相當不以為然,教會聚會也沒有太靈恩的形式,教會雖然以現代音樂聞名,敬拜中卻常常使用傳統詩歌。說他們是靈恩教會嘛,並不完全像;說他們是傳統教會嘛,神蹟奇事卻又是日常現象。
只能說,他們是傳統與靈恩平衡得非常好的教會,是在人禱告與聖靈工作中進行的教會。
這些教會的運作模式其間的差異實在相當大,到底什麼模式才是上帝做工的模式?
上帝做工的模式只有一種,或是可能有多元的模式?
這幾間教會的運作模式雖然差異極大,但是上帝在其間顯明的恩典與榮耀卻都同樣明顯,這不就是上帝多元作為的明證嗎?
如果以上帝的直接介入與人的理性作為當作兩個指標來建立工作模式,在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到三種相當典範的模式:
以利亞模式、約瑟模式、尼希米模式。
「以利亞模式」或者也可以稱之為「80/20模式」。
以利亞在基立溪邊、在撒勒法寡婦家,幾乎是自己什麼都不作,只是吃,只是寡婦出一把麵、一點油、每天檢一點柴,就在乾旱中過了三年半的日子。似乎人只作了20%、上帝作了80%,所以姑且稱之為「以利亞模式」或「80/20模式」。
也可以說「尼希米模式」是「20/80模式」。
尼希米雖然晝夜禱告、禁食禱告、默禱天上的上帝,但是他必須自己向亞達薛西要求詔書與木料;必須自己起來連夜勘查耶路撒冷;必須自己呼召激勵百姓起來建造;必須自己設計兼監工;必須自己敵檔仇敵;必須自己處理百姓的糾紛;必須以自己省長的奉錄供應150人吃飯;必須自己籌備水門奮興特會….。似乎人作了80%、上帝只作了20%,所以姑且稱之為「尼希米模式」或「20/80模式」。
也可以說「約瑟模式」是「50/50」模式。
如果不是上帝預備,約瑟不會被賣到埃及為奴,不會作宰相救活全家人、救活許多埃及人;如果不是上帝啟示,約瑟無從解夢、無從得知七個豐年與七個災年。但是約瑟也得精算糧食消耗與穀倉容量,努力建築新穀倉、收購糧食。似乎人作了50%、上帝也作了50%,所以姑且稱之為「約瑟模式」或「50/50模式」。
如果以以斯帖為例,全卷書上帝似乎隱藏了自己,但又充滿了祂的作為。因此這個模式理論所說的上帝作為的多少,指的不是祂的掌權和作為有多少,祂的掌權和作為當然是100%,這個模式理論所指的乃是上帝作為彰顯的多少。當然這個模式理論並不是認為只有三個模式,而是由100/0到0/100有無數個組合,以這三個常模來說明只是為了更容易瞭解。
這個模式理論主要要說明的是:雖然上帝作為的直接介入與人的理性作為其搭配有各種不同的型態,但卻都是上帝的作為。我們不能說「以利亞模式」「80/20模式」比較屬靈是上帝的作為,「尼希米模式」「20/80模式」比較依靠自己比較不屬靈,其實不同的模式都是上帝的作為。但是上帝為什麼會使用不同的器皿、使用不同的模式?
從創造神學來看,上帝創造不同的星球、創造不同的環境、創造不同的生物、創造不同的人,正顯明他的榮耀。如果上帝只使用同一型的人、使用同一種模式,上帝的作為豈不狹窄渺小?至於上帝使用哪一個器皿、使用哪一種模式,其實和上帝所賦予那個器皿的個性和環境相當有關係。尼希米大概作不來以利亞的事工,以利亞也不太合適承擔尼希米的事奉,這正是上帝創造與揀選的奧秘。
如果這項模式理論可以被接受,那麼我們就可以說,
馬鞍峰教會的發展比較像「尼希米模式」「20/80模式」;
布郎斯維爾神召會的發展比較像「以利亞模式」「80/20模式」;
布魯克林會幕堂、紐約時代廣場教會比較像「約瑟模式」「50/50模式」。
這些都是上帝所使用的模式。
當我們面對這些模式時,人的有限性常常使我們陷在兩種危險之中:「偏狹的危險」與「擴張的危險」。
什麼是「偏狹的危險」?
以尼希米、以利亞、約瑟作為模式的代號,大家當然會認為他們都是上帝所揀選的器皿、都是上帝工作的模式,但是如果我們以馬鞍峰教會、布郎斯維爾神召會、布魯克林會幕堂作為模式的代號,人常常會根據自己的個性、喜好、經歷,或者認為布郎斯維爾神召會比較屬靈,或者認為馬鞍峰教會較為健康,或者認為布魯克林會幕堂較為平衡。如果是以靈恩教會、傳統教會作為模式的代號,爭議可就更激烈了,常常是認同某一模式而排斥其他模式,並以為只有自己認同的模式才是上帝工作的最佳模式,其他模式皆有不良的副作用。其實這只是人的「偏狹」而已。如果上帝賦予你的性情類似於尼希米,你何必批評定罪類似以利亞的人或勉強自己學像類似以利亞的人?如果上帝賦予你的性情類似於以利亞,你也不必批評定罪類似尼希米的人或勉強自己學像類似尼希米的人?當我們一味強調靈恩、權能時,我們可能落在輕忽上帝創造人和人理性的偏狹之中;而當我們一味強調正統、神學時,我們也可能落在輕忽聖靈運行作主的偏狹中。
什麼是「擴張的危險」?
當我們個人和事工的取向都比較傾向以利亞「80/20模式」時,我們很容易會擴張地把工作做得像120/20,而比80多出來的40事實上並不是上帝作的,只是出於人自己的感動或人自己的作為,但外型卻作得像聖靈親自作的(不少「先知預言」就是典型的例子),問題所在是連我們自己也以為這40是上帝作的,如此是活在自我擴張的危險中,而無力查驗。
或者,當我們個人和事工的取向都比較傾向尼希米「20/80模式」時,我們很容易會擴張地把工作做得像20/120,而比80多出來的40當然是自己的聰明、計畫、謀略,作得好像只要自己努力一點都不需要聖靈參與似的(不少突具形式的「年度計畫」「主日禮拜」都是典型的例子),問題所在是連我們自己也以為這40是在服事上帝,事實卻只是再發展宗教活動,如此是活在自我擴張的危險中,而無力自省。
再回到這個模式理論來思考,當然「80/20模式」、「20/80模式」、「50/50模式」都是上帝極大的作為,但是在上帝心意中最理想的模式應該是「100/100模式」吧。
也就是上帝完全的介入,上帝作為完全的彰顯,人的理性與努力也完全的配合,這個模式也許可以稱為「摩西模式」。
如此,習慣於「80/20模式」的教會與同工,就必須更善於運用理性思考、策略、管理;
而習慣於「20/80模式」的教會與同工,就必須更善於聆聽上帝聲音、跟隨聖靈、釋放聖靈大能,努力使我們的服事接近「100/100」。
保羅說,「我若癲狂是為上帝,我若謹守是為你們。」但願我們既能癲狂又能謹守,叫靈恩與傳統能真正平衡融合。
因此,教會應該有的態度不是讓自己歸類為某一種模式的教會,而是應該在教會治理、聚會型態、追求方向、決策模式的不同項目中敏銳地運用不同模式。換句話說,三種模式都能靈活運用的教會才是一個平衡的教會。
Labels:
教會增長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