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3, 2013
ASIC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s now at an unprecedented level. No longer is this the domain of countries such as UK, Australia, USA, Canada and New Zealand but students are now looking at study options in Malaysia, Singapore, China, Ukraine, Russia, Greece, Cyprus and most of the EU countries.
This is giving the student a wider choice in relation to a range of subjects, entrance criteria, cost, types of institution and cultural experience.
The market is growing, but so to is the number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eeking to recruit these students.
Unfortunately, the unethical behaviour of some international colleges is causing major problems for students, parents and sponsors.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get a realistic and honest picture of what an institution is really like in terms of quality, resources, student support and ethics.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International Colleges (ASIC), has been formed to bring this independent information to the student population through its accreditation service with well defined and objective benchmarking.
Accreditation through ASIC will help the student and parent make a more informed choice and will also help a college/university demonstrate to the marketplace that they are a high quality institution.
Sunday, February 3, 2013
基督教文化商品化
商業體系運作模式,並且產生了幾個必然的現象。
1. 市場導向:以消費者需求為考量的生產計劃,以獲利價值為考量的企業目標。
2. 成本效益: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潤的產品規劃,量比質更重要的生產模式。
3. 廣告行銷:產品的包裝與行銷企劃的配合,是一個產品能不能賣座的關鍵因素。產品本身已不再是消費者唯一考慮的因素,甚至許多消費行為的重點不在產品本身,而在廣告行銷成功的刺激了購買慾。
4. 業績掛帥:當產品上市後,業績決定了這項產品在市場的存活時間。
5. 劣幣驅逐良幣:當產品的價值是由消費者需求、行銷成敗與利潤三方來決定,而不是由產品本身的好壞來決定時,這個市場能夠提供的期待便非常有限。
基督教文化商品化的優點
1. 普遍性:當文化產品成為商品後,規格化的量產與大眾化的價格結果便是人人都看得到、買得起,基督教文化產品因此更為普及。
2. 本土性:基督教文化商品要在地區成功販售,結合本土文化的產品設計與包裝,似乎更能吸引大多數消費者的購買意願。而基督教文化商品本土化的包裝與行銷,也間接的促成宗教信仰的在地化。
3. 流行性:當基督教文化產品商品化後,市場雖然變大了,但競爭對象也增加了,所以符合時代潮流成了無法避免的趨勢。跟上流行的產品永遠有消費的吸引力,這點特別在年輕人與小孩身上可以看見。
基督教文化商品化的缺點
1. 價格化易使基督教文化產品失去神聖性的內涵
以消費者需求及利潤考量為基礎的商品,基本上已經改變了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在作品形塑成商品的過程中,焦點已經從神變成以人為中心。當創作者為了作品有機會發表而向市場價值作某些妥協時,基督教文化作品中必須具備的神聖性也可能因此被妥協掉。
2. 市場化易使基督教文化產品失去教化性的功能
當商品市場導向化後,宗教性產品原應具備的教化性功能就會被消費者傾向的娛樂性功能所取代或掩蓋。特別是在龐大的商業集團制式運作下,用相同的佐料處理不同的產品,宗教性商品與非宗教性商品將被包裝的越來越相同,所剩下的不同也會在娛樂的心態下被消費者遺忘。對非基督徒而言,「納尼亞傳奇」的科幻效果與緊張氣氛恐怕遠勝於作者魯益士想要表達的基督教精神。
3. 世俗化易使基督教文化產品失去理想性的堅持
當基督教文化產品以市場價值作為生產的主要考量時,它就已經世俗化,而包裝與行銷企劃只是加速其庸俗化的推手。刺激消費的一切設計都與基督教信仰中的儉樸生活不合,商品行銷所製造出來的偶像也使產品的焦點被模糊與誤導,沒有市場價值卻有信仰價值的產品將沒有生產的機會。向消費市場妥協的結果,使基督教文化產品無法發揮應有的理想性。
信仰世俗化的危機
1. 基督文化商品化後,透過行銷的刺激,信徒變成消費者,信仰變成消費品。
2. 信仰成為消費市場中的一項商品後,沒有人會為信仰而堅持或是犧牲,它就像是商品一樣,不合適就換新的。
3. 基督教商品經常藉著舉辦各種大型活動,以及在各種媒體上刊登廣告,提高社會能見度。「行銷」成為宗教性商品是否能被消費者重視的關鍵,在手段上便會出現許多世俗化、庸俗化的爭議。
4. 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許多商品以通俗淺顯的教義,立即可得的救恩,作為吸引消費的主要方式。十架上的救恩被簡化,基督信仰可能因此被扭曲。
5. 基督教文化商品化後,接著就是宗教團體企業化、集團化、多角化。商品化帶來越來越多屬世的經營方法,最終將排擠掉不符合世界價值、但可能合神心意的牧養模式。
宣教的轉機
1. 傳福音是主耶穌基督交給基督徒的的大使命,透過商品化的包裝,基督文化可以有一個本土化的新風貌,使人們對基督教的接受度更大。
2. 基督文化商品化後,大量且價格低廉的複製,使得福音有機會充斥在各個角落,讓更多沒有機會接觸教會的人聽到福音。
結論
●教會如何因應
面對一切事物都有商品化的可能性,教會其實更應該保守因應。教會可以鼓勵會眾以更開放的胸襟去看待與討論被商品化了的基督教文化,也可以幫助會眾藉各種機會更加認識真理,但教會應該謹慎使用教會的權柄為任何一個商品背書,以免失去客觀公正的立場。教會尤其應該避免與任何商業團體合作。
●基督徒如何因應
基督徒除了應該不斷地在聖經真理上裝備自己,也應該用更開放的胸襟接納合神心意的商品。因為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奉我名行異能,反倒輕易毀謗我。」(可9:39)
方言的問題
方言的問題
前 言/讀經:(林前12:10,28:30,13:1,8,14:1,28,39-40).
現在全世界有許多基督徒傾向“靈恩運動”,大力提倡“說方言”。他們說:“說方言是得救的證據”、“說方言是聖靈充滿的證據”。他們說“方言”,別人聽不懂,又沒有人翻,這都不是聖經所說的“方言”。
方言,原文是glossa,英文聖經譯作“舌頭”tongues. 這不是一般人所說的“舌音”。有些譯本譯作“靈語”,這是不對的。這不是什麼“靈語”,而實在是世上的語言languages,是人可以聽懂的。
在書信裏,方言是聖靈恩賜之一(恩賜就是禮物)。聖靈的恩賜有9種,以“智慧的言語”排第一,第二是“知識的言語”,而“方言”與“翻方言”排最後(林前12:8-10),所以方言是最小的恩賜。
方言的來源有三:從聖靈來的、自造的、從邪靈來的。我們不要以為說方言都是從聖靈來的,我們必須根據聖經的教導來對待方言。
第一章 新約聖經幾次提到方言
聖經第一次提方言是在基督復活之後;“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可16:17)有人根據這一節說,我們都要說方言。
請注意,最好的古卷沒有馬可16:9-20這段。這段經文不像是馬可的結語,與馬可的手筆不同。聖經的原稿已遺失,只有手抄本(古卷),也許是在抄傳中有損毀。可能在馬可去世後,由其他人補加的。全本聖經,只有這一段是這樣。許多解經家都承認這一點。但我們也當相信這段是神的話語。
“新方言”,就是別國的話語。“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下文提出六件,但不是說,信的人都有這六件,有人有這樣,有人有那樣的。這不是條件性,而是需要性,有需要時就“必有”。
到書信,方言就成了聖靈的恩賜之一。
使徒行傳只有三處提方言:
第一次是在五旬節聖靈降臨的時候:“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徒2:4)這是教會(猶太人教會)的成立,全教會“說起別國的話”,向外邦人顯明教會的成立,為著把福音傳到各國,所以他們說起別國的話來。這是聖經第一次提到說方言的事實。
使徒行傳第二次提到說方言是在哥尼流家裏(徒10:44-46),這是距離五旬節7-8年了。這一次,是外邦人得救,立即說起方言。他們說的方言,也像當初,是別人能聽懂的。
使徒行傳第三次提到說方言,是在以弗所(徒19:1-7),這是距離哥尼流家說方言13年了。這班人是舊約餘下來的聖徒,是施浸約翰的十二個門徒(3-4節)。保羅叫他們要“奉主耶穌的名受浸”(5節)。當他們受了浸之後,“他們就說方言”(6節)。這是特殊的情況。
自從聖靈在五旬節降臨後,信的猶太人與外邦人因基督耶穌而成為一體——教會,都歸入一個羊圈裏了。
使徒行傳三次提到說方言,都沒有重複,各人都只說了一次。三次都是榜樣,不是命令。我們不能單憑“榜樣”,就叫人一定照做。
書信提方言,只有哥林多前書(12:,14:):這是聖靈的恩賜。當然,徒11:17也是恩賜,但與聖靈的各種恩賜是有分別的,這是為不信的人作證據的(林前14:22)。
哥林多教會有許多屬靈的恩賜,但哥林多教會不是屬靈,而是屬肉體的。保羅在林前14章不是鼓吹說方言,而是責備他們因誤用方言的恩賜而使教會混亂了(32-33)。
第二章 五旬節的方言
(徒2:1-11)
有人根據五旬節聖靈降臨後有方言,就要我們都說方言。現在讓我們好好地讀一讀這段經文,看看他們說方言是怎麼一回事。
五旬節是舊約七個節期的第四個,預表聖靈降臨設立教會。基督復活後50天,正是五旬節,聖靈就降臨,教會出來了,但當時只是猶太人,所以教會是猶太教會。那一天,全教會都說方言。後來聖靈把方言賜給個別信徒,成為“方言的恩賜”。
“說起別國的話來”(徒2:4)。
“別國的話”,原文是glossa, 這個字,有23次譯“方言”,15次譯“舌頭”tongues,兩次譯“口”(羅14:11,腓2:11),一次譯“靈”(徒2:26),一次譯“鄉談”(徒2:11)。
使徒行傳2:6,8的“鄉談”,原文是dialektos,英譯dialect.
還有譯作“方”字(啟5:9,7:9,10:11,11:9,13:7,14:6,17:15)。
在希臘思想文學裏,這是指某種廢棄的、不能理解的字句、描寫一種出於極大的狂喜而產生的語言形式,是由心理方面而來,再帶進夢幻智慧的領域裏。
聖經多次用這字,都是指常用的語言language,並不像許多人所說“不是世上任何的語言”。近來有些英文聖經把“方言”翻作“靈語”,實在是不合原意的。
有人說,方言可指人的話語,也可以指天使的話語:“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林前13:1)所以別人是聽不懂的。
這是奇怪的解釋。其實保羅也沒有講天使的話語。他的意思是,縱使我能講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他只說“我若能”,並不是他講了天使的話語。所以我們說,方言是各國的語言,是世上的人能聽得懂的,別人聽不懂,連自已也聽不懂,所以就需要人翻。若沒有人能翻,這就不是聖經所指的方言。
使徒們在五旬節說方言,計15種(徒2:6,8-11)。他們怎樣說的呢?有兩種解釋:約120人同一個時候說出共15種方言來(包括鄉談)(徒1:15,2:1),從各國來的猶太人都聽出他們自己的口音。
另有人解釋,約120人同時說出一種方言;說完又一同說第二種、第三種,直到說完15種為止。說的人覺得很希奇、聽的人覺得更奇。無論是那一種,都是神蹟。
他們說完方言之後就有講道:“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高聲說”(徒2:14)。他們在前面是說方言,用外國的語言“講說神的大作為”。(2:11)之後就用外國語講耶穌復活,使多人明白(14-40)。
說方言只叫人知道神的大作為,但不能取代講道。說方言之後還要講道。單說方言,他們“就甚納悶”(2:6),又“眾人都驚訝猜疑”(2:12),“還有人譏誚,說:‘他們無非是新酒灌滿了’。”(13節)
方言不是為講道,而是為讚美。講道後,眾人才“覺得紮心”(37節)。結果,“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41節)所以,講道比說方言重要得多!
第三章 說方言的恩賜
(林前12:8,10,28,30)
哥林多教會處在拜偶像與充滿罪惡的環境裏,哥林多教會也是個屬肉體的教會,但這個教會有許多恩賜。
一、哥林多的方言(林前12:-14:)
主後53年保羅在以弗所聽到哥林多教會發生問題。關於說方言,聚會的人被方言打斷,而且說的是別人不懂的,連說的人也不懂,又沒有人翻。
在使徒行傳裏,我們看見20年間只有三次講方言的事,但在哥林多,他們每次聚會都說方言;使徒行傳是眾人都講,而哥林多教會是一人講一人翻(林前12:10)。
無論是使徒行傳或哥林多教會,所說的方言,都是glossa,而哥林多前12:10又用gene(普通表示語言學中家族的分類)。林前14:21引用以賽亞28:11-12時,論及亞述語,是當時猶太人不懂的。
哥林多教會聚會,許多人講別人不懂的“方言”,既不是語言,也不是恩賜,引起教會聚會的混亂。這是神不喜歡的:“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林前14:33)
保羅定出八條說方言的原則(林前14:26-40):第一、“凡事都當造就人”(26節)。第二、“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27節)。第三、“且要輪流著說”(27節)。第四、“也要一個人翻出來......”(27-28)。第五、“當慎思明辨”(29節)。第六、“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34節,包括說方言)。第七、雖不禁止,但比作先知講道低(39節)。第八、“凡事都要規規矩矩按著次序行(40節)。
其他書信沒有提方言,可能這是哥林多教會獨有的情況,可能亦因哥林多教會有許多猶太人(徒18:1-17)。
二、哥林多教會的方言與五旬節的方言同是glossa
哥林多用單數(林前14:2,4,13-14,19,29),指不易理解的話語,這是哥林多信徒用的,指單個人講的。
真方言的恩賜就用複數(林前12:14),所說的應該是世上各國的話語(12:10),是正常人的語音。
三、方言不是證明人得救了
有人說,說方言才證明是得救的,但聖經沒有這樣說。因為不是眾信徒都說方言。即使在使徒時代,除了使徒行傳與哥林多教會,都沒有說方言,特別是約翰福音與羅馬書詳論因信得救,都沒有提說方言。
有人根據使徒行傳三段說方言的經文,說,“他們得救後就都說起方言來”,所以凡得救的人都要說方言。
但三段提說方言的經文,都沒有說這是得救的憑據。
五旬節聖靈降臨後,只門徒說方言(徒2:1,4),後來3000人得救受浸,都沒有說方言(2:41)。
哥尼流家裏的人得救後說方言(徒10:45-46),這是證明神悅納外邦人,所以他們說起方言,但絕不是因為說方言才能得救。
以弗所十二個約翰的門徒,他們得救後說方言(徒19:6-7),這是證明聖靈不是奉約翰的名而來,而是奉主耶穌的名而來的(3-5)。
請記住,我們千萬不要單根據使徒行傳的榜樣來作原則,認為使徒行傳有得救的人說方言,就說凡得救的人都必須說方言。這不是解經的原則。
四、恩賜不是人人都是一樣的
“……又叫一人能說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林前12:10)“……豈都是說方言的麼;豈都是翻方言的麼?”(12:30)恩賜是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的”(12:11)。
但使徒行傳的方言是人人都說的(徒2:1,4,10:46,19:6-7),不是恩賜。“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徒10:45)指聖靈本身是個恩賜,因為是“澆在”,而不是和哥林多教會所得的(聖靈的恩賜)相同。他們“因聽見他們說方言”就知道聖靈澆下來了。使徒行傳的方言,是為不信的人作證據(林前14:22),而哥林多教會的方言是“功用”,但也有證據。
五、方言是最小的恩賜
所有的恩賜,以說方言和翻方言的恩賜為最小,排列最後(林前12:10,30)。我們不知道靈恩運動的人為什麼拼命追求那最小的恩賜而不羡慕作先知講道的恩賜呢(14:1)!
六、受聖靈的浸與說方言
許多人說,基督徒不一定都受了聖靈的浸;他們又說,受聖靈的浸都說方言;他們還說,第一次被聖靈充滿就是受聖靈的浸,以後的充滿是聖靈充滿。
這都是人的解釋,聖經沒有這樣說。
受聖靈的浸就是把我們浸入基督的身體裏。原來凡得救的人都受了聖靈的浸,連屬肉體的哥林多信徒也都受了聖靈的浸:“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浸(過去式),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12:13)但不是每人都說方言。除了使徒行傳三處特殊情況之外,其他接受救恩的人都是受了聖靈的浸,但他們沒有說方言:三千人(徒2:41)、埃提阿伯的太監(8:37)、掃羅(9:1-9)、很多“信而歸主的人”(11:21)、呂底亞、(16:14-15)、腓立比獄卒和家人(16:30-34)。
七、不是被聖靈充滿的證據
有人說,“聖靈充滿的人必說方言”(徒2:4)。
但這是聖靈降臨時所發生的幾件事之一:聖靈充滿、“又”說方言(2:4原文有“又”字)。在這之前還有響聲如大風、舌頭如火焰(2:2-3)。
施浸約翰與耶穌都被聖靈充滿,但沒有說過方言。使徒只在五旬節講了一次。
能說方言並不表明靈性高;哥尼流一家和以弗所12個人在得救的時候就說方言。
哥林多教會混亂的事很多,他們沒有被聖靈充滿,但他們有許多恩賜,恩賜比其他教會多,特別是說方言的恩賜。
聖靈充滿的表現不是說方言,而是為主作見證有能力和滿結聖靈的果子。
使徒行傳有許多人被聖靈充滿,他們都沒有說方言(4:8,31,6:3,5,7:55,9:17,11:24,13:9,52)。
說方言不是屬靈、聖潔的記號。聖靈的果子(加5:23)才是屬靈、聖潔的記號。哥林多教會高舉恩賜,但他們並不屬靈:“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裏為嬰孩的。”(林前3:1)
八、方言的恩賜不是求得的
五旬節那一天,門徒沒有求方言,他們預先也不知道會有方言賜下。哥尼流一家沒有求方言,以弗所的12個人也沒有求方言(徒19:7)。由此可見,使徒行傳三次方言都不是求得來的。
哥林多教會有許多恩賜,方言的恩賜也不是求得來的,而是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12:11)。我們可以“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14:12)。至於方言,充其量是“切慕”,但“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講道。”(14:1)現在有許多人叫人求方言,實在是沒有根據的。
九、方言沒有什麼造就的功效
請記住這是最小的恩賜,造就性很小:“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林前14:4)
所謂“造就自己”,不是指靈命長進或更為聖潔。
而是我有了說方言的恩賜,所以我們更當相信,更當愛神,因為神是與我同在。
講方言的人曾說過,沒有什麼造就,至於造就別人就不是說方言,
“你感謝的固然是好,無奈不能造就別人。”(14:17)造就別人需要“悟性”(14-16)。
林前12:-14:是限制方言,不是鼓勵方言。
禱告與歌唱,不止用靈(方言),更要用悟性(14:15)。
“悟性”,英文譯作understanding,意思是使人能明白、能理解。
說方言是為了給不信的猶太人作“證據”。
說方言不是對不信者講福音,而是對不悔改的將亡者作“證據”(太10:14)。以色列復國,不用方言作證據。
說方言也不是為造就信徒:“律法上記著:‘主說,我要用外邦人的舌頭,和外邦人的咀唇,向這百姓說話;雖然如此,他們還是不聽從我。’這樣看來,說方言,不是為信的人作證據,乃是為不信的人。”(林前14:21-22)保羅是引用以賽亞28:11-12的話,可知方言是指外國人的話語。當亞述人侵犯耶路撒冷時,以賽亞責備猶太領袖醉酒。他們就譏誚以賽亞,所以以賽亞向他們宣告審判。神對他們說話,他們不聽。神是用外邦人來對他們說話,所以方言是對不信的猶太人,說明福氣移去了。後來,尼布甲尼撒王受神懲罰說出稱頌神的話,波斯王古列下令猶太人回國,說出勉勵他們重建聖殿的話(拉1:1-4)。神用外邦人指出猶太人不信的罪,可知方言是審判的記號,不是祝福的表記。現在教會裏不一定有不信的猶太人存在。
方言只造就自己,可是“悟性沒有果效”(林前14:14),因為自己也不瞭解,所以造就,只是感情的,認為這是神與我同在了、是聖靈在自己身上動了工的表示。就算沒有人翻,也認為有神的同在就是了。
講道才是造就教會(林前14:17-20)。方言遠不及講道能造就人:
1.方言只造就自己,但對教會作用不大(14:1-6)。
2.方言使人惶惑,先知講道,別人明白(7-12)。
3.說方言,自己的悟性沒有果效(13-15)。
4.用方言禱告,聽的人得不到造就(16-17)。
5.單說方言,表示靈性未成熟(20節)。
6.聽不到的言語,是神用來懲罰以色列的,因為他們不信以賽亞用能懂的話說預言(21-22)。
7.在聚會中,方言太多,可能使不信的人受惑,妨礙他們的得救(23-25)。
講道是造就教會的:“說方言的,是造就自己;作先知講道的,乃是造就教會。”(林前 14:4)“但在教會中,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19節)“五句”“萬句”原文作“五字”“萬字”,或者說一句勝二千句,也就是說,一句教導人的話,等於二千或二千五百句方言。既是這樣,我們何必追求說方言呢?“造就”,原文是“建造”,有訓誨增長之意(14:3)。
說方言,也只有在愛裏,否則無用〈林前13:1,8)。
十、用方言禱告
“我若用方言禱告,是我的靈禱告;但我的悟性沒有果效。”(林前14:14)“不然,你用靈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16節)一般來說,用方言禱告,是在私禱裏,因為用方言禱告,是靈的禱告,指人的靈被聖靈所感,使自己說話;與神交通,使自己得益,有極大的喜樂。
說方言是對神說,不是對人說(林前14:2),但說方言是為自己,不是為神,因為恩賜從來不是為神的好處的(彼前4:10)。保羅說方言是在私禱裏,而不是在教會中(林前14:18-19)。
說方言,是“說”,不是“喊叫”(14:2),是對神說的。是說話,不是舌音,就算是聲音,也該有分別:“就是那有聲無氣的物,或簫、或琴,若發出來的聲音沒有分別,怎能知道所吹所彈的是什麼呢?若吹無定的號聲,誰能預備打仗呢?”(14:7-8)
彭柯麗,《密室》的作者,他有方言禱告的恩賜,但他不提。
保羅也有方言的恩賜,但他要在14年之後才提起來(林後12:2-4)。
用方言禱告,是“靈禱告”(林前14:15),與以弗所6:18所說“靠著聖靈的禱告”是不同的。
十一、要在悟性裏進行(林前14:14-20)
聖靈不輕看個人的才能和天賦。一個信徒是否成為合用的器皿,是在於他的學習、專心、殷勤、操練、恒切……。(提前4:13-16,提後2:15)
五旬節的“等候”,有聚會與講道(徒1:15)、禱告(24-25)、補選猶大的空缺(26節),如果成了真空,就很危險!真空的生命將導至心理失常、迷惑與鬼附(太12:45,約壹4:1-3,提前4:1,王上22:21,啟16:13-16)。
十二、可以自動停止的
“若沒有人翻,就當在會中閉口,只對自己和神說就是了。”(林前14:28)有人說,我的方言是從聖靈來的,不能停止。但聖經明說,就算是從聖靈來的方言,若沒有人能翻,就當停止。如果停不了的,就不是出於聖靈的,因為“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14:32)
十三、絕不是學來的
有人懂英文、俄文等,他們祈禱時說起英文、俄文等,這不是方言禱告。不懂英文能說英文才是方言禱告。
有人祈禱,怎麼祈也說不出方言來,於是有人叫他跟著說。這不是方言,因為是跟人學的,這是假方言,這是“謊言”。我們必須誠實,不要冒講。
第四章 聚會時講方言
現在很多人在聚會時大講方言,但是,人人聽不懂。這不是聖經中的方言。
一、方言並不是公禱、敬拜或讚美的語言
“那說方言的,原不是對人說,乃是對神說,因為沒有人聽出來;然而在他心靈裏,卻是講說各樣的奧秘。”(林前14:2)這不是對人說的,神明白我們的話,本不用方言。方言原是對不信的猶太人說的(林前14:21-22)。我們讚美,必須用會眾能明白的話來讚美:“……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不然,你用靈祝謝,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既然不明白你的話,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林前14:14-16)。
二、聚會時不用方言,除非有人翻譯
“所以那說方言的,就當求著能翻出來。”(林前14:13)“……或有翻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若有說方言的,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一個人翻出來。若沒有人翻,就當在會中閉口。”(26-28)下面詳細討論這一點。
第五章 翻方言的恩賜
聽不懂的方言就要有人翻,若沒有人能翻,就該停止。當時不只猶太人說方言,許多回教徒等異教徒亦說方言。
當時外邦信徒在不信的日子裏被邪靈引誘,而當時希臘的女祭司說出不明來歷的語言,所以神就要賜下辨別諸靈和翻方言的恩賜:“又叫一人能行異能;又叫一人能作先知;又叫一人能辨別諸靈;又叫一人能說方言;又叫一人能翻方言。”(林前12:10)“……若不翻出來,使教會被造就,那作先知講道的,就比他強了。”(14:5)“若有說方言的,只好兩個人,至多三個人,且要輪流著說,也要一個人翻出來。若沒有人能翻,就當在會中閉口,只對自己和神說就是了”(27-28)。
“翻”字,原文diermeneu辉(林前12:30,14:5,27):有“解釋”的意思,是翻出別人所不明白的(徒9:36,林前14:9-13)。
能翻方言的只有少數人,所以與受聖靈的浸無關。沒有一個人可以靠自己得到這翻方言的恩賜。
五旬節的方言,人人能聽得懂,不用翻。但方言的恩賜,別人聽不懂就需要有人翻。
如果有人講道用方言,必須要有人翻出來。若沒有人翻就當閉口不言,免得有不信的人認為我們是“癲狂”了(14:23)。
所翻出來的語言,不是模糊的話。有一位埃塞俄比亞的牧師,參加一個方言聚會,他誤以為那是一個“非正式的多種語言的讚美聚會,”於是他站起來用茲話Ge’ez來背誦詩篇23篇。當時有人給他翻譯,但完全翻錯了。同一方言錄音經兩個不同的人翻譯,其中一個翻為“為一份新工作尋求引導的禱告,”另一個則翻成“為一次嚴重大病,最近康復而獻上感恩。”他們還說,神給予一個翻一樣,另一個又翻一樣。
不是學來的:有人用英文禱告,另一個懂英文的替他翻。這不是聖經所說“翻方言的恩賜”,而是他們懂得或模仿別人,跟人學來的,這不是恩賜。許多人學講方言,學翻方言,都是不對的。
第六章 靈恩運動與方言
使徒去世以後,總的來說,是沒有方言了,但歷史上曾有過一些人說方言。
主後400-500年間,只有跟隨Montanus Ann Lee李蒙丹尼士者說方言。
1731年,天主教更正者曾發生“方言”。
1736-1784年,色卡Shakers, 她是李蒙丹尼士的跟從者。Ann被認為是與耶穌平行的女人,她是以跳舞來克慾的。
1830年,阿榮Edward Irving在倫敦有一個小組稱Irvinyites. 他們說得了預言,但與聖經有矛盾。
他們的預言沒有應驗。他醫病又死了人。但他們講起“方言”來。
以上所說的都不是基督教,而是異端。
一、舊靈恩運動又叫五旬節運動Pentecostalism. 1901年在美國肯撒斯州伯特利聖經學院,阿茲曼Agnes Ozman說,他受了聖靈的浸而說起方言來。這就成了美國的聖潔運動,也就是他們所說的“春雨”。
1906年,在洛杉磯Los Angeles的阿書撒街Azusa,許多人講起“方言”來。
以上兩件事,就成了靈恩運動的先鋒。
他們把方言分為兩種:一是普世性,用以印證聖靈的浸;另一種是持續的,不是忘形而且是受控制的恩賜。
這是“舊靈恩運動”。
二、新靈恩運動(靈恩更新運動)
在加州Van Nuys, Ca.的主教團教會Episcopalian Church,開始了新靈恩運動。
這包括了路德會、長老會、浸信會與天主教。他們認為李蒙丹尼士(靈恩運動之前)等是先鋒。這就成了異端者的後繼。
他們多半認為現在是末時,神再把聖靈澆灌下來(珥2:28)。但這段經文不是在主再來之前應驗的,而是在主再來後的七年災難期間。在五旬節時,彼得認為:如果當時以色列全部悔改,耶穌升天後七年,祂就要再來了。但以色列人並沒有悔改,所以這段經文要在主再來之後才應驗。就算在五旬節,這段經文還有一大半是沒有應驗的:“在天上我要顯出奇事,在地下我要顯出神跡,有血、有火、有煙霧。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徒2:19-20)當時沒有這種情況。什麼時候才有呢?“這都在主大而明顯的日子未到以前”(20節下),就是七年災難。教會被提,聖靈也被提(帖後2:7),然後再澆灌下來,這才有約珥書2:28的事。
1.新靈恩運動主張
藉著領受方言的恩賜而獲得“第二次祝福”。他們認為說方言是第二次的祝福,這就使救恩得到完成;這就成為聖潔、滿有能力與喜樂,有力為主作證。但是聖經沒有任何恩賜是稱為“第二次的祝福”。
20世紀70年代,五旬節會與使徒會兩大宗派所管轄的各分支紛紛起來。現在席捲聖公會和天主教等。
2.發展很快
目前全世界有65%的基督徒傾向靈恩運動。他們強調方言是聖靈充滿的證據,也有人認為方言是得救的證據。
但是,也有許多靈恩派、新五旬節派,他們也沒有說方言,而他們都被接納為真信徒。
3.聚會混亂
舊靈恩運動認為只有他們才得救、才是被聖靈充滿。他們主張一切說方言的基督徒都應當脫離本教會,加入他們的聚會裏。他們用1-3小時來集體說方言、集體抽筋、昏迷、輥地、尖叫、大哭、大笑、亂跑。他們有人說,“說方言時,有熱力從腳上升上去,又有熱力從上面降下來,也有熱力從左到右、從右到左等。”如果把他們的方言抽出,整個聚會就枯燥無味,也沒有真理的教導。請注意保羅責備哥林多教會的混亂:“因為神不是叫人混亂,乃是叫人安靜。”(林前14:33)“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40節)。
新靈恩運動比較安靜有秩序,他們廣泛滲入各大宗派裏。他們只在外表上稍為改良,但也無濟於事。
4.不成方言的方言
哥林多教會亂做方言(林前14:11)。方言,原文是glossa,新約33次,都是真正的語言,是別人聽得懂的(徒2:8)。啟示錄7:9“各方”,原文是“各種方言”,這是從各種方言來的人。
靈恩運動的人所說的方言多半是單音的:Da Da Da Da ,有時是一種“舌音”,
有時把一句重複幾十次dog dog Siguartsi.
耶穌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太6:7)如果是許多的奧秘,但為什麼翻出來的總是那一句呢?他們所說的所翻的,有時好像野獸的吼叫。請記得,聖經只限于“萬人的方言”,這都是世上已有的“別國”的話語(徒2:4)。這是語言發音清楚,是別人可以聽得懂的(徒10:46)。別人聽不懂的就需要翻,使別人能聽得懂。可惜許多人所說的,都沒有文法和詞藻,不像外國語。
有人說,方言原是“沒有人聽出來”的(林前14:2)。請不要誤會,這裏是指聚會中沒有人能聽得懂,而不是全世界沒有人能聽懂的。既然有人能翻,就證明有人明白。“乃是對神說”,這句話原是異教徒對他們的偶像(a god)所用的重複話(太6:7)。
有人講了無意識的字音,說是“天使的話語”(林前13:1),但聖經沒有說“天使與人說話是用天使的言語”(路1:28,30-37),“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林前13:1),是假設的話。根本就沒有人能說“萬人的方言”,同樣也沒有人能說“天使的話語”。方言“終必停止”(林前13:8),但天使的話語是不會停止的。
他們很喜歡用第一人稱講“方言”:“我是神……”。這都是假的。使徒沒有這樣用過。
請記住,“方言是對神說”(林前14:2)所以我們不能用第一人稱說“我是神……。”
5.翻假方言
他們翻出來的不是什麼奧秘,只不過是一些普通的話語。從來沒有見翻出一篇有分量的文章或書籍。
有人在會中翻方言,所翻的是這樣“叫某某到某街某號門牌找某人”,可惜找到了那號門牌,但沒有那人。後來他再翻,叫他再往找。結果,他還是沒有找到!
6.有被鬼附的
說方言的人總是站在第一人稱說話的,例如“我耶穌對你說”等。他們總是稱呼耶穌而不稱呼主或主耶穌。
Gerald E. McGraw 和他的同工們試驗的結果:90%是邪靈在說話。說方言的人多半是愛主的、熱心事主的。
末後的日子,魔鬼活動猖獗(帖後2:9-11,彼後2:1)。魔鬼有時不是直接搞,而是在背後控制。
7.異端方言
能說方言的不一定是從神來的,連講異端的人也有說方言的。
第2世紀有孟他努派,他們也說方言。
天主教亦多有說方言的,特別是臺灣天主教。
菲律賓某一教派,他們是不信四福音的,但他們也能說方言。
美國曾有一個猶太人,他用催眠術使某浸信會全會眾都說方言。
這樣看來,講異端的都能說方言。
8.異教的方言
異端是基督教內所產生的;異教就不是基督教,而是基督教之外的其他各教。
基督教內講異端的能講方言;基督教以外的各教也能講方言。
東非洲有被鬼附的,他們說了流利的Swahali或英語。
伊斯蘭教穆斯林有說方言的。
北極圈愛斯基摩人Eskimos有說方言的。
西藏的和尚也有說方言的。
摩門教教徒多年來有說方言的。
印度教打坐的人也會說方言和翻方言的。
香港一些黑社會人物在學“神打”時也說起方言來。
由此看來,不要以為能說方言的就是出於神的,尤其在末世,魔鬼要製造混亂,說方言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們要特別小心。
9.再說學來的方言
方言是個恩賜。恩賜是聖靈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所以聖靈的恩賜不是學來的。凡跟人學的就不是恩賜。
有人根據徒19:1-6的“按手”能說方言,就叫人自己按手,然後一句一句的學講方言。他們所學的缺乏語言結構,多為私人用的,又多用同音語。這是聖經所說方言的恩賜嗎?絕對不是的。還有用催眠術的手法來叫人講方言。
請注意,五旬節時,使徒沒有按手;在哥尼流家裏也沒有按手;林前12:—14:也沒有提按手。方言只是神“賜”的,而不是“心理化”的。保羅對施浸約翰的門徒按手是一種特殊的情況,我們已經說過了。我們不能把一種特殊的“榜樣”作為“原則”去教導人,叫人都按手學說方言。
某人在外國長大,講外國語,但他用本國的語言來說方言。請問這是不是聖經所說的“方言”?
另有人在1953年夏天從廣西到外地,他說方言。別人覺得不對頭,於是用約壹4:1-2來試他。他不剪發不剃鬚。他說主叫他一生不要剃鬚、不穿鞋。但過了不久,他剃了鬚髮,不只穿鞋,又穿起西服來。原來他的“方言”,不是“方言”而是“謊言”。
賈德說方言“卜那,卜累蔔那地,怕怕拉沙地,怕跑普培,泰利泰,拉他他滔,他利亞,他他他他他,烏拉維特溫,以利累特累德洛多,新支新支新支,英巴英巴英巴”。
這是什麼方言?耶穌說:“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太6:7)
所以凡沉迷於說方言的人,常常是醜態百出的。
10.末世的大迷惑
現在是末世,末世有大危險,末世的大危險不是新神學(假先知等不信派),而是靈恩運動。
帖後2:1-12詳說末世的大危險。原來撒但也有運動,“撒但的運動”(9節)。
這個運動包括“行各樣的異能神跡,和一切虛假的奇事。”
耶穌也說過:“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太24:11)
“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跡、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24:24)
慕迪的同工叨雷博士Dr. R. A. Torey說:“整個靈恩運動都不是出於神的”。
解經王子坎伯·摩根博士Dr. G. Campbell Morgan說:“人肆意偏離新約聖經的教導,把神的靈移離出真理的本位去迎合人為的運動。這運動以方言恩賜作為口號。時至今日,這口號已淪為地獄的記號了。神的兒女們真是不可不防啊!”
第七章現在有沒有真方言
有人說,現在沒有;有人說,現在還有。
一、主後100年間已停止了
根據古教父各種文獻,都沒有提到方言。革利免Clement、猶士丁Justin Martyr、俄利金Origen、屈梭多模Chrysostom(名解經家)、愛任紐Irenaeus、奧古士丁Augustine等,都說早期教會沒有方言。
特土良Tertullian與蒙丹尼士Montanus雖然也曾參加過說方言,但他們後來都退出了。
馬丁路德、加爾文Calvin、司布真Spurgeon、衛司理John Wesley、芬尼Finney、慕迪Moody等都沒有說方言。
宋尚節博士講道時,台下一女士說起“方言”來。宋博士喝令她停止,她就停了。
有一位西教士按手在賈玉銘頭上,叫他講方言,但他沒有講。
王明道不只沒有講方言,他還寫過一本《聖經光亮中的靈恩運動》來指斥說方言的人。
二、方言特別是對以色列的
在恩典時代,證明福音是由神來的,但次序是由以色列到外邦(林前14:21-22)。為了證實這個,就用方言為記號。現在由以色列到外邦人的過程已經完成,就不再用這記號了(見以賽亞的預言,賽28:11)。
三、現在甚少
總的說來,方言已停止了,但也不是絕對沒有。需要時,神就會賜下。
1.方言禱告(林前14:14)
有人認為雖然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但會感到神的同在。他們引用“乃是對神說”(林前14:2),“只對自己和神說就是了”(28節)。
保羅禱告有方言,但也不多。我們不單用口而不用心。保羅說,禱告是要用“悟性”的(林前14:14-17)。我們當防止假冒,必須符合聖經才可。
集體方言禱告,絕對不是聖經的教導。
2.方言講道
基本上停止了。有需要時,神可以賜下。以前有一批往新疆向維吾爾人傳福音的人,講維吾爾語。這是特殊的情況。
著名聖經學者教授麥克亞瑟·約翰說:“說方言早已在新約使徒時代(距今1900年前)停止了。”
第八章 其他問題
我們基本把說方言的問題都談過了,可是有些先入為主的人是不會輕易放棄說方言的。他們還會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來堅持說方言是現在普遍的事。
他們說,保羅說,“我願意你們都說方言”(林前14:5),所以我們都當說方言。
請注意,聖經明說,方言的恩賜不是賜給每一個人的:“豈都是得恩賜醫病的麼?豈都是說方言的麼?”(林前12:30)。但為什麼保羅願意各人都說方言呢?原來這是他個人的願望。正如經理向他屬下說,“我希望你們各人都賺十萬年薪”!他明知道是不可能的。再看保羅的話:“我願意眾人像我一樣!只是各人領受神的恩賜,一個是這樣,一個是那樣。”(林前7:7)你看見了嗎?這又是保羅的願望,但下文立即就說“只是各人……”。
還有人引用保羅的話“我感謝神,我說方言比你們眾人還多”(林前14:18)來證明我們各人當多追求方言。
請注意,這裏的“還多”,原文是“多次”的多,而不是“多種”的多。他在林前14章是責備、糾正亂說方言的,而不是鼓勵說方言的。可能有人會說,“你保羅不會說方言,才指責我們;如果你會說方言,你就不會這樣了。”但保羅說,我說的比你們眾人還多,而我也不強調講方言。在第19節保羅馬上就說:“但在教會中,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強如說萬句方言。”奇怪的是,好說方言的人只引18節,而不往下讀第19節。這豈不是斷章取義嗎?
末了,讓我們談談“你們要追求愛”(林前14:1)。
愛不是恩賜,許多人把愛看成最大的恩賜。愛不是最大的恩賜,而是聖靈的果子(加5:22),“最妙的道(林前12:31)。
林前13章是偉大的一章,插入在12章與14章之間,這就給我們看見,運用恩賜的動力是愛。沒有愛,所有的恩賜都無用。
恩賜是“切慕”(14:1)的。我們“更要羡慕的,是作先知講道”,因為作先知講道的恩賜比說方言的恩賜大得多。
方言是個最小的恩賜。恩賜是聖靈所賜的,原沒有可誇。可惜許多人藉恩賜而驕傲,這是不應該的。所以我們要追求愛。方言又會使信徒紛爭:有人注意方言而忽略其他恩賜,有人追求恩賜而不追求聖靈的果子;有人追求方言而忽略傳福音的工作。他們認為說方言是得了聖靈的能力,是個成熟的信徒。
我再說,方言是最小的恩賜,現在基本停止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追求說方言呢?雖然有許多人追求方言,但我們不當追求方言。我們所當追求的是愛(林前14:1)。
如果有人認為追求方言還是對的,那就請你除去“先入為主”的成見,把這小冊子從頭再細讀一次,你就不會再走入歧途了!願神賜福給你!——林獻羔
簡 介
1.叨雷博士
被稱為時代先知的叨雷博士( R.A.Torrey ),他是慕迪的同工,曾在慕迪聖經學院任教。他認為靈恩運動顯然不是出於神的,而是所多瑪所建立的(參叨雷著的 Is the Present Tongues Movement of God?)。他指出:說方言根本與靈洗無關,以說方言為重要的恩賜與聖經的真理明顯相抵觸;靈恩派的聚會極端混亂,這分明違反哥林多前書14章聖經的教訓。而且從許多的個案顯示,說方言的人其實是邪靈附身所致。從摩門教由開始之時就常說方言來看,靈恩運動一定不是出於神的。
2.摩根博士
20世紀最受歡迎、稱為解經王子的摩根博士(G. Campbell Morgan)也是反對靈恩運動的。他稱之為“撒旦末後的詭計”。
3.宣信博士
宣道會的創辦人宣信博士(A. B. Simpson)雖然主張神醫教義,但也反對靈恩運動的思想,他認為不可能以說方言為受靈洗的憑據。他曾經寫過一封公開信給宣道會,指出靈恩派的說方言運動必須立即禁止。而且,到了1974年,有宣道會牧師麥格羅(Dr. Gerald E. McGraw )在宣道會的刊物 The Allance Witness中報導:他和一些牧師們成立了一個“分辨說方言的靈”的特別聚會,專事替那些有說方言經驗而願意接受試驗的人來分辨他們的靈。經過多年的試驗之後,他指出,他本來也贊成有一些方言是真的,但事實上試驗的結果顯示:有90%以上說方言的人,證實是邪靈附身所致。他又指出,有一些弟兄靈性非常好,作聖工也有能力,而且他從來不在公開的場合說方言,只在私下靈修之時才說。但是,經過試驗之後,他的靈在奉主耶穌的名所吩咐之下,竟然說出自己是鬼。
4.賓路易師母
賓路易師母(Jessie Penn-Lewis)乃一代屬靈偉人,著有許多有關屬靈豐盛生命的書。她有一個分別諸靈的特別恩賜,長期出版《勝利報》,專事講論如何分辨被鬼附和如何趕鬼的真理。在她所寫著名的《聖徒爭戰》(War On The Saints)一書中,她極詳細地教導如何分辯諸靈,指出靈恩運動的方言現象其實是被邪靈附身所致。
Tuesday, January 22, 2013
飛機餐,多來一份行不行?
買機票訂位後,真正的選擇才開始。您可以選位,您可以選餐,您也可以選擇特別服務(如:第一次搭機服務)。當然,對廉價航空來說,所有服務都是必須另外付費的,選位也是,選餐也是,選看電影也是,選擇轉機服務也是,不像傳統航空,一個票價全包,讓您輕鬆搭機,好好享受。
有網友問:1.飛機上的餐要付費才能享用嗎?2.飛機上可以吃幾餐?3.飛機上有那些餐可以選?4.我要多久之前選訂?5.我若肚子餓,可以多要餐吃嗎?6.餐具很美,我可以帶走嗎?來聽YOYO一一回答。
第一問:飛機上的餐要付費才能享用嗎?
不一定!要看您所搭用的航空。有的廉價航空,機上是有提供免費餐飲的(如:釜山/真航空),大部分則必須付費才能享用(如:捷星/酷航/樂桃/亞航/虎航)。傳統航空基本上,除少部分國內航線不提供任何餐,或須機上另付費購買外,國際航線大都提供免付費餐飲。所以,若您是搭用到傳統航空,大多都可免費吃個幾餐。
第二問:飛機上可以吃幾餐?
針對傳統航空免費的餐來說,基本上,飛機上的餐飲可細分為:正餐(早/午/晚)、點心及飲料。正餐部分,大多航空基本上多少都會提供一次,若是長途飛行,每6到8小時還會有一次餐可以用;點心部分,則是隨時都可以提供,一般都有麵包、餅乾、巧克力,亞洲籍的航空還有泡麵可以享用(聽說土耳其航空機上還有提供沙威瑪!不知是真是假);飲料部分,則有白開水、茶、咖啡、可樂、紅白酒,以及烈酒(須商務艙),所以在機上的您,可以不用擔心吃喝,若正餐吃不飽,您可叫點心來補充!
第三問:飛機上有那些餐可以選?
重點來了。要知道幾件事--傳統航空把機上的餐飲,視為其服務的延伸
所以:1.對頭等、商務或經濟艙所提供的餐及品質不一樣;2.每家航空的餐,各有其特色,同樣是牛肉餐,中東牛跟美國牛的餐感是不一樣的;3.不同航程提供的餐會不一樣,所以不是您選,就一定會提供!
我們以長榮的經濟艙來說,選餐可以選以下:
1.標準餐:機上會每月提供不同餐選,一般約有海鮮、雞肉、牛肉等標準餐。
2.特別餐:
A.素食餐:中式素餐、蛋奶素食、耆那素食、印度素食、生鮮素食、嚴格素食。
B.宗教餐:印度餐、回教餐、猶太餐。
C.嬰幼兒餐:嬰兒餐、斷奶餐、孩童餐。
D.病理餐:溫和餐、糖尿病餐、麩質不耐症餐、低熱量餐、低脂肪膽固醇餐、低鹽餐、低乳糖餐。
E.其他:水果餐、海鮮餐。
搭傳統航空,您可以選的餐是很多樣的!依現行規定,就算一次航程可以提供兩餐,若您有指定特別餐,只可以選一種(如:選素食,就必須該段航程都是素食),若無指定,即為一般標準餐。因為,餐點若是變來變去,對航空公司後勤及服務的空姐都是很大負擔;但若您搭的是廉價航空,則付錢買什麼餐就是什麼餐,是不能換與加菜的!
YOYO公司一位老客人,每次出國一定選不一樣的航空公司搭,然後每段行程一定故意去選不一樣的餐享用,她的理由是:「人生,就是要不斷地嘗試。」每個國家,都有其特別值得旅遊之處,航空公司也一樣,每次選用的餐不一樣,才有樂趣;每個航程選用不一樣的餐,才能體會多樣的內容。真的!有些餐,您在台灣不一定找得到,但有可能在機上吃到!
另外請注意一點,很多人因為兒童餐會有玩具及炸雞、薯條,就故意去點兒童餐,航空公司也不是笨蛋,若不是未滿12歲的人選兒童餐,將視同詐欺處置,您可能只有領到一顆茶葉蛋......,開玩笑的,您只能領正常餐吃啦!
第四問:我要多久之前選訂?
針對傳統航空,如果是標準餐,在機上等空服員問您時,就可以直接選;如果是特別餐,建議您在飛機起飛前7天前選訂為佳。很多航空都說,您可以出發前一天才選,不過依YOYO家SALES反映,出發前一天才選,狀況很多,常常航空公司沒有準備好!所以,若您要求特別餐,請務必提前告知!出發前一天,或是到現場才要求,基本上是做不到的,因為飛機的餐都必須提前準備,不是隨到隨做的。
而廉價航空,更必須在購票的當下去加訂餐,事後補加訂是非常麻煩的,且出發前24小時內,補加訂是不被許可的。
第五問:我若肚子餓,可以多要餐吃嗎?
廉價航空方面,您若只能購買一份,想多要,她也無法賣你(食量大的,搭廉價航空可以考慮一次點兩份餐,這樣就不會很餓很餓了),因為廉價航空對重量很計較,所以只會帶剛剛好的份數上機,臨時加買?她也不賣給您!
傳統航空餐,基本上都會比原先的多準備幾份,以防臨時有客人搭機,沒餐可用,所以,您若真的吃完餐,肚子卻還很餓,可以試著向空姐多要一份,她若心情好,會多拿給您吃。YOYO有次搭機時,遇到旁邊的旅客與空姐是老鄉,空姐就很阿沙力地再多給他一份餐!要是真的沒有餐可以多要,或是空姐心情不爽不給您,別擔心!還有很多免費的點心、泡麵可以加點啊!在空中的黑夜裡,吃水不夠熱的泡麵,別有一番滋味。(PS.為什麼航空公司不同場加映,提供罐頭麵筋、花生來配泡麵呢?)
第六問:餐具很美,我可以帶走嗎?
這是一個道德問題。當然,YOYO會告訴您,您付費的機票錢,是不含餐具(盤子、咖啡杯)的,所以您絕對不能學小偷的行為偷拿。不過,......
以上六個問題,YOYO解說完畢,訂完票後,不要忘了自己有選餐的權利歐!
歐巴馬宣誓吃螺絲
歐巴馬20日先在白宮藍廳宣誓。而他頭一回宣誓沒出錯,
結束後與小女兒莎夏擁抱時,莎夏也稱讚他「太好了老爸,你沒念錯」。
全文網址: 歐巴馬公開宣誓 又吃螺絲
-------------
莎夏告訴歐巴馬:「你沒搞砸。」
Monday, January 21, 2013
歐巴馬就職演說
Vice President Biden,
Mr. Chief Justice,
memb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distinguished guests,
and fellow citizens:
Each time we gather to inaugurate a president, we bear witness to the enduring strength of our Constitution. We affirm the promise of our democracy. We recall that what binds this nation together is not the colors of our skin or the tenets of our faith or the origins of our names. What makes us exceptional — what makes us American — is our allegiance to an idea, articulated in a declaration made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ago:
每次我們聚在一起為總統舉行就職儀式,我們同時見證了我們憲法的持久力量。我們肯定我們對民主制度的承諾。我們也再次想起,讓這個國家團結一致的,不是我們的膚色,我們的信仰的教義,或是我們姓氏的來歷。讓我們與眾不同,讓美國人之所以是美國人的,是我們忠於一個想法,而它在兩百多年前的一項宣言中已有所闡述: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人生而平等,創造者賦予他們一些特定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Today we continue a never-ending journey, to bridge the meaning of those words with the realities of our time. For history tells us that while these truths may be self-evident, they have never been self-executing; that while freedom is a gift from God, it must be secured by His people here on earth. The patriots of 1776 did not fight to replace the tyranny of a king with the privileges of a few or the rule of a mob. They gave to us a Republic, a government of, and by, and for the people, entrusting each generation to keep safe our founding creed.
今天,我們將繼續展開一項永無止境的旅程,讓這些話的意義與我們時代的現實相結合。歷史告訴我們,這些真理雖然不言而喻,它們卻從來不會自動執行,雖然自由是神賜的禮物,它必須靠地球上祂的子民加以確保。1776年的愛國者並非是為推翻專制國王,換上少數人的特權或是暴民統治而戰。他們給予我們一個共和國,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交託給每一世代保護我們的建國信念。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we have.
兩百多年來,我們做到了。
Through blood drawn by lash and blood drawn by sword, we learned that no union founded on the principles of liberty and equality could survive half-slave and half-free. We made ourselves anew, and vowed to move forward together. Together, we determined that a modern economy requires railroads and highways to speed travel and commerce; schools and colleges to train our workers.
透過挨鞭與中劍所流的血液,我們領悟到,植基於自由與平等的聯邦,沒有一個能夠在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下存活。我們讓自己重生,誓言向前邁進。
同心協力,我們決定一個現代經濟必須要有鐵路和公路以加快旅遊和商業,我們也需要學校和大學以培養我們的工人。
Together, we discovered that a free market only thrives when there are rules to ensure competition and fair play. Together, we resolved that a great nation must care for the vulnerable, and protect its people from life's worst hazards and misfortune.
同心協力,我們發現,唯有訂定規則,確保競爭與公平,自由市場方能蓬勃發展。
同心協力,我們決定,一個偉大的國家必須照顧弱勢族群,保護人民免於遭受生命中最大的危險和不幸。
Through it all, we have never relinquished our skepticism of central authority, nor have we succumbed to the fiction that all society's ills can be cured through government alone. Our celebration of initiative and enterprise; our insistence on hard work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re constants in our character.
在這一切過程中,我們從未放棄對中央威權的質疑,也從未相信這種假話,亦即所有的社會弊病可以單獨透過政治解決。
我們頌揚自動自發與進取心,我們對努力工作和個人責任的堅持已在我們的個性中根深柢固。
But we have always understood that when times change, so must we; that fidelity to our founding principles requires new responses to new challenges; that preserving our individual freedoms ultimately requires collective action. For the American people can no more meet the demands of today's world by acting alone than American soldiers could have met the forces of fascism or communism with muskets and militias. No single person can train all the math and science teachers we'll need to equip our children for the future, or build the roads and networks and research labs that will bring new jobs and businesses to our shores. Now, more than ever, we must do these things together, as one nation, and one people.
但是我們始終了解,當時代改變時,我們也必須有所改變。忠於我們的建國原則需要在面對新挑戰時作出新的反應;維護我們每一個人的自由最終需要集體行動。因為美國人已無法靠單獨行動滿足今天世界的需求,一如美國軍人無法單獨對付擁有兵槍的法西斯主義或共產主義。不是單靠一個人,就能訓練出我們所需的所有數學和科學教師,協助我們的兒童為未來作好準備,也不是單靠一個人,就能修築道路與架設網路和研究實驗室,帶來新的工作機會與商機。現在,更甚以往,我們同心協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has been tested by crises that steeled our resolve and proved our resilience. A decade of war is now ending. An economic recovery has begun. America's possibilities are limitless, for we possess all the qualities that this world without boundaries demands: youth and drive; diversity and openness; an endless capacity for risk and a gift for reinvention. My fellow Americans, we are made for this moment, and we will seize it — so long as we seize it together. For we, the people, understand that our country cannot succeed when a shrinking few do very well and a growing many barely make it. We believe that America's prosperity must rest upon the broad shoulders of a rising middle class. We know that America thrives when every person can find independence and pride in their work; when the wages of honest labor liberate families from the brink of hardship. We are true to our creed when a little girl born into the bleakest poverty knows that she has the same chance to succeed as anybody else, because she is an American, she is free, and she is equal, not just in the eyes of God but also in our own.
這一代的美國人已經歷過危機的測試,更加鍛鍊了我們的決心,證明我們的應變能力。十年的戰爭現在正在結束中。經濟已開始復甦。美國的可能性是無窮的,因為我們擁有無疆界世界所需的所有特質:年輕與動力;多元與開放;對抗風險的無止盡能力,以及再創造的天賦。我的美國同胞們,我們是為這一刻而生,而我們會抓緊這一刻,只要我們是同心協力抓緊它。
我們,人民,了解到當愈來愈少的人非常富有,愈來愈多的人僅能糊口,國家不會成功。我們相信美國的繁榮必須仰賴廣大崛起中的中產階級肩膀。我們知道,當每個人能在工作中找到獨立和驕傲,美國就會繁盛;當誠實勞工的薪水能使家庭免於貧苦。出生在極貧家庭的小女孩知道她與其他人一樣,都有機會成功,因為她是美國人,她是自由的,她是平等的,不僅在上帝的眼中,也在我們自己的眼中,那麼我們就忠於我們的信仰。
We understand that outworn programs are inadequate to the needs of our time. We must harness new ideas and technology to remake our government, revamp our tax code, reform our schools, and empower our citizens with the skills they need to work harder, learn more, and reach higher. But while the means will change, our purpose endures: a nation that rewards the effort and determination of every single American. That is what this moment requires. That is what will give real meaning to our creed.
我們了解到,過時的計畫不符我們的時代所需。我們必須有新的想法和科技,再造我們的政府,修改我們的稅制、改革我們的學校,給更努力工作、學習更多和追求更高的公民所需的技術。雖然這意味要改變,我們的目標不變:一個給每個美國人的努力和決心報酬的國家。這是此刻需要的,將賦予我們的信條真正的意義。
We, the people, still believe that every citizen deserves a basic measure of security and dignity. We must make the hard choices to reduce the cost of health care and the size of our deficit. But we reject the belief that America must choose between caring for the generation that built this country and investing in the generation that will build its future. For we remember the lessons of our past, when twilight years were spent in poverty, and parents of a child with a disability had nowhere to turn. We do not believe that in this country, freedom is reserved for the lucky, or happiness for the few. We recognize that no matter how responsibly we live our lives, any one of us, at any time, may face a job loss, or a sudden illness, or a home swept away in a terrible storm. The commitments we make to each other — through Medicare, and Medicaid, and social security — these things do not sap our initiative; they strengthen us. They do not make us a nation of takers; they free us to take the risks that make this country great.
我們,人民,仍相信每個公民都值得基本的安全和尊嚴。我們必須做艱難抉擇,降低健保的成本和我們的赤字。但我們拒絕這樣的想法:美國必須在照顧建立這個國家的一代,與投資在將建立未來的一代身上,做一選擇。因為我們記得我們過去的教訓,當晚年在貧窮中度過,殘障孩子的父母求助無門。我們不相信,在這個國家,自由專屬於幸運者,快樂專屬於少數人。我們認知到,不管我們多麼負責的過日子,我們任何一個人,在任何時候,也許面臨失業或突然生病,或家園被可怕的暴風雨吹走。我們相互的承諾,透過聯邦醫療保險、聯邦醫療補助和社會安全,這些不會削弱我們的計畫,而是強化。這些不會使我們成為接受者的國家,這些讓我們免於冒險使這個國家不偉大。
We, the people, still believe that our obligations as Americans are not just to ourselves, but to all posterity. We will respond to the threat of climate change, knowing that the failure to do so would betray our children and future generations. Some may still deny the overwhelming judgment of science, but none can avoid the devastating impact of raging fires, and crippling drought, and more powerful storms. The path towards sustainable energy sources will be long and sometimes difficult. But America cannot resist this transition; we must lead it. We cannot cede to other nations the technology that will power new jobs and new industries — we must claim its promise. That is how we will maintain our economic vitality and our national treasure — our forests and waterways; our croplands and snowcapped peaks. That is how we will preserve our planet, commanded to our care by God. That's what will lend meaning to the creed our fathers once declared.
我們,人民,仍相信身為美國人的責任不只是顧自己,而是全體的繁榮。我們將回應氣候變遷的威脅,了解無法做到,將背叛我們的孩子和未來的世世代代。有些人也許仍否認科學的判斷,但沒有人能避開火災的毀滅性威力、具有破壞力的乾旱和更強大的暴風雨。通往永續能源的道路將很漫長,有時滿布荊蕀。但美國不能抗拒此一轉型;我們必須當領頭羊。我們不能放棄能提供新工作和新產業的科技,拱手讓給其他國家,我們必須宣稱擁有它的發展性。這是我們如何來維持我們的經濟活力和我們國家寶藏─我們的森林和河川;我們的農田和覆蓋白雪的山峰。這是我們如何來維護我們的地球,上帝命令我們照顧的地球。這將賦予我們父親宣稱的信條意義。
We, the people, still believe that enduring security and lasting peace do not require perpetual war. Our brave men and women in uniform, tempered by the flames of battle, are unmatched in skill and courage. Our citizens, seared by the memory of those we have lost, know too well the price that is paid for liberty. The knowledge of their sacrifice will keep us forever vigilant against those who would do us harm. But we are also heirs to those who won the peace and not just the war, who turned sworn enemies into the surest of friends, and we must carry those lessons into this time as well.
我們,人民,仍相信持久的安全與和平不需要持久的戰爭。我們勇敢的軍人,經過戰火的洗禮,戰技與勇氣無與倫比。我們的公民,為懷念我們失去的人所苦,太了解為自由付出的代價有多高。了解他們的犧牲,將使我們永遠對傷害我們的人提高警覺。但我們也是那些贏得和平者,而不只是贏得戰爭者的繼承人,他們把咀咒的敵人變成最可靠的朋友,我們也必須記取這些教訓。
We will defend our people and uphold our values through strength of arms and rule of law. We will show the courage to try and resolve our differences with other nations peacefully — not because we are naïve about the dangers we face, but because engagement can more durably lift suspicion and fear. America will remain the anchor of strong alliances in every corner of the globe; and we will renew those institutions that extend our capacity to manage crisis abroad, for no one has a greater stake in a peaceful world than its most powerful nation. We will support democracy from Asia to Africa; from the Americas to the Middle East, because our interests and our conscience compel us to act on behalf of those who long for freedom. And we must be a source of hope to the poor, the sick, the marginalized, the victims of prejudice — not out of mere charity, but because peace in our time requires the constant advance of those principles that our common creed describes: tolerance and opportunity; human dignity and justice.
我們會透過法治以及武器的力量,守護我們的人民並堅持我們的價值。我們會展現勇氣,嘗試和其他國家和平的解決歧見,這並非因為我們以天真的態度面對危險,而是因為接觸才能更持久的消除懷疑和恐懼。在全球每個角落,美國會持續在堅強的盟邦中擔任舵手,我們會持續更新這些機制,伸展我們的力量處理國外的危機,因為一個和平的世界,對於這個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而言最是利害相關。我們會支持從亞洲到非洲、從美洲到中東的民主政權,因為我們的利益和我們的良心,迫使我們為這些企求自由的人們代言。對於窮人、病人、處於邊緣和歧視的受害者,我們必須成為希望的來源,這並不只出於慈善之心,而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仰賴這些信念的持續進展,如同我們的普世價值所陳述:容忍和機會,人性尊嚴和公平正義。
We, the people, declare today that the most evident of truths — that all of us are created equal — is the star that guides us still; just as it guided our forebears through Seneca Falls, and Selma, and Stonewall; just as it guided all those men and women, sung and unsung, who left footprints along this great Mall, to hear a preacher say that we cannot walk alone; to hear a King proclaim that our individual freedom is inextricably bound to the freedom of every soul on earth.
我們今天宣示最明顯的真理,就是我們都生而平等,這仍是引領我們的晨星,如同其引領我們的祖先經歷塞尼卡佛爾(注:美國女權運動發源地)、 謝爾瑪(注:美國南北戰爭著名戰場)以及史東沃爾(注:美國同性戀者爭平權的示威之地),如同其引領那些男男女女,高歌的或是靜默的,在這個偉大的殿堂上留下足跡,並聆聽一位導師(注:指馬丁路德金恩)說我們不能踽踽獨行,聆聽金恩宣示我們的個人自由和地球上每一個人的個人自由是密不可分的。
It is now our generation's task to carry on what those pioneers began. For our journey is not complete until our wives, our mothers, and daughters can earn a living equal to their efforts. Our journey is not complete until our gay brothers and sisters are treated like anyone else under the law — for if we are truly created equal, then surely the love we commit to one another must be equal as well. Our journey is not complete until no citizen is forced to wait for hours to exercise the right to vote. Our journey is not complete until we find a better way to welcome the striving, hopeful immigrants who still see America as a land of opportunity; until bright young students and engineers are enlisted in our workforce rather than expelled from our country. Our journey is not complete until all our children, from the streets of Detroit to the hills of Appalachia to the quiet lanes of Newtown, know that they are cared for, and cherished, and always safe from harm.
接續這些先驅所開展的志業,是我們這一代的使命。我們的旅程不會結束,除非我們的妻子、母親和女兒付出的努力能與她們獲得的報酬相稱。我們的旅程不會結束,除非我們的同志兄弟和姊妹在法律之下享有和其他人同樣的權利,因為我們如果真的生而平等,那麼我們付出給他人的愛應該也是平等的。我們的旅程不會結束,除非沒有人會為了行使投票權被迫等待幾小時,我們的旅程不會結束,除非我們找到更好的方式,歡迎那些飢餓的、懷抱希望而來的移民,他們仍視美國為機會之地,讓那些充滿天分的年輕學子和工程師成為我們的人力,而非將他們趕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旅程不會結束,除非所有的孩童,從底特律街頭、阿帕拉契山巔到新鎮(注:2012年12月14日發生28人死亡的小學槍擊案)的平靜街巷,都能感受到他們被照顧被珍視,永遠安全不被傷害。
That is our generation's task — to make these words, these rights, these values — of Life, and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 real for every American. Being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does not require us to agree on every contour of life; it does not mean we will all define liberty in exactly the same way, or follow the same precise path to happiness. Progress does not compel us to settle centuries-long debates about the role of government for all time — but it does require us to act in our time.
這是我們這一代的任務:讓這些屬於生活、自由與追求快樂的紀錄、權利與價值,為每一位美國人落實。對我們立國的文件求真,並不是要我們事事順服;也不意謂我們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定義自由;或遵循相同精確的途徑,尋求快樂。進步不迫使我們在政府角色這項長達數世紀的辯論上,尋求定論;但卻要求我們現下要有所作為。
For now decisions are upon us, and we cannot afford delay. We cannot mistake absolutism for principle, or substitute spectacle for politics, or treat name-calling as reasoned debate. We must act, knowing that our work will be imperfect. We must act, knowing that today's victories will be only partial, and that it will be up to those who stand here in four years, and 40 years, and four hundred years hence to advance the timeless spirit once conferred to us in a spare Philadelphia hall. My fellow Americans, the oath I have sworn before you today, like the one recited by others who serve in this Capitol, was an oath to God and country, not party or faction — and we must faithfully execute that pledge during the duration of our service. But the words I spoke today are not so different from the oath that is taken each time a soldier signs up for duty, or an immigrant realizes her dream. My oath is not so different from the pledge we all make to the flag that waves above and that fills our hearts with pride.
現在是我們做決定的時刻,也不容拖延。我們不能把專制錯當原則,或讓曇華表象取代政治,或把辱罵當成合理的辯論。儘管知道我們的作為並不完美,我們仍必須有所作為;儘管知道今天的勝利只是片面的,取決於站在此地四年,四十年與四百年者,以推進曾從費城一座大廳傳達給我們的永恆精神,我們仍必須有所作為。
我的美國同胞們,我今天在各位面前宣誓的誓詞,和在國會山莊任職的人所誦讀的一樣,是對上帝與國家,而非對政黨或派系的誓言。我們必須在任職期間,忠實地履行那項誓言。但我今天所說的,與士兵登錄服役,或新移民實現夢想時所說的,並無二致。我的誓詞,與讓我們對在上飛舞,且讓我們胸滿驕傲的國旗所做的誓詞,並無二致。
They are the words of citizens, and they represent our greatest hope.
他們是公民的話語,也代表我們最偉大的夢想。
You and I, as citizens, have the power to set this country's course.
你和我,作為公民,有能力設定這個國家的路徑。
You and I, as citizens, have the obligation to shape the debates of our time — not only with the votes we cast, but with the voices we lift in defence of our most ancient values and enduring ideals.
你和我,作為公民,有義務形塑當今的辯論;不僅用我們投下的選票,也以我們用來辯護我們最古老價值與恆久理想的聲音。
Let each of us now embrace, with solemn duty and awesome joy, what is our lasting birthright. With common effort and common purpose, with passion and dedication, let us answer the call of history, and carry into an uncertain future that precious light of freedom.
讓我們每個人,用莊嚴的責任與無比的喜悅,擁抱屬於我們的與生俱來的永續權利。用共同的努力與共同的目的;用熱情與全心付出,讓我們回應歷史的呼喚,並在不確定的未來,帶入寶貴的自由之光。
Thank you, God bless you, and may He forever bless thes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謝謝!願神保祐你,也願神保祐美利堅合眾國。
全文網址: 歐巴馬就職演說原文對照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