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31, 2012

the Franklin planner sizes

Benjamin Franklin who famously kept a small private book as detailed in his autobiography, the planner comes in 5 sizes Monarch (8.5x11", 216x280 mm), Classic (5.5x8.5", 140x216 mm), Compact (4.5x6.75",108x172 mm), Pocket (3.5x6", 89x153 mm) and Micro.

Friday, March 30, 2012

凱爾特結,不間斷線

爱尔兰凱爾特結,最主要就是不間斷的沒完沒了結, 古代的凱爾特人用程式化圖形來裝修基督教紀念碑和手稿, 像8世紀的聖Teilo福音,凱爾斯書和林迪斯凡福音等。 結的模式最早出現在第三和第四世紀的羅馬帝國,他們使用隔行掃描的模式來製造藝術作品。 如當時的地板馬賽克。經過有趣的發展後,此藝術更使用交錯結模式在拜占庭建築及書籍照明, 科普特藝術,凱爾特藝術,伊斯蘭藝術,中世紀俄羅斯書照明,埃塞俄比亞藝術,歐式建築和圖書照明。 基督教對凱爾特人的影響始於公元450年左右,凱爾特藝術圖案主要模式是螺旋, 這些藝術作品描寫了早期基督教的生活方式,例如動物,植物甚至人類,錯綜複雜的交織線,稱為辮子, 最早的凱爾特打結設計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如6世紀意大利的福音書,英國7世紀建造的達勒姆大教堂圖書館。 此不間斷線的設計編織方式始於意大利北部和南部高盧以後便漸開始蔓延到7世紀的愛爾蘭再到世界各地。

凯尔特人

英国:凯尔特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   1. 早期居民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不列颠(Britain)在很久以前是欧洲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海水的冲刷而被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岛。   由于缺乏成文的历史记载,许多关于大不列颠岛(Great Britain)最早住民的起源的研究不得不建立在想象与推测上。   人们所知的英国最早居民是古代伊比利亚人(the Iberians)。 约公元前2000年(2000 BC),从现在的荷兰和莱茵兰(Rhineland)地区来了宽口陶器人(the Beaker Folks)。   简单地说,我们可以把凯尔特人(the Celts),也被称为不列颠人(the Britons),当作大不列颠的原住民。 据说凯尔特人来自欧洲东部和中部,也就是现在法国、比利时和德国南部的地方。 在大约两千年前,凯尔特人仍然处于原始社会中(primitive society)。 他们大约在公元前700年(700 BC)进入大不列颠岛,那时的岛上到处都是森林和沼泽湿地。 那时他们没有书面语言(written language),只能通过发出声音来交流。   但是,即使凯尔特人还处于原始生活的状态,他们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文明,其中最耀眼的标志就是位于今天英格兰 威尔特郡(Wiltshire)的史前巨石阵(Stonehenge)了。 这沿存至今的巨石阵由远古不列颠人建造,但建造原因历史学家至今仍未查明。凯尔特人是老练的猎手及农人。 为了农作物的种植,他们排干大部分沼泽地的水。他们建造木屋并用柳条编织衣服,这种衣料上有一种不受天气影响的泥土。      不列颠的凯尔特人被认为是高地苏格兰人(the Highland Scots)、爱尔兰人(the Irish)以及威尔士人(the Welsh)的祖先。 一些凯尔特词(Celtic words)和发音后来被英语吸收。 如今一些在苏格兰(Scotland)和威尔士(Wales)的人仍然说着带凯尔特“血缘”(Celtic origin)的语言。 2. 罗马人统治时期的英国(Roman Britain)   因为凯尔特人跟当时处于今天法国的古代人有关系,所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法国先民抗击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于公元前1世纪对法国的入侵。古罗马人(the Romans)在凯撒的率领下于公元前55年(55 BC)渡过英吉利海峡(the Channel or the English Channel)侵入不列颠。他带着几千古罗马士兵于今天的肯特郡(Kent)登陆。由于不列颠人的顽强抵抗,凯撒并没有在英格兰呆多久就撤回罗马(Rome)了。他第二年再来并在泰晤士河(the Thames)的沼地上建立了一个名为Llyn-din的要塞(London伦敦的来源),但又很快撤退了。凯撒在英格兰写的日记标志着英国/英格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开端。   古罗马大帝克劳狄乌斯(the Emperor Claudius)于公元43年(43 AD)成功占领英格兰并开始了系统的统治管理。一两年后,Llyn-din改名为Londinum。古罗马人这次没遭到原住民多大的反抗就很快就占领了今天被称为英格兰(England)的地方并把凯尔特人赶到多山的苏格兰和威尔士。   随着古罗马人的入侵,古罗马文明也被带了进来。古罗马人在岛上修建城镇、神庙、剧场以及其它精美的建筑,这些都是以前凯尔特人无法想象的美好事物。古罗马人抽干沼泽地、清除森林、修起道路并使不列颠人学会更好的耕作之法。他们还引入了一种有组织的城市行政系统,这些城市的名字通常以“-ster”, “-cester”, “-shire”(市、郡)结尾。古罗马人还把基督教传进了不列颠。   但是,古罗马对不列颠的影响仍有限。因为古罗马人只是把原来的不列颠人当作自己的奴隶属民对待,古罗马人和不列颠人未曾通婚。另外,古罗马人也没有影响普通不列颠人的语言。 3.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   古罗马人占领英格兰超过了350年直到公元410年日耳曼民族开始入侵古罗马帝国。为了抵御入侵保卫自己的母国,罗马必须召回驻守在英格兰的士兵。英格兰因此又到了原住的凯尔特人控制下。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古罗马人的保护,原住民已不知道如何有效保卫自己了。所以英格兰成了邻近部族诱人且唾手可得的猎物。从爱尔兰和苏格兰来的入侵者(皮克特人Picts和苏格兰人Scots)(皮克特人:英国北部的古代民族之一,罗马人一直未能征服他们,9世纪时他们与苏格兰人联合建立了王国,后成为苏格兰)始掠夺和屠戮毫无防御力的英格兰原住民。原住民请求古罗马人回派士兵保护,但当时罗马自己都无暇他顾。就在那时,一队人在英格兰南部今天肯特郡(Kent)的地方登陆。这些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朱特人(the Jutes)(日耳曼一族的成员,公元5至6世纪时入侵不列颠,定居在不列颠南部、东南部以及怀特岛Isle of Wight上)。他们之后撒克逊人(the Saxons)也从欧洲北部到来。萨克逊人在东萨克斯(Essex)、南萨克斯(Sussex)、西萨克斯(Wessex)建立了诸王国,占据了英格兰东南部大部分地区。撒克逊人在占的地区名字后加上“-ham”,如Birmingham(伯明翰)、Durham(达勒姆)等。盎格鲁人(the Angles)来自德国北部。他们占据了东英吉利亚(East Anglia)、麦西亚(Mecia)(威尔士与英格兰交界处)、诺林伯利亚(Northumbria)(苏格兰与英格兰交界处)。英格兰和英格兰人(the English people)的称谓正是来自盎格鲁人(England: Angle’s land)(Anglia:英格兰的拉丁名称)。原来的不列颠人请求新来者加入反抗他们凶残的邻近部族的战争。战争以不列颠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the Anglo-Saxons)的胜利告终。   战争结束后,不列颠人以为盎格鲁—撒克逊人会高兴地离开,但盎格鲁—撒克逊人拒绝离开,他们说他们喜欢这个国度并且这里的气候要比他们原来所居住的北方的冰天雪地要好得多,因此他们就决定留下来了。不久,他们曾经亲密如友的关系就被敌对关系取代了。这场冲突持续了一百多年。最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占领了整个今天的英格兰地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盎格鲁—撒克逊征服”(the Anglo-Saxon Conquest)。这里我们要记住这些日耳曼民族从未占有过我们今天称为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的地区。这三个国家的居住者是凯尔特人的后代。盎格鲁—撒克逊人主要占领低地地带(the Lowland Zone)。入侵者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古英语(Old English),即盎格鲁语。这就是英国历史古英语时期的开始。   盎格鲁—撒克逊人以他们的部族为基础建立了许多王国,这些众多的小王国逐渐合并成七个主要的王国(Kingdom of Kent, Essex, Sussex, Wessex, East Anglia, Mercia and Northumbria),即“七众国”(Heptarchy)。七国之间战乱不断,分分合合。9世纪初期,西萨克斯(Wessex)取得了统治地位。   盎格鲁—撒克逊人还把他们的条顿宗教(Teutonic religious)带到了不列颠。他们的神有“蒂乌”(Tiu, the god of war and the sky),“沃登”(Woden, King of heaven; Anglo-Saxon name for Odin),“托尔”(Thor, the god of thunder)以及“弗雷娅”(Freya, the goddess of love and beauty),“弗雷”(Frey, the god of prosperity)。这些神的名字分别是英语中“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以及“星期五”的来源(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and Friday)。除了康沃尔(Cornwall),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中的凯尔特人还信奉基督教外,基督教很快就在英格兰消失了。公元597年,教皇格雷戈里一世(Pope Gregory I)把罗马圣安德鲁修道院的院长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 the Prior of St. Andrew’s Monastery in Rome)派遣到英格兰,其使命是使异教徒的英格兰人(the heathen English)皈依基督教。公元579年圣奥古斯丁成为坎特伯雷大主教(the first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奥古斯丁在使国王和贵族皈依基督教方面做得特别成功,但是普通人的皈依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北部传教士们的传教活动。   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为英国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他们把国家分为郡(shire),并配有郡法庭及郡法官(shire reeve)。他们实施了窄条三圃农耕制(narrow-strip, three-field farming system),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18世纪。他们建立了领地国制度(manorial system)。他们还创立了议会(Witan)(“贤人议会”)向国王提供建议,是今天枢密院(Privy Council)的基础。 4. 北欧海盗和丹麦人的入侵(Viking and Danish invasions)及阿尔弗雷德国王(King Alfred)   西萨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c. 849—26 October 899)是英格兰早期伟大的君主之一。还是一个孩子时,他就随其父到罗马去学习拉丁语和罗马文化。公元871年,阿尔弗雷德加冕。   在阿尔弗雷德成为国王之前的很长时期里,大约从8世纪末期开始,挪威人和丹麦人(the Norwegians and the Danes)就不断袭击英格兰的各个地方,就像当初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一样。新的入侵者是不信基督教的异教徒,到处烧杀劫掠。他们甚至占领了约克郡(York),公元867年英格兰一个重要的基督教中心。到9世纪中叶,北欧海盗和丹麦人威胁到了撒克逊人的西萨克斯王国的安全。   成为国王后,阿尔弗雷德开始抗击丹麦入侵者。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舰队第一次在海上打败了丹麦人从而以“英国海军之父”(‘Father of the British Navy’)闻名于世。他还改组了陆军使之更有作战效率。 但是对当时的英国人而言丹麦人过于强大,阿尔弗雷德不得不逃避隐藏起来。最后,阿尔弗雷德在“沼泽战役”(the battle of Wedmore)(Wedmore=Wet Moor)中奇袭丹麦人并取得胜利。但是阿尔弗雷德还是无法把丹麦人赶出英格兰所以他就和丹麦人签订了和约取代了战争。根据和约规定,丹麦人控制了英格兰北部和东部的地区,即后来的丹麦律法区(Danelaw)。   阿尔弗雷德国王在和平时代比战争时期更显伟大。他设立了许多学校并邀请在罗马的传教士任教于这些学校。他学习了拉丁语。同时他也积极地促进基督教义的传播。他着手修复被丹麦人破坏的教堂和修道院(monastery)。他对文学的贡献也十分巨大。他本人的作品和译作被认为是英格兰散文文学的开端。   阿尔弗雷德逝世于公元901年,葬于英格兰南部的温彻斯特(为当时英格兰首都)大教堂(Winchester Cathedral)。   阿尔弗雷德的继任者们重新夺回了丹麦律法区,这使得纷争又爆发了。公元980年,北欧海盗重新开始了入侵。当时的英格兰国王埃塞尔德二世(Ethelred II, known as Ethelred Unready),尝试给予入侵者好处(丹麦赋税‘Danegeld’)使他们撤走,但丹麦人并未离开反而变得更加贪婪。结果,入侵者变得更加富强,最后夺取了英格兰。   公元1016年,丹麦人克努特(Canute, 995—1035)加冕王位并开始统治英格兰(1016-1035),他后来也成为了丹麦(1018-1035)和挪威(1025-1035)的国王。   克努特把权力分配给丹麦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并迫使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二世(Malcolm II)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overlord)。克努特后来成为基督徒并用基督教把所有的臣民联合起来。他取了一个寡妇为妻,他的这位妻子是诺曼底公爵(Duke of Normandy)的女儿。   克努特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哈罗德(Harold)和哈迪克努特(Hardicanute)先后继承王位。哈迪克努特公元1042年死后,王位传到了爱德华(Edward)。他是埃塞尔德二世的儿子。爱德华在丹麦人的法国领地——诺曼底度过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爱德华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在修道院长大,行为更像一位僧侣,所以人们也叫他Edward ‘the Confessor’他下令修建了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他死后也下葬于此。   由于爱德华的原因,导致了后来的诺曼征服(the Norman Conquest)。

Space Travel on Earth

ET3(Evacuated Tube Transport Technologies) is literally "Space Travel on Earth". ET3 is silent, low cost, safe, faster than jets, and is electric. Car sized passenger capsules travel in 1.5m (5') diameter tubes on frictionless maglev. Air is permanently removed from the two-way tubes that are built along a travel route. Airlocks at stations allow transfer of capsules without admitting air. Linear electric motors accelerate the capsules, which then coast through the vacuum for the remainder of the trip using no additional power. Most of the energy is regenerated as the capsules slow down. ET3 can provide 50 times more transportation per kWh than electric cars or trains. Speed in initial ET3 systems is 600km/h (370 mph) for in state trips, and will be developed to 6,500 km/h (4,000 mph) for international travel that will allow passenger or cargo travel from New York to Beijing in 2 hours. ET3 is networked like freeways, except the capsules are automatically routed from origin to destination. ET3 capsules weigh only 183 kg (400 lbs), yet like an automobile, can carry up to six people or 367 kg (800 lbs) of cargo. Compared to high speed rail, ET3 needs only 1/20th the material to build because the vehicles are so light. With automated passive switching, a pair of ET3 tubes can exceed the capacity of a 32 lane freeway. ET3 can be built for 1/10th the cost of High Speed Rail, or 1/4th the cost of a freeway. The company et3.com Inc. is an open consortium of licensees dedicated to global implementation of Evacuated Tube Transport (ETT).

Thursday, March 29, 2012

太平輪

太平輪是中聯輪船公司的豪華客輪,排水量2,489總噸,由周曹裔在上海所經營。 國共內戰後期,大批的難民潮趕忙逃離中國大陸,這些人用金條換取艙位、或靠關係, 擠上早已客滿的太平輪,原預計上午10時出發,因等待裝運中央銀行的一批銀元,故延至4時18分啟航。 1949年1月27日(農曆除夕前一天)太平輪搭載「最後一批乘客」,總共近1000人 (有票乘客508人,船員124名,無票者約300人),另載有沉重貨物,包括600噸鋼條、 東南日報印刷器材與白報紙100多噸、中華民國中央銀行重要文件1317箱、國民黨檔案180箱、迪化街訂購的南北貨等。 事件經過 1949年1月27日,太平輪從上海開往基隆的途中,於夜間航行,為逃避宵禁,沒開航行燈, 晚間23時45分在舟山群島海域的白節山附近(北緯30°25',東經122°) 與一艘載著2700噸煤礦及木材由基隆出發的「建元輪」相撞,攔腰被撞的建元輪立刻沉沒, 船上72人溺斃,有3人被救至太平輪;而太平輪在45分鐘後(1月28日0時30分)卻跟著沉沒, 此時船上的人幾乎都在慘叫,落水者因當時天寒而凍死或溺斃,船上有超過1000人罹難。 1月28日凌晨,澳大利亞軍艦經過罹難地點附近海域,救獲35位(30男5女,30名男性中包括2名建元輪船員)乘客, 但因在冬天海上漂流水多時,其中一位女性體力不支死亡,最後在澳洲軍艦的記錄中,確認救起的存活人員計34人(30男4女)。 另有舟山群島漁民陸續救起的未記名人員,總計生還者約有50人左右。 死者中不乏有名望、富商級的人物,包括赴台為國立音樂院尋覓校地的音樂家吳伯超、前遼寧省主席徐箴、 名球評張昭雄之父張生、和刑事鑑定專家李昌鈺之父李浩民等。

Wednesday, March 28, 2012

傳福音腓利

腓利原是耶路撒冷教會管理飯食的執事(徒六2~5), 因耶城教會大遭逼迫,遂下到撒瑪利亞宣講基督, 曾奉聖靈的引導到往迦薩的曠野路上傳福音給埃提阿伯的太監, 帶領他得救並予施浸,後來突然間被聖靈提走,在亞鎖都被人遇見, 他一路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參徒八章)。他因傳福音出了名,故被稱為『傳福音的腓利』。 『那七個』,乃專有所指,就是本書前面所載耶路撒冷教會選出的七個執事(徒六5)。 「他有四個女兒,都是處女,是說豫言的。」

新约最大的先知亚迦布Agabus

新约里排名第一的先知亚迦布 宣布了革老丢年间有饥荒, 在使徒行传里说到他拿了一个带子绑在自己的身上, 但他不知道这带子是谁,但他知道这主人要被人这样的绑走, 这是在新约里最大的先知。 「當那些日子,有幾位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 內中有一位名叫亞迦布,站起來,借著聖靈指明天下將有大饑荒。 這事到革老丟年間果然有了。」 (徒11:27-28) 後來,保羅一行人來到該撒利亞,住到腓利的家,他有四個女兒,是處女又有說預言的恩賜。 另外還有一位有先知職分的亞迦布來到腓利的家,他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 『聖靈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裡』(徒21:11)。 我們從推羅……來到多利買,……第二天,……來到該撒利亞︰就進了傳福音的腓利家裡,和他同住;…… 有一個先知,名叫亞迦布,從猶太下來。……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 聖靈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裡。 我們……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保羅說,你們為什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 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邪路撒冷,也是願意的。 保羅既不聽勸,我們便住了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便了。(徒217~14) 保羅和他的同工離開腓利的家要去耶路撒冷的時候,亞迦布要與他辭別,內心一定沉重萬分。 除非是神用他十四年之後,現下不再用他說預言了(徒十一28),否則必如他所預言的,保羅是自投羅網。 然而,無論如何,他仍可禱告。 保羅不肯聽從他的勸告,神卻垂聽他的祈求,因此他和其他憂傷的信徒都相信神的旨意至終會得勝的。 果然兩周之後,消息傳來,保羅安全地回到該撒利亞。雖然是已決犯的身分,卻仍然活著。 亞迦布的疑惑轉為贊美,他的預言未應驗,他的禱告卻得勝。 因此,我們的警告如果無人接受,仍要不氣餒地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