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8, 2014

天竺

天竺是中國古代對印度的稱謂之一。 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 《山海經》記載:「西方有天毒國」。 《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 天竺的「天」古音讀如xien; 天竺、賢豆都是波斯語「Hindu」的音譯,波斯人讀Sindhu為Hindu, 希臘人讀Hindu為Indu。

Monday, March 17, 2014

道教與基督教的共通點

道教與基督教的共通點 道教宗師老子,李耳,楚國苦縣(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吏,是我國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哲學家。約在同時期,在天竺國(印度)出現了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宗主。五百年後,在以色列國又出現了耶穌基督,就是基督教的救主。又再五百多年後,在阿拉伯地區出現了穆罕默德,是回教的始祖。佛教,基督教,回教都是進口的宗教,而道教是中國自發的宗教,道教不是道家,但道教始終依重道家,若然說道家是宗教,倒不如說它是哲學反而會更適合。 中國古代文化與道教都各有互相影響,現分術如下 古代宗教和民間巫術。中國古代盛行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它們都是道教滋生的溫床。 戰國的神仙傳說與方士方術。道教的神仙不同於一般鬼神,不是生活在冥冥之中的精靈,而是活人個體生命的無限延伸和直接昇華。 道教神仙的最大特點是:其一形如常人但卻能長生不死;其二是逍遙自在、神通廣大。 先秦老莊哲學和秦漢道家學說。老莊與秦漢道家都是學術派別,不是宗教。老子、莊子、列子、淮南子等書都是學術著作,不是神學經典。但道教在理論上卻緊緊依托於道家,打起道家的旗幟,造成道家與道教非即非離的關係。無論老子還是莊子,都不講煉丹和符籙科教,亦不追求長生不死,羽化成仙。老子只承認天長地久,認為人體是禍患之源,主張無身。莊子認為生也有涯,他所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上的解脫與自由。 陰陽五行思想。認為陰陽之道體現天意,故人要通曉順應陰陽之理,社會才能太平。 古代占卜之說。運用周易揭示的陰陽之道。 醫學。集唐以前醫學之大成,凡臟腑之論、針艾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婦嬰之疾、七竅之痾、五石之毒、備急之方、以及導引、按摩等生之術,莫不畢精。 科學。外丹道所追求的不死之丹雖不能成功,但煉丹術的發達卻極大地推動了有唐一代的古化學學科的發展。 體育。注意煉氣煉形,並與煉神結合,形成一套系統精密的內養功法。 從宗教發生學的角度,道教既不是典型的原生型或典型的創生型宗教,而是介於兩者之間。 其生成的特點是沒有統一的創教教主和集中創教時間,其孕育過程緩慢而分散,經過多種渠道,在不同地區發展,逐漸匯合在一起。 從宗教教義來看,道教是諸多宗教中最重現實生命的宗教。 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號,最講究養生修道,發展出一套健身長壽的養生之道和開發慧命潛能的仙學。從宗教關係學上說,道教是諸宗教中較少排它性、較多包容性的宗教。它上溯遠古,兼綜百家,是多種文化融合的產物,在其後來的發展中,亦以開放的姿態,廣納博採,形成"包羅萬象,貫徹九流"的特點。道教自身力量不大,但道教能通於百家;在理論上溝通兩家,使道家的影響成倍增長。道教又大量吸收佛學、儒學,並把自己的思想滲透到兩家中去。道教能匯合眾流而不失其主旨。道教表現了中國人多神共信的信仰特質。道教教徒是五大宗教中最少的,但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卻遠遠超出教徒的範圍而達到各階層、各領域、各地區,是全局性的影響。中國基督教、伊斯蘭教人數雖多,其影響基本在教徒範圍內。道教仙話是文藝創作的重泉源,民間文藝更不乏道教內容,在治病養身方面,道教與中醫密不可分,內丹功法衍生出成百上千種氣功的功法流行於中國各地,由於道教與中國文化、民族性格有密切關係,故魯迅先生說"中國根底全在道教"也不無道理。 老子著道德經81章。後人有把它命為論說。諸如道論,反宿命論,空間論,復命論,信論,宇宙結構論,不崇拜名物論,反數術論,分殊統整論(創造論),宇宙生成論,有論(天下有始 ),不祭獻鬼神論,反占術預言論等。 這81論都符合基督教的思想,基督教的聖經是二千年後才翻譯成中文。故此,中文版聖經是極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老學的中心思想是道。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金山釋義,道者,產生一切名物的始基、本體也,名物的生命乳源,終盡宇宙間一切隱祕深奧,所必須經過的明通大門也,開始產生那狀象世界一切名物的始基,以及總持統攝那狀象世界一切名物的宗主也,我們可以認知的狀象世界中,那有名象位階的至高形象神的產生本祖也,生成形象世界的產生本祖也,萬王之王的宗主也,流遍浸透、廣施普濟一切名物者也,行得通的正路也,一切名物的心意所向與流注匯聚之處也。 基督教的聖經,約翰福音一章1-3節「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 祂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祂造的。」 道德經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對於宇宙的來歷已經作過思考。他早就認為,天地不是從來就有的。天地沒有形成之前,先有道。道派生天地的過程,被概括成這樣一個公式:道形成原始的統一體,統一體分化成兩個對立的力量,這二者相互滲透,它們的相互滲透生成了萬物。老子說的兩者,即二,常被理解成天與地。稍後,道家的理論家具體地思考了天地來源,形成了系統的學說。在天地沒有形成以前,只有無限的空間,其中一片黑暗,什麼也沒有生成。只有精氣充滿,神氣一往一復。這精、神之氣,也就是道,是道的不同功能,不同名稱。以後,由它形成了天地和萬物。基督教的聖經,創世記 一章一至二節「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從以上經文可以看出,道家的思想與基督教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尤其是道的釋義與創造論,無一不符合基督教的理解。就算以外文版本的基督教聖經,跟道家思想去此較,都沒有發現瑕疵。 道教是極注重大自然,認為要天仁合一,極符合現今的環保。他們對仙人的理解亦極類似耶穌基督的身體與形像。他們尋求永生之道的意向也合符宗教原則,正因為道教是早過基督教,所以對救贖與永生等問題不甚明瞭,才會導致煉丹煉仙,以為可以用藥物去獲取永生, 這與現今人類迷信科學又有件麼分別呢?若果當時他們明白基督教對救贖與永生的原理,只要承認基督是個人救主,就可以得到永生,秦始皇就不會派三千童男童女去尋找永生,他亦不會中水銀毒而死。道教後來的道士們熱衷於製作和增修道書,附會老莊,吸收儒學,暗納佛教,供奉偶像,相容丹鼎與符籙,占算命運等。建立道教教義、教規與神學體係,更分出許多門派。這些都是違反了老子原本的中心思想。其實這些問題並非單獨存在於道教。基督教,回教,佛教,以及任何宗教都有同樣毛病。基督教就出現了許多不符合聖經原則的怪論,諸如地獄的永久性火燒懲罰,上帝的殘暴等,這些都受到道家思想的斥責。二千年後基督教才傳入中國。當時不論任何宗教都變了質。佛教不受印度人的接受,反而在中國興旺起來。道教雖然近似基督教,但也因為走偏了門路,末能普遍接受。基督教因信稱義的道理,都只不過是在馬丁路得時代才發現出來。這難怪道教不明白救贖,永生,及稱義的道理。 宗合以上,基督教是可以接受老子的思想,但不能容納道教。如果道教可以接受基督教的救贖,永生,及因信稱義的道理,並且放下老子本身極反對的占算,鬼神,拜偶像等惡習,這樣,道教必然興盛。 -------------------------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不同 一.教皇 二.拜馬利亞 三.敬奉偶像 四.聖經與遺傳 五.大小罪與煉獄 六.神父赦罪 七.聖體和彌撒 八.功德赦罪 九.聖體遊行 十.聖徒神化 ------------------------- 關於聖經預言耶穌 基督教認爲耶穌就是《聖經·舊約》預言(預表)的基督(或彌賽亞、默西亞)。 猶太教認爲基督教文獻中所描繪的耶穌與猶太聖經中所描繪的彌賽亞不同,只奉相對於基督宗教的舊約的希伯來聖經,不會信奉基督教的耶穌,也認為預言不是指基督教的耶穌。覺得是因為錯誤的翻譯聖經,錯誤的解釋聖經才會造成「聖經預言了耶穌」的觀念。[2] 關於贖罪祭(或贖罪祭的象徵) 基督教認爲耶穌是經由流血來為人贖罪,耶穌有如逾越節羔羊,耶穌在耶路撒冷城外被羅馬士兵處死於十字架上是為全人類而行的贖罪祭「耶穌作爲祭品,他的犧牲免除了世人的原罪和所有的罪」。 猶太教認爲「不流血就不能贖罪」這種不符希伯來聖經;希伯來聖經中「逾越節羔羊」不是用於「贖罪」的,基督教把耶穌說成「完美贖罪的逾越節羔羊」並沒有希伯來聖經根據;希伯來聖經中不是所有的祭獻都與「贖罪」相關,同時祭獻羔羊並非是唯一的「贖罪」手段,另外希伯來聖經的贖罪祭可以不使用羔羊,「流血」並非「贖罪」的唯一方式。 猶太教認為在希伯來聖經中,人是不可以當作「祭物」的,「耶穌這個人是祭物」這種説法不符這點。 猶太教指出,希伯來聖經對於如何獻祭有明確的規定,就算把耶穌說成是「羔羊」,也不符合希伯來聖經,用作獻祭的羔羊是不能夠有瑕疵的,基督徒廣泛認爲耶穌臨行前被羅馬士兵鞭打得皮開肉綻,這足以使這只「羔羊」成為非法的祭物。基督教福音書記載耶穌小時候行了割禮(割除男性包皮),即便耶穌沒有在死前受刑,他的身體也不符合「無瑕疵」,耶穌與合法祭物之間風馬牛不相及。另外希伯來聖經還規定了獻祭的地點,耶穌的死亡地與合法獻祭之地衝突。 不過基督宗教則是認為耶穌的無缺陷是指他的無罪及純潔,並非肉身上的無受傷,而耶穌的贖回祭是新立的約,和以色列的祭獻屬於不同範圍的禮儀,並不能同一而論。 關於原罪論 基督教有「原罪論」(原罪論源於奧古斯丁,目前各種基督教派之中對原罪論的解釋性應用不一定符合經典的原罪論),只有通過耶穌才能獲得拯救(但目前天主教的對耶穌唯一拯救的解釋達到了較靈活及模糊的效果)。 猶太教認爲基督教的「原罪論」,「耶穌是唯一拯救」這樣的觀點與希伯來聖經衝突。 猶太教認爲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好人都在來世有份,並不取決於是否相信「耶穌是基督,基督是上帝」。 關於上帝的獨一性 絕大多數基督教派及基督信徒認爲上帝是「三位一體」的。 猶太教認爲這個「三一」觀不符希伯來聖經。 關於天堂地獄 基督教新約描繪了很具體的「天堂」「地獄」。 希伯來聖經從來沒有提到過基督教新約所描繪的「天堂,地獄」,希伯來聖經不包含基督教新約所展現的「天堂地獄觀」。猶太教的撒都該派甚至否認有「天堂」、「地獄」及死後的生命之說。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至理名言,表明若要作為一國之君,那人首先要由自身開始。這與聖經的教導相彷,就是「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前三5)耶穌會在明末清初時來華之時,深明儒家與中國民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他們嘗試從孔子及其後人的學說中,找出可以與基督教相比較的地方來。[1]他們發現到先秦儒家所指「天」的概念,其實表明中國人原來也有神的觀念,而「修身」也與基督教律己的概念相似。他們的努力確實為當時的傳教事業,建構了一個耶儒可對談的平台。 當然,傳教士也發現傳統儒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在〈儒教言誠意正心修身與耶穌教異同〉一文中,傳教士就是努力地解說基督教怎樣可補足儒家之缺欠。就是將儒家「修身」的概念,與基督教個人生命紀律作出比較。重點是要表明雖然人有自主能力去自律,但卻不能完全心正意誠,所以需要基督的救恩。從當時的人來看,一班從西方來的人,有這麼大的決心要認識中國文化,已經是難能可貴,再加上他們能夠以開放的態度去欣賞中國人的儒家思想,更給中國一個比較大的接納空間,讓這些傳教士留下來。 可惜的是中國當時只覺得本國的知識、文化是全世界最高的,根本看不上傳教士的所傳的福音,自以為儒家就是包籮一切學問的。雖然有溝通的空間,但始終都是離不開那自以為是的框框內。不過,可能是神的時間與人的期望有異的問題,若不是後期有其他會士來華,而從另一角度去看這些中國文化,就未必有後期基督教被拒之於門外的困難了。 筆者覺得耶穌會當時這種嘗試,實有學習的餘地。因為當我們去到異文化的地方,我們是不可首先假設當地的文化,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的;否則,只會令人反感,而失去溝通、對話的空間。若要令他人願意聽我們的信息,我們必需先設身處地,明白欣嘗他人的文化,才可以對話。此是筆者過往經常犯的錯誤,盼望可以逐步改善。 ------------------------- 伊斯蘭教與基督教,有共同的淵源,崇拜同一位造物主,尊稱為上帝、耶和華或真主、安拉: 他們同屬與亞伯拉罕宗教,同是一神教;然而,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和猶太教之間的衝突,卻是所有宗教之間的衝突中最大規模的。 穆斯林傳統相信穆罕默德是真主派遣的最後使者,他本人是位文盲,不認為穆罕默德有抄襲過基督教或猶太教教義,或曾吸收其神學內容,而是重申多年來被基督教和猶太教改動了的一神教內容,也認為三教之間的神學有相似的原因正在於此。 穆斯林認為所有經典的作者都出自於真主,再啟示給其使者宣導開去,而不是人為創作,古蘭經會被真主所保護。 古蘭經中許多的內容皆與聖經所提及的相關;耶穌從亞伯拉罕的神(安拉)獲得了引支勒(福音書)。 傳統上,穆斯林相信現在的希伯來聖經與基督宗教的新約聖經已經遺失或被曲解了它原有的教導,穆斯林稱其餘二者為有經人。 基督徒普遍同意摩西五經(托辣)是摩西原著,而因轉譯、轉寫、轉錄時為涵蓋更多近代的地名與類似非實質上的改動而被改動過。 耶穌依據摩西五經中的具體陳述並宣稱為摩西所著,相信即使摩西確實沒有使用當時普遍接受的文字,他至少是原書的原著者。 基督徒不認為所有的詩篇都出於大衛之手,確實,普遍觀點是約只有一半的詩篇為大衛所著: 「即使相信大衛作了近一半的詩篇,至少有一篇是在大衛出生以後500年所寫。 為數不少的詩人與作家作出貢獻,詩篇之中約有三分之一是佚名的。」

狗語

◎ 靜止不動 ◎ 當主人在遠方不斷呼喊狗狗名字時,多數狗狗會因為主人的語氣而產生恐懼,出現靜止不動、坐下等安定訊號。 ◎ 轉身、撇頭 ◎ 對毛寶貝來說,遇到陌生狗狗向牠走來時,使用「撇頭」或「轉身」方式來安定自己、釋出善意,可說是一種相當有禮貌的社交方式。 ◎ 打哈欠 ◎ 狗狗打哈欠的時機,多半會出現在被主人責罵、感到不安時,此動作主要是希望安撫對方的怒氣,或是緩和自己緊張的情緒喔! ◎ 嗅聞地面 ◎ 狗狗不斷嗅聞地面,可能是該環境有令牠不安的人事物,或是與同伴玩過頭,想讓對方冷靜下來時也會出現此訊號。 ◎ 舔鼻 ◎ 當狗狗緊張不安時,會利用舔鼻頭的方式,讓自己安定下來。 ◎ 轉半圈 ◎ 當兩隻狗狗相遇時,若其中一隻走路速度突然放慢、轉半圈,主要是想緩和彼此的緊張情緒。 原文網址: iPet愛寵物/看懂安定訊號,狗語難不倒你

Sunday, March 16, 2014

地獄

《神曲》原題《La Divina Commedia》,意為《神聖的喜劇》。 --------------------- 地獄形似一個上寬下窄的漏斗,共9層。 第一層是Limbo,生於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禮的古代異教徒,在這裡等候上帝的審判。 在其餘8層,罪人的靈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 (貪色、饕餮、貪婪、憤怒、信奉邪教、強暴、欺詐、背叛),分別接受不同的嚴酷刑罰。 --------------------- Purgatory 煉獄共7級,加上淨界山和地上樂園,共9層。 生前犯有罪過,但程度較輕,已經悔悟的靈魂, 按人類7大罪過(傲慢、忌妒、憤怒、怠惰、貪財、貪食、貪色),分別在這裡修鍊洗過,而後一層層升向光明和天堂。 在淨界山頂的地上樂園,維吉爾隱退,貝德利采切出現。 --------------------- 九重天說: 月球天 水星天 金星天 太陽天 火星天 木星天 土星天 恆星天 原動天(水晶天) 至高天(天府)

Wednesday, March 5, 2014

哲學轶事

如果马和狮子也能造神的话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色诺芬尼 (Xenophanes,约前565—约前473),古希腊诗人、哲学家,埃利亚派的先驱。据说他是巴门尼德的老师。他为巴门尼德哲学和埃利亚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嘲笑人们把神描绘成人的样子,并抨击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把人类的种种丑行和罪恶强加到神的身上。他说道,如果马和狮子也能够塑造神的话,那么它们就会造出马形和狮形的神来。 一次还是两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走下同一条河的人,经常遇到新的水流。”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40—约前470),古希腊 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辩证法大师,列宁称之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曾著有《论自然》一书,尚存百余残篇。的这句名言描绘了世界处于永恒变化之中的画面,也成为西方哲学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然而克拉底鲁克拉底鲁(Kratylos,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则走向了极端,提出了“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命题,完全否认了事物在变化之中的相对静止状态,这一命题就成了哲学画卷中“画蛇添足”的败笔。  有比较才有鉴别 赫拉克利特曾这样说道: “最智慧的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而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 牛的幸福观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诙谐地说道: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乌龟与飞毛腿阿基里斯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 芝诺(Zeno Eleates,约前490—约前436年),古希腊哲学家,埃利亚派的代表人物,巴门尼德的学生和继承人。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悖论:如果让乌龟先爬出一段距离,那么即使是飞毛腿 阿基里斯也永远追不上乌龟。因为当阿基里斯追到乌龟原来所在地时,乌龟却又爬出一段距 离;阿基里斯再追,而乌龟也再爬。所以他断言,阿基里斯只能无限地迫近乌龟,却永远追赶不上乌龟。 大圆圈与小圆圈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 芝诺用手在桌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里是我的知识,小圆圈里是你们的知识 。我的知识比你们的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都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的无知的范围比你们的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该不该付学费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哥拉普罗泰哥拉(Protagoras,约前481—约前411),古希腊智者派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论国家》、《论真理》、《论神》等。收爱瓦特尔做弟子。二人订下合同,第一期学费入学时交,第二期学费在爱瓦特尔当上律师后第一次出庭胜诉时交。爱瓦特尔学成后早把合同忘在脑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一直未出庭作辩护律师。普罗泰哥拉决定起诉他的学生,并对爱瓦特尔讲:如果你在此案中胜诉,你就应按合同交付学费;如果你败诉,就必须按法院判决付给我学费。总之无论胜诉还是败诉,你都要付给我学费。 爱瓦特尔稍加思索后回答道:老师您错了,这场官司无论胜负我都不用付学费。如果我胜诉,根据法庭判决我不用付学费;如果我败诉,那么根据合同我第一次出庭胜诉才付学费,我也不必交付学费呀! 求知如呼吸 “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呢?先生。”一名青年向苏格拉底请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古希腊著名哲学家,雅典人。本人未有著述,他的思想见于柏拉图的《申辩篇》、《克里多篇》、《斐多篇》以及他的学生色诺芬的《回忆录》等。并未直接回答。他与青年一起来到海边,然后让青年下到海里。当海水淹没了年轻人时,他拼命挣扎露出海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海里最需要的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先生。”“对,学习也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好驭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脾气暴躁,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何娶这样的女人为妻,他笑道: “如果你能驯服一匹烈马,那么其他马又有何难驾驭的呢?我能忍受她这样凶的人,天下人谁不能做我的朋友呢?” 幸福在哪里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前460—前370),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创始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小宇宙秩序》、《论自然》、《论人性》等,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些残篇。对于渴求幸福的人们诚恳地告诫说:“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也不在于占有黄金,幸福是在我们的灵魂之中。” 人类是禽兽的“小学生”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早在他那个时代就认识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密切关系。他曾说过,人是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那儿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儿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莺等歌唱的鸟那里学会了唱歌。” 秃头与石头 德谟克利特反对唯心的目的论,极力推崇因果论。“宁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也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是他的一句名言。他举例说,老鹰抓起一只乌龟,飞到空中把乌龟扔下来,恰好落在一个秃子头上。人们认为这是偶然的,而他却认为这并非偶然,是老鹰为了打破乌龟来吃掉它,却错误地把秃子的头当成了石头的缘故。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约前400—前325),古希腊犬儒主义哲学家,他的生活方式是苦行的典型,他的传闻轶事通过他的学生格拉底、攸波洛、比翁等人的宣传,对斯多葛派有一定影响。有时白天出门手里也捧着一盏灯走路,这使人们大惑不解。于是便有人上前问询他原因何在,他认真地回答道:“哦,我正在找人呀!” 古希腊的犬儒学派反对人类社会中引起恶行的欲望以及无休无止的争斗,崇尚动物一切顺其 自然的生活方式,因而得名。他们认为这就是“回到自然”中去。犬儒学派最著名的代表是第欧根尼,他的全部财产就是一根橄榄树干做的木棍,一件褴褛的衣裳(白天穿在身上,晚上盖在身上),一只讨饭袋,一只水杯。他每天住在市场上,晚上睡在木桶里。人们称此桶为“第欧根尼的大桶”。他甚至骄傲地声称自己以四海为家,是一个自由的世界公民。 惟一的希望 一次,亚历山大大帝慕名前来拜访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为表示他对哲人的关怀,他对这位哲学家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你有什么希望就告诉我。”第欧根尼呆在自己所住的酒桶里,一边晒太阳,一边毫不客气地说道:“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请你退到一边,因为你遮住了照到我身上的阳光。” 王者尤应尊奉上帝 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科学家。主要著作有:《工具篇》、《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生灭》、《论灵魂》、《尼各马可伦理学》、《大伦理学》、《欧德谟伦理学》、《政治学》、《诗学》、《修辞学》等。认为,独裁的统治者尤其“应当装做虔诚信奉上帝的样子,因为一旦百姓觉得王者信仰、尊奉上帝,便不那么担心在他那里遭受不公正待遇了,也不那么会处心积虑地策划反对他了,因为他们会认为上帝是站在他那一边的”。 做个真正的表兄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把每个同龄人都称做兄弟或姐妹,把每一位年长者都称为父亲或母亲的观点,他说道:“做某个人真正的表兄,而不是按柏拉图的方式给人家当儿子,岂不更好!” 无动于衷 古希腊哲学家皮浪皮浪(Pyrrhon,公元前365—前275),古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流派的创始人之一。怀疑主义哲学家塞克斯都·恩披里可曾著有:《皮浪学说概略》。是一名怀疑论者。他认为,世上任何事物无是无非,也不必去辨其真伪,这样灵魂就能得以安宁。有一次他乘船出海,遇到了强大的风暴,船上的人都惊慌失措,他却安详地指着一头正在埋头吃食的猪说:聪明人应该像这猪一样无动于衷。 生与死的哲学 古往今来哲学家们对人类的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讨,而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伊壁鸠鲁(Epikouros,公元前341—前270),古希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论自然》、《准则学》、《论生活》和《论目的》等。对生与死的论述却并不使人感到沉重。他说道:“一般人有时逃避死亡,把它看成是最大的灾难,有时却盼望死亡,以为这是摆脱人生灾难的休息??” “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 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死对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 有感觉,而凡无感觉的就是与我们无干的。” 对快乐的理解 什么是快乐?对于这个哲学家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的人生哲学问题,伊壁鸠鲁做出了明确 而简洁的概括,他认为快乐就是“肉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命中注定 有一次,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芝诺(Zenon Kitieus,约前336—约前264),古希腊哲学家,斯多葛派的创始人。因一个奴隶办错了事要揍这个奴隶,这个奴隶为自己开脱说,根据主人的哲学,他犯的这个错误是命中注定的。芝诺不动声色地回答道,按照同一道理,主人因此揍他也是命中注定的。 “谷堆辩”与“秃头辩”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的弟子之一欧几里得 欧几里得(Euclid,约前330—前275),古希腊数学家,欧式几何学的创始人。也是当时麦加拉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曾提出许多有名的论辩。而其中最为著名而且曾被列宁引用的则是“谷堆辩”和“秃头辩”。 欧几里得认为,一粒谷子形不成谷堆,少一根头发也成不了秃头,即使再加一粒谷子或再 减一根头发也成不了谷堆和秃头。如果继续这样一粒一粒增加,一根一根减少,那么何时 才能成谷堆或者秃头呢? 灵魂的医生西塞罗 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前43),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著有:《论国家》、《论善恶之定义》、《论神之本性》、《论法律》等。 在其《论辩》中对哲学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哲学是灵魂的医生,它卸去虚无的烦恼, 把我们从欲望中解放出来,并消除了恐惧。”

逻辑学

逻辑学是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亚里士多德创立,它是在哲学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而成的,它是研究人的思维的规律及思维形式的学科。 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就是人能够思维,人能够进行推理, 不管你是在做什么,比方说你在写作业也好,玩电脑也好,玩游戏也好,你都是在思维着的。 有些时候,我们思维的会很正确,或比较正确。 但也有时候,我们的思维也会出现差错,即是推理出现差错, 发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种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遵守正确思维的规律。 任何事物皆有规律,思维也是有规律的,当我们掌握它的规律的时候, 我们就能使自己的思维减少不必要的差错,就能够使自己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不断进步。 所以学好逻辑学,就能够掌握到正确的思维规律,对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推理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我们都应该学习一点逻辑学。 而在逻辑学这门学科里又主要分: 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三大类。 形式逻辑是脱胎于哲学的形而上学的, 数理逻辑则脱胎于数学, 辩证逻辑则脱胎于哲学的辩证法。 先讲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可是逻辑学最基础的逻辑哦~

改革

土改是农民和地主的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 教改是教师和学生,教师提高了待遇获得了尊重; 医改是医生和患者的改革,但医生反而收入减少,受到歧视